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科學共舞

我與科學共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走出實驗室,從生活的場景出發,無論是在餐廳、球場、劇場、博物館、圖書館甚至日常行進間,集好奇心、敏感度、想像力和理想性於一身的大腦科學家,左思右想全都透露出知識的興味;正如在台上行雲流水的舞蹈家,舉手投足之間都富含文化的底蘊,餘韻繚繞,值得玩味。

  聽最會說故事的科學家娓娓道來:穿梭古今的歷史對照,與時俱進的跨界寫照,觸類旁通的社會觀照。其「寓複雜科學於簡明洞察」的獨特風格,是集豐富多樣的觀察角度+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天馬行空的想像熱情+抒情平易的生命經驗分享。這28個故事,將一些本來看似不相干的觀念、問題或難題串在一起,共譜出科學之舞,不僅開拓了科學的新疆界,甚至觸動每個人的「創造力神經」,邀請所有人以最自然的方式親近科學,隨之律動。

作者簡介

曾志朗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髮,但身手敏捷。現職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學經歷和身份眾多,但最喜歡的角色是科學家。在美期間,開創了漢語文神經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也是研究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的知名認知科學家。1990年回台,致力推展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先後在中正大學成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和籌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整合各種與腦科學研究相關的儀器與跨校合作平台。

  2000和2008年兩度出任公職,為教育、科學和文化效力,將其視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歷經台灣兩次政黨輪替,也兩次見證了輪替後的政府運作。曾任教育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政務委員兼文建會主委。部長任內,提出閱讀、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造力教育等四項政策,其中閱讀和創造力被稱為十年來影響深遠的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熱情莫名,尤重高教競爭力和科學文化的提升。

  1992年開始寫科普小品,在《聯合報》繽紛版的「科學向前看」,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十年後於《科學人》雜誌的「科學人觀點」,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2010年於「教育廣播電台」製播「人人都是科學人」,再獲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獎。

  從基礎研究、學術行政、公職服務到科普推廣,他說,這些年來推動的每一件工作,想要傳達的是:台灣不但要有大學,更要有大學文化;不但要有科學家,更要有科學文化。

  台灣、科學、電影、教育四個關懷,曾志朗猶待實現的是電影夢。一部以三寶太監下西洋為背景,探討語言和文化變遷的電影。一個集歷史、宗教、族群、食物、舞蹈、航海、遺忘……的科學故事。

  Once Upon a Time....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未來科學的挑戰:希望、威脅和心靈的自由

Part1 添想像之翼─科學的疆界,只在你的想像力
未知死,焉知生?∕14
似曾相識∕21
節能減碳,向鳥學習∕30
新人性枷鎖:手機族的「數─音─字」效應∕38
看不看?記不記?數位世代的策略適應∕48
清淡無味,長壽之道∕57

Part2 點好奇的睛─科學就是我好奇,故我在
魚視眈眈,誰是老大?∕66
旋轉女舞者,Psych-You-Out!∕72
奶水裡的飲食文化∕80
謎樣的雙眼對上神秘的笑容∕87
姿勢決定論:艾菲爾鐵塔有多高?∕96
腹中藏秘:夜行蝙蝠的吸能大法∕105

Part3 破今古之格─站在歷史的肩膀上,科學人看得更遠
左晃右搖,舞動生命的規律∕114
黑酒成黑金,也是出非洲記∕122
時空分離現文明∕131
威尼斯人的祖先∕139
共享意圖,教人為人∕148

Part4 取他山的巧─三心兩意、廣擷善緣才是科學王道
棒棒揮空,出局!∕158
姓啥名誰,大有干係?∕166
M的啟示∕173
熱,火大,別惹我!∕181
心裡有「數」的時間相對論∕189

Part5 開心思之竅─破解謎中謎:心∕腦科學不思議
知足常樂一念間∕198
買或不買,那就是腦的問題所在!∕207
陌生的一、二、三、四、五∕214
人鼠之間∕224
短期記憶的長期效應∕232
真情或假意?天不知,地不知,腦知!∕240

圖書序言

旋轉女舞者,Psych-You-Out!

