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颱灣雅美族住傢的來源嗎?
在颱東有數以韆計的卑南遺址石版棺為何朝嚮同一方位?
泰族如何創造水陸兩棲的住傢?
為何泰北的苗族住地上,而貴州的苗族住木樓?
印尼的船形屋如何欺騙觀光客?
母係社會的「姑娘房」如何運作?
「男人會所」的真麵目為何?
成大建築係林憲德教授花瞭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追索探尋,原本是想探索颱灣原住民建築的文化脈絡,探得越深入,作者發現民居文化不是標示著文化血緣,而是人類因地製宜、生存競爭的智慧,並在書中一一破解「民居人類學」的種種密碼。
作者林憲德並非建築史學傢或人類學者,而是一位從事建築能源工程的研究者。他原是專研「建築節能」、「綠色建築」的著名學者,至今已經撰寫瞭許多暢銷全颱灣的建築工程專書,在海峽兩岸與東南亞的華人學術圈頗富盛名,但本書卻是他傾其心力、最想完成的一本書。作者早年留學日本,深受日本一些「南方文化傳播說」之影響,如柳田國男的「海上之路」、渡部忠世的「稻米之路」、中尾佐助的「照葉林文化論」等巨作,激動瞭作者探索南方文化之動機。三十多年來,作者在繁重的教學與政府委託研究之餘,每年上山下海,進行即將消失的民居文化之田野調研,其足跡遍及東南亞、太平洋、南中國之窮鄉僻壤,終能將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匯集於本書。
作者深厚的工程學背景在解讀民居時有瞭不一樣的觀點,例如他從建築物理學的「人體熱舒適度」理論破解瞭「乾欄民居文化之謎」,從「氣候建築」的觀點意外發現百越民居背後的文化怪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邀請到浪跡寮國的中國異類畫傢.陳琳根據作者所提供的照片、資料、構圖,繪製十一張精彩的油畫,作為本書的插畫,使本書變成一本美麗的藝術饗宴。作者期待這些插圖能更寫實地錶現本書文字所無法錶達的百越風俗,讓本書成為學術與藝術兼顧的典藏珍品。
作者簡介
林憲德 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工學博士;現任成功大學建築係教授;對於建築省能、綠色建築的研究與推廣不遺餘力,更緻力於城鄉生態的研究,並且研究成果多已落實於國內建築相關法令,如綠建築九大指標等;是位兼具科技及人文素養之建築學者。
自序
浪跡東南亞的民族風情畫傢---陳琳簡介
南北民居生態史觀
百越族群的互動
漢族閤院民居的生態
南方文化的多樣性
中國西南與東南亞跨境山區的民居多樣性
東南亞大陸的民居多樣性
東南亞島嶼世界的民居多樣性
太平洋群島的平颱屋
南北民居生態氣候觀
第二章 百越民居的氣候挑戰
2-1 熱濕氣候的挑戰
2-1.1 人類發源於熱濕氣候
2-1.2 人類以「穴居」與「火塘」徵服瞭寒帶
2-1.3 人類以「帳棚」與「泥巴房」前進沙漠
2-1.4 熱濕氣候是人類文明最大的挑戰
2-2 瘴厲之氣的挑戰
2-3閤院民居在熱濕氣候的矛盾
2-4 颱風的挑戰
第三章 乾欄民居分佈之謎
3-1 前言
3-2 乾欄民居的分佈現況
3-3 乾欄民居不適於亞熱帶氣候
3-4中國東南地區自古少有乾欄民居
3-5 日本傳統民居並非乾欄民居
韓國傳統民居也非乾欄民居
3-7 乾欄倉庫不能視為乾欄民居
3-8 乾欄民居分佈之謎
第四章 流浪苗族的民居-老鴉無樹樁,苗傢無地方
4-1 神秘的民族
4-2世界最早的稻作民族
4-3蚩尤之後
4-4顛沛流離的曆史
4-5苗族搬傢
4-6 寄居蟹尋找貝殼
4-7 戰敗的民族沒有詮釋曆史的權利
第五章 民居立體分佈
民族擠壓理論
5-2 中國湘桂黔山區的民族立體分佈
5-2.1 黔東南的侗族村落
5-2.2 湘桂黔山區的苗瑤村落
5-3 中國滇南的民族立體分佈
5-4 寮越的民族立體分佈
5-5 金三角的罌粟花-----山地民族的死鬍同
5-6 生存鬥爭決定瞭民居的立體分佈
第六章 「壯泰走廊」走一迴
6-1 壯泰走廊
6-2 NAGA的子民
6-3 水陸兩棲式民居
6-4暹羅式民居
6-5 蘭那式民居
6-6 傣式民居
6-7 撣族民居
6-8壯侗民居
6-9 北壯南泰二元民居文化論
6-10 小結:文化變貌的原理
第七章 姑娘房文化
7-1 母係文化麵麵觀
7-2 母係社會與性開放
7-2.1 原始社會的性開放習俗
7-2.2 祭典化的亂交習俗
7-2.3 婚後的性開放
7-2.4 私有財産與性開放
7-3 「朋友婚」與「訪妻婚」
7-3.1 摩梭族的「朋友婚」
7-3.2 平埔族的「訪妻婚」
7-4 姑娘房文化
7-4.1「姑娘房」
7-4.2 公設「姑娘房」
7-5 小結
第八章 男子會所文化
8-1 「姑娘房」與「男子會所」
8-2 精緻的「男子會所」
8-3 「男子會所」與「年齡組織製度」
8-4 多會所的防衛配置
8-5 「男子會所」與「長屋」
8-6 「男子會所」的社會文化意義
第九章 南島民族的方位觀-卑南遺址石闆棺方位之謎
9-1 前言
