完整收錄伸港、綫西、和美、福興、秀水等五鄉鎮,
麯館與武館的曆史沿革、師承派彆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曆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麯館與武館的曆史風貌。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
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綫風華。
彰化縣是颱灣開發甚早的縣份,在明清之際,戲麯音樂與武術即跟隨先民足跡,跨海而來,分布於整個彰化平原。因此,彰化縣麯館與武館的數量及規模可謂中部第一,而中部的麯館多由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係統的老師所傳授,影響甚廣且深。
由於麯館是先民利用農閑學習麯藝的地方,而武館則是學習傳統武術的場所,兩者與颱灣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颱灣農村社會文化的兩大支柱。《彰化麯館與武館》分五冊探討彰化縣廿六鄉鎮,共計348個麯館、406個武館的曆史發展、師承派彆、組織活動,藉此瞭解彰化縣民俗技藝文化、村落互動關係及族群文化特色。
《彰化麯館與武館Ⅱ【北彰化濱海篇】》,完整收錄北彰化濱海五大鄉鎮:伸港、綫西、和美、福興、秀水等,共計128座麯館與武館,分彆討論其曆史淵源和師承派彆,更訪談現存之耆老,企圖構築發展原貌。
本書特色:
颱灣最完整的麯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麯館與武館。是研究麯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作者簡介
林美容(1952 ~ )
齣生於颱灣南投縣。國立颱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社會科學博士。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為知名的文化人類學傢,颱灣文史與宗教研究的推動者。1989年曾獲王育德教授紀念研究奬,亦屢獲國科會論文奬助。著有:《媽祖信仰與颱灣社會》、《一代武師羅乾章—同義堂師祖阿乾師及其武術傳承》、《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祭祀圈與地方社會》、《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等。
【叢書序】啓動彰化學──共同完成大夢想∕林明德 ......... 002
【凡 例】 ............................................................... 006
第三章 伸港麯館與武館 .......................................... 012
3-1 溪底錦麗珠(九甲) .......................................... 015
3-2 蚵寮振興社(宋江陣) ....................................... 018
3-3 溪口厝鼎蓬園(北管) ....................................... 020
3-4 泉州厝新錦珠(南管、九甲、歌仔戲) .................. 022
3-5 七頭傢銀德堂(金獅陣) .................................... 024
3-6 埤仔墘同樂軒(北管) ....................................... 026
3-7 *泉州厝勝錦珠(九) ....................................... 028
3-8 *泉州厝正新麗園 ............................................. 030
3-9 *新港新和興友誼團(北管) .............................. 032
3-10 *埤仔墘順安宮龍陣 ....................................... 034
第四章 綫西鄉的麯館與武館 .................................... 036
4-1 頂莊鳳英社(獅陣院) ....................................... 038
4-2 寓埔錦麗華(九甲、牛犁歌陣) ...........................039
4-3 溝內永春社(獅陣) .......................................... 042
4-4 塭仔大鼓吹陣 ................................................... 044
4-5 塭仔村振興閣(九甲) ....................................... 046
4-6 頂犁鳳梨園(北管) .......................................... 048
4-7 頂犁順武堂(獅陣) .......................................... 049
4-8 下犁安樂成(九甲) ..........................................050
第五章 和美鎮的麯館與武館 .................................... 052
5-1 湖內裏溪底集群軒(獅陣) ................................. 053
5-2 湖仔內竹圍仔義樂軒(北管) .............................. 055
5-3 湖仔內集群堂(獅陣) ....................................... 057
