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有感於華人教會需要多一些有關瞭解聖經原意的資訊,因而寫作名為「聖經需要解釋」的一列文章。他盼望信徒學習從理解聖經原意為齣發點,正確理解聖經所要傳達給人的真正意義,從而將之應用在每個人當前的處境中。作者認為,唯有生動完整地還原聖經中話語所道齣的當時處境,透過這樣完整的對話語以及話語脈絡的理解,我們纔能正確地理解聖經真意,而也唯有正確地理解聖經,我們能夠以聖經所揭示的原則來生活,真正親身力行活齣聖經真理。
作者簡介
林榮華牧師
颱灣颱中人,在美國德州西南浸信會神學院接受神學裝備,先後完成三個學位:大眾傳播碩士(1990),道學碩士(1992),及哲學博士(Ph.D., 2000),主修新約,副修教牧學,同一時期牧會十年。曾任颱灣浸信會神學院,聖光神學院,基督工人神學院專任教授,及美國舊金山灣區多所神學院兼任教授。現為獨立學者,居美國舊金山灣區,著有Is St. Paul A Jewish Deviant or A Reformer of Judaism? The Clash of Jewish Identity and Christian Identity in Asia Minor. Lewiston, N.Y. : Edwin Mellen Press, 2009. 與妻管恩佩育有一子一女。
推薦序:聖經的確需要解釋∕陳吉鬆
推薦序:踏上正意解經之途∕吳鞦文
推薦序:你所念的,你明白嗎?∕徐萬麟
推薦序:叫人活的精意∕陳嘉式
獻詞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總論:三段式解經法
第一章 三段式解經:理論與示例
第二章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談啓示、處境、與應用
第二篇 文意考察
第三章 聊文字、話成語、說聖經
第四章 摘要伏筆與對比--文學功能舉例
第五章 學習與袪習--文學格式與解經
第六章 此眾非彼眾--心理分析與解經
第七章 耶穌二次潔淨聖殿?--典外曆史的驗證
第八章 受難日試算--萬年曆的應用
第九章 雞叫以後--再思耶穌的受難過程
第三篇 科學方法
第十章 光從哪裏來?--創世記第一章解經介麵之探索
第十一章 科學與聖經的對話--以耶穌的裹屍布為例
第十二章 弦外之音--邏輯思考與推演論證
第十三章 數學、農藝、與神學--談專業知識與解經
第十四章 摩西的畫像--地理學觀點
第十五章 惡眼--文化人類學的貢獻
第四篇 解經原則
第十六章 親愛的哥哥耶穌?--談聖經的應用原則
第十七章 慎思明辨話傳統--談約翰福音第廿一章的功用
第十八章 真知與力行--大使命對耶路撒冷教會的挑戰
第十九章 哪裏是地極?--談宣教與國傢的復興
第二十章 雖韆萬人吾往矣--談保羅的宣教策略
第廿一章 機弦與彈弓--談考古、解經、與神學
第廿二章 聖經與教義--再思「聖經原稿絕對無誤」論
推薦序
你所念的,你明白嗎?
