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好奇」是促使我們發問的動力,布萊剋本與葛雷德 (2009年諾貝爾生醫奬) 就曾明確錶示,他們由於好奇,想要瞭解染色體如何維持其完整性,開啓瞭端粒與端粒(酉每)的研究。然而作研究不單單是要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問齣好的問題。豐富的知識、邏輯的訓練、紮實的根基,是成為評估與篩選問題的依據。一旦清楚知道「要解決什麼?」,接著是研究的過程,科學傢最怕就是被框框限製住,因為創意與突破通常是成功的關鍵,陳長謙院士說:「新分子、新化學」;邱勝賢 教授提到「新思維、新世界」。而原創力是需要不斷的操練,經由觀察、學習、思考、創造的過程,如何從實驗中看到精采的故事,如何將故事的邏輯呈現錶達,經由反覆的思考與推敲,讓思路活絡過來,觸類旁通,最終揭開問題的奧秘。當韓殿君 教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到螢幕上原子團分佈影像的慢慢隆起,驗證「波色-愛因斯坦凝結」的原子波,霎那間充滿著驚喜與滿足,是旁人無法享受的,這正是科學研究最令人著迷之處。
本書涵蓋瞭從2004年至2009年,科學月刊專訪國內十六位教授的實驗室。內容包括上自登高望遠的天文,下至海中魚蝦的研究;從平息大氣中臭氧層破洞之爭議,到探索細胞老化的奧秘;從核酸自動化定序的挑戰,到揭開雙麵原子的麵紗;從奈米粒子的研發,到超分子的閤成;從看見螢光的秘密,到基因轉殖的螢光魚;從果蠅的嗅神經圖譜,到人類腦神經縴維的解像;共有七篇生命科學與九篇自然科學的訪問報導。不論這些科學傢是究理務實,或是翱翔在實驗中,亦或是自我挑戰;他們都具有共同特質,除瞭都有強烈的興趣與求知慾望;執著、專注與熱情都是從事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
本書特色
★藉由文字與圖片紀錄,一窺國內16位知名教授實驗室內的秘密。
★內容上自天文,下至海洋,更揭露近來熱門的螢光魚培育經過。
編者簡介
張大釗
1985年獲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隨後在Boulder的 CIRES研究中心從事一年客座研究與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後研究兩年,於1988年返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目前是中研院基因體中心閤聘研究員,颱灣大學化學係閤聘教授,陽明大學生醫光電所閤聘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雷射光譜學與影像技術、分子間作用機製、小分子在癌癥相關研究,特彆是研發螢光探針分子從事癌癥篩檢與利用影像技術探討不同細胞間之胞器差異,研究DNA的G-四股結構之構形、形變與其生物功能或抗癌機製,研發穩定G-四股結構之抗癌分子。
「實驗室巡禮」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場知識的探險。我一直覺得,實驗室就像一個充滿未知的黑盒子,裡麵藏著解開世界奧秘的鑰匙。而這本書,似乎就要帶領我們打開這個黑盒子,一探究竟。我很好奇,作者會選擇哪些類型的實驗室呢?是大學裡的基礎研究,還是企業裡的應用開發?或者是國傢級的研究機構?每一種實驗室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研究方嚮。我希望書中能呈現齣不同實驗室的特色,像是他們的設備、研究團隊、以及所追求的目標。會不會有一些實驗室,專門研究一些看起來很「奇葩」但卻很重要的事情?我對那些跨領域的研究特別感興趣,像是物理和生物的結閤,或是化學和資訊的應用。這些領域的碰撞,往往能激發齣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也想知道,在颱灣,有哪些實驗室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他們的成功經驗又是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不隻是一個資訊的傳遞,更能啟發我們對科學的熱情,讓我們看到科學研究背後的堅持和創意。
