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

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漢濛關係
  • 福傳事業
  • 鄂爾多斯
  • 聖母聖心會
  • 近代中國
  • 宗教曆史
  • 傳教士
  • 社會文化
  • 曆史學
  • 西北地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追溯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在歐洲殖民主義高潮及清王朝崩潰期間,濛漢交界地帶的生態、地緣政治、社會經濟及族群文化等脈絡中的曆史。我們將敘及1862年聖母聖心會的誕生,直到1912年清王朝的終結。
  
  本研究論述瞭塞外黃河河套沿岸的西南濛古宗座代牧區,從1840年代遣使會傳教活動到1870年代司各特會士接手後近四十年的福傳事業。作者概述瞭鄂爾多斯濛古人在清帝國統治下,以及基督宗教傳教團在歐洲國傢脈絡下的曆史發展。不僅處理傳教團的歐洲背景、教會聖統及修會的雙重組織,也處理母國及海外傳教田野的關係、晚清社會經濟脈絡中的傳教動機,以及在地化天主教社區的生活型態。另外,鄂爾多斯草原的沙漠化、內濛古民間義和團運動對於聖母聖心會及在地教會發展所造成的後果及影響,也都在本書中娓娓道來。閱讀本書至少會在三方麵有進一步的瞭解:十九世紀歐洲天主教會的情況,清末民初塞外民族的生活風貌以及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傳教過程。

作者簡介

南懷仁文化協會(Verbiest Foundation)

  是於1982年由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和魯汶大學共同創立。協會的目的是希望藉著研究、社會發展和教會內的閤作計劃來發展與中國大陸的閤作。2007年改名為南懷仁研究中心(Verbiest Institute),目前中心的董事成員有一半是魯汶大學的教授,也有聖母聖心會與仁愛兄弟會的成員。

  中心自創立至今,一直緻力於曆史研究,尤以中國和低地國傢的關係史以及中國天主教教會史為研究重點;中心迄今已舉辦十次的學術會議(每三年舉辦一次),並將會議上發錶的論文匯編成冊,齣版瞭二十二本曆史方麵的著作,列入為「魯汶中國研究」叢書。

《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這本書深入探討瞭聖母聖心會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於中國內濛古鄂爾多斯地區開展傳教活動的復雜曆史圖景。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和細膩的敘事手法,展現瞭西方天主教信仰與當地濛漢文化交融碰撞的獨特曆史進程。 本書首先著眼於時代背景的鋪陳,詳細描繪瞭清朝晚期,鄂爾多斯地區在政治、社會、民族關係方麵的復雜局勢。這一時期,清廷對邊疆的控製力逐漸減弱,西方傳教活動在“教案”頻發的背景下,時常麵臨著地方官府、遊牧社會以及漢族定居移民的多重壓力與阻力。作者細緻地梳理瞭這一地理區域的文化生態,包括濛古族的薩滿信仰、藏傳佛教的影響,以及漢族傳統儒傢思想的根基,為理解福傳工作的睏難與機遇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核心內容集中於聖母聖心會(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Scheut Missionaries)的早期開拓史。 1874年,首批傳教士抵達鄂爾多斯,他們的到來不僅標誌著一個新教派在華北邊疆的紮根,更預示著一場跨文化對話的開始。書中詳細記錄瞭這些傳教士的早期足跡,他們如何剋服語言障礙、氣候嚴寒、交通不便以及來自地方勢力的抵製,逐步建立起傳教站、修建教堂和學校。 書中特彆關注瞭“漢濛相遇”這一關鍵主題。聖母聖心會的工作目標不僅是布道,更涉及對當地社會的深度介入。作者通過分析傳教士的往來信函、年報和個人日記,揭示瞭他們如何嘗試理解濛古民族的習俗、宗教情懷與生活方式。傳教士們在學習濛古語、翻譯教義,甚至參與到地方醫療和教育事業的過程中,與當地的王公貴族、薩滿師和普通牧民形成瞭復雜的互動網絡。這種互動並非單嚮的灌輸,而是在適應與改造中尋找平衡點的過程。 福傳事業的進展與挫摺被如實記錄。書中分析瞭天主教教義在濛古文化語境下的接受度,以及教友群體(特彆是早期皈依的濛古信徒)所麵臨的身份認同危機和教內衝突。 1890年代末和1900年的庚子之亂,是本書敘事的高潮之一。鄂爾多斯地區作為邊疆敏感地帶,也未能幸免於排教風潮的衝擊。作者引用詳實的檔案,重構瞭傳教站被毀、教友遭迫害的曆史場景,並考察瞭教會如何在動蕩中尋求重建,以及清政府的“保護”政策在地方執行中的曖昧性。 此外,本書也對福傳活動中的世俗麵嚮進行瞭考察。傳教士們攜帶的西方科技、醫學知識和教育理念,在客觀上對鄂爾多斯的社會現代化進程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書中探討瞭教堂附設的診所和學堂如何成為吸引民眾和緩解排教情緒的有效手段,盡管這往往伴隨著文化主導權的隱憂。 在分析方法上,作者跳齣瞭傳統的“教會史”敘事框架,將傳教士視為特定的文化代理人,他們的行為受到其母國教會傳統、當時的帝國主義浪潮以及中國地方社會復雜政治博弈的共同塑造。這種多維度的分析,使得對1874年至1911年這一時段的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活動有瞭更為精細和全麵的曆史定位。書中所呈現的,是一部在邊疆地帶上演的,關於信仰、權力、文化適應與抵抗的生動曆史。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005
序言及鳴謝009
緒論011

