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科學人(2版1刷)

人人都是科學人(2版1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科普
  • 科學普及
  • 大眾科學
  • 科學思維
  • 批判性思維
  • 知識
  • 文化
  • 教育
  • 思維方式
  • 理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曾誌朗擅長藉由生活情境中的事物,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觀點切入,提齣獨特的科學觀點,豐富科學的意義;風趣、機智、富含創意的筆鋒,以及字裏行間流露對科學的熱情,令讀者感同身受。他努力傳達的是:科學本是很人文,可以很動人,應該很美麗,必須很浪漫。

  科學人要以科學人的態度、方法來檢驗自身,因為科學是不許模糊的。但科學的發現和對真相的探索,卻是人人皆可為,隻要有好的科學觀點、思維訓練,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尋找證據,人人都可成為科學人!

作者簡介

曾誌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發,但身手敏捷。現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學經曆和身份眾多,但最喜歡的角色是科學傢。在美期間,開創瞭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也是研究記憶、閱讀曆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的知名認知科學傢。1990年迴颱,緻力推展颱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先後在中正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和籌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整閤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與跨校閤作平颱。

  2000和2008年兩度齣任公職,為教育、科學和文化效力,將其視為科學傢的社會責任。曆經颱灣兩次政黨輪替,也兩次見證瞭輪替後的政府運作。曾任教育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兼文建會主委。部長任內,提齣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等四項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十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熱情莫名,尤重高教競爭力和科學文化的提升。

  1992年開始寫科普小品,在《聯閤報》繽紛版的「科學嚮前看」,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十年後於《科學人》雜誌的「科學人觀點」,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曾獲金鼎奬最佳專欄寫作奬。2010年於「教育廣播電颱」製播「人人都是科學人」,再獲金鍾奬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奬。

  從基礎研究、學術行政、公職服務到科普推廣,他說,這些年來推動的每一件工作,想要傳達的是:颱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傢,更要有科學文化。

  颱灣、科學、電影、教育四個關懷,曾誌朗猶待實現的是電影夢。一部以三寶太監下西洋為背景,探討語言和文化變遷的電影。一個集曆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遺忘……的科學故事。

  Once Upon a Time....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江序∕野孩子「曾誌朗」上場 江纔健
◎代序∕德先生、賽先生,本是一傢人! 曾誌朗

第1篇 科學之心
1.當局者迷∕18
2.自然界的吶喊∕21
3.沖太歲、安太歲?∕24
4.鎖來鎖去,鎖為何來?!∕28
5.記憶與我∕32
6.快樂為創意之本∕36
7.如果機器會思考∕39
8.人心難測∕43
9.心靈改革從學習樂觀開始∕45
10.嚮神挑戰-演化論的生命史觀∕51

第2篇 科學之奇
1.體型決定速度∕56
2.莎翁之謎在於心∕59
3.也是城鄉差距∕63
4.鳥事知多少?∕67
5.兩性生命延續的遊戲∕71
6.科學傢也是偵探∕74
7.語言的綫索∕76
8.聖戰韆鞦:心靈啊!心靈,你為何如此不生氣?∕79

第3篇 科學之機
1.建造一個虛擬的腦∕94
2.n(巧閤)還是巧閤∕97
3.漢字閱讀,腦中現形記∕101
4.社會生活基因A、T、G、C∕110
5.浪漫的海洋,謎樣的航行∕114
6.不隻是一個預告∕117
7.劃時代的記憶研究∕122
8.堅持實證,熱情解謎∕125

第4篇 科學之妙
1.深藍的藍色憂鬱∕130
2.前腦革命∕133
3.人人都可成為科學人∕139
4.追尋狗族的夏娃∕143
5.你如何畫一個咖啡杯?∕146
6.為什麼不多給點小費?∕150
7.語言在生活中∕154
8.語言本能:人類文明錶徵的最後防綫?∕158
9.上高山尋知音∕162

第5篇 科學之美
1.大目仔,你先唱!∕166
2.D ?D vs. D = D∕169
3.紐約,紐約!∕172
4.Goodbye, Dolly!∕175
5.數字會說話∕179
6.跑馬溜溜的祕密∕182
7.天工開物,蜂蟻為師∕185
8.生命如百花多樣∕189
9.科學傢也可以很浪漫∕197

第6篇 科學之柢
1.科學人看科學人∕202
2.可敬的下一代∕205
3.人是萬物之不靈∕211
4.現代文明癥候群:溝通障礙∕215
5.對知識的真正理解∕221
6.一本使心理學變得讓人尊敬的書∕226
7.開發多元智慧的潛力∕231
8.非理即亂∕236
9.CQ=IQ+EQ+KQ或IQ x EQ x KQ或(IQ+EQ)KQ∕239

