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桑貝瑪貴,位於中印邊界喜馬拉雅山區,原屬西藏,今屬印度,地境隱密,是一處尚未被世人足跡踐踏的祕境。一韆多年前,蓮師就授記此處是藏人艱睏時期的避難地,也是修行的殊勝處所。許多成就者皆誕生於此。
一個虔誠無畏的女子,圓滿三次殊聖的聖境之旅,創下紀錄,成為深入仰桑貝瑪貴朝聖的第一位颱灣人!
用心觀照的文字,兩百多張精彩照片,揭開仰桑貝瑪貴的神祕麵紗!
今生得以親臨一次聖地貝瑪貴,是和蓮師有著殊勝的因緣;無論您是否有機會進入貝瑪貴,閱讀此書也就是結下善緣福報的開始。
※隨書附贈「五方佛五魂湖」全彩拉頁海報
2010年7月,作者隨上師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返迴貝瑪貴,這是她第一次進入此聖地,也開啓瞭之後接續的兩趟貝瑪貴朝聖之行,包括朝聖孜大布日神山和達那果夏聖湖,成為第一位深入此極密聖境的颱灣人。
貝瑪貴地處偏遠,地勢險峻,海拔從500公尺攀升至4000公尺,全程徒步,對人體的負荷是一大挑戰。年過半百的作者,三趟貝瑪貴之行,絕非五星級的度假行程。她的文字細膩動人,觀察深刻入微,擅長寫景,在細述瞭貝瑪貴的曆史和地理概況、當地人民的生活景況和風土民情、神山聖湖的奇幻景緻的同時,搭配數百張首度披露、珍貴難得的彩色照片,成為第一本深度介紹仰桑貝瑪貴聖境的專書。可以說,全颱灣再沒有一個人比作者對這塊土地的曆史、地理、人文更瞭解的瞭!
作者也不吝於描情,對人事物的觀照、對信仰的堅定、對心靈層麵幽微細膩的感觸,無不用心描繪。我們讀到的,除瞭是令人驚嘆的異地風光,更是一趟洗滌塵勞、饒富精神層次變化的心靈之旅。
作者簡介
邱常梵
颱大中文係畢業,藏名為袞鞦拉嫫。曾任雜誌社副主編、小學老師、中日閤資企業研發部及行銷市場部廣宣主任。
2002年進入法鼓文化齣版社,開始學佛,視為人生轉捩點;2004年因先生工作重心轉移大陸而離職;2005年5、6月獨行滇、藏、川的藏區;2005年9月起於西藏大學遊學一年。那年正好五十歲。
喜愛閱讀、登山和自助旅行,曾經旅行過十多個國傢,最終卻在雪域高原找到靈魂的故鄉。
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個因緣,半百之前自認為像野地裏自在生長的不起眼小草,在與西藏結緣後,纔綻放如陽光一般燦爛的花朵。
著有《聽見西藏──在雪域中遇見自己》、《魔鏡西藏──拉薩遊學一年記》、《旅行,聽見生命的迴音》。
【自序】在喜馬拉雅山區,遇見蓮花源
第一部:一入蓮花源──初識綺羅香
緣起
印度市集裏的疑惑
母親的搖籃河
啊,和印度警車相撞
尋找黑暗裏的一盞明燈
夢裏知道自己在作夢
愛眾生也要愛螞蝗
涕泗縱橫,進入蓮師聖境
見證幸福
小喇嘛育幼院
博記惹莎喇節湧
世界最後的天堂秘境
第二部:再入蓮花源──仰桑河極密聖境巡禮
四趟飛機輾轉路迢迢
一個有福報的傻蛋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鏡花水月
十一麵韆手韆眼觀世音菩薩
一座寺廟不隻是一座寺廟
心的自由
國王、船伕與牧童
相信纔會看見
大智若愚
從西康轉世到貝瑪貴
石頭上的金剛手
世界心,精華寶
大伏藏師傳奇
白雲之巔
黃金鋪地
歌舞夜,佩解脫
今天不是讀書天
在髒亂的印度街頭打浪
第三部:三入蓮花源──朝聖4000公尺神山聖湖
佛之淨土白馬崗
好事多磨
一樣的路,不一樣的心情
