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湘黔桂三省的巨幅美景、人間仙境
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民俗與生活
當年古夜郎之所以自大,司馬遷之所以在楚越之地流連忘返,都是因為侗鄉這片黃土地。
侗鄉處處古木參天,寨寨有故事,村村有曆史。而侗族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則錶現在它多樣的建築形式和豐富的歌舞藝術上。現在,就走進侗鄉,體會反璞歸真、迴歸自然的感受吧!
侗族文化在許多方麵都齣類拔萃,像是鼓樓、風雨橋等建築為世人所稱贊;侗族大歌以多聲部的奇妙組閤震撼世界。此外,侗族還是最早耕種水稻、最早造林、最早從事紡織的民族之一等。
在侗族這片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作者,不但骨子裏滲透著濃濃的侗鄉情,足跡也早已踏遍侗鄉的山山水水。她將自己親曆、親見、親聞的觀察與體驗,藉由精彩豐富的圖文傳達,讓讀者能從民族特色、曆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風光等不同的麵嚮,深入瞭解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本書共分為七個部分,分彆是生態侗鄉、淵源侗鄉、民藝侗鄉、天梯上的廣西侗族、原汁原味黔東南、侗文化長廊——懷化、古儺文化之鄉——銅仁。
本係列特色
「悠遊大地」係列匯集瞭眾多著名攝影傢的珍貴攝影作品,以及他們親臨現場的第一手體驗報導。如果沒有時間外齣旅遊,那麼「悠遊大地」將帶您在傢中盡享旅遊的樂趣,讓心靈循著壯麗的大自然風光、燦爛的古文明遺跡,自由自在地飛翔到嚮往之地。
作者簡介
劉芝鳳
研究員、國傢1級作傢、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稻作文化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1978年開始發錶學術專著、長篇小說、長篇人類學劄記、論文及散文500餘萬字,專著20部。另主編、參編各類叢書20餘部。組織國際、國內論壇5次,組織國際、國內文化人類學考察30餘次。其學術專著獲全國學術專著奬「山花奬.優秀奬」、「中國民間文藝優秀學術專著二等奬」、「中華優秀圖書奬」等。另有攝影作品獲2004年中國攝影傢協會民俗類作品三等奬。小說《山那邊嫁來的新媳婦》、散文《傢鄉有條青石巷》、《砂洲上》等獲湖南省文學奬、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奬等。
自序 不瞭鄉情十萬年
總述 那片黃土地
生態侗鄉
○○一∕那山那水那林
○○二∕一腳踏三省
○○三∕楚越古通道
○○四∕瓜香果甜六畜旺
○○五∕酒醇稻花黃
淵源侗鄉
○○六∕古老的侗族有多古
○○七∕神秘的本土宗教
○○八∕侗鄉儺文化
○○九∕行歌坐夜晚 圍耶思無邪
○一○∕侗鄉美食
民藝侗鄉
○一一∕獨特的建築文化
○一二∕楚風越俗共生輝的民居藝術
○一三∕震驚中外的侗族大歌
○一四∕情在弦中的侗鄉琵琶
○一五∕看不夠的侗戲
○一六∕團團圓圓的哆耶舞
天梯上的廣西侗族
○一七∕越國遺俗─龍勝
○一八∕侗族花橋之鄉─三江
原汁原味黔東南
○一九∕侗族古都─黎平
○二○∕大歌之鄉─從江
○二一∕美麗侗鄉─榕江
侗文化長廊─懷化
○二二∕楚越古通道─通道
○二三∕侗人心中聖地─靖州
○二四∕湘西古夜郎─新晃
○二五∕古今兩神農─洪江
古儺文化之鄉─銅仁
○二六∕儺技傳承之地─銅仁市
○二七∕古儺之風遺存─玉屏
○二八∕中國 鑼藝術之鄉─萬山
附錄
侗女絕活
侗女工藝
序
那山那水那林
宋代黃庭堅曾有一名句:「眉黛斂鞦波,盡湖南,山明水秀。」湖南美,美在湘西,美在侗鄉的山,秀在侗鄉的水。
侗鄉的山水為什麼這麼美麗?從《懷化地方誌》、《黔東南州誌》、《桂林市誌》中都能找到答案。侗族地區早在10億年前就經曆瞭地殼運動與構造層的重組,學術上稱武陵運動。之後又受雪峰、加裏東、印支、燕山、喜山等六次大的地殼運動影響,形成今天這種喀斯特地貌。如通道獨岩、萬佛山等,在地質學上稱「中山齒脊峽榖」。
秀奇幽險的通道獨岩和萬佛山
侗鄉的山最著名的非通道獨岩和萬佛山莫屬瞭。沒進通道縣城就能看到那高高的獨聳在城郊的石柱,現為獨岩公園。站在獨岩之巔,有一股豪氣從心底升起。望著腳下的一片森林,好似在碧波萬頃中矗立著一座孤峰,宛如一片水麵上的「上天竺」,金鰲峰的鰲頭在水中滿滿地咽下三杯,把江山的綠色都吸盡瞭。此時此刻,我想起元代王惲的一首氣吞山河的麯:「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麵上天竺。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如果有誰想體驗大將之氣度,不妨登上獨岩巔峰,親自體驗體驗。
紅石群峰,丹霞萬佛則是萬佛山的特徵。萬佛山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城以北20公裏的臨口鎮太平岩村,由萬佛山、萬佛寺遺址等大小40餘處景點和36彎森林迷宮組成為一個原始生態區。特點是集秀、奇、幽、險為一體,是大自然留給通道人民的一筆豐富的自然資源。1997年我和央視《中國侗族》攝製組的朋友們站在萬佛山巔,俯視峰林,一座座紅石山巒果真如同一座座胖佛的頭,排列在腳下的雲層中間,氣勢磅礡。用一句古詩來形容,便是「鞦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酒徒飄落風前燕,詩社凋零霜後桐。」雖然沒有酒助興,但我們仍舊醉意朦朧,搖頭
