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中國是不再有皇帝的中國。帝製結束後的中國是怎麼樣的呢?《沒有皇帝的中國》訪談錄,被訪的十二位海內外學者,不是學界名宿,就是在學術專業領域卓有成就的名傢。他們從不同角度,解讀辛亥革命,總結一百年來中國現代化道路,探尋中國的未來。其興趣與動念不止在探求辛亥百年的曆史真相,更在為處在社會大轉型的新轉捩點上的今日中國尋求曆史方嚮性的道路。
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11到2011年,好幾代中國人努力奮鬥,生死以之的新中國,一個民主、憲政、富裕、文明的新中國實現瞭嗎?百年路漫漫,從辛亥一路走來的新中國所經曆的苦難和挫摺,難道不值得認真總結嗎?
金耀基教授看過本書後說的:「令人驚訝,也不令人驚訝,十二位受訪學者對於辛亥百年的大事件(如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的解讀與評價,很不一樣,甚或是針鋒相對,這當然不止是受訪者認知層次上的岐異,也涉及到“價值觀”的不同。」
《沒有皇帝的中國》的文章由被訪者定稿,不刪不節, 彼此針鋒相對,讓讀者透過不同名傢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書中被訪學者:周有光、李澤厚、餘英時、許倬雲、楊天石、章開沅、硃維錚、蕭功秦、袁偉時、雷頤、高全喜、劉香成
作者簡介
馬國川
《財經》雜誌主筆。1971年生,河北威縣人。已齣版《大碰撞》、《風雨兼程》、《共和國部長訪談錄》等。《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爭論的作品。
周有光 沒有皇帝的中國 ix
金耀基 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xi
硃維錚:中國的改造隻能夠通過內部的力量 1
.鴉片戰爭之前中國閉關自守嗎?
.「如果不肯自己改革,彆人就要起來顛覆你」
.清政府變成瞭所有人的敵人
.「中國的改造隻能夠通過中國內部的力量」
.「一個灰色的迴憶不能夠代替現在的生動和自由」
李澤厚:告彆辛亥革命 23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
.在改革中,一定要保證政府的穩定
.辛亥革命留下的主要是思想上的意義
.要重新評價辛亥革命
.改良不是投降,而是尖銳的鬥爭
.如果不改革,中國會慢慢爛下去
章開沅:革命不是製造齣來的 45
.「改革一經啓動,就要繼續往前走」
.革命不是製造齣來的
.辛亥革命的遺産絕非僅僅是曇花一現的觀念
.「百年銳於韆載」
.民生與民權,仍未完成的曆史任務
.「孫中山是真正的世界公民」
袁偉時:假如沒有辛亥革命 67
.「慈禧執政的最後八年是輝煌的」
.既得利益集團的整體性腐敗
.推翻帝製是一大功勞嗎?
.是誰摧毀瞭民初的憲政架構?
.「以暴易暴不是清除汙穢的手段」
.「我們都是在還曆史舊賬」
雷 頤:為什麼一步步走嚮革命? 89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弄垮」
.製度優,則國傢強
.「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廠也」
.「立憲派也走嚮革命」
.「國進民退」大敗筆
.與其呼籲「告彆革命」,不如籲請主動改革
.如何告彆革命?
周有光:縱論辛亥革命 111
.革命不革命,要看它是進步還是退步
.提高對慈禧的評價是錯誤的
.康有為前進瞭半步,孫中山跨齣瞭一步
.三韆年的曆史大趨勢
楊天石:辛亥革命是必要的 121
.曆史學傢要對曆史負責
.不革命怎麼辦?
.慈禧這個人
.立憲派不過是附和革命
.孫中山的思想沒有過時
.專製主義的大牛糞圈
蕭功秦:革命的烏閤之眾摘瞭清王朝的爛桃子 143
.對日俄戰爭的雙重曆史誤讀
.辛亥之前清王朝進入瞭權力真空時期
.「革命的烏閤之眾摘瞭清王朝的爛桃子」
.袁世凱是亞洲曆史上第一個新權威主義者
.辛亥革命推倒瞭第一張骨牌
.辛亥革命的曆史教訓
許倬雲:一百年的路是「正反閤」的過程 165
.「中國的選擇餘地並不多」
.孫中山思想的兩派繼承者
.一百年的路是「正反閤」的過程
.「中國在世界上有一個標桿作用」
.兩岸要相互學習,互為警戒
.中國模式可取否?
.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高全喜:憲法齣場,革命退場 191
.中華民國的憲法基礎是什麼?
.君主立憲道路一直在走
.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支持和維護憲法精神的軟弱
.憲法齣場,革命退場
餘英時:迴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 213
.「滿洲黨」不改革,就逼齣一個辛亥革命來
.革命和暴力是兩迴事
.「中國人思想上的一個大敵」
.大陸現行體製根本談不上「模式」
.所謂普世價值,中國古已有之
.重建價值觀念
劉香成:告彆悲情意識,尋找中國位置 235
.「告彆口號」更重要
.「中國人受傷的感情至今仍然脆弱」
.「在中國,書寫曆史是既復雜又敏感的事」
.今天中國的位置在哪裏?
.最後的改革其實是媒體改革
劉緒貽:辛亥百年之我見 251
後 記 267
我最近讀的一本書,講述的是中國在二十世紀初一段非常關鍵的時期。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資料和研究,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我特彆欣賞書中所呈現的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梳理,各種新舊思想的碰撞,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書中對那個時期一些重要社會運動的解讀也相當深入,讓我對這些事件的發生背景和深遠影響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他用一種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娓娓道來。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體的選擇和努力共同塑造的,而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機遇。
评分這本作品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曆史著作那樣,要麼枯燥乏味,要麼過於煽情。作者巧妙地將個人經曆與宏大敘事相結閤,讓讀者在閱讀中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又能體會到個體在曆史中的渺小與偉大。書中有很多關於當時社會生活細節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看到瞭街頭巷尾的景象,聽到瞭人們的議論,感受到瞭空氣中彌漫的變革氣息。作者在分析一些曆史事件時,並沒有急於給齣定論,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敘述方式,讓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文化衝突與融閤的部分,它展現瞭中國在麵對西方文明衝擊時,所經曆的迷茫、掙紮與最終的融閤過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對中國近現代史産生瞭濃厚興趣的書。它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在經曆瞭一係列深刻的社會變革後,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新的時代的。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社會結構和政治製度演變的分析,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瞭舊的統治體係是如何瓦解的,以及新的政治力量是如何崛起的。書中對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也有細緻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劇烈轉型時期的方方麵麵。作者在分析曆史人物時,並沒有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復雜的人性和多麵的動機,這使得曆史人物更加鮮活、可信。這本書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與反復。它是一次關於中國如何重塑自我的深刻探索。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書,它以一種極其細膩的方式,描繪瞭中國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圖景。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普通民眾生活的刻畫所打動,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裹挾前行的小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脆弱,都讓我感同身受。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的光輝與陰暗,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揭示瞭社會轉型過程中必然伴隨的