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被稱為「中國的縮影」。在這本講述四川人、四川魂的書裏,我們將看到古蜀國的靈動、老四川的博大、新四川的堅韌與包容,以及四川與中國息息相關的命運。
創四川
在中原人的眼中,蜀人麵目詭異。曆史書中記載古蜀人蠶叢氏和他的人民是「縱目」。幾位國君的名字也頗為奇怪:「蠶叢」「魚鳬」「杜宇」「鱉靈」。
詩酒四川
隨著古蜀人的遷徙與閤流,古四川漸行漸遠。而由秦漢南來的中原文化與古蜀文明的碰撞,逐漸孕育齣一個韆年繁盛的四川——一個屬於李杜與蘇軾、壯麗奇瑰的詩酒四川。
新四川
元末和明末的兩次戰亂讓天府之國兩度變為荒野,而明初與清初的兩次大移民,又讓這個富饒盆地絕地重生。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則更具決定性意義,奠基、固化瞭現代四川的麵貌。
四川與中國
四川常被看做是中國的後花園,平日與世無爭,但每當國傢、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四川總能一次次站齣來,充當著保衛傢國、接續火種、絕地反擊的根據地。
四川魂
在今日之四川,對於國傢民族的前途,必定要有這樣一種認識——必定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態度,必須抱著「有瞭四川,有瞭四川人,中國終究要強盛起來」的決心。
本書特色
本係列共有五本,屬於為知識份子打造的曆史批判短文,不僅僅是記錄曆史,同時提供多元化觀點認識世界。
本書深入且全麵地探討瞭四川的起源、曆史演變,以及現代四川各層麵的源流,包括人民、語言、菜餚等等。更重要的是,四川的命運與中國環環相扣,在中原闆蕩不安時,四川往往充當避難所,或以其人力物力捍衛全中國,唐、宋如此,清代如此,抗戰時期更是如此。清末若非四川保路風潮引鄂軍入川,武昌革命或許不會成功,民國的建立恐怕要延後幾年。因此,若要瞭解中國韆百年來的脈動,就必須瞭解四川的演變史。
創四川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韆多年前,偉大的詩人李白寫瞭一首《蜀道難》,他隻是為瞭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對蜀路做瞭浪漫主義的誇張。這艱難的蜀道,似乎隔絕瞭交流,平添瞭想像。因而在中原人的眼中,蜀人麵目詭異。曆史書中記載古蜀人蠶叢氏和他的人民是「縱目」。幾位國君的名字也頗為奇怪:「蠶叢」「魚鳬」「杜宇」「鱉靈」。
古蜀國,故鄉還是他鄉? 文/蕭易
南遷:古蜀人的背影 文/蕭易
蜀道何曾難 文/蕭易
秦代蜀地百年移民潮 文/蕭易
詩酒四川
隨著古蜀人的遷徙與閤流,古四川漸行漸遠。而由秦漢南來的中原文化與古蜀文明的碰撞,逐漸孕育齣一個韆年繁盛的四川——一個屬於李杜與蘇軾、壯麗奇瑰的詩酒四川。
萬古李杜詩 文/莊鞦水
韆年酒四川 文/莊鞦水.
蘇軾齣川:一個四川人和他改寫的中國性格 文/劉永峰.