卑南遺址石闆棺方位之謎
9-3 熱帶島嶼的「河川方位觀」
9-4峇裏島的「河川方位觀」
Toraja族與Batak族的「河川方位觀」
颱灣原住民的「河川方位觀」
解開卑南石闆棺的方位之謎
第十章 商品化的民居
10-1 你翹,我比你更翹
10-2 臥虎藏龍的故鄉
10-3 我要打手機、我要看電視
10-4 觀光化的部落文化
10-5 商品化的民居
第十一章 民居尋根之夢
11-1飛魚原鄉之夢
11-1.1 雅美族傳說中的故鄉
11-1.2 飛魚的故鄉不再
11-1.3 蘭嶼民居有無原鄉?
11-1.4 民居尋根夢醒時
11-2 中原原鄉之夢
11-2.1 基諾族的孔明帽
11-2.2 佈依族石頭寨的漢族攀附
11-2.3 華南人的堂號
11-3 小結
這本書的名字,《迷霧原鄉:百越民居的文化探索》,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神秘。它沒有直白地訴說什麼,而是用一種含蓄而引人入勝的方式,召喚著讀者的好奇心。我第一眼看到,就聯想到那些被現代文明腳步遠遠甩在身後的古老村寨,它們如同被一層薄霧籠罩,既有朦朧的美感,又充滿瞭未知的吸引力。而“百越”,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股蠻荒而又古老的韻味,它指嚮的是一片被曆史長河衝刷得有些模糊的南方地區,那裏曾經是無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傢園。“民居”更是讓我將目光聚焦於普通人的生活,那些世代居住於斯的房屋,它們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建築,更是承載瞭傢族的記憶、社會的結構、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撥開“迷霧”,如何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民居樣式,去解讀它們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是建築的材料選擇,是空間的布局設計,還是那些世代相傳的建造技藝,亦或是與當地氣候、地理環境的完美契閤?我都迫切地想要從中一窺究竟。
评分一本名為《迷霧原鄉:百越民居的文化探索》的書,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片被雲霧繚繞的山巒,那裏隱藏著古老而神秘的村落,仿佛與世隔絕,寜靜而悠遠。“百越”這個詞,更是喚醒瞭我對中國南方古老民族的興趣,那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居”則將我拉迴瞭現實,關注普通人的生活,關注那些承載著傢族記憶和文化基因的房屋。“文化探索”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它不是簡單地介紹風景或建築,而是要深入挖掘那些“民居”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我預感,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曆史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探索者,他/她可能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走訪瞭無數的村落,與當地居民深入交流,纔得以發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民居故事。我期待,書中能有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民居的詳細描述,包括它們的建築風格、材料運用、空間布局,以及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巧妙結閤。我更希望,作者能將這些物質的形態與精神的內涵聯係起來,去解讀民居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審美觀念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南方這片土地上,那些古老而生動的文化印記。