晃腦起來。
孕育萬物的五溪之水
侗鄉山美水更美。因為這裏是遠古時期的五溪之地,五溪之水孕育瞭萬物生命,使得這片土地成為5萬至10萬年以前古人類群居的理想傢園。「五溪」,來源於古武陵郡中的五條匯入沅水的大溪。關於「五溪」的解釋,曆史上的說法不一。最早的「五溪」解釋見於《水經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溪、無溪、酉溪、辰溪。」在以後的史書中,有把「無溪」寫為「武溪」,認為字異意同,即為現今北侗地區的母親河。也有認為五溪為「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之說。許多注釋中把雄溪當作辰溪(今懷化市辰溪縣境內),但曆史上的洪江古地名就稱「雄溪」,洪江河水就是沅河水。但不論溪名同與否,都在武陵境內。大體而言,這五溪有兩溪溪頭在貴州黔東南,如同血脈遍及湘鄂渝黔桂交界之地,與其他三條溪一道,在湖南沅陵縣匯入沅江進洞庭湖,入長江匯入大海。古時被稱之為「五溪蠻」的五省交界之地的人口,以苗族、侗族、土傢族和瑤族居多。
《此景隻應天上有:原味侗鄉》——這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神秘感。當我在書店或者綫上平颱看到它時,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這股濃鬱的文化氣息和對未知地域的召喚。我常常在想,在我們這個日益同質化的世界裏,是否還存在著這樣一片淨土,能夠完整地保留著一份古老的純粹?“侗鄉”這兩個字,讓我聯想到瞭古老的傳說、悠揚的歌謠,以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而“此景隻應天上有”,更是將這種想象拔高到瞭一種極緻的境界,仿佛翻開這本書,就能穿越時空,抵達一個非塵世的秘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寫實,又充滿藝術感染力的方式,嚮我展示侗鄉的方方麵麵。或許是關於那些古老的建築,那些充滿智慧的設計;或許是關於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耕作、如何起居、如何麵對生活的喜怒哀樂;又或許是關於他們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那些動人的歌舞,那些精美的服飾。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一種“在路上”的體驗,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片土地,聞得到泥土的芬芳,聽得到山間的溪流,看到那些質樸而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現代生活的意義,去迴味那份久違的寜靜與淳樸。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著實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此景隻應天上有:原味侗鄉》。光是讀齣這個名字,腦海中就浮現齣一種遠離塵囂、如同仙境般的美好畫麵。我一直對那些擁有獨特民族風情的地方充滿嚮往,而“侗鄉”二字,更是帶著一股神秘而古樸的氣息。我想象著,書中描繪的定是那片未經雕琢的土地,那裏的人們保留著最純粹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歌聲、他們的建築、他們的節日,都如同天籟般動人。書中可能沒有華麗的辭藻,但一定充滿瞭真摯的情感,作者或許用瞭大量的時間去深入體驗,去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瞬間。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對侗族人民生活細節的刻畫,比如他們如何勞作,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的傢庭觀念,他們的信仰,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古老技藝。我相信,讀完這本書,我不僅能領略到“隻應天上有”的美景,更能感受到一種觸及靈魂的寜靜與感動,仿佛自己也曾在那片土地上漫步,呼吸著那獨特的空氣,聆聽著那古老的傳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我從未抵達卻一直魂牽夢繞的世界,去感受一種久違的純粹和震撼。
