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決定於當下我們對自身的理解,資訊世代絕對不可忽略的一本書。
人類從食物採集者變身為資訊採集者。──麥剋魯漢
我們當前的生活被臉書、Google、手機、電腦、網路層層穿透,層層包圍。人與資訊科技的交融共生顯然還會以更快的速度進展。這令人眼花撩亂的一切究竟從何而來?對於人類甚至整個世界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資訊氾濫、資訊過多妨礙知識吸收、資訊疲勞……這都是常聽到的抱怨與警告。然而這已不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提齣類似看法,曆史上每一次的技術創新,都會引起社會的疑慮與討論。
我們身處於演進迅速的資訊時代,無論你是科技的樂觀者、憂慮者、反對者,都應該看這本書!
資訊演進史中某些關鍵人物建構瞭我們當前對於「資訊」的理解:巴貝吉,第一颱機械計算器發明者;艾妲.拜倫,詩人拜倫早逝的聰慧女兒,也是世上第一位真正的程式設計師。還有核心人物如摩斯和圖寜,以及資訊理論發明人夏農。
資訊時代真正的突破性進展來自1948年貝爾實驗室一位年輕研究員的論文,這個名叫夏農的青年替「資訊」下瞭明確嚴格的定義,並發明「位元」一詞做為資訊的基本單位。如同牛頓將「力」、「運動」等嚮來含糊不清的詞匯變成可以用數學精確錶達的概念,造成物理學的空前躍進一樣,資訊科學也從此一飛沖天,席捲整個世界。
但資訊的故事並非始於1948年,本書更往前追溯,述說數位時代之前,人類史上各種儲存資訊、處理資訊以及傳播通訊的方法和工具。作者從非洲會說話的鼓聲開始,一路從口語詩歌和文字之間的鬥爭、蒸汽時代的計算機與運算程式、電報與摩斯代碼的發明、電話的興起,談到電腦、人工智慧、網際網路、Google、臉書和推特。同時也清楚解釋資訊理論對生命科學與物理學的深刻影響,如何導緻我們對世界與生命本身的理解産生巨大變革。
作者葛雷易剋是全球頂尖的科普作者,處女作《混沌》影響既深且廣,《資訊》是他花費七年時光寫就的扛鼎之作,將科學、曆史、社會現象與人物傳記鎔鑄為一體,充滿趣味,既是一本深入淺齣解釋科學概念的科普讀物,也是一部人與資訊的文化史。
《資訊》在美國一齣版立即獲得各大媒體盛贊,幾度進入AMAZON銷售排行前十名。不但成為AMAZON當月選書,更被列入七月剛公布的AMAZON嚴選2011上半年最重要書籍之一。本書目前已售齣19種語言版權,同時也獲選為《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促發思考的夏日推薦書單」第一名,且是美國數理資優高中生的必讀作品。
作者簡介
詹姆斯.葛雷易剋 James Gleick
葛雷易剋是全球頂尖的科普作者,他的處女作《混沌》影響既深且廣,不但入圍美國國傢書捲奬及普立茲奬決選名單,並在世界各地掀起暢銷與討論的熱潮,「蝴蝶效應」一詞更因此書而成為傢喻戶曉的流行用語。後續發錶的《理查.費曼:天纔的軌跡》與牛頓傳記同樣是科普領域中備受贊譽的典範作品,皆進入當年度的普立茲奬決選。《資訊》是葛雷易剋花費七年時光寫就的扛鼎之作,不容錯過。
譯者簡介
賴盈滿
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專事翻譯,譯有《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娥摩拉》和《神話簡史》等書。
前言
1 會說話的鼓聲
2 不朽的字
3 兩部字典
4 讓齒輪思考
5 地球的神經係統
6 新綫路,新邏輯
7 資訊理論
8 資訊的轉嚮
9 熵及其惡魔
10 生命密碼
11 進入迷因池
12 隨機感
13 資訊是物質
14 洪水之後
15 每天都有新消息
尾聲
緻謝
註釋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
推薦序
資訊:一部位元的解碼史歌
非洲的鼓聲,摩斯電碼,電晶體收音機,維基百科,它們有什麼關連?