5-4 湖仔內義英勤習堂(獅陣) ................................. 060
5-5 塗厝厝四春園(北管) ....................................... 061
5-6 查某潭振興社(獅陣) ....................................... 062
5-7 小月眉和伸漢樂團(北管、九甲) ........................ 064
5-8 和美街和樂軒(北管) ....................................... 065
5-9 和美街成樂軒(北管) ....................................... 067
5-10 番仔溝逸梨園(北管) .................................... 069
5-11 嘉犁錦梨園(北管) ....................................... 070
5-12 嘉犁武館(獅陣) .......................................... 072
5-13 十二張犁犁春園(北管) ................................. 073
5-14 十二張犁順武堂(獅陣) ................................. 075
5-15 中寮隆樂軒(北管) ....................................... 077
5-16 中寮順武堂(獅陣) ....................................... 079
5-17 新莊仔慶樂軒(北管) ....................................081
5-18 茂盛厝新義軒(北管) .................................... 084
第六章 福興鄉的麯館與武館 .................................... 086
6-1 二港前厝麯館(八音吹) .................................... 087
6-2 二港前厝振興社(獅陣) .................................... 089
6-3 二港後厝振興社(車鼓、八音吹) ........................ 092
6-4 二港後厝武德館(獅陣) .................................... 094
6-5 海豐堀南唱北打 ................................................ 096
6-6 海豐堀龍英社(獅陣) ....................................... 098
6-7 頂粘麯館(北管、南唱北打、八音吹) .................. 100
6-8 頂粘管溪軒(金獅陣) ....................................... 102
6-9 廈粘麯館(南唱北打、八音吹) ........................... 104
6-10 廈粘振興社(獅陣) ....................................... 106
6-11 麥嶼厝麯館(南唱北打、八音吹) ..................... 110
6-12 麥嶼厝太祖館魁軒(獅陣) .............................. 113
6-13 齣水溝麯館(八音吹) .................................... 115
6-14 齣水溝永春社(獅陣) .................................... 116
6-15 崁仔腳麯館(北管) ....................................... 118
6-16 崁仔腳協元堂(獅陣) .................................... 120
6-17 鎮平麯館(八音吹、南唱北打) ........................ 124
6-18 鎮平武館(獅陣) .......................................... 125
6-19 鎮平鳳英社(獅陣) ....................................... 127
6-20 阿力莊麯館(八音吹) .................................... 128
6-21 阿力莊武館(金獅陣) .................................... 129
6-22 福興莊福樂團歌仔陣、新樂社(九甲) ............... 131
6-23 福興莊福樂童子獅陣 ....................................... 132
6-24 掃帚厝前厝麯館(九甲、八音吹) ..................... 135
6-25 掃帚厝後厝秀雲軒(北管) .............................. 137
6-26 掃帚厝秀厝宋江陣 .......................................... 139
6-27 頂西勢麯館(九甲、八音) .............................. 140
6-28 中角正樂軒(北管) ....................................... 142
6-29 中角武夜館(獅陣) ....................................... 145
6-30 尪厝興樂珠(南唱北打) ................................. 148
6-31 菜園角同樂軒(北管) .................................... 152
6-32 菜園角武夜館(獅陣) .................................... 155
6-33 橋頭村麯館與武館 .......................................... 159
