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以自身倡導的文獻學與哲學分析雙軌並進的方法研究唯識學的典範之作,其對象是安慧的唯識學。篇幅雖不算多,但內容涉及唯識學與現象學兩大哲學理論體係,跨越中、英、德、日、梵、藏六種語文,作者已為此而殫精竭慮,精力幾乎耗盡。
最堪注意的是,安慧的唯識學沒有傳入中土,隻傳入西藏,此書是作者直接運用梵文資料來作現象學的研究,為安慧的唯識學建立唯識現象學,並在相關之處,將安慧唯識學與護法唯識學加以比較論述,特彆是對『識轉變』一觀念的解讀上。在學術性方麵,作者以批評的態度,盡量理解、消化、吸收現代特彆是日本方麵的研究成果,並提齣自己的確定見解。此種研究方式,在國際佛學研究界來說,可謂前所未有。
拿到《唯識現象學(二)安慧》這本書,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它可能會是一本需要「慢慢讀」、「仔細品味」的書。颱灣的學術圈對於這些古老而深刻的哲學思想,其實一直有著不懈的追求,但要將其現代化,並且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有所理解,卻是一大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麵有所突破,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嚴謹,更能展現齣對讀者友善的敘事方式。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安慧的唯識思想,是如何去解析「心」與「境」之間的關係的。在現象學的框架下,我們是如何被「意識」所「意嚮」地指嚮「世界」的?而唯識學又如何進一步地闡釋,這種「指嚮」的過程,其實是內在「識」的一種「顯現」?我期待書中能夠藉由安慧的理論,來剖析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認知偏差、心理睏境,甚至是一些藝術、美學上的體驗,都能夠從這個角度找到解釋。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門,讓我對「心」這個最親近卻又最難以捉摸的存在,有更深刻、更為細緻的認識。
评分最近開始對一些比較「硬」的哲學書籍產生瞭興趣,特別是那些能夠觸及到我們最根本的存在性問題的。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唯識現象學(二)安慧》時,感覺就像是發現瞭一個寶藏。《唯識》和《現象學》這兩個詞的結閤,已經足夠讓人驚豔,而加上「安慧」這個名字,更是引發瞭我對內容的無限想像。我個人一直覺得,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我們的「感知」和「認知」來建構的,而唯識學恰恰是關於「識」是如何運作的學說。現象學則提供瞭一套方法,去精確地描述我們的「經驗」本身。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安慧是如何運用其唯識學的理論,來分析我們如何經驗「世界」,以及這些經驗背後所隱藏的「識」的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探討,所謂的「外界」和「內在」之間的界線,是如何在我們的心識運作中變得模糊,甚至是被建構齣來的。我預期這將是一趟充滿挑戰但極具啟發性的心靈之旅,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何謂存在」。
评分這陣子,身邊許多朋友都在探討「意識」的本質,但往往都繞著科學的腦科學在打轉。我覺得,雖然腦科學很重要,但忽略瞭東方哲學,特別是唯識學,在探討心識問題上的深度和智慧,實在是太可惜瞭。《唯識現象學(二)安慧》這個書名,就像一股清流,讓我覺得終於可以接觸到一個更為豐富和全麵的視角。我個人一直對於「現象」是如何從「識」中生起,感到非常著迷,而安慧的思想,據我所知,是唯識學中極為關鍵的一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安慧如何將「識」進行分類、歸納,並且說明這些「識」是如何在我們的經驗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再結閤現象學的「還原」方法,我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學會如何去「暫時擱置」對於外界客觀事實的判斷,轉而專注於我們「經驗」本身,並且理解這種「經驗」是如何被唯識學的「識」所構成的。這會是一種很特別的學習體驗,能讓我從一個更內在、更主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所認為的「真實」。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被這本書吸引,主要是因為颱灣近幾年來,社會上對於身心靈健康的討論越來越熱絡,但很多時候都流於錶麵,缺乏真正深入的理論基礎。而《唯識現象學(二)安慧》這個書名,瞬間就點燃瞭我尋求真正學術性探討的渴望。我想,唯識學本身就蘊含著對人類意識極其精密的分析,而現象學則提供瞭一個強大的方法論,去觀照意識的「內在結構」和「運作模式」。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針對安慧的思想,進行有係統性的梳理和解讀,並且嘗試將其與現象學的關鍵概念,例如「後設性」、「生活世界」、「本真性」等等,進行一個有建設性的對話。我認為,這樣的跨學科的結閤,非常有潛力能夠為我們理解「我」的存在,以及「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想像一下,透過唯識學的「識」的理論,再對照現象學對「經驗」的細緻描述,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體悟到,所謂的「真實」究竟是如何由我們的內在心識所塑造而成。我渴望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為宏觀、更具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去解析我們日常經驗中的種種現象。
评分最近偶然在書店翻到這本《唯識現象學(二)安慧》,光是書名就讓我感到一股學術的厚重感,但同時也激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身為一個對哲學、心理學都有濃厚興趣的颱灣讀者,我一直覺得颱灣在這類探討人類意識、認知運作的書籍上,可以有更深入的發展。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走進瞭一條探索心靈幽徑的旅程,特別是「現象學」這個詞,總讓我想起鬍塞爾那些關於「意嚮性」的精妙論述,而「唯識」更是佛教哲學中探討心識本質的重要學說。安慧作為唯識學的代錶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必然是極其複雜且富有深度的。我預期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理解,佛教的「識」是如何建構我們的「現象」世界的,以及現象學的視角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甚至「感受」到心識運作的細膩之處。我對書中對於「識」的分析、不同層次的劃分,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充滿瞭期待。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既嚴謹又不失啟發性的方式,引導我們進入這個宏大的思想體係,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能夠在我們腦海中具象化,甚至引發一些關於自身經驗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