◎〈附錄一〉我的學思曆程∕243
◎〈附錄二〉I DREAMED ABOUT LIZ LAST NIGHT∕273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野孩子「曾誌朗」上場∕江纔健

  我記得頭一次看到「曾誌朗」這個名字,是在十多年前的《聯閤報》上,那時他開始替繽紛版寫「科學嚮前看」的專欄。當時我在中國時報工作,自己寫瞭十多年科學方麵的報導和評論,也看到許多介紹科學方麵的文章,但是總覺得成功的不多。

  「曾誌朗」的文章不同,他總是能給我一種驚艷的感覺。他文章的使人驚「艷」,不是他文字的華麗,辭藻的考究,他文章的使人眼睛一亮,是其中總是充滿瞭新奇的想像力,不落俗套的知識引介和俯拾皆是的生活趣味。因此,後來我也請他替《中國時報》的科學版寫過稿。

  雖然我津津有味的讀瞭他許多精彩的文章,但是有許多年,「曾誌朗」卻隻是我神交欽仰的作者,後來纔有機會在《科學月刊》和一些相關的科學會議場閤上碰麵。這些碰麵的場閤人多口雜,沒有機會深談,但是我已經感覺齣,他是一個有熱情理念,樂於獻身工作,又全然沒有學術身段和知識架子的一個真誠的學術中人。這個形象,往後並沒有因為他身分的改變,而有任何的不同。

  兩年多前,他和齣版界的老友王榮文先生開始瞭《科學人》雜誌,當時已是「曾部長」的「曾誌朗」,除瞭齣任榮譽社長,也每期替《科學人》寫一篇科學專欄。這本書中的文章,有許多就是收錄自他在「科學人觀點」專欄中的文章。

  細看這許多跨越瞭十多年時間的文章,訝異於「曾誌朗」知識視野的廣泛之外,也對於他處理這些知識內容的巧思,嘆服不已。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嚴科學內容者有之,引玄奧之喻者亦眾,但是真能如「曾誌朗」專欄深入淺齣,簡喻明釋的文章,確是難得。我以為,「曾誌朗」能夠寫齣如此令人欣羨的科學文章,一方麵來自他對於科學知識,有由語言認知領域許多原創性研究工作而得到之領悟,另方麵則與他對知識之外事物的廣泛興趣,不拘格局的交友結緣,以及天生熱情和不凡的文字運用能力有關。

  閱讀「曾誌朗」的專欄,是一種享受。你可以由他上天下地,隨思馳騁的文句中,分享他的知識視野和生活趣味。他會由偵探小說,談到科學研究,細數曆史政治人物,導入環境變遷:芭芭拉.史翠珊的美妙歌聲,使他談起瞭記憶研究;拜訪加州舊金山的研究同儕,讓他憶起多年前研究的鳥言鳥事;由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談起DNA解密者之一剋裏剋的意識研究;由電影《雨人》,也觸及威廉氏癥孩童的另扇靈窗。這一篇篇帶著慧眼巧思的文章,使人看到真正的對知識追尋的好奇心,也怪不得許多人都提到,他們愛看「曾誌朗」的專欄。

  一年多前,「曾副院長」要我到中研院去給他幫忙,他成瞭我的「老闆」。這一年多近距離的接觸,使我更深刻認識到他真實無華的人格特質。在辦公室中,他從沒有「老闆」的派頭,他的祕書「我不罵他就不錯瞭」的玩笑話,傳神的描繪齣「曾副院長」的親和力。我學習不來他的樂觀熱情,縱然在情緒最低潮時,還可以幽幽地唱歌。最令我訝異的是,他那一篇篇令人激賞的專欄,居然可以在緊湊的開會、見客、上課和演講的行程中,趕在截稿前完成。

  獻身工作,一週還拚命打兩次羽毛球的「曾副院長」,有時還會天真地抱怨「自己殺球時怎麼跳不起來瞭」,有時也開玩笑的不滿意越來越多人稱他是「洪蘭的先生」。雖然三山五嶽,世界跑好幾圈,我覺得在內裏,他卻一直還是那個黝黑黝黑,閃著一雙大眼,對自然世事充滿好奇的旗山鄉下孩子「曾誌朗」,一個「真人」。

【序文作者簡介】江纔健,資深媒體文化工作者,曾任中國時報科學記者、主編和主筆,現在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和中央大學等校兼任教職,著有《大師訪談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吳健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寜傳》,近年特彆關心科學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和意義問題。

自序

德先生、賽先生,本是一傢人!∕曾誌朗

  寫瞭多年的小文要集篇成冊,總不免要為它點綴一篇序言,但左思右想,覺得科學與民主發展至今,賽先生、德先生這兩位兄弟仍然尚未長大成人,對他們的殷殷期待,依然充滿胸間。我寫下的一些觀點,就是要人人都能成為科學人,賽、德兩兄弟,纔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二○○三年十月,我在《科學人》的專欄中寫下瞭那份期待,就讓它作為這本書的代序吧!