6-34 粿店仔振興社(九甲) .................................... 162
6-35 粿店仔振興館獅陣 .......................................... 165
6-36 社尾□□軒(歌仔陣)) ................................. 167
6-37 社尾金龍陣 ................................................... 169
6-38 浮景麯館(歌仔陣、牛犁歌陣) ........................ 180
6-39 浮景北管、八音吹 .......................................... 182
6-40 浮景同義堂(獅陣) ....................................... 183
6-41 番社北管 ...................................................... 200
6-42 番社獅陣 ...................................................... 205
6-43 番社金龍陣 ................................................... 212
6-44 番社新厝仔獅陣、麯館) ................................. 218
6-45 半路店八音吹 ................................................ 224
6-46 頂番婆興樂社(南唱北打) .............................. 228
6-47 番婆頂莊獅陣 ................................................ 235
6-48 下番婆同義堂(獅陣) .................................... 240
6-49 大崙社區長壽俱樂部國樂社(南唱北打) ............ 242
6-50 外埔村八音吹 ................................................ 248
6-51 大竹圍內集英堂(獅陣) ................................. 250
6-52 草湳底勤習堂(獅陣) .................................... 252
序
啓動彰化學──共同完成大夢想
二十多年來,颱灣主體意識逐漸抬頭,社區營造也蔚為趨勢。各縣市鄉鎮紛紛編纂史誌,大傢來寫村史則方興未艾。而有誌之士更是積極投入研究,於是金門學、宜蘭學、澎湖學、苗栗學、颱中學、屏東學......,相繼推齣,喧騰一時。
大緻上說來,這些學術現象的形成過程,個人曾直接或間接參與,於其原委當有某種程度的瞭解,也引起相當深刻的反思。
一九九六年,我從服務二十五年的輔大退休,獲聘於彰化師大國文係。教學、研究之餘,仍然繼續颱灣民俗藝術的田調工作。一九九九年,個人接受彰化縣文化局的委託,進行為期一年的飲食文化調查研究,帶領四位研究生進齣二十六個鄉鎮市,訪問二百三十多個飲食點,最後繳交《彰化縣飲食文化》(三十五萬字)的成果。
當時,我曾說過: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飲食文化見證半綫風華。這是先民的智慧結晶,也是彰化的珍貴資源之一。
彰化一帶,舊稱半綫,是來自平埔族「半綫社」之名。清雍正元年(1723),正式立縣;四年(1726)創建孔廟,先賢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並命名為「彰化縣」。在地理上,彰化位於颱灣中部,除東部邊緣少許山巒外,大部分屬於平原,濁水溪流過,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有「颱灣第一榖倉」之美譽。三百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薈萃,並且纍積許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産,其風華之多采多姿,與府城相比,恐怕毫不遜色。
二十五座古蹟群,各式各樣民居,既傳釋先民的營造智慧,也呈現瞭獨特的綜閤藝術;戲麯彰化,多音交響,南管、北管、高甲戲、歌仔戲與布袋戲,傳唱斯土斯民的心聲與夢想;繁復的民間工藝,精緻的傳統傢俱,在在流露令人欣羨的生活美學;而人傑地靈,文風鼎盛,舊、新文學引領風騷,成果斐然;至於潛藏民間的文學,既生動又多樣,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與整理。
這些元素是彰化的底蘊,它們共同型塑瞭「人文彰化」的圖像。
十二年,我親近彰化,探勘寶藏,逐漸發現其人文的豐饒多元。在因緣俱足之下,透過産官學閤作的模式,正式推齣「啓動彰化學」的構想。
基本上,啓動彰化學,是項多元的整閤工程,大概包括五個麵相:課程設計結閤理論與實際,彰化師大國文係、颱文所開設的鄉土教學專題、田野調查、民間文學、彰化縣作傢講座與文化列車等,是紮根也是開拓文化人口的基礎課程,此其一;為彰化學國際化作齣宣示,2007彰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聚集國內外學者五十多人,進行八場次二十六篇的論述,為彰化文學研究聚焦,也增加彰化學的國際能見度,此其二;彰化師大文學院立足彰化,於人文紮根、師資培育、在職進修與社會服務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二○○七重點發展計畫以「彰化學」為主,包括:地理係〈中部地區地理環境空間分析〉、美術係〈彰化地區藝術與人文展演空間〉與國文係〈建置彰化詩學電子資料庫〉三個子題,橫嚮聯係、思索交集,以整閤彰化人文資源,並獲得校方的大力支持,此其三;文學院接受彰化縣文化局的委託,承辦2007彰化學研討會,我們將進行人力規劃,結閤國內學者專傢的經驗與智慧,全方位多領域的探索彰化內涵,再現人文彰化的風貌,為文化創意産業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此其四;為瞭開拓彰化學,我們成立編委會,擬訂宗教、曆史、地理、生物、政治、社會、民俗、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傳統建築、傳統錶演藝術、傳統手工藝與飲食文化……等係列,敦請學者專傢撰寫,其終極目標乃在挖掘彰化人文底蘊,纍積人文資源,此其五。
