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量化與質化之爭
尋找「好研究」的共同原理
近二十年來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經典
哈佛三大重量級學者思辨結晶
◎哈佛、哥倫比亞、華盛頓、普林斯頓等大學「方法論課程」指定教材
在社會科學中,普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方法論典範: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盡管壁壘分明,但社會科學傢一直希望為兩者尋找共通準則。這種嘗試從來沒有間斷,本書是諸多嘗試中,最具影響力的一部作品。
這本由哈佛大學三大學者閤著的經典,反駁瞭質化學者對於量化研究的種種偏見,對質化研究諸多「不科學」之處提齣犀利批評,並期盼質化學者運用量化分析的嚴整邏輯,讓研究變得「更科學」。
這種觀點在社會科學界引起極大震撼,激起方法論的大論戰,自齣版二十多年來與之論辯的文章與專書不斷,至今對於捍衛質化方法的研究者來說,依然構成重大挑戰。
「好研究」的共同特色
◎ 選擇對現實世界重要的問題來研究
◎ 選用可證僞的理論
◎ 有根據地選擇個案:避免隻選擇符閤理論假設的個案
◎ 以描述推論與解釋為目的
◎ 公開研究過程:研究者會清楚報告他們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
◎ 報告不確定性:社會科學處理的是高度復雜的社會現象,研究者的推論齣自於不完整的資料與測量,很難完美無缺,因此必須報告結論的不確定性有多少
本書特色
涵蓋研究設計的每個步驟
從提齣問題、尋找理論、選取個案和觀測值、檢驗理論與資料的正確性、發現因果關係、最後到報告結論,涉及方法論所有麵嚮
詳細討論方法論的重要概念
包括描述推論、因果推論、可觀察意涵、單位同質性、選擇性偏誤、平均因果效應、測量誤差、內生性
清楚的實例說明,拆解經典著作的研究設計
包括《使民主運轉起來》(Robert Putnam)、《抵製保護主義》(Helen Milner)、Stalinist Political Economy(Nina Halpern)、The State and Poverty in India(Atul Kohli)、Hegemony and Culture(David Laitin)
理論與實際操作兼具
本書處於抽象的哲學爭論與研究者實作技術之間的中間地帶,關注所有社會科學研究背後潛藏的基本邏輯。
適用領域
政治學、公共行政、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以及法律證據、教育研究和臨床論證等非學科型研究領域。
適用課程
質化研究、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設計、比較研究、國際關係研究、因果推論
作者簡介
Gary King
哈佛大學政府學係教授、哈佛大學量化社會科學研究所主任。主要研究興趣在於「統計理論的創新與應用」,研究涵蓋政治學方法論的重要主題,例如「遺漏資料」、「區位謬誤」與「貝式統計」等。他是同時代政治學傢中,論文被引用率最高的學者,擁有三十多個「最佳」奬項和美譽。
Robert O. Keohane
普林斯頓大學伍德威爾遜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曾擔任過美國政治學學會和美國國際研究學會主席。以「國際關係研究」聞名於世,對全球政治理論和美國對外政策有精闢見解。
Sidney Verba
在哈佛大學政府學係執教三十五年,曾任美國政治學會理事長,以及美國國際研究學會的副理事長。研究主題包括美國的政治參與、政治平等、社會輿論、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等重要民主政治議題。
譯者簡介
盛智明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方嚮:社會運動與集體行動、社區治理、公眾輿論和政治態度,以及衝突解決機製研究
韓佳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係博士。曾任職於香港浸會大學新聞係和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係。現為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係講師。研究興趣包括東亞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學的量化分析、文化政策以及流行文化的政治學。
中文版序
量化的逆襲?—從KKV齣版二十年談起(林宗弘)
超越量化與質化研究法之爭(盛智明)
前言
1社會科學中的「科學性」
1.1導論
1.2研究設計的要素
1.3本書主題
2描述推論
2.1一般性知識和特殊事實
2.2推論:資料收集的科學目的
2.3質化研究的形式模型
2.4 資料收集的形式模型
2.5摘要曆史細節
2.6描述推論
2.7判斷描述推論的標準
3 因果律與因果推論
3.1定義因果律
3.2闡明因果律的替代性定義
3.3估計因果效應所須的假設
3.4判斷因果推論的標準
3.5構建因果理論的準則
4選對案例
4.1不明確的研究設計
4.2隨機選擇的侷限
4.3選擇性偏誤
4.4有意識的選擇觀察值
5免於犯錯
5.1測量誤差
5.2不把相關變項包括在內:偏誤
5.3將無關變項納入研究:無效性
5.4內生性
5.5估計解釋變項的值
5.6控製研究環境
5.7結語
6 增加觀察值
6.1為得齣因果推論而進行的單一觀察值研究設計
6.2多少觀察值纔夠?
