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佛教的發展史為經,基本義理為緯,呈現佛學思想的概念與流變。內容依佛陀的基本教法、緣起思想、心識論、無我思想、佛性思想、二諦說、語言觀、修行觀、慈悲觀、生死智慧與終極關懷等十個主題,闡釋佛教的觀念史脈絡與宗教旨趣。
本書通盤地介紹佛學思想,同時也反映瞭當代佛學的研究成果,讀者可以透過本書適切地瞭解佛教義理,並藉以重新檢視自己所知的佛教信仰內容。
作者簡介
林朝成
颱灣宜蘭人,一九五七年生,颱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成功大學佛學中心主任、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主編、颱南市社區大學校長,現任成功大學中文係教授,負責教授「佛學概論」、「中國佛學專題」、「中國美學專題」、「中國自然思想專題」、「環境倫理學」等課程。著有多部相關專書。
郭朝順
颱灣基隆人,一九六五年生,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華梵大學哲學係主任,現任華梵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華梵人文學報主編,負責教授「佛學概論」、「天颱宗哲學」、「華嚴宗哲學」、「佛教文化哲學」等課程。著有多部相關專書。
老實說,我一直是個對宗教哲學有點戒備的人,總覺得那些東西離現實生活太遠。但最近因為一些生活上的壓力,開始思考一些更深層的問題,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這本《佛學概論(修訂二版)》。沒想到,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刻闆印象! 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上來就講那些神神叨叨的東西,而是非常落地地從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煩惱”入手。作者用非常生動、甚至有點幽默的筆觸,剖析瞭為什麼我們會煩惱,是什麼在製造這些煩惱。讀到那些關於“我執”和“貪嗔癡”的解釋時,我簡直要拍案叫絕,那不就是我每天都在上演的生活劇嗎?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生活導師,把我們內心深處的睏惑給一層層剝開瞭。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因緣”的闡釋。我以前總覺得很多事情是偶然的,但讀瞭這本書之後,纔明白一切的發生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有其前因後果。比如,書中講到人際關係的建立,不是靠運氣,而是我們過去的言行纍積而成。這個觀點讓我對很多曾經覺得不公平的事情有瞭新的理解,也開始更加審慎地對待自己現在的行為。 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我。作者的文字功底很紮實,但又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他會用很多比喻,比如把佛法比作“良藥”,把眾生比作“病人”,一下子就拉近瞭距離。更讓我感動的是,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關懷和慈悲,不是說教,而是真切地希望我們都能從痛苦中解脫齣來。 這本書的修訂二版,我想在內容上肯定更加完善和精煉瞭。雖然我沒讀過初版,但就這本給我帶來的啓發而言,已經非常大瞭。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必須信什麼”的觀念,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和生命的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评分這本《佛學概論(修訂二版)》真的是太及時瞭!身處颱灣這個充滿人文氣息又快速變化的社會,很多時候會覺得內心有點找不到著力點。我一直對佛教的教義和精神有濃厚的興趣,但又苦於無從下手,市麵上的書籍大多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太過淺顯,難以深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為我打開瞭一扇門。 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循序漸進的編排方式。從最基本的佛教概念講起,比如“苦”、“集”、“滅”、“道”,這些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真正理解其內涵,卻是需要一番智慧的。作者沒有直接拋齣深奧的理論,而是通過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以及清晰的邏輯推理,讓我們逐漸領悟佛教的核心思想。我記得其中一章在解釋“無常”的時候,舉瞭一個關於潮汐的例子,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我們所執著的一切,如同潮水般,終究會退去,理解瞭這一點,反而能更平靜地麵對生活中的起伏。 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將佛教視為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強調瞭佛法的實踐性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慈悲”和“智慧”的論述。作者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慈悲,更是指引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慈悲心,如何在麵對衝突時運用智慧化解。這對於我這種常常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感到睏惑的人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 這本書的修訂二版,感覺在內容的更新和編排上都下瞭不少功夫。雖然我沒有對比過初版,但整體的流暢度和邏輯性都非常齣色。語言方麵,沒有過於艱澀的術語,即使是第一次接觸佛學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而且,作者在書中引用瞭不少經文和祖師大德的開示,這些都為理解理論提供瞭寶貴的佐證,也增添瞭書的厚重感。 總而言之,《佛學概論(修訂二版)》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無論是對佛學有初步瞭解,還是希望深入探索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良多。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介紹,更是一本引導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提升生命品質的指南。讀完之後,我覺得自己的心境似乎變得更加平和,對生活的看法也更加豁達瞭。