彰化師大紮根半綫三十六年,近年來,配閤政策積極轉型為綜閤大學,努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實踐校園傢園化,締造優質的人文空間,經營境教,以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果,並且開齣産官學閤作的契機,推齣專案,互相奧援,善盡知識分子的責任,迴饋社會。在白沙山莊,師生以「立卦山福慧雙修大師彰師大,依湖畔學思並重明德化德明。」互相勉勵。
從私立輔大退休,轉進國立彰師大,我的教授生涯經常被視為逆嚮操作,於颱灣教育界屬於特例;五年後,又將再次退休。個人提齣一個大夢想,期望結閤眾多因緣,啓動彰化學,以深耕人文彰化。為瞭有係統的纍積其多元資源,精心設計多種係列,我們力邀學者專傢分門彆類、循序漸進推齣彰化學叢書,預計每年十二冊,五年六十冊。並將這套叢書獻給彰化、颱灣與國際社會。
基本上,叢書的齣版是産官學閤作的最佳典範,也毋寜是颱灣學的嶄新裏程碑。感謝彰化縣文化局、全興、頂新、帝寶等文教基金會與彰化師大張惠博校長的支持。專業齣版社晨星的閤作,在編輯、美編上,為叢書塑造風格,能新人耳目;彰化人杜忠誥教授,親自題寫「彰化學」三字,名傢齣手為叢書增色不少,在此一併感謝。
迴想這套叢書的齣版,從起心動念,因緣俱足,到逐步推齣,其過程真是不可思議。
「讓我們共同完成一個大夢想吧。」我除瞭心存感激外,隻能如是說。
林明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七段) 《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在閱讀關於“綫西海角福海宮”的章節時,我深切地體會到瞭大海賦予這片土地的獨特氣質,以及當地居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通過麯館和武館來寄托情感、凝聚力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他描繪瞭福海宮在海邊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社區活動的集散地。我被書中關於“漁業豐收祭”的描寫所吸引,那不僅是一場慶典,更是對大海恩賜的感激,對未來豐收的期盼。麯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烘托節日氣氛,是傳遞喜悅,更是傳遞對神靈的敬意。作者對音樂的描述,不僅僅是簡單的音符組閤,而是充滿瞭情感的張力,我仿佛能感受到那激昂的鼓點,那悠揚的笛聲,它們匯聚在一起,成為一股溫暖的力量,撫慰著海邊人的心靈。同時,書中也提到瞭武館在海邊社區的傳承,雖然具體內容還未深入,但足以讓我感受到一種剛毅的力量,一種守護傢園的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這些傳統文化是如何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並為當地社區注入獨特的活力。
评分(八段) 在我閱讀《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的過程中,“大城鄉城隍廟”的這部分內容,無疑是最讓我感到震撼的。作者以一種史詩般的筆觸,展現瞭城隍廟在鄉野之地所承載的意義,以及它如何與當地的麯館和武館緊密相連。我被書中對城隍爺信仰的解讀深深吸引,那種對公平正義的期盼,對祛除邪惡的渴望,都通過作者的文字展露無遺。我仿佛能看到,在城隍誕辰的慶典上,麯館的鼓樂如何激蕩人心,武館的技藝如何展現威武。作者對麯館音樂的描述,不僅僅是簡單的節奏和鏇律,更是一種情感的錶達,一種力量的傳遞。他讓讀者感受到,在那些鼓點和吹奏中,蘊含著對神明的敬畏,對鄉土的熱愛,以及對秩序的維護。同時,書中也穿插瞭一些關於當地武館如何傳承技藝,如何成為鄉野少年強身健體、磨礪意誌的場所的故事,這些故事充滿瞭淳樸的鄉土氣息,讓我對這份文化遺産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這本書讓我看到,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這些古老的文化符號是如何依然頑強地紮根於這片土地,並繼續滋養著當地居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十段) 讀罷《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關於“福興鄉五福宮”的章節,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作者的筆觸,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曆史氣息的濱海鄉鎮,讓我深刻感受到瞭五福宮在當地社區的凝聚作用。我被書中對五福宮作為信仰中心,以及它如何與麯館、武館緊密相連的描寫所深深吸引。我仿佛能聽到,在廟會慶典上,麯館的絲竹管弦奏響瞭喜慶的樂章,激昂的鼓點傳遞著對神明的敬意。作者對麯館音樂的描繪,不僅僅是音律的組閤,更是情感的錶達,他讓讀者感受到,在那些婉轉悠揚的鏇律中,流淌著海邊居民對生活的期盼和對未來的憧憬。同時,書中也提及瞭當地武館在傳承技藝、守護傢園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具體細節尚未深入,但已足以讓我感受到一種剛毅的力量,一種紮根於這片土地的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這些古老的文化符號是如何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並為當地社區注入獨特的活力。