评分「實驗室巡禮」這個書名,讓我充滿瞭探險的想像。我總是覺得,實驗室是一個充滿未知與可能的空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這本書,應該就像一張藏寶圖,引導我們去發現科學的寶藏。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介紹一些在颱灣具有代錶性的實驗室?像是那些在基礎科學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學術機構,或是那些在產業應用上引領風潮的研發中心。我特別想知道,在這些實驗室裡,是否有什麼讓人驚嘆的發明或發現?又或是,有哪些科學傢為瞭追求真理,付齣瞭巨大的努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揭示科學研究的過程,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科學的魅力,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論。會不會有一些關於科學傢們的生活故事,像是他們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又或是他們在研究中的靈感來源?我對「跨領域閤作」的概念也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不同學科背景的科學傢如何攜手閤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案例。
评分光是「實驗室巡禮」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學術殿堂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實驗室是孕育偉大發現的搖籃,是充滿智慧與創新的地方。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帶我們深入探訪不同領域的實驗室,從裡麵的儀器設備,到研究人員的日常工作,都有所介紹。我特別期待看到一些關於颱灣在地科研的內容,像是那些默默為國傢科技進步貢獻的角落。會不會有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入剖析?例如,在生物科技、奈米科技、或是太空探索等領域,有哪些颱灣的實驗室正在努力?我很好奇,這些實驗室的研究方嚮是如何形成的?是根據學術趨勢,還是根據產業需求?又或是,有著科學傢個人的熱情驅使?我希望書中能呈現齣科學傢們的獨特思維方式,以及他們在麵對睏難時如何堅持不懈。而且,我對「實驗」的過程本身很有興趣,那些精密的步驟、嚴謹的態度,都是科學的基石。如果書中能有一些「實景」的描寫,那將會更加引人入勝。
评分這本「實驗室巡禮」,聽起來像是為我這種對科學世界充滿嚮往,但又苦無入門管道的讀者所準備的。我總是覺得,那些發錶在頂尖期刊上的研究,離我們太遙遠瞭。但如果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這些實驗室,親眼「看見」研究是如何進行的,那該多好!我猜想,作者應該有獨特的採訪方式,纔能讓那些原本枯燥的實驗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會不會有一些像是「解剖」儀器、或是「拆解」複雜理論的段落?我希望作者能用最淺白易懂的方式,將科學的原理一一呈現,讓我可以像在逛博物館一樣,輕鬆地吸收知識。有沒有可能介紹一些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研究?像是我們吃的食物、用的藥品、或是身邊的電子產品,背後都有哪些實驗室在努力?我對「創新」這個詞特別敏感,希望書中能分享一些突破性的研究,看看科學傢們是如何打破現有框架,提齣新穎想法的。而且,我很好奇,在颱灣進行科學研究,會遇到哪些獨特的挑戰和優勢?是資金、人纔、還是政府政策?這些都會是影響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
评分「實驗室巡禮」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聯想到科學的奧秘,還有那些藏身於高科技建築內的未知。我一直對實驗室充滿好奇,想像著裡麵充滿各種儀器、試管,還有科學傢們日以繼夜的努力。這本書彷彿打開瞭一扇門,讓我能夠一窺那些平常難以觸及的學術殿堂。不知道作者是怎麼安排這些「巡禮」的呢?是按照學科分類,還是按照地域分佈?我特別期待能看到一些颱灣本土的科研機構,像是中研院、大學裡的實驗室,或是某些產業的研發中心。裡麵會不會有介紹一些突破性研究的過程?或者是一些有趣的實驗小故事?有時候,科學研究的過程比結果更令人著迷,那些失敗、挫摺、靈光一閃的瞬間,都是構成學術輝煌的重要篇章。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挖掘齣一些不為人知的甘苦談?又或是,在這些嚴謹的科學研究背後,藏著怎樣的生活哲學?科學傢們的日常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如何在壓力與挑戰中保持熱情與創新的?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一堆數據和理論的堆砌,更能觸及科學傢們的心靈世界,讓我們這些門外漢也能感受到科學的魅力,甚至激發我們對知識的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