评分“迷霧原鄉:百越民居的文化探索”——讀到書名,我的思緒就如被一團溫熱的霧氣包裹,瞬間沉浸在一種古老而又陌生的氛圍中。這本書,我預感它不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研究,而更像是一次充滿人文關懷的深入田野考察,一次對曆史的迴溯與對話。我猜測,作者定然擁有著一顆敏銳的觀察之心和一顆熱愛土地的赤誠之情。他/她或許花瞭漫長的時間,行走在“百越”這片被時光遺忘的土地上,用腳步丈量著古老村落的每一寸土壤,用眼睛記錄下每一張淳樸的麵孔,用耳朵傾聽著每一段流傳的傳說。“民居”這個詞,則更是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落腳點——那些承載著傢族血脈、歲月痕跡的房屋。我想象中,書中的“民居”絕不僅僅是磚瓦木石的堆砌,而是有生命的載體,是文化與曆史的活化石。或許,作者會細緻地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居特色:是依水而建的船屋,還是深藏於山林的夯土房?是雕梁畫棟的精美,還是簡潔樸素的實用?每一處細節,都可能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審美和生活哲學。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些曾經的“迷霧”之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人類生存智慧,怎樣的人文溫度。
评分“迷霧原鄉:百越民居的文化探索”,這書名就像一扇門,緩緩推開,展現在我麵前的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圖景。熟悉的是“民居”,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存在,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陌生的是“迷霧原鄉”和“百越”,這兩個詞匯組閤在一起,似乎將我帶入瞭一個遙遠而模糊的時代,一個未被充分認知和理解的地域。我揣測,作者定然是一位耐得住寂寞、肯於深入探究的學者或是有心人。他/她並非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遊覽,而是真正沉下心來,去傾聽那些隱藏在時光深處的絮語,去感受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痕跡。我設想,書中所描繪的“民居”不會是單一的模式,而是充滿瞭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或許有依山傍水的村落,有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築;或許有古樸的宗祠,見證著傢族的榮耀與傳承;或許有獨具匠心的裝飾,展現著古老信仰與藝術的交融。我期待,通過作者的文字,我能夠“看見”那些在“迷霧”中若隱若現的村寨,能夠“觸摸”到那些厚重的牆壁,能夠“聞到”那混閤著泥土與炊煙的氣息。我更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古老的民居不僅僅是建築,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獨特錶達,是一種活著的曆史。
评分一本以“迷霧原鄉”為名的書,光聽名字就讓人浮想聯翩。我猜想,這一定是一本關於某個神秘地域的探索,或許是地理上的未知,或許是文化上的深邃。書名中的“百越”二字,則勾勒齣一幅古老而遙遠的畫捲。百越,這是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的詞匯,它承載著南方民族的古老記憶,是中華文明多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卻依然鮮活的文化印記。我設想,作者可能會描繪齣百越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那連綿的山巒,潺潺的溪流,以及可能隱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老村落,都將是構成“迷霧原鄉”的重要元素。而“文化探索”更是激發瞭我濃厚的興趣。我好奇,在這些與世隔絕的“原鄉”裏,究竟孕育瞭怎樣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藝術傳統?是否會有關於圖騰崇拜的神秘傳說,是否會有獨具匠心的建築風格,是否會有傳承韆年的歌謠和舞蹈?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許多畫麵:在薄霧繚繞的山間,古老的吊腳樓依山而建,炊煙裊裊升起;在篝火旁,身著民族服飾的人們吟唱著古老的歌謠,講述著祖輩的傳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讓我感受到那份原始、質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文化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