6.3從少量觀察值創造更多觀察值
6.4結論
我是一名剛剛踏入學術殿堂的研究生,對於如何進行“好的研究”感到既興奮又迷茫。導師們總是強調研究設計的核心地位,但我發現,理論上的指導和實際操作之間,似乎總隔著一層“窗戶紙”。特彆是當涉及到質化研究時,我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我不知道如何將那些模糊的、多維度的社會現象,轉化為清晰的研究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設計一套能夠捕捉到這些現象背後復雜邏輯的工具。市麵上關於研究方法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偏重於某一種單一的研究範式,要麼是純粹的量化,要麼是純粹的質化,很少有能夠將兩者有機結閤,並提供一套係統性設計思路的書籍。這本書的題目,著實吸引瞭我。它提齣瞭一個似乎有些矛盾但又極具吸引力的概念:“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這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將嚴謹、係統、可驗證的量化思維,注入到充滿主觀性、解釋性和深度的質化研究設計中去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啓發,幫助我理解如何更科學、更有效地進行質化研究的設計,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開展我的學術研究。
评分這本《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的名字本身就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在學術研究中,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領域,質化研究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感性”的、難以精確描述和評估的研究方法。很多時候,我們在進行質化研究時,往往依賴於研究者的直覺、經驗和對文本的深度解讀,這固然有其價值,但也容易讓人産生“憑感覺做研究”的印象,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而這本書的標題,巧妙地將“量化邏輯”引入“質化研究”,這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這類睏惑的讀者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嚴謹的、通常與數據分析相關的量化邏輯,融匯到那些需要深入理解、捕捉細微之處的質化研究設計中去的?它是否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能夠幫助我們剋服質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黑箱操作”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展示一種全新的研究範式,讓我能夠更自信、更係統地去設計和執行我的質化研究,讓我的研究成果不僅有深度,更有力度,能夠經受住更嚴苛的檢驗。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化繁為簡”的研究方法論非常感興趣。在我的理解中,好的研究設計,其核心在於能夠將復雜的問題,通過邏輯的梳理和方法的選擇,變得清晰、可操作,並最終得齣有說服力的結論。而“質化研究”本身,在我看來,就蘊含著對復雜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力,它能夠捕捉到那些量化方法難以觸及的細微之處和深層含義。然而,我也常常覺得,在進行質化研究時,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憑感覺”的狀態,缺乏一種普適性的、可重復的分析框架。這本書的題目,恰恰擊中瞭我的痛點:《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它提齣瞭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命題:如何將量化的嚴謹性,融入到質化的探索之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質化研究的精髓——例如對情境的關注、對意義的挖掘——的同時,引入量化研究的邏輯,例如係統性、可檢驗性、甚至是一些定性的數據分析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一種全新的研究路徑,幫助我設計齣既有深度又有力度,既能深入洞察復雜現實,又能展現齣內在邏輯自洽的研究。
评分近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我的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可信度。我個人傾嚮於使用質化研究方法來探索一些復雜而微妙的社會現象,比如文化變遷、個體經驗的形成、或是權力關係的運作等等。然而,我也深知,質化研究往往容易受到主觀性的乾擾,其研究過程和結論的得齣,有時難以讓非研究者完全理解和接受。這讓我感到有些睏擾,因為我希望我的研究不僅僅是個人對某個問題的理解,而是能夠成為一種可靠的知識,被更廣泛地認可和引用。《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這個書名,給我帶來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似乎在告訴我們,即便是看似“軟性”的質化研究,也可以藉鑒“硬性”的量化研究中的一些邏輯和原則,來增強其客觀性和係統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質化研究深度和豐富性的同時,引入量化思維的?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或思路,幫助我們在質化研究的設計階段,就建立起一種更加結構化的、可驗證的分析路徑,從而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
评分我是一位在社會學領域摸爬滾打瞭多年的研究者,深切體會到研究設計的重要性。一個好的研究設計,就像是為研究者指明方嚮的燈塔,能夠避免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走彎路,事倍功半。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如何從一個宏觀的社會現象中提煉齣具體的研究問題?如何選擇閤適的理論框架來指導我們的研究?如何構建一套嚴謹而有效的田野調查或訪談計劃?這些問題,看似基礎,實則關係到研究的成敗。這本書的題目,特彆是“好研究如何設計”這一部分,正是我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核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係統化的、具有操作性的研究設計框架,能夠涵蓋從問題提齣、文獻迴顧、理論構建,到研究方法的選擇和具體實施等各個環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如何一步步構建一個紮實的研究設計,讓我的研究能夠站得住腳,有邏輯,有深度,並且最終能夠産生有價值的洞見,為學界貢獻新的知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