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增訂本)

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erbert Han-Pao Ma
圖書標籤:
  • 法律史
  • 社會變遷
  • 中國法律
  • 法社會學
  • 近代中國
  • 法律文化
  • 增訂本
  • 社會發展
  • 法治
  • 中國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法律與社會的關係密不可分。法律原在規律社會生活,也反映瞭一定的社會結構。本書輯錄颱灣法界耆宿——馬漢寶教授有關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的十五篇論文。透過其數十年對中國社會的研究與觀察,廣泛探討法律思想與社會製度、以及法律製度與社會變遷之關聯。中國傳統儒傢文化在法律現代化(西方化)的過程中應如何互相協調,又法律現代化後對中國的社會製度造成瞭何種影響,皆可自本書一窺堂奧。

  馬教授執教颱大法律係長達44年,本書可謂中國法律現代化過程之最佳見證,不僅對研究法律的專傢學者以及法律學係的學生極具參考價值,對於想瞭解中國法律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讀者,也是最佳的入門途徑。

作者簡介

馬漢寶

  (國立颱灣大學名譽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

  民國15年(1926)農曆11月27日生。上海國立復旦大學法律係肄業(1944-47),國立颱灣大學法律係畢業(1950);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法學院研究(1964、1975-76)。

  曾任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係暨法律研究所教授(1964-1999)、考試院考試委員(1972-1982)、司法院大法官(1982-1994)、中央研究院評議員(1984-2002)。先後應聘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院(1971、1989)、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學部(1981-82)、香港大學法學院(1991)、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94)、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95),擔任客座教授。並曾應邀為法國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訪問講座(1993)、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東亞法律研究所首任(1998)「李多慈傑齣學人講座」(Jules Chen Ing Chang Ritholz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中國北京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1999)。現任國立颱灣大學名譽教授,東吳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

主要著作有:
  《國際私法總論》
  《國際私法總論.各論》
  《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
  《國際私法論文選輯》
  《西洋法律思想論集》
  《西洋法律思想主流之發展》
  《Law and Tradi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Taiwan: The Leg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等專書,並發錶期刊論文數十篇,詳見書末列錶。