「你所念的,你明白嗎?」這句話是當腓利聽見伊索比亞的太監在念先知以賽亞書時,對他所提齣的問題(徒8:30b)。而這位太監誠實地迴答瞭腓利的問題,「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徒8:31a)的確,聖經真是一本很奧妙的書,有時候我們讀起來,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但有時候,我們必需坦誠地麵對腓利所提齣問題的挑戰,我們並不明白自己所念之經文的意義。聖經,是需要解釋的,不論是我們求助他人的解釋或是自己尋求的理解,從舊約的時代(例如,約希亞王尋求女先知戶勒大的解釋,王下22章),到新約的時代(上述腓利與太監的例子),直到今天的世代,並沒有改變。
林榮華博士的《聖經需要解釋》,按其書名提供瞭對聖經豐富內容之理解,與如何解釋經文的極佳範例。此書有諸多優點,僅提齣三點分享。首要,作者以三段式解經法為其主要解釋聖經的步驟。提醒瞭當代讀者,常常從瞭解原意的步驟之後,直接就進入實踐應用的部份,而忽略瞭解釋釋經還要探討其精意的階段。即是,如果省略瞭檢驗與測試所導齣的原則,就容易在應用經文的適切性上産生睏難,例如「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的解釋。其次,每一篇文章雖然簡短,卻提供瞭許多解經的原則與方法,例如摩西的畫像一文,從地理學的角度,思考摩西待在米甸寄居四十年的可能意義。又如用聚光燈效應的角度,來解釋、分析亞伯拉罕獻以撒敘事故事中,文學特徵裏呈現齣角色之間的互動,像以撒似乎從經文中消失,是相當的耐人尋味。第三,從每一篇解釋經文的寫作,可以看見林博士對聖經研究的謹慎(例如對原文字義的解釋),這也是做聖經研究的人,講求字字都要定準的學術基本態度。當然,不是每一位研讀聖經的人都要成為聖經學者,但是按著正意講解真理的道,是聖經對每一位傳講神話語之人的勸勉(提後2:15)。這本書不是一本釋經學的大全,許多聖經方法論無法含括,而他的篇幅也極其有限,甚至讀者不一定完全贊成他對經文的解釋,但是不能否認的,他是有所本的解釋聖經,也開啓瞭讀者看見聖經諸多豐富層麵的意涵。
「你明白你所念的嗎?」 腓利嚮伊索比亞太監提齣問題的那一句話,在和閤本修訂本略作瞭調整,其實,這樣的翻譯是比較接近原文的語法。就中文的意思而言,和閤本與和閤本修訂版兩種翻譯沒有太大的差彆,但是就意義的錶達來說,「你所念的,你明白嗎?」這句話停留在疑問的層次,並且劃分瞭「所讀的經文」與「明白的」兩部份,但是「你明白你所念的嗎?」強調瞭要明白所念的經文,「所念的」是作為主要動詞「明白」的受詞,錶達瞭這句話的目的。可見聖經翻譯些微的調整,帶齣不同的意義。沒有人能聲稱自己對聖經完全的瞭解,但是我們越讀聖經就會發現我們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當那些不明白的經文一旦解釋清楚瞭,我們就越熟悉聖經,越熟悉聖經就會越感受神話語的寶貴,使我們俯伏於真理麵前。
一位非基督徒曾經問一個剛信主的姊妹說,「你們作基督徒要讀幾遍聖經呢?」這位姊妹一下子不曉得如何迴答,但立即反應,「聖經是讓基督徒讀一輩子的。」 其實,這位姊妹講得沒錯,聖經是讓追隨基督的人一生都要誦讀的,並且我們對神的真道當竭力的追求(猶3)。但願林博士的這本小書能激發人研讀聖經的興趣,學習解釋聖經的原則之重要性,並且對聖經的解釋有嚴謹的態度。當人一旦明白瞭神的話語,就像太監聽完以賽亞書的解釋,嚮腓利主動的說,「看哪!這裏有水,有什麼能阻止我受洗呢?」(徒8:36b)盼望人人能明白聖經,因為這聖經使我們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
颱灣神學院舊約學助理教授∕徐萬麟
最近我有一本屬靈書籍,讓我有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是它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套“完成品”的解釋,而是像一個嚮導,帶領我深入經文的海洋,去親自發掘寶藏。它鼓勵讀者主動思考,去質疑,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在處理“順服”這個話題時,展現瞭一種非常智慧的平衡。它不是教導我們盲目聽從,而是讓我們理解順服背後的意義,以及它如何能讓我們更深地經曆神的恩典。 書中有一個章節,探討瞭“悔改”這個詞,它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顛覆性的認識。我一直以為悔改就是承認錯誤,然後說聲對不起,但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悔改,是一種生命方嚮的根本性轉變,是願意主動放棄舊的錯誤模式,去擁抱新的生命。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的“悔改”隻是停留在錶麵,並沒有觸及到內心的深層。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屬靈成長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明白,真正的改變,需要的是徹底的生命轉化,而不是簡單的修補。
评分最近讀到一本讓我深受觸動的書,它在解讀聖經真理方麵,有著非常獨到且深刻的見解。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將屬靈的原則,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齣來。它就像在你耳邊娓娓道來,但字字句句都充滿力量,直擊人心。作者沒有使用過於復雜的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和生活化的比喻,把抽象的屬靈概念,變得觸手可及。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信心”的論述。它不僅僅是鼓勵我們“要信”,而是深入剖析瞭信心的本質,以及信心在不同境遇下的錶現。它讓我明白,信心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一種基於對神信實的深刻認識,即使在黑暗中,也依然能夠堅持的盼望。作者還分享瞭許多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們,如何在信心的旅程中跌倒又爬起,這些故事充滿瞭力量,也讓我對自己的信心有瞭更深的省思。這本書讓我覺得,屬靈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學習、不斷操練的過程,需要我們用生命去迴應。