知覺系統對周遭環境的衝突訊息一旦做了選擇,就有了從一而終的執著!
去年(2007)底,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院士忽然來了一封伊媚兒,附了個網址說:「我兒子在網站上看到這則訊息,覺得很好玩,也許你這位研究認知與腦神經的心理學家可以告訴我們這是什麼現象?為什麼我們的腦會有這樣的反應?!」

伊媚兒上的訊息不夠清楚,我就打電話找到吳院士,問他到底在講什麼?他興致勃勃的說:「你點了網址看到那個旋轉的舞者嗎?還沒有!那你一定要先看一下,真的很令人驚奇!看了之後,再告訴我你們認知神經科學的看法!」

我的好奇心全被勾起來了,就趕快點入網址,不一會兒,一位女舞者的畫面出現了,她的一隻腳直立地上,而另一隻腳往前抬高,以同樣的速度不停轉圈圈。我看到她曼妙的舞姿以順時鐘方向旋轉了起來,但是,等等,她怎麼忽然間就轉了個方向,變成逆時鐘方向旋轉了?我把眼睛眨一眨,再仔細看一會兒。咦!又轉回去了,變成順時鐘旋轉了。怎麼一回事?我可以確定那螢幕上的移動程式是不變的,如果有變化,則一定是來自我這位觀看者的知覺變化。

而且,舞者總是無預期的時而逆時鐘方向,時而又順時鐘方向,再看一會兒,又是逆時鐘旋轉過去……順時鐘……逆時鐘……。天哪!我到底是怎麼了?昏了頭嗎?當然不是!因為我清醒得很呢!

盯著螢幕看了好一陣子,我又發現一個新的現象:我只能看到順時鐘方向的旋轉,不再看到逆時鐘方向了!我眨眼,揉眼,閉上眼,又張開眼,再看畫面,舞者仍在旋轉,我再努力也沒辦法讓她往逆時鐘方向旋轉了!這也告訴我,之前會看到一下順時鐘一下又逆時鐘的旋轉方向,絕不能用習慣化(habituation)和反習慣化(dehabituation)的生理機制來解釋,也許是我們腦在面對環境中的矛盾訊息之後,做了選擇,而一旦確定了選擇的方向,就不再三心二意了!

我關上電腦,拋開女舞者旋轉的身影,就去忙別的日常事務,晚上和同事們去狠狠打了幾場競爭激烈的羽球賽,讓自己累個半死,洗個澡,再到實驗室聽同學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回到家裡已十一點半,看了半小時的小說,眼睛疲倦了,熄上燈,希望好好睡一覺,看看第二天一早,休息夠了,會不會有自發性的復元現象(spontaneous recovery),讓我重新看到舞者順時鐘和逆時鐘交替旋轉的現象。
所以,起床之後,一如平常生活步調,洗臉刷牙,換衣服,乘車,進辦公室和同事打招呼,一切料理妥當,我啟動電腦,打開女舞者的檔案,螢幕上的影像一出現,我就知道,沒有什麼自發性的復原,因為我看到的就是不停的順時鐘旋轉,根本看不到另一個方向的旋轉。當然,這個結果再次證實旋轉方向的輪替變化,不是來自生理的機制,而是知覺系統對周遭環境的衝突訊息所做的選擇,而一旦做了選擇,就有從一而終的執著了!

那天下午,我剛好有一場演講,來了一百多位聽眾,我一開場就把女舞者的畫面投射在大銀幕上,聽眾的眼光馬上被轉動的女舞者所吸引,我等他們看了幾分鐘後,就問他們:「看到順時鐘方向旋轉的請舉手。」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聽眾舉手,我又問:「看到逆時鐘旋轉的請舉手。」也有三分之二的聽眾舉手!怎麼會這樣?因為有人和一開始的我一樣,看到順時鐘和逆時鐘旋轉方向的交替!我讓他們再看得更久一點,然後又問了一次,但修改問話方式,強調「只」看到順時鐘或逆時鐘旋轉方向,或者兩者交替的人有多少。結果差不多一半的人「只」看到順時鐘方向,另外不到一半的人「只」看到逆時鐘方向,而剩下來能看到兩個方向交替的人,放眼望去,舉手已零零落落,明顯變少了。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