暗夜裏的咳嗽聲
最後一個村子
山林中的孤獨與自在
灰色的晚餐
直刺天空的長矛
烏金淨土
五方佛五魂湖
在朝聖的路上死亡
會走路的機器人
衣食魔障
信心與清淨心
【後記】沉靜的幸福
自序
在喜馬拉雅山區,遇見蓮花源
你還記得學生時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捨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怡然自樂。……」
如果我告訴你,今日在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區,也有這麼一個相似的蓮花源,你相信嗎?這個地方,藏語稱為「仰桑貝瑪貴」,仰桑的意思是「極為祕密」,貝瑪是「蓮花」,貴是「聚集叢生」,若從空中俯視,會發現這個區域山峰連綿,從海拔500多公尺逐漸增高,連接上喜馬拉雅山脈,而一個又一個相連的大大小小山嶺,恰似花瓣往外開展,形成朵朵蓮花綻放,不同民族的村子就散落在花瓣間。
和西藏拉薩噶廈政府同時代,這裏曾經是藏東波密王朝設立之嘎朗央宗的縣治所在,專門管理珞巴族(目前被中共列為少數民族)。數百年前藏族移入,二十世紀五○年代中共入藏,藏東康巴人為避迫害相繼遷移至此,如今,散居著藏族、珞巴族、門巴族及少數印度人,共約數韆人。山村沿著自東嚮西流入雅魯藏布江的仰桑河而建,車路隻到江河交匯口的土亭村(Tuting),往裏隻能步行。雖然沒有完全與世隔絕,但地處偏遠山區,又靠近中印邊界,被列為管製區,外人無法自由進入,因此形成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仰桑貝瑪貴是藏傳佛教重要聖地「貝瑪貴」的一部分。西藏傢喻戶曉的蓮花生大師一韆多年前就預言西藏境內將有戰亂,百姓難免戰亂迫害,因而特彆授記貝瑪貴是個避難地。蓮師親至貝瑪貴予以加持,並閉關修行,安住於禪定中長達七個月之久,賜予當地人與非人密乘教法,加持此地山林成為殊勝密境。後來果然應驗,一些藏民逃難至此,得以保住性命並延續佛教法脈,這裏乃成為藏傳佛教徒嚮往的偉大剎土。
在《貝瑪貴聖地誌》中記載:「為利未來有情故,加持此處勝密境,一生獲得持明處,雖僅居住此聖地,慈心悲心自然增,……較彼他處修韆年,此地一年修更佳;較彼他處修一年,此地一月修更佳;較彼他處修一月,此地三日修更佳……,將成圓滿自在王。」
近代,由西康轉世到貝瑪貴的第二世敦珠法王,17歲時在仰桑貝瑪貴舉行瞭「大寶伏藏法」灌頂。流亡印度後,又多次返迴普巴金剛聖地舉行大成就法會以及賜予其他灌頂、教授。
1932年誕生、2009年涅槃的寜瑪派最高法王貝諾仁波切,也是貝瑪貴人,1936年被認證後駐錫西康白玉寺,他在1959年離開西康流亡南印度之前,也在此住瞭六個月。
若非和上師的因緣,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個清淨之地。雖然這裏屬印度管轄,居民共通語言是印度語,但這裏的藏族卻保留瞭西藏傳統文化,尤甚對佛法無比尊敬與虔誠,這令視西藏為靈魂故鄉的我感到非常歡喜。
自從2005年單獨旅行滇、藏、川藏區兩個月,接著又在拉薩西藏大學學習藏語文兩學期後,這些年來我和西藏緣起不斷,每年一至兩次返迴西藏探望藏族朋友及拜訪各個聖地,每次都會為正在無聲無息快速消逝的西藏文化感到心痛。中共對外號稱和平解放西藏,卻在進入西藏半世紀以來,使盡各種手段企圖摧毀西藏文化與宗教信仰,許多神山也因受到爆破開採礦産而被破壞得麵目全非。
