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論述2011年版
本次專刊討論兩項主題:本土的性與彆 / 想像新界,故以雙封麵錶現。
【本土論述的風格】
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本土論述網羅瞭多種風格。除瞭香港本土化問題之外,亦有來自颱灣的夏鑄九教授為都市化把脈。同時,也有香港左派人士淩文海細談殖民地的另一種生活。另外,本刊也未忽視本土學者的中國視野和情懷,反省瞭港資公司壓迫中國工人的做法。
有老有嫩、有軟有硬、有中有西、有左有右,就是本土論述的風格!
編者簡介
馬傢輝
傳媒人、專欄作傢、文化評論學者,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生於香港,颱灣大學心理學係畢業,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碩士,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著作於兩岸三地齣版。
梁文道
身兼專欄作傢、電視節目主持、時事評論員、牛棚書院院長等多重角色。評時事、寫文化、講飲食、參與文化及社會運動。近年,於內地齣版著作、主持節目;但他依舊傢在香港,留守香港。
王慧麟
文字工作者,曾任職香港特區政府,傳媒及學術機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係哲學博士。
序言 王慧麟 vii
第一部分︰本土× 性彆
本土論述2011 研討會︰本土的性與彆
1 本土的「剩」與彆無選擇 / 金曄路
2 對「剩女」的迴應 / 文潔華
專題文章:本土的性與彆
3 圍牆與衣櫃-
香港女性懲教人員的同性愛文化與心理淺釋 / 何仲詩 / 吳奕瑩
4 尋找社區性彆的殖民脈絡 / 金佩瑋
5 內地孕婦産子:
中港跨境下的階級問題與身份認同政治 / 鬍嘉明
6 開放空間 / 譚迪詩
7 色情查禁的兒童想像 / 曹文傑
8 基層.都巿.邊緣連結-
西西、洛楓、遊靜本土詩作散析 / 鄧小樺
第二部分︰本土× 新界土地
本土論述 2011 研討會︰想像新界
9 繪述新界村落的生活世界:土地,發展與曆變 / 張少強
10 推進介入新界問題的想像前沿 / 陳劍青
專題文章:想像新界
11 菜園新村導賞團記 / 硃凱迪
12 否想新界:呼喚香港的土地政策 / 鄒崇銘
第三部分︰本土× 政治主體
專題文章
13 香港城邦與港人自治論 / 陳雲
附錄一︰香港城邦自治運動總綱
附錄二︰香港城邦精神標誌說明
14 主體的「缺失和被剝奪」 / 周思中
15 迷離特區亂源考 / 孔誥烽
第四部分︰本土× 危機社會
本土論述 2011 研討會︰危機社會
16 危機社會的反思 / 陳智傑
17 危機社會的理論 / 馬傑偉
專題文章:曾治七年初探
18 香港往何處去 / 張炳良
19 如何理解香港的政治危機? / 許寶強
20 曾蔭權:成也公務員,敗也公務員 / 葉健民
21 成也民望,敗也民望︰曾蔭權時代的民意政治 / 方誌恆
書評
22 信,還是不信 / 梁文道
第四個年頭瞭。
今年有兩個焦點。第一,本土與性彆。構思約稿,過程頗為艱钜,幸得金曄路襄助,邀請多位學者專傢操刀。金曄路先分析香港「剩女」之現象,特彆是「剩」一字在香港社會的意義:究竟是簡單的女人「嫁唔去」情結,抑或是個人對孤獨的恐懼,又或者有深一層的性彆與婚姻的標簽。
社會標簽,尤其是婚姻、獨身、伴侶之論述,是何仲詩及吳奕瑩文章的旨趣:究竟在高高的女子監獄圍牆下,女懲教人員的同性戀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她倆之考察,讓我們思考,究竟這種同性愛的文化,是「剩」的文化在主宰,還是在一個尊崇紀律的生活下,自然形成的同性愛情。兩人提到,女懲教人員之同性文化由封閉逐漸走嚮不避忌,也與社會逐步走嚮開放之局麵有關。誠然,香港社會錶麵是開放瞭,有同性戀者勇於「齣櫃」,但「齣櫃」的朋友麵對的卻是更大的社區圍牆,性彆成為瞭社區圍牆的一條巨大的界綫。
金珮瑋在參與灣仔區議會的經驗,要社區進一步要與性彆「對抗」,揭開的就是更高更大之文化深層結構。鬍嘉明則從身份齣發,考察大陸孕婦對本土身份的衝擊。金珮瑋側麵帶我們從社區建構身份,鬍嘉明則從孕婦找齣身份,然則我們的母體在哪裏?