新四川
經曆瞭由漢至宋的韆年繁盛,元末和明末的兩次戰亂,讓天府之國兩度變成荒野,而明初與清初的兩次大移民,又讓這個富饒盆地絕地重生。對於今日四川來說,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則是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現代四川的麵貌,由此得以奠基、固化。
明末清初:死亡與新生 文/宋石男
上四川去 文/杜興
生根:直把他鄉作故鄉 文/黃艾禾
尋訪明代移民後裔 文/黃艾禾
會館:移民的精神傢園 文/黃艾禾
四川菜,中國味 文/塔羅
誰是四川人? 文/陳世鬆尋根:鄉關何處? 文/杜興
一個人,一條船,一座城 文/何曉鵬
齣川:一齣夔門天地寬 文/白郎
移民之子與中國命運:近代四川傑齣移民後裔群相 文/宋石男
四川與中國
四川常被看做是中國的後花園,平日與世無爭,但每當國傢、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四川總能一次次站齣來,充當著保衛傢國、接續火種、絕地反擊的根據地。從宋濛對峙釣魚城,到保路充當反清先鋒,再到抗日鑄就中華民族之魂,每一次,川人總能擺脫地方意識的狹隘,進而將整個的傢國意識融入到四川精神的再造之中。
絕地圖存:從成都到釣魚城 文/唐眉江
保路:四川人的傢與國 文/劉永峰
四川何以救中國 文/何曉鵬
血鑄川軍 文/吳誌維
賴以「民生」救蒼生 文/曹立新
天下鹽,天下糧:危亡時刻的蜀與天下 文/李遠江
發現李莊 文/岱峻
四川魂
同樣為中國人,蜀人當然不能在共性之外。然而,地勢與中原相隔,自稱是彆有天地的山國,沐浴著豐富的自然給予恩惠的人民,其氣質一般是平靜的。而在今日之四川,對於國傢民族的前途,必定要有這樣一種認識——必定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態度,必須抱著「有瞭四川,有瞭四川人,中國終究要強盛起來」的決心。
四川精神的三層疊閤 文/孫展 蘇琦
四川精神的兩麵 文/莫之許
震不死的四川精神 文/宋石男
代序
四川人,四川魂
曆史上,四川號稱「天府」,地僻西南,物産豐饒。因此,它既被看做是安逸享樂之地,又被看做是狹隘、閉塞、自給自足的象徵。艱難的蜀道以及重岩疊嶂的三峽,不僅僅是四川與外界的地理屏障,更是外人與川人的心理隔閡。
殊不知,無論是蜀道還是三峽,從來就沒有真正隔絕過川內川外的交流。每一次舉國動盪,無不波及四川。秦滅巴蜀,移民萬戶;西晉之亂,世傢大族舉傢南遷;宋初平定,陝甘移民蜂擁而至;加之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兩次「湖廣填四川」,對於四川的影響,無異於再造山河。形形色色的人群,就這樣翻越崇山峻嶺,穿越急流險灘,在天府之地重新安頓、生根。也就是在這個動態的遷徙和聚閤過程中,「四川人」在此孕育,在此生息,在此繁茂。
與「四川人」相生相伴的,是四川精神的成長。與川人的成長曆程一樣,四川精神同樣是一個疊層纍積而成的過程,這其中既有以巴、蜀為代錶的古四川的靈動,又有以李白、蘇軾為代錶的老四川的博大,更有以「湖廣填四川」而來的移民造就的新四川的堅韌與包容……在這期間,每一次巨變,都是對四川之魂的重塑。正是在這一層層纍積的過程中,四川精神更加豐滿、更加蔥蘢。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後爆發齣來的「四川精神」,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這種文化與精神的數韆年的厚積薄發。四川人在群山環繞、韆江奔流的巴蜀之地,既安享風雨滋養、自然造化帶來的豐饒,也遍嘗傢國離亂、天地損毀的苦難。而這豐饒與苦難,毫無疑問,不僅僅關乎四川本身,更關乎中國。
一九三四年,《北京大學四川同鄉會會刊》在《發刊詞》中說:「四川是中國的縮影。」誠哉是言!四川的每一次成長,每一次動盪,每一次安寜,無不與中國之成長,中國之動盪,中國之安寜息息相關。中國與四川,這對母與子,不僅僅是滋養與反哺的關係,更是休戚與共的精神共同體,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四川精神的成長,也是中國自身精神成長的曆程。
在這本講述四川人、四川魂的書裏,我們將看到古蜀國的靈動,看到老四川的博大,看到新四川的堅韌與包容,看到四川與中國息息相關的命運。在時間的洪流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長長的係列。無數的蜀人生生滅滅又似乎同時存在,而死者猶生,他們隻是不斷變幻,不斷再生。在這變幻與再生中,四川精神萬古長存……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試圖將“創始”、“創傷”與“再創”這三個看似獨立的概念,巧妙地融為一體,勾勒齣四川波瀾壯闊的發展史。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四川的演變曆程。那些古老的文明基因,是如何在曆史的變遷中被保留和傳承下來的?那些曾經的傷痛,又在怎樣的契機下,成為瞭孕育新生的土壤?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四川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決定性角色?例如,四川盆地的相對封閉性,對早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是否起到瞭保護作用?而當開放成為必然時,四川又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書中對於四川人民精神內核的挖掘,是我非常期待的。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樂觀、堅韌、包容,究竟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被不斷地強化和升華的?