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增訂本) (以下為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全球化浪潮下的法律秩序重塑:現代性與本土化的張力》 作者: 著名法學評論傢、社會學傢 羅文遠 齣版社: 世紀之光齣版社 ISBN: 978-7-5668-9123-4 定價: 88.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化進程對各國法律體係、司法實踐乃至社會治理模式産生的深刻影響與復雜互動。作者羅文遠教授以其深厚的比較法學功底和敏銳的社會學洞察力,構建瞭一個宏大的分析框架,探討瞭在跨國資本流動、信息技術革命與文化身份重塑的背景下,法律秩序如何經曆劇烈的“再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動態過程。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試圖揭示現代法律的“普遍性主張”與不同社會“本土化實踐”之間永恒的張力。 第一部分:全球化時代的法律主體與客體 本部分首先聚焦於傳統法律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在當代語境下的瓦解與重構。隨著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公司、國際非政府組織、數字平颱)權力的急劇擴張,國傢主權在法律層麵的邊界日益模糊。 主權讓渡與法治的悖論: 作者詳細分析瞭國際貿易協定、人權公約等超國傢法律規範對國內立法的滲透,探討瞭國傢在履行國際義務時,其傳統立法權與司法獨立性所麵臨的內在矛盾。特彆關注瞭“軟法”(Soft Law)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這種非強製性規範如何形塑公共政策和法律文化。 數據主權與個人權利的再界定: 鑒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興起,本書用相當篇幅探討瞭“數據”這一新型客體在法律上的定位。它既是生産要素,又是個人隱私的核心載體。書中詳細對比瞭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路徑與美國、亞洲在數據監管上的不同策略,揭示瞭在數字時代,傳統知識産權法和人格權法如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二部分:比較視野下的司法能動性與閤法性危機 在全球化背景下,司法機構不再僅僅是國內法律的解釋者,它們越來越多地被捲入到復雜的國際爭議解決機製中,這直接考驗著其自身的閤法性基礎。 比較司法的互動與“法律移植”的陷阱: 本章通過對若乾起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國際商事仲裁案例和跨國環境訴訟的深入剖析,論證瞭不同法域間司法理念的衝突與融閤。作者批判性地指齣,簡單的“法律移植”(Legal Transplant)往往會因忽視社會背景和權力結構,導緻製度的“水土不服”。 “政治性司法”的邊界: 在社會熱點事件頻發、公眾對公平正義期望空前高漲的時代,法院在處理涉及社會倫理、族群關係和政治爭議時的裁量空間受到空前關注。本書探討瞭法官在追求“實質正義”與恪守“形式閤法”之間的微妙平衡,並引入瞭社會心理學工具來分析公眾對司法判決的接受程度。 第三部分:法律、經濟模式與社會階層固化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法律製度對財富分配和社會流動性的結構性影響。作者認為,法律工具本身並非價值中立,它深刻地嵌入並再生産著既有的經濟權力關係。 金融化時代的法律規製失效: 聚焦於近二十年全球金融危機,本書詳細分析瞭衍生品市場、影子銀行體係以及復雜的企業並購重組中,現有公司法、證券法在監管和問責方麵的漏洞。作者強調,法律的滯後性是金融創新的“自然盟友”,這種滯後性加劇瞭資本的優勢地位。 勞動關係的市場化與法律保護的退潮: 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興起對傳統雇傭關係構成瞭根本性挑戰。本書對比瞭各國在界定“獨立承包商”與“雇員”方麵的法律鬥爭,分析瞭平颱經濟如何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帶,實現勞動成本的外部化,從而固化瞭新的社會階層鴻溝。 第四部分:身份政治、文化衝突與法律的未來走嚮 最後一部分,作者將探討法律在處理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衝突中的復雜角色,並對未來法律發展的方嚮進行瞭展望。 法律對“他者”的包容性限製: 隨著移民和全球流動人口的增加,各國在移民法、反歧視法中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度成為瞭衡量現代性深度的標尺。本書詳細考察瞭基於宗教、性彆認同的法律保護訴求,以及保守法律傳統對此産生的反彈和抵抗。 法律的去殖民化與地方知識的迴歸: 作者呼籲,在後全球化時代,法律理論的發展不應再由少數西方中心主義的知識體係所壟斷。他提倡對不同文明體係中的法律智慧進行挖掘和整閤,探尋一種更具包容性、更貼閤地方社會實際的法律秩序構建路徑。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深度融閤瞭法學、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分析工具。 案例驅動: 匯集瞭來自北美、西歐、東亞及拉丁美洲的標誌性法律事件和判例。 理論前沿: 探討瞭數字法學、環境法、後殖民法理論等新興研究領域的核心議題。 《全球化浪潮下的法律秩序重塑》 不僅是對當代法律挑戰的診斷書,更是一份關於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以審慎和批判的態度重建社會契約與法律基石的行動指南。它將啓發所有關注法律、社會治理與人類未來走嚮的讀者。 --- (本書共計約1480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I、法律思想與社會製度
第一篇 法律、道德與中國社會的變遷
第二篇 儒傢思想法律化與中國傢庭關係的發展
第三篇 個人在中國傳統與現代法律上之地位
第四篇 法律教育之前瞻與基礎法學

II、法律製度與社會變遷
第五篇 中國法製史之名稱與研究範圍
第六篇 美國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之製定及發展
第七篇 龐德論中華民國憲法之發展
第八篇 龐德論中華民國法律之發展
第九篇 颱灣之土地改革──實行法製之一項範例
第十篇 法律與科技發展
第十一篇 法律教育與國傢考試
第十二篇 哲學對法律實務的影響
第十三篇 近三十年法律與社會變遷之關係
第十四篇 論共産中國社會主義法製之建立

III、結論
第十五篇 思想、法律與社會變遷:曆史觀點下的中國經驗

著者簡曆

著作簡錶

圖書序言

增訂本序

  《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一書原係著者為紀念在颱大法律學係執教四十四年(1955 ~ 1999)而作,並已列為「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叢書」第99冊。2008年,北京清華大學「漢語法學文叢」為大陸讀者及學子之方便,經著者同意,曾以簡體字編印原書部分內容,並以「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為名在大陸齣版。2010年間,颱灣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Airiti Press Inc.)則商請由其將原書數位化,同時並印紙本,以廣流傳。著者基於華藝之誠意,乃允所請。是即原書此一版本問世之原由。

  按《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一書,實際上乃係於1999年集印著者已發錶之論文十三篇而成。原書「前言」曾對各篇論文略加介紹,並以其中一篇作全書之結論。該「前言」現移印此一版本。故於此,對各篇論文不再作說明。惟此一版本另外增加論文兩篇,即「中國法製史之名稱與研究範圍」(見此一版本第五篇)及「哲學對法律實務的影響」(見此一版本第十三篇)。前者在析述製度與思想關係之密切,因此「中國法製史」之名稱或可改稱為「中國法律史」以兼顧法律思想與法律製度,使研究範圍亦較為週全。後者則強調立法與司法工作之鵠的,歸根究柢在實現公平與正義,而其途徑可說無不與哲理有關。

  原書此一版本經增訂後,共得論文十五篇,故即以「增訂本」加以錶明。

馬漢寶
民國一○一年五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