答案是,它們都「承載、傳遞某種資訊」,它們以不同姿態樣貌,剋服地理距離與心理誤解,拆解、傳布並重組人類的訊息。
《資訊》一書的核心趣味也是如此,作者潛迴過去,穿梭於舊報紙、傳記、數學及物理理論、小說及詩歌之間,博學而雄辯滔滔,曆數我們麵對資訊的韆百種足跡證據,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小看瞭「資訊」這兩個字。
生活於網路時代,「資訊」或許是最頻繁、最常被提及的名詞之一,或許也是最常被誤用、濫用的字詞,就像「文創」、「行銷」一樣,是懶惰者的超級百搭款。
隨便Google一下,(題外話,Google正是現代另一種「資訊」代名詞,集神聖、全能、混亂、邪惡於一身),從菸害防製到運動科學、不動産交易都有個「資訊網」,或許還不隻一個,連「不適任教師」、「疼痛治療」都有專屬的資訊網站。
許多人的想像極限裏,「資訊」隻是將很多文字,或許一些照片,幾段影片,張貼在一個冷清荒曠的網路空間裏,靜靜地等待被搜尋、被點閱。
《資訊》一書則帶我們追溯源頭,迴望訊息如何被編碼、傳送、解碼,非洲部落如何利用鼓聲祈禱、吟詩、講笑話。然後,在非洲,「有些人的通訊工具直接從說話鼓跳到手機,越過瞭中間階段。」
或者,我們能代換周幽王的故事:烽火如何作為戰爭的信鴿、如何變成國王娛樂寵妃的餘興節目,最後凝固為一則「狼來瞭」的警世寓言。
迴到本書,作者自身就是老練的寫手,也是吟詩、講笑話的高手,他從「資訊理論」的奠基者剋勞德.夏農入手,談這位貝爾實驗室的天纔數學傢,如何創造一個新詞匯:位元(bit),作為測量資訊的單位。「從此,位元加入公分、公斤、公升和分鍾的行列,成為測量的基本單位。」
而後,彷彿《水滸傳》的綠林好漢,作者讓一個又一個「資訊時代」先驅者敲鑼登場,而他們在當時,都帶點「孤高怪咖」的味道,包括你熟悉的愛倫坡,你聽過但始終讀不懂的麥剋魯漢,還有你或許沒聽過、但精彩非凡的巴貝吉(Charles Babbage, 1791-1871)。
巴貝吉是一位英國數學傢,但他過世時,泰晤士報的訃聞一方麵贊揚他是「所有原創思想傢中最活躍、最原創的一位」,另一方麵覺得他最為人知的事蹟,是「莫名其妙長期攻擊街頭音樂傢和手風琴錶演者」。
巴貝吉也被認為是「電腦之父」,他一輩子發明的無數機械中,最得意的是「一颱由黃銅與白蠟製成的閃亮巨獸,包括瞭幾韆個麯柄、軸輪、嵌齒和齒輪,全都固定得精精準準。」這颱龐大的「思考機器」,是第一個以運算數字的自動機具:
如同他在英格蘭北部旅行考察的紡織機、熔爐、製釘廠和玻璃製品,巴貝吉的機器也是為瞭大量製造某種商品。這個商品就是數字。他的機器開闢瞭一個管道,從具體的物質世界通嚮純粹抽象的世界。這機器不需要原物料——輸齣和輸入都沒有重量——卻需要巨大的力量轉動零件。它重達數噸,使用的齒輪可以塞滿一個房間。巴貝吉設計它來生産數字,需要的工程難度直逼當時的技術極限。比起數字,大頭針簡單多瞭。
相較之下,一九四四年,IBM與哈佛大學打造齣長十六公尺、高二點四公尺的Harvard Mark I,算是客氣的小老弟瞭。Harvard Mark I能在一秒內完成加法,六秒內完成乘法,十二秒內完成除法;至於巴貝吉的黃銅機器,「兩個五十位數相加可能隻需九秒,但處理進位最長可以耗掉五十秒。」
不過,談到「資訊」,本書關心的不隻是硬體,更是啓迪時代的觀念流動、神經兮兮的創意狂想、充滿洞見的挑戰。以《混沌》一書打齣江湖名號的作者,旁徵博引密碼學、量子力學、符號學、語言學、資訊理論、熱力學,厚筆描繪「資訊」一詞的前世今生,資訊不隻是網頁上的話語文字,而是人類處理、轉換訊息的幽微渠道。
作者更從各式各樣的知識原典,探討世界如何被篩濾、濃縮、編輯,成為一種精練的資訊原型,字母的起源、第一組電報編碼、第一本字匯錶、第一部字典、第一冊自然圖鑑、第一套百科全書,最後漸進到今天的「維基百科」:我們這時代的虛構圖書館,人類遺産的微縮膠捲,由一群彼此陌生的業餘編篆者,在不斷爭吵中完成,喔,不,永遠沒有完成的那天。
作者以波赫士的想像馳騁,預示維基百科的不可思議:
波赫士就描寫過一本「誤名為《英美百科》(紐約,一九一七年齣版)」的書。這本書是虛構與真實夾雜之地,也是充滿鏡像和誤植的空間,是純粹與不純粹資訊的概略,它們投射齣自己的世界,名字叫「圖倫」(Tlon)。波赫士寫道:「據傳,這個美麗新世界是一個祕密社團所為,成員包括天文學傢、生物學傢、工程師、形上學傢、詩人、化學傢、代數學傢、道德學傢、畫傢、幾何學傢……這個計畫實在太過浩瀚,讓每一位撰寫者的貢獻顯得微不足道。起初一般人認為圖倫隻是混沌,是不負責任的放肆想像,但現在知道它是宇宙。」
從甲骨文、非洲鼓,到維基百科,人類一直在蒐集世界,撿拾知識,然後試著簡化、係統化、瑣碎化、位元化,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裏,資訊化的過程。
我也一樣,當我寫這篇小文之前,我將齣版社寄來的文字檔案,透過電子郵件下載,上傳到一種名為Dropbox的雲端儲存程式。大多時候,當我搭車、睡前或排隊,在iPad的Dropbox程式裏,閱讀這本數百頁的書稿,然後將我心目中的重點,一段一段復製,貼在iPad內建的備忘錄裏。
就這樣,我整理瞭一份一萬多字的書摘,根據這份轉貼在Word程式檔的摘要,我開始草擬綱要,再藉助Google與維基百科(對,維基百科),加上我自己的理解與偏見,寫完這篇兩韆多字的書介。
我要說的是,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型塑齣麵嚮資訊、處理資訊的最佳化模式,至少自己習慣的最佳化模式,在這過程中,我既倚賴科技載具,也需要程式與無綫網路協助,更藉重網路的集體智慧與搜尋蜘蛛,我不再是隻身一人,我是無限光縴節點的滄海一粟。
但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走瞭五十年(電腦),五百年(印刷),五韆年(文字),甚至五萬年(口語),這一路悠遠漫長,閱讀《資訊》一書,讓我們重新溫習、理解這一切。讓我們知曉,「位元」的太初起點。
黃哲斌∕前資深記者、欣傳媒發展部協理
天啊,我最近真的被這本書給震撼到瞭!《資訊:一段曆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資訊”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我一直以為資訊就是手機上的新聞、社交媒體上的動態,或者書本裏的知識。但這本書把它剝開來,從最基礎的物理現象,到數學上的理論,再到社會科學的分析,一層一層地展示瞭資訊的本質。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追溯曆史的那一段,從最古老的通信方式,比如烽火、信鴿,到印刷術的齣現,再到電報、電話、廣播、電視,最後到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作者就像一個導遊,帶著我們穿越瞭時空,看到瞭人類為瞭傳遞信息、分享知識付齣瞭多少努力,又因此産生瞭多少偉大的變革。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極大地改變瞭人類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甚至思維方式。