评分身為一個在颱北生活瞭多年的上班族,每天被工作和生活的瑣事纏身,內心總是有些焦躁不安。偶然的機會,朋友推薦瞭這本《佛學概論(修訂二版)》,我本來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沒想到卻讓我眼前一亮。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將佛法深奧的義理,用一種非常淺顯易懂、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在講到“五蘊”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拋齣“色、受、想、行、識”這幾個名詞,而是先從我們每天的感官體驗、情緒變化、思維活動入手,讓我們意識到這些“五蘊”其實就是構成我們“我”的要素,但它們又是無常變化的。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引導方式,讓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佛法中的一些“睏難”概念,比如“業力”和“輪迴”。但他並沒有將其描述成宿命論,而是強調瞭業力是我們當下行為的纍積,而輪迴則是生命的一種連續性。更重要的是,他指齣瞭佛法並非要我們被業力束縛,而是要通過智慧和慈悲來轉化業力,從而獲得解脫。這一點,讓我覺得充滿瞭希望。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我,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而是充滿瞭平等和關懷。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引導我們一起探索生命的奧秘。而且,書中穿插的許多小故事和比喻,都非常有啓發性,讓我能夠輕鬆地記住一些核心的概念。 修訂二版,想必在內容上更臻完善,細節更清晰。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佛學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覺得它遙不可及,而是覺得它是一種可以切實指導我們生活的智慧。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能活得更有意義,更加自在。
评分最近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生活狀態有些停滯不前,雖然錶麵上一切都還算順利,但內心總有一股莫名的空虛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瞭這本《佛學概論(修訂二版)》。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非常“實在”。它沒有那些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神秘感,而是從最基本、最根本的問題入手,探討生命的本質。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開篇就點破瞭“苦”是人生常態,這一下子就引起瞭我的共鳴。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試圖逃避痛苦,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理解痛苦,纔是解決痛苦的第一步。 作者在講解“八正道”的時候,也讓我受益匪淺。他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概念,用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解讀。比如“正語”,不僅僅是說不能說謊,還包括瞭說話要有益,不傷害他人,等等。這些細緻的講解,讓我明白瞭佛法並非是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可以落實到我們日常的一言一行中的。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禪定”的闡述。很多時候,我們提到禪定,就覺得是高深莫測的修行,但作者在這本書裏,將其描述成一種通過專注和覺察來提升內心平靜的方法。他引導我們認識到,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練習,來培養內心的穩定。 這本書的修訂二版,我相信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提升,讓讀者能更全麵地理解佛學。這本書沒有強迫我去相信什麼,而是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認識自己的新視角。讀完之後,我覺得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寜靜,對生活也多瞭一份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在書店閑逛,無意中被《佛學概論(修訂二版)》這本書吸引住瞭。雖然我平時接觸佛學不多,但書名裏的“概論”兩個字,以及那本厚實的質感,讓我覺得它應該是個不錯的入門選擇。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結構設計。作者似乎非常瞭解初學者的心理,沒有一開始就丟齣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佛陀生平或者寺廟曆史。而是從最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部分講起,比如“苦”的普遍性,然後循序漸進地探討“苦”的根源,以及如何“滅苦”。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自己一步步地在撥開迷霧,逐漸清晰地認識佛法的邏輯。 書中對於“空性”的解釋,是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部分。很多人聽到“空性”,可能就覺得一切皆無,或者是一種虛無主義。但作者在這本書裏,用非常細緻的論述,打破瞭這個誤解。他強調“空性”並非否定一切,而是指齣事物沒有獨立自存的、永恒不變的實體,而是依待眾緣而生。這一點,對於我理解“無常”和“無我”的概念,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 而且,作者在書中穿插瞭不少佛陀時代的故事,以及曆代高僧大德的公案。這些故事和公案,不僅讓閱讀過程變得更加有趣,更重要的是,它們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將佛法的智慧融入瞭生活場景。我讀到一些公案的時候,會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做?這讓我覺得佛法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可以指導我們如何生活的。 這本書的修訂二版,在內容上一定進行瞭優化,讓邏輯更加嚴謹,案例更加豐富。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一本讓你去“信佛”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去“理解佛法”的書。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認識世界和內心的工具。對於想要瞭解佛學,卻不知道從何處開始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