  在光輝燦爛的十月天,《科學人》贏得金鼎奬,恭喜!

  喜悅仍在鞦風中晃蕩,四年級的社長卻在一個飄著細雨的夜晚,問三年級的榮譽社長:「這高檔的科普雜誌會促使賽先生更高大,而德先生也更健壯嗎?」三年級生想瞭想,就迴答四年級生說:「賽先生與德先生雖是同卵雙生子,卻不一定有相同的命運,由於客觀的環境不一樣,有些國傢的賽先生長得快,德先生卻不怎麼樣,如當年德國的納粹及蘇聯政府。但這些是例外,真正的情形是,在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傢裏,我們往往可以從賽先生的健康指標去推測德先生的健康情形,也就是說,把全世界將近一九二個國傢的賽先生和德先生作一比對,則我們會得到一個頗為可觀的相關指數。」

  四年級生搶著說:「但高相關並不能指齣因果關係,所以我要問的應當是:『賽先生是德先生的驅動者』,還是『德先生是賽先生的保證人』呢?」

  三年級生說:「也許不應該太重視因果關係,重要的是如何維護與促進賽先生與德先生的共生體係,這就牽涉到這兩位先生共同基因的問題瞭。我想,構成健康的賽先生和健全的德先生都會動用到許多基本的元素,但曆史告訴我們,其中最重要的公分母可能隻有兩個:一個是讓證據說話(evidence-based),另一個則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而這兩者也必須有相輔相成的共生關係纔行!」

  四年級生很是懷疑:「在一個八卦消息掛帥、口水唾沫橫飛的社會,德先生是病瞭,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錶麵上說是言論自由,其實整個社會的可信度越來越低,德先生已經是為『德』不卒,病入膏肓瞭!賽先生堅持讓證據說話的精神確實是對癥下藥的良方。但沒有藥引子,有用嗎?」

  三年級生接著說:「藥引子,就是提升批判性思考,這是賽先生最可貴的人格特質。批判性思考不是一味做負麵的否定,它的精髓是尊重其他的意見與看法,即對任何已經被提齣的看法或意見,必須去檢視它們的邏輯推論曆程,並針對其中的關鍵假設小心求證,包括論『證』與『證』據。這個態度是對事不對人,且批判的對象絕對是包括自己的理論與看法。現在社會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養成要問問看有沒有第二種意見(ask for second opinions)的習慣瞭,這是好現象;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看看,第二、第三或第四種意見有沒有支持的證據?否則尋求再多的意見也是白搭,隻會增加思緒的混亂而已!」

  四年級生點點頭說:「挑戰權威的態度,當然是保證德先生與賽先生茁壯的重要因素。但你能舉個最近科學界的實例嗎?」

  三年級生吐瞭口氣笑說:「我還以為你不會問呢!我正要告訴你一個令我頗為感動的例子。最近我讀瞭一篇文章,講的是格陵蘭島(Greenland)在往後幾年到底會變綠還是會變白?根據目前絕大多數專傢與業餘科學人的看法,全球暖化的結果將使住在海岸綫的居民陷入危機,因為暖化會使地球南北極的冰凍層融化,預計海平麵在本世紀結束前將上漲77公分左右。海水漲、海浪高,當然對海岸綫居民的居傢安危造成威脅。的確,二○○二年格陵蘭島陸地上的冰層因地球暖化漸漸融解露齣綠地,成為名實相符的「綠」島(浤reen胵and)。這些證據使得大傢更相信格陵蘭島有一天會被融解的冰水所淹沒。

  「但是就是有不信邪的人!年初有一組在蘇黎士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者提齣讓大傢都跌破眼鏡的理論,他們研究南極圈的氣候變化,發現鄰近海洋的溫度升高後,會造成空氣中的水分增加,在寒冷的氣溫下,將會飄落更多的雪花。他們把在南極圈所得到的數據轉成各種參數,來模擬格陵蘭島在未來十年內因海洋加溫所産生的下雪量,結果是不減反增,也就是說,格陵蘭島不會變綠,反而會是白茫茫的一片呢!當然,這一群研究者也不忘記對自己的理論批評一番,認為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持續增加,那冰層融化的程度和速度都會産生變化,屆時又可能綠意滿島嶼瞭!」

  四年級生下瞭個結論:「讓證據說話加上批判性思維,其實也應該是德先生的必備特質,否則我們怎能檢驗民主選舉活動下,政治人物的承諾有沒有兌現?!」

  三年級生欣然同意:「科學人就是要孕育這兩個精神,使它們變成生活的態度。那時候,賽先生與德先生就是一傢人瞭!」

  那個夜晚,兩個老男生,在暗淡的路燈旁的車裏老生常談,為《科學人》祝福。恭喜得奬!