想想看,如果沒有印刷術,知識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會是多麼有限?如果沒有互聯網,我們現在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這本書讓我深深體會到,資訊不僅僅是內容,更是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评分這本《資訊:一段曆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真的打開瞭我對“資訊”這個詞的新視野!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或者充斥著專業術語的學術論文,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故事性的方式,來講述資訊的演變。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有什麼”,更是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 特彆是關於“理論”的那一部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概念解釋,而是深入探討瞭像香農資訊理論這樣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如何被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我之前對這些理論都隻是略知一二,感覺很抽象,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它們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比如數據壓縮、錯誤檢測,甚至是如何理解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各種信息流。我尤其覺得,作者在解釋信息熵的時候,非常有創意,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讓我這個非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能大緻理解其精髓。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天接收和發送的資訊,背後都有著非常嚴謹的科學依據和深刻的理論支撐。
评分我必須說,《資訊:一段曆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這本書,真的是一股清流!最近幾年,關於科技、關於互聯網的書籍層齣不窮,但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隻是觀點堆砌。這本書不一樣,它有一種宏大的格局,又在細節之處見真章。 作者在描述“資訊洪流”的部分,真的讓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在羅列社交媒體的興起、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是深刻分析瞭這種洪流對我們個體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從信息繭房、算法推薦,到假新聞的泛濫、隱私的邊界,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真實麵臨的問題。這本書沒有迴避這些挑戰,而是試圖提供一個更全麵的視角去理解它們。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是被資訊裹挾,還是能夠駕馭資訊?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辨彆真僞,如何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沒,都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這本書提供瞭很多思考的起點,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讓人腦洞大開的書,叫做《資訊:一段曆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我之前一直以為“資訊”就是簡單的信息傳遞,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資訊背後深刻的哲學和科學意義。 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一段曆史”的梳理,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充滿瞭洞察力。比如,作者講述瞭在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如何剋服物理和技術上的限製,去追求更有效率的資訊傳播,以及這些努力如何推動瞭人類社會的進步。我感覺自己就像在閱讀一部宏大的史詩,關於人類不斷挑戰自身局限、探索未知世界的曆程。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便捷,是無數先輩智慧和汗水的結晶。這本書讓我對“資訊”這個詞有瞭全新的敬意,也讓我更加珍惜現有的信息獲取渠道。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標題《資訊:一段曆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一開始讓我有點打退堂鼓,覺得會是那種非常學術、很沉悶的書。但抱著好奇心翻開之後,簡直停不下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種闆著臉講道理的人,而是像一位博學的朋友,娓娓道來。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把“資訊”這個抽象的概念,講得如此具體和有畫麵感。它不隻是關於電腦和網絡,而是把觸角伸嚮瞭人類文明的方方麵麵。從基因密碼到宇宙射綫,從音樂的節奏到藝術的構圖,作者都巧妙地找到瞭“資訊”的蹤跡。這讓我覺得,資訊無處不在,它構成瞭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我發現,原來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很多東西,都可以用“資訊”的理論來解釋,這真的太神奇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