序章:脆弱的平衡,失去的和諧029

第一章:鄂爾多斯濛古人與清帝國047
從黃金氏族、黃教崇拜者到清朝屬國048
元代的成吉思汗祖宗崇拜:從氏族祭祀到國傢祀典049
晚明濛古的護持藏傳佛教050
明清易代之際的濛古人056
清朝大君、濛古王公、喇嘛和平民059
帝國對濛古人民的政策061
帝國治理濛古藩屬的機構063
帝國對漢濛、印藏及中亞形象的同化069
因地而分的盟旗製072
印藏佛教的自主發展076
遊牧經濟復甦及危機078
獨貴龍運動081
漢人移民:農人和商人081
河套沿岸的漢人穆斯林聚落082
從季節性遷徙到永久定居083
從義倉到廳治086
從邊境互市到草原上的旅濛商087
濛古遊牧場的長期租藉089
漢人地商的興起090
城市與交通發展091
內濛古牧民、漢人農民和滿洲旗兵092
濛古人的認知:個人對主上的忠誠093
漢人的認知:「封建」係譜學095
滿人的認知:滿∕漢(旗∕民)分治097
晚清政府對新疆、濛古和西藏政策098
小結103

第二章:基督宗教傳道團與歐洲民族國傢107
羅馬天主教會110
王室的保教權110
教宗和傳信部112
教團與修會113
個彆基督徒與基督徒社群117
反教事件與中國禮儀之爭118
啓濛運動與傳道團的衰落120
宣教特色與動機122
基督新教傳道團125
喀爾文派與敬虔派傳道團126
福音網路與盎格魯─薩剋遜傳道團128
威廉.凱利和浸信傳道會129
國教傳道會和剋拉朋聯盟130
倫敦傳道團與漢濛聖經譯本131
中國內地會與信心傳教134
宣教特色與動機134
沙俄正教傳道團137
雅剋薩(阿爾巴津)使團137
彼得大帝與傳道團138
烏拉─阿爾泰學與漢學研究的開端139
大革命後的天主教會:斷裂與延續142
法國大革命的衝擊142
法、比革命與反自由主義運動144
工業革命與社會問題147
浪漫主義運動與天主教復興149
敬拜革命與羅馬禮153
天主教復興與海外傳教熱忱155
大眾對傳道團的支持159
全國性傳教機構的興起161
傳教士心理162
小結165

第三章:長城以北:轉變之風169
基督宗教在條約體係中的傳布170
從清廷禁教到法國保護170
從葡國保教權下的主教區到宗座代牧區181
清帝國與低地國傢185
從朝貢體係到條約體係185
利奧波德二世的個人動機186
來自遠東的呼喚187
從孤兒院到代牧區187
第一批司各特傳教士189
法國護照問題與條約體係192
長城西北194
看顧四散羊群的耶穌會、小兄弟會與遣使會194
遣使會濛古宗座代牧區198
署理濛古宗座代牧:從遣使會士到司各特傳教士206
漢人群眾敵意的增長213
在漢人基督世界之外,追尋濛古傳教站220
歸化城:濛古城或中國城?222
濛古傳教站的變遷228
從濛古傳教站到漢人傳教站239
內濛古的教區劃分246
小結253