性彆政治的另一端,是一個尋找他者的過程。譚迪詩談的是菲律賓女傭在香港的生活,對空間的使用及爭取。曹文傑卻從社會對兒童色情的想像,特彆是立法會對兒童色情的討論,進一步挑戰僵硬的色情定義及年齡的法律分野。至於鄧小樺則從女性詩人齣發,探討她們的作品如何反映基層社會的連結及都市生活的想像。
今年的另一個主題,亦是未來本土發展的另一個戰場:新界。新界論述,不應隻是「原居民」之論述,更需要重新想像,重新思考其定位,更不隻是(不)發展或該發展甚麼的問題。張少強打頭陣,以在地考察的結果,挑戰西方對新界傳統習俗的想像及建構。
新界之傳統既然不是西方學者所雲,是「想像」齣來的話,那麼新界該是或該有怎麼樣的文化及想像?陳劍青及硃凱迪提齣在新界土地抗爭的經驗,尤其是菜園村及馬屎埔村的抗爭,以突顯新界土地發展的矛盾及尷尬:究竟在新界復興農業,是城市及外來青年對新界土地強加之想像,還是社會各界爭奪土地資源的藉口?鄒崇銘則直指問題核心:政府一嚮缺乏土地政策, 導緻現在新界齣現的資源問題。但政策越混亂,不啻是更多想像的好機會?
一如既往,香港該往何處,是本刊一直討論的主旨。陳雲揭櫫城邦自治運動,引來周思中探索主體的思考,以及孔誥烽痛陳香港時局亂源之迷。但眼前該往何處走?陳智傑點齣瞭對危機社會之反思,張炳良提齣,香港走發展主義之可能,至於許寶強則提齣,現在的政治危機,不再是本土,而是階級!
梁文道的書評,談司徒華。
在這裏要感謝很多朋友的幫忙,特彆是新力量網絡的朋友及義工,以及序言書室的鼎力支持,名字甚多,難以一一盡錄,請諸君見諒。最後,我特彆感謝兩名學者,同意加入本刊顧問委員會。他們是中文大學哲學係的劉國英教授以及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馬傑偉教授。他們一直關心和支持本刊工作,一如顧問委員會內其他學者專傢,提齣不少寶貴意見,不勝感激。
王慧麟2011年12月
《想像新界》這個副標題,也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新界,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可能意味著周末去郊遊的山野,或者是一個發展迅速但又帶著些許“離島”感的區域。然而,這本書卻邀請我們去“想像”它。這讓我猜測,書中描繪的新界,可能並非我們日常所見的新界。它會不會是對新界過往曆史的一種浪漫化,或者是一種對未來發展方嚮的詩意暢想?又或者,它是在解構我們對新界固有的刻闆印象,揭示齣隱藏在其背後的、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故事和可能性。我很好奇,這種“想像”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是基於文獻資料的考據,還是通過藝術化的手法?書中會不會探討新界在香港整體城市發展進程中的角色,它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香港的整體麵貌?“想像”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主觀性和創造性,這使得我對書中對新界的描繪充滿瞭期待,它可能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對傢園的期盼,也可能是一次挑戰,迫使我們重新認識這個我們熟悉卻又可能陌生的角落。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它所提齣的“本土的性與彆”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研究的課題,更像是一種對我們自身存在的追問。我們如何在香港這個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理解和定義自己的性彆身份,以及與之相關的欲望和權力關係?這種探索,既是對“本土”文化的審視,也是對“性”與“彆”這些基本範疇的重新認知。而“想像新界”的部分,則仿佛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可能性的空間。我開始好奇,在新界這個概念之下,是否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敘事?它是否承載著某種失落的記憶,或者預示著未來的某種發展方嚮?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反而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香港本土論述的理解之門,讓我開始主動去發掘和思考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復雜議題。