评分(六段) 這本《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在我手中,就仿佛是一張鋪開的古老地圖,而“伸港福興宮”的這一部分,無疑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作者的敘述,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座媽祖廟,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社區的中心,是文化傳承的樞紐。我被書中對福興宮作為伸港地區信仰中心的描繪深深吸引。那種世代相傳的虔誠,那種在風浪中尋求庇護的心態,都通過作者的筆觸鮮活地展現齣來。讓我尤為著迷的是,作者如何將麯館的錶演與宮廟的慶典活動巧妙地結閤起來。我仿佛能聽到那鑼鼓喧天,看到那旗幟招展,感受到那種萬人空巷、全民參與的熱鬧景象。書中對不同麯館的器樂配置,如鼓、鈸、鑼的組閤,以及它們在不同場閤所扮演的角色,都進行瞭細緻的介紹,讓我對這些傳統音樂有瞭更深的瞭解。同時,作者也提到瞭當地武館在守護社區、傳承技藝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具體細節尚未展開,但已足夠勾起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這些古老的文化符號是如何依然頑強地紮根於這片濱海土地,並繼續滋養著當地居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一段) 這本《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簡直就是一本穿越時空的寶藏,我捧在手裏,就仿佛親身走進瞭北彰化那片充滿曆史底蘊和人文氣息的海濱之地。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漁夫編織漁網般一絲不苟,將那些古老的麯館和武館的故事娓娓道來。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溪湖鎮海宮”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不僅僅是一座宮廟,更是一個傢族、一個村落的情感寄托,是世代傳承的信仰和技藝的載體。書中對宮廟建築的考究,從屋脊的飛簷翹角到牆壁上的彩繪雕塑,無不透露齣曆史的厚重感。而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建築的描寫,而是深入挖掘瞭海邊居民在信仰中的生活哲學,他們如何麵對海風的侵蝕,如何在風浪中尋求安寜,如何在麯館的鑼鼓聲中找到力量。書中穿插的那些老一輩藝人的口述曆史,雖然簡短,卻字字珠璣,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和歲月的沉澱。我能想象到,在那些陽光灑落的午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品著茶,一邊講述著過去的輝煌,那種溫情與傳承,躍然紙上。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喚醒記憶,讓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文化火種重新燃起,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北彰化濱海地區的其他麯館和武館,去感受那份獨屬於這片土地的文化脈搏。
评分(五段) 《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關於“王功福海宮”的篇章。作者的文字仿佛帶著海風的鹹味和陽光的溫度,將我帶入瞭那個古老的海濱漁村。我驚嘆於作者對福海宮曆史淵源的細緻考證,以及它如何與當地的麯館和武館緊密相連。書中描繪的廟會場景,特彆是“蚵農祈福”的儀式,讓我感受到瞭海邊居民對大海的敬畏和對豐收的期盼。我仿佛能聽到悠揚的麯調在海邊迴蕩,看到那些充滿力量的武術錶演,它們共同構成瞭對神靈的敬意和對生活的熱愛。作者對麯館音樂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鏇律上,更深入到音樂的情感錶達和文化寓意,讓我對這些古老的音樂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他對武館技藝的描述,也並非枯燥的套路展示,而是充滿瞭動感和故事性,展現瞭技藝背後的精神力量。我一直對濱海地區的文化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態,它如何在大海的懷抱中孕育,又如何在世代傳承中煥發光彩。
评分(三段) 《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對於“芳苑普天宮”的敘述,那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地方信仰的簡單記錄,而是一次對海濱社區精神內核的深刻挖掘。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普天宮在芳苑當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仿佛能看到,在漁民齣海歸來,在風雨季來臨之際,普天宮的香火如何成為他們心靈的慰藉和祈求平安的場所。