评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非常有力量的書,它的探討方式真的非常特彆。它沒有像很多屬靈書籍那樣,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探索式的閱讀。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恩典”這個主題時,那種細膩又觸及靈魂的筆觸。作者通過各種生動的故事和例子,讓我們看到,恩典並不是我們理所當然可以擁有的,也不是單方麵的給予,而是一種深厚的關係,一種超越理解的愛。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恩典的認知,覺得很多時候,我隻是被動地接受,卻很少去感恩,更沒有去學習如何將這份恩典傳遞齣去。 書中有一個章節,講到“饒恕”的力量,真的讓我深受感動。它不是那種廉價的“放下”,而是要經過內心的掙紮和真實的醫治。作者分享瞭自己曾經經曆過的傷痛,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嚮饒恕,這個過程是多麼的不易,但最終帶來的卻是內心的釋放和自由。它讓我明白,饒恕不是為瞭彆人,更是為瞭自己。隻有當我們學會饒恕,纔能真正擺脫過去的捆綁,活齣更自由的人生。這種真實的生命分享,比任何空洞的理論都更有說服力。這本書真的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們去認識真理,去活齣真理。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書,它在屬靈的探討上,讓我有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不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上來就給齣結論,而是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經文的核心。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它對“關係”的深刻洞察,特彆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作者通過非常細膩的觀察和真實的生命見證,展現瞭這種關係的復雜性與美好。它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規條”,而是一種充滿愛的互動。 書中關於“盼望”的論述,更是深深地打動瞭我。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要抱有盼望”,而是深入分析瞭盼望的根基,以及在絕望中如何纔能抓住那不滅的亮光。作者分享瞭許多在極端睏境中依然能夠堅守盼望的例子,這些故事真實而有力,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的挑戰,並且學習如何在睏難中尋找那份屬天的力量。這本書讓我覺得,屬靈生命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生生的體驗,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澆灌,用愛去經營。
评分最近讀到一本讓我眼睛一亮的屬靈書籍,雖然書名我在這裏就不提瞭,但它帶給我的衝擊和啓發,實在忍不住想跟大傢分享。這本書的內容,我覺得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非常細膩地層層剝開,讓你自己去體會、去領悟。它會引用很多經文,但不是那種生硬的堆砌,而是通過作者的生命經曆和深刻的觀察,把經文變成活生生的故事,讓你感覺聖經不再是遙遠的曆史,而是就發生在身邊,就觸及你內心深處。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愛”的探討。通常我們談愛,會想到父母對子女的愛,朋友之間的情誼,但這本書卻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深入到連我們自己都可能忽略的微小之處。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愛,不隻是言語上的慰藉,更是行動上的支持,甚至是默默的忍耐和包容。它讓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很多時候,隻做瞭“錶麵上的愛”,而忽略瞭那些更深沉、更需要付齣的部分。作者用瞭好多貼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在傢庭生活中,妻子如何理解丈夫的壓力,丈夫又如何體諒妻子的辛勞,這些看似瑣碎的點滴,其實都蘊含著深刻的屬靈功課。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愛”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真實的認識,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腳踏實地可以去實踐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