它的價值,在於激發讀者的思考,在於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香港,以及我們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评分《香港本土論述2011:本土的性與彆 / 想像新界》這本書,我一拿到手就覺得它與眾不同。首先,它的“單書雙主題雙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迫不及待想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著怎樣的驚喜。雖然我對“本土的性與彆”和“想像新界”這兩個主題的結閤點還充滿好奇,但直覺告訴我,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讀物。它似乎在試圖觸及香港社會更深層次的議題,比如身份認同、地域變遷,甚至可能還有一些我們平時不太關注的性彆議題。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很有“在地性”,聽起來就像是深入香港肌理的探討。我特彆期待它能如何解構“本土”這個概念,是單一的、固化的,還是多元的、流動的?而且,“性與彆”的加入,讓這個探討更加復雜和立體,會不會挑戰我們對傳統性彆的認知,或者揭示齣本土文化中性彆議題的獨特麵嚮?至於“想像新界”,這又是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主題。新界在香港人的心中,或許是郊野、是鄉愁、是發展邊緣,但作者又賦予它“想像”的維度,這讓我好奇書中會展現齣怎樣一個不同於現實的新界,是理想化的,還是批判性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主題被放在同一本書裏,這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張力,讀起來一定會非常過癮,讓人不斷思考它們之間的聯係和碰撞。
评分說實話,我還在消化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它所呈現的“本土的性與彆”部分,對我來說,就像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一直以為“本土”更多的是指地域或者文化上的某種歸屬感,但這本書卻將“性與彆”這個看似個人化、私密的議題,與宏大的“本土論述”聯係起來。這讓我開始反思,在強調“我們是誰”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審視“我們如何體驗自身”?書中對“性”的探討,也許並非局限於生物學上的性彆,而是更廣泛地觸及瞭欲望、權力、身體政治,以及這些如何在香港的本土語境下被理解和實踐。而“彆”,更是引人遐想,是身份的差異,是群體的區分,還是社會階層的鴻溝?這些概念在香港這個高度復雜、多元碰撞的城市裏,必然會産生齣許多意想不到的解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本土”這個框架下去審視和分析這些關於“性與彆”的議題的,是將其視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還是將其作為挑戰和顛覆本土傳統的重要視角?這種視角上的新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深度的自我審視和對社會結構的批判性思考。
评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這種“雙重奏”的呈現方式。一方麵,它提供瞭“本土的性與彆”這樣一個看似尖銳、深入的社會議題的探討,另一方麵,又用“想像新界”來承載一種更具人文關懷和詩意空間的錶達。這兩種主題的並置,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它讓我思考,當我們在談論“本土”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是關於政治經濟的宏大敘事,還是關於個體情感和生活經驗的細微之處?“性與彆”的議題,似乎是在提醒我們,任何宏大的“本土”概念,都離不開具體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體驗和感受。而“想像新界”的章節,則提供瞭一個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去重新審視和構建我們對香港地域和文化身份的認知。我感覺這本書不是在做簡單的分類或者二選一,而是在試圖找到不同維度的連接點,通過“性與彆”來理解“本土”,通過“想像新界”來豐富和深化“本土”的內涵。這種跨越不同領域進行對話的嘗試,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也充滿瞭挑戰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