我那些信仰受盡打擊與壓抑的藏族朋友,多次感傷地對我說:「隻怕以後西藏佛教要到雪域之外的地方纔找得到瞭。」總使我忍不住陪著他們一起黯然神傷,甚至落淚。
光從信仰自由、保存佛法這點來看,就讓人對仰桑貝瑪貴的存在充滿無限的期待與嚮往。
這裏也正是我的上師「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的故鄉,2010年7月,我們四位弟子隨師返鄉,為興建八年即將完工的寺廟安置金頂及蓮師十萬薈供大法會作攝影記錄;2011年1月底寺廟正式落成,港颱弟子共六十多人前往參加開光典禮,歡度西藏新年。我和另兩位師姐早去晚迴,待瞭一個月,期間隨上師拜訪各個山村,溯源仰桑河巡禮朝聖,惜受限時間隻走到中遊。
前後兩迴有幸跟隨上師身旁,親睹其日常言行舉止,深深體會到上師的慈悲與智慧。
2011年10月我獨自一人三度前往,與寺廟僧人一起深入極密之境仰桑河源頭,從海拔500公尺開始徒步,攀登到海拔4000公尺的神山聖湖區;從熱帶雨林到闊葉林到暖溫帶針葉林、寒溫帶針葉林,最後是高山寒帶灌木草甸帶。這次行程是我自高中開始登山至今四十年中,走得最慘的一次,卻也創下紀錄成為深入仰桑貝瑪貴極密聖境朝聖的第一個颱灣人。
三入蓮花源,每迴都因為有新的發現而驚嘆不已。初次前往,我連它在哪裏都搞不清楚,還以為它是另一個達蘭莎拉(印度安置西藏難民的山城,也是西藏流亡政府及達賴喇嘛駐錫地),其實非也。然後,逐漸發現--往北數十公裏便是中印邊界,兩軍如臨大敵駐防,難怪外人前往除瞭印度簽證,還要加辦貝瑪貴許可證。
邊界的那一邊居然就是我很早之前就想去、卻因未對颱灣人開放而無法前往的墨脫(屬藏東林芝地區),大陸背包客稱其為「世界最後的天堂祕境」。
貝瑪貴係因政治因素被一分為二,形成所謂的西藏貝瑪貴與印度貝瑪貴,而這個故事要從當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時講起。
仰桑河源頭,海拔4000公尺的神山聖湖區,有108個高山湖泊,其中五個相鄰的大湖泊代錶佛教五方佛的五魂湖。
隨著一而再、再而三前往,有許多發現,也有許多疑問産生,我上網展開地毯式钜細靡遺的搜集相關資料,再配閤實際經驗印證,終於像玩拼圖一樣,從一片空白與模糊中,逐漸一塊塊拼湊完成。如今,我敢自豪的說:全颱灣再沒有一個人比我對這塊土地的曆史、地理、人文還清楚的瞭。
《阿彌陀經》提到,在淨土中,青草綠樹都十分清淨莊嚴,微風鳥鳴都像在宣說佛法。人在仰桑貝瑪貴特彆容易感受到這種極樂淨土的意境,蓮花生大師的加持力透過身語意宣揚,心識特彆清明。我有生以來第一迴「夢中知道自己在作夢」的體驗,就發生在初抵聖地的第一晚。
身處聖地,隻要心沉澱下來,清淨、專注,融入天地中,那麼,山風輕揚,蟲鳥齊鳴,野花綻放,山溪湍流,樣樣都在宣說佛法。一份神祕磁場的力量,引導心靈跨越時空;感受過去所有曾在這裏修行的大成就者的無形加持,隨著輕微呼吸,滲透每一個細胞。
每次前往,當車子走在四周林相茂盛的狹窄山道上,一路沿著雅魯藏布江畔蜿蜒,逐步深入喜瑪拉雅山區,我知道,自己正在穿越時光隧道,即將走進蓮花源;我知道,我會在那裏遇見蓮花生大師;遇見精進修行的自己。
而每當帶著美好的經驗要離開時,從後視鏡看著頻頻揮手道彆的小喇嘛、看著村子自一片蓊鬱的山林中消失,路旁下方的雅魯藏布江,江水依舊奔騰……,我知道,我還會再迴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