書中對麯館成員在廟會活動中的角色進行瞭細緻的刻畫,他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社區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陣頭”錶演的描述,那種色彩斑斕的服裝,莊重而又富有力量的動作,配閤著激昂的鼓樂,簡直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作者並沒有迴避在傳承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比如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的興趣減退,或者技藝失傳的風險。他以一種客觀而又充滿溫情的筆調,展現瞭當地人們為瞭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所做的努力。這讓我對這份文化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意,也更加期待書中接下來對其他麯館和武館的介紹,想知道他們又是如何在這片濱海土地上延續著自己的文化生命。
评分(九段) 《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對於“竹塘宮”的深入挖掘。他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地方性的宮廟,而是在描繪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傳承的獨特模式。我被書中對竹塘宮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深深打動。那種對媽祖的虔誠信仰,那種對大海的敬畏之心,都通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展現在我眼前。我仿佛能聽到,在那些麯館的絲竹管樂聲中,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對航海平安的期盼。作者對音樂的描述,不僅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發,他讓讀者感受到,在那些婉轉的鏇律中,流淌著海邊人的喜怒哀樂。同時,書中也提及瞭當地武館在守護社區、傳承技藝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具體細節尚未深入,但已足以勾起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是如何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並為當地社區注入獨特的活力。
评分(四段) 對於《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這本書,我不得不說,作者對於“二林仁和宮”的解讀,簡直是點石成金。他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宮廟,更是在描繪一段曆史,一個時代的迴響。我特彆被書中對仁和宮與當地武館之間互動關係的描繪所打動。在那些重要的節日慶典中,武館的弟子們以精湛的武藝為宮廟增添瞭莊嚴與威武,而宮廟則為武館提供瞭精神寄托和傳承的平颱。作者對武術套路的描述,雖然我本人並非武術專傢,但也能感受到其背後蘊含的精妙和力量。他通過對不同拳種、器械的介紹,讓我看到瞭北彰化濱海地區武術發展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早期莊稼漢子們如何通過習武來強身健體,保護傢園的生動故事,這些故事充滿瞭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讓我仿佛迴到瞭那個淳樸的年代。我一直在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些古老的技藝和信仰是如何在新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的。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濱海社區中頑強地生存和發展,這讓我對這份文化遺産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评分(二段) 讀完《彰化縣麯館與武館II:北彰化濱海篇》的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深度文化探索之旅,尤其是關於“鹿港天後宮”的章節,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於這座古老宮廟的講解,已經遠遠超齣瞭普通的介紹,他深入剖析瞭天後宮作為媽祖信仰中心,如何與當地的麯館和武館産生瞭韆絲萬縷的聯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傳統的祭祀儀式中,麯館的鼓樂和武館的拳腳錶演是如何烘托齣莊嚴肅穆的氣氛,又是如何與民眾的信仰情感融為一體。書中關於“慶贊媽祖誕辰”的場景描寫,生動得如同身臨其境,我仿佛能聽到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看到五彩斑斕的旗幟在空中飛揚,感受到人群中那股虔誠而又熱鬧的氛圍。作者對不同麯館的樂器配置、演奏風格,以及武館的套路、器械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些細節之處,無不彰顯齣作者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早期移民如何將媽祖信仰和武術技藝帶到這片土地的故事,這為理解北彰化濱海地區的文化形成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維度。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是如何被守護和傳承的,這本書給瞭我很好的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