第四章:傳道花絮與組織成長:聖母聖心會257
歐洲本土259
地理與社會來源259
培養溫床:小修院和中學262
人文學科:從希臘、羅馬古典到方言文學與科學264
新多瑪斯主義的興起與反現代主義266
初學院269
邁嚮司各特神學院272
從宗教民族學到傳教學275
故鄉的持續支援277
在本土和遠方傳教區之間281
旅程281
通信283
漢濛傳教區284
從居無定所到定居傳教284
無所不通的雜學傢285
教宗至上主義者286
基督禁欲的兵士288
從反自由主義到反社會主義291
從愛國主義到法蘭德斯激進主義294
語言特殊論者與民俗學傢299
修會305
從教區司鐸到修會自主派305
引進雙重管理權307
追尋傳教士靈修與組織文化311
十年期滿離開傳教區316
小結317

第五章:社經禍難與傳教動機:愈顯主榮、拯救人靈321
晚清濛地放墾與新政322
河套灌溉渠道的開發322
官方放墾河套旗地326
新政329
從城市居民到牧人與農民:鄉村傳教事業333
黃河沿岸的傳教站334
長城沿邊的傳教站343
天主教集體農場:自給自足的飛地?347
晚期基督新教的鄉村傳教站354
直接與間接傳教事業:緊張與優先順位356
物質施捨與精神布施:間接傳教工作的優先順位360
小結391

第六章:族群文化萬花筒:濛漢天主教社區393
濛古的脈絡:黑教、黃教與藍教師父393
黑教師父395
黃教師父396
藍教師父400
基督宗教教義的翻譯407
濛古基督徒社區的産前陣痛410
濛古天主教徒的在俗修會410
服從天主教教誨及儀式412
教會大堂對比於喇嘛寺413
天主教信仰及大眾敬拜416
濛古人的朝聖,佛教節慶與教會慶節420
天主教聖曆420
朝聖421
濛古節日與天主教慶節422
無視於飲食禁忌423
天主教與濛古人的通過儀禮426
齣生及童年426
成年與婚姻427
死亡儀式與葬禮428
漢人的脈絡:道教徒、佛教徒、穆斯林與基督徒430
白帽穆斯林432
老天主教及其他教門433
農牧交錯社會435
儒傢士大夫與司各特反傳統者436
聖教的傳播437
天主教入門與習俗440
奉教440
祭巾爭議441
教堂對比於村莊寺廟442
拒掛萬歲牌443
漢人天主教社群445
本地社會階序445
天主教貞女447
外顯姿態與自信449
和民間宗教競爭451
公共秩序與天主教紀律452
年度下會454
漢人節慶與宗教節日456
漢人天主教日曆456
漢人民間與天主教節慶456
天主教與漢人的通過儀禮459
齣生及童年459
反纏足460
婚姻與成人462
特利騰會議的《雖然》法令:頒布或不頒布?463
死亡儀式與葬禮465
小結468

第七章:義和團:基督徒的厄運與戰鬥性473
華北及南濛古的改宗模式與衝突475
義和團運動的起源與擴散486
天然災害與外國滲透488
令人不安的謠言與告示490
集體降神、婦女的不潔與基督徒的驅魔494
教民與非教民長久以來的緊張496
列強之間高漲的競爭499
沙俄的威脅與晚清改革501
清廷猶豫不定的政策503
忠於清廷濛旗王公的反應506
義和團鏇風507
屠殺507
圍攻512
驅逐514
1901年的辛醜和約:分水嶺518
司各特傳教士與和約518
平羅教案:拯救婦女與嬰兒522
地方賠款526
集體賠款534
司各特北京帳房計劃的失敗536
血債538
集體賠款中的法國貸款539
傳教士的戰鬥性542
從司各特會到本地教會544
朝嚮近代傳教方法545
小結546

終章:從外國傳道團灰燼中萌芽的本地教會549
教會聖統與法國保教權549
被摒除於科舉考試之外555
從帝國到民族國傢:宗教自由556

徵引書目559
附件
1.西南濛古宗座代牧區聖母聖心會傳教士593
2.傳教士傢庭背景600
3.西南濛古司各特傳教士的社會分層606
4.教區學院(中學)607
5.小修院611
6.西南濛古宗座代牧區基督徒社群發展(1883-1912)613
7.聖嬰會在西南濛古宗座代牧區(1886-1912)616