评分初見《此景隻應天上有:原味侗鄉》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便激起瞭層層漣漪。它像是一句古老的詩詞,又像是一則神秘的預言,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想象空間。“侗鄉”二字,勾勒齣的是一個遙遠而古老的地方,一個承載著獨特民族文化與生活智慧的社群。而“此景隻應天上有”這半句,更是將這種神秘感與神聖感推嚮瞭極緻,仿佛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人間美景,更是一種超越凡塵的體驗。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懷揣著一顆虔誠的心,深入到侗鄉的腹地,去傾聽那片土地的呼吸,去感受那裏的脈搏。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侗鄉人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婚喪嫁娶,他們的節慶習俗,以及他們如何與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係。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對侗族人民精神世界的探索,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文化基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讓我從中汲取力量,去反思當下,去追尋那份失落已久的寜靜與純粹。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地理風貌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文精神的書,一本關於生命哲學的書。
评分《此景隻應天上有:原味侗鄉》——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令人神往的畫麵感。它精準地概括瞭一種極緻的美,一種令人贊嘆的景象,仿佛是神明遺落凡間的畫捲。而“侗鄉”這個詞,更是激發瞭我對那片土地的好奇心。我想象著,那是一個遠離都市喧囂,保留著原始風貌和淳樸民風的地方。書中一定描繪瞭侗鄉壯麗的自然風光,也許是連綿的山巒,也許是潺潺的流水,也許是碧綠的稻田,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如同仙境般的圖景。但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深入地描繪侗鄉人民的生活,他們的日常勞作,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傳統習俗,他們的歌聲和舞蹈。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細膩的筆觸,去展現侗鄉人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善良、勤勞、智慧,以及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一個地方的瞭解,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純粹生活方式的追尋。我渴望從書中感受到那份久違的寜靜,那份源自土地和人心的溫暖,以及那種“此景隻應天上有”的震撼和感動。它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纔是值得我們去珍視的。
评分讀到《此景隻應天上有:原味侗鄉》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一種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作為一個對地理和人文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常常被那些充滿異域風情、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所吸引。“侗鄉”這個詞本身就自帶一種神秘感,讓人聯想到悠久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而“此景隻應天上有”更是將這種想象推嚮極緻,仿佛書中描繪的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桃源,一個隻有在夢中纔會齣現的絕美之地。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極具人文關懷和敏銳觀察力的記錄者,他/她將以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侗鄉的真實生活,去感受那裏的淳樸民風、古老習俗以及壯麗的自然風光。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史料記載,也有生動的人物故事,讓我能夠立體地認識這個地方。比如,侗鄉的建築藝術,那些依山而建的吊腳樓,那些精巧的鼓樓和風雨橋,它們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和文化?侗鄉人民的音樂和舞蹈,是否如傳說般動人心魄?他們的節日慶典,又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地方的介紹,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關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典範,它會給我帶來深刻的啓發和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