圖書試讀

你如何畫一個咖啡杯?

概念的形成並非理性和超然,總是夾纏著生活的曆史經驗。

坐在燈光暗淡的教室裏,聆聽一場好無聊的演講,銀幕上的字句一行行由眼前閃過,講者的聲音也越來越悅耳,有如催眠麯。為瞭抗拒睡神誘惑,硬是撐著沉重的眼皮直視前方,手裏的筆在空白紙上圖來畫去,心思神遊霧裏雲外。迷迷糊糊之間,門外飄來瞭陣陣咖啡香,手也動得更加起勁瞭。忽然,燈亮瞭,人也被周遭的掌聲驚醒,低頭看見一頁又一頁的塗鴉畫作,乖乖!真是心有所思,手有所為。紙上端坐著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咖啡杯,有胖有瘦,有高有低,有方也有圓,樣式雖然各自錶述,卻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杯子的把手都畫在同一方嚮,全是右邊,毫無例外。

咖啡杯就是咖啡杯,把柄在哪一邊不都是一樣的嗎?但為什麼都在同一邊,難道隻有我這個人是這樣?我靈機一動,起身要求100多位聽講的師生幫個忙,請他們隨意在紙上畫一個咖啡杯、一把菜刀、一隻雨鞋,還有一部小轎車。

仔細分析這100多幅圖畫,結果非常清楚,有90%以上的人都把咖啡杯的把手畫在右邊,80%以上的人把刀柄畫在右邊,但卻有70%以上的人把雨鞋的鞋頭畫在左邊,最有趣的是轎車的車頭方位,有將近60%的人車頭嚮左,而當我進一步把開車和不開車的資料分開,則前者把車頭嚮左的比例就增加到75%「左右」。顯而易見的,人們對於不對稱圖形的記憶是有一定的「偏見」,偏見的來源也很明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慣用右手(右利)。這個看法很容易得到支持,因為那幾位將杯把畫在左邊的人,都是左手慣用者(左利)。

我們用右手握把、舉杯,用右手拿刀柄切菜、削水果。所以當我們要畫咖啡杯和菜刀時,很自然就將杯把和刀柄畫在麵對它們時的右手邊,好拿嘛!雨鞋呢?詢問那些把鞋頭畫在左邊的人,答案也很一緻,都是畫右腳的鞋,他們說:「想像裏穿上去就可以往前走瞭。」這個答案給我們另外一個新的啓示,原來嚮前走,就是嚮左邊的方位去。所以,開車的右利者把車頭嚮左,錶達的是由左邊的駕駛門上車,開瞭就往前走。

這一點說明是否正確,也是可以驗證的。我找瞭一位在香港教書的朋友,請他班上的學生同樣去做畫咖啡杯、菜刀、雨鞋和轎車等作業。前三者的結果和颱灣的結果非常一緻,但轎車頭方嚮的結果卻恰好和颱灣相反,也就是說,在香港開車的人(香港駕駛座在右邊)有把車頭朝嚮右邊畫的偏見。看來,一張隨手畫的圖,竟然可以反映齣個人的生活經驗,真是不可等閑視之!

圖畫裏所反映齣的偏見,並不隻限於物件本身的影像而已。我也曾要求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就印象所及畫齣俄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地圖,學生們個個胸有成竹,畫齣來之後,纔又驚訝的發現把東西嚮顛倒過來的人有那麼多。原來,前者的地圖像一把菜刀,刀柄在左邊;而後者像一隻雨鞋,鞋頭朝右。但很多學生都把前者畫成刀柄在右的菜刀形狀,而把後者畫成鞋頭朝左的雨鞋形狀。以前常聽說,很多人開車到這兩州時常常迷路,因為他們在印象中把州裏市鎮的左、右方位弄混瞭,以至於找不到要去的市鎮。

這些現象說明瞭,我們腦海裏的每一個概念,都不是那麼理性和超然。概念的形成總是夾纏著生活的曆史經驗,反映的是我們和環境的互動所産生的心理圖像,這些圖像相互交織,形成個人的性格錶徵。有時候,看一個人的隨手塗鴉,可以一窺他內心的機密,怪不得,前人有言:「一幅畫,勝過韆言萬語!」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