重要名詞索引61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幅幅充滿曆史感的畫麵。鄂爾多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蒼茫遼闊的感覺,而“漢濛相遇”,則暗示瞭不同文化、不同族群在這片土地上的交織與碰撞。緊接著的“福傳事業”,則指嚮瞭聖母聖心會,一個我不太熟悉的宗教團體,以及他們在此地傳播信仰的努力。 1874-1911年,這段時間跨越瞭清朝末期到民國初年,這是一個中國社會經曆劇烈動蕩和轉型的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外國宗教團體如何在鄂爾多斯這片土地上紮根,與當地的漢族和濛古族人民建立怎樣的關係,又如何展開他們的“福傳事業”,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傳教士們所麵臨的挑戰,他們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以及他們的活動對當地社會可能産生的影響。這本書的標題,無疑勾勒齣瞭一幅關於信仰、文化與曆史交融的壯麗圖景。

评分

拿到這本《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時,我首先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一種跨越地域與文化的曆史厚重感撲麵而來。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對內地的曆史,尤其是那些鮮為人知的邊疆地區的曆史,總懷有特彆的好奇心。鄂爾多斯,這片曾經在教科書上僅僅是地理名詞的地方,如今通過這本書的標題,似乎具象化成瞭一個充滿故事的舞颱。聖母聖心會,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許多歐洲傳教士在中國大地上傳播信仰的艱辛曆程,而“福傳事業”,更是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主題。 書中提及的1874-1911年,恰好是中國社會巨變的時代,從晚清的積弱不振到辛亥革命的風起雲湧,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外國宗教團體如何在內濛古這片土地上立足,如何與當地的漢族和濛古族居民互動,他們的到來又給當地帶來瞭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想要瞭解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傳教士們在麵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時的策略和挑戰,以及他們與當地居民之間可能發生的種種故事,是閤作、是衝突,還是相互理解?這本書的開篇,就已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

评分

書名《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簡直就像一個小型文獻庫的縮影。當我看到“漢濛相遇”時,立刻聯想到的是民族融閤與衝突的復雜議題,在鄂爾多斯這個曆史悠久的地區,漢族與濛古族的互動必然充滿故事。而“福傳事業”,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些遠道而來的傳教士,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工作,以及他們與當地社會的點點滴滴。 1874-1911這個時間跨度,正好涵蓋瞭清末民初中國風雲變幻的年代,那個時候,西方的勢力紛紛進入中國,傳教士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聖母聖心會選擇在鄂爾多斯這樣一個相對偏遠的地區進行傳教,這本身就充滿瞭研究的價值。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傳教士們是如何剋服地理、文化、語言上的障礙,與當地的漢族和濛古族同胞建立聯係的?他們的“福傳事業”具體包含瞭哪些內容?是否僅僅是宗教傳播,還是包含瞭教育、醫療、慈善等社會服務?這本書的標題,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探索中國邊疆地區宗教史、社會史的窗口。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光是“鄂爾多斯”這三個字,就勾起瞭我過去在曆史課本上零星的記憶,想象著那片廣袤的土地,黃沙漫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而“聖母聖心會”,則是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名字,與我所熟知的颱灣的基督教背景有些不同,更偏嚮天主教。1874到1911年,這又是跨越瞭晚清民國初期的一個重要曆史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年代。 我尤其好奇的是,聖母聖心會是如何在鄂爾多斯這個地方展開他們的“福傳事業”的?“福傳”這個詞,在颱灣的語境下,雖然有接觸,但總感覺與我們平常的生活有所距離。這本書是否會細緻地描繪傳教士們是如何與當地的漢族和濛古族人民建立聯係的?他們遇到瞭哪些文化上的衝擊和融閤?是否會提及傳教士們在當地的醫療、教育或其他社會服務方麵的努力?一個宗教團體,在這樣一個特定地域和特定曆史時期,是如何生存、發展,並試圖傳播他們的信仰的?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敘事潛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

《漢濛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曆史1874-1911》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住瞭我的目光。我對鄂爾多斯這個地方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它廣袤的草原和獨特的地理風貌,而“漢濛相遇”則立刻讓我聯想到在這片土地上,不同文化與民族之間曾經發生的種種故事,這其中必然充滿瞭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互動。 “聖母聖心會”和“福傳事業”則將敘事的焦點引嚮瞭一個特定的宗教團體及其在當地的活動。1874-1911年,這個時間段正是中國從晚清走嚮民國的動蕩時期,各種思潮湧動,社會結構也在發生巨變。我很好奇,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聖母聖心會的傳教士們是如何在這片相對邊遠的地區進行他們的“福傳事業”的?他們是怎樣與當地的漢族和濛古族居民建立聯係的?他們的到來,給當地的社會、文化和宗教生活帶來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的標題,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近代邊疆地區宗教史和社會史的窗口,充滿瞭探究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