评分讀完《創四川》,我仿佛經曆瞭一場關於四川的時空漫遊。書中對於“創始”的描述,讓我感受到瞭生命起源的神秘與偉大。那種從無到有的創造,充滿瞭原始的力量和無限的可能。隨後,對“創傷”的解讀,更是讓我體會到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復雜。那些經曆過的苦難,雖然令人心痛,卻也塑造瞭四川人民堅不可摧的品格。而最讓我振奮的,是書中對“再創”的展望。看到四川如何從過往的輝煌與傷痛中汲取智慧,不斷地突破自我,擁抱變化,我由衷地感到敬佩。書中對於現代四川的描繪,是否能讓我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麵嚮未來的四川?它在文化、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又有哪些令人驚嘆的“再創”成就?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力、關於不屈不撓、關於希望的贊歌。
评分《創四川》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部分,在於它所展現的“再創”精神。一個經曆瞭漫長曆史和無數磨難的地方,如何能夠鳳凰涅槃,煥發新的生機?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四川在各個曆史時期,是如何進行自我革新和發展的。從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到近代的工業發展,再到如今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復興,這些“再創”的節點,書中會如何梳理和呈現?我尤其想瞭解,四川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平衡好傳統與現代,如何保護好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並將其轉化為新的發展動力的?書中會不會探討四川在國傢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前沿,四川是如何承擔起這樣的責任,並從中受益的?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有濃厚的興趣,比如四川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成就,是否能在此書中一窺端倪?
评分終於有機會翻開這本《創四川》,書名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未來感,吸引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翻閱前幾頁,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和宏大的敘事所震撼。那種曆史的脈絡感,仿佛穿越時空,讓我置身於巴蜀古國的開端,感受著文明的初生。書中對於地理環境的描繪,更是生動得如同身臨其境,從岷江、沱江的奔騰到崇山峻嶺的巍峨,都塑造瞭四川獨特的氣質。我不禁開始想象,在這片土地上,究竟孕育瞭多少古老的傳說和民族的智慧?那些關於三星堆、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書中是如何解讀的?它們又為我們揭示瞭怎樣一個鮮為人知的古代文明?我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四川人民的性格形成,他們是如何在這樣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汲取養分,堅韌生存,並發展齣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彆是書中可能涉及到的巴蜀圖語,那種神秘的符號,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含義?我希望書中能有精彩的解讀,讓我一窺其奧秘。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四川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美食和美景。通過作者的講述,我開始認識到,這片土地也曾經曆過無數的創傷。曆史的洪流中,戰爭、災害、政治動蕩,都曾在四川留下瞭深深的烙印。那些曾經的輝煌,是否也伴隨著難以言說的痛苦?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展現這些曆史傷痛的?是通過具體的事件,還是通過對當時人們生活狀態的描繪?我很好奇,那些經曆過苦難的四川人民,是如何在逆境中掙紮求存,又是如何將痛苦轉化為力量的?書中關於四川近代史的敘述,是否能讓我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堅韌與不屈?那些發生在四川的重大曆史事件,比如曆史上的遷徙、戰亂,對當地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給我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理解這些“創傷”是如何塑造瞭四川的今天。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有對那些普通人的故事的關注,他們的聲音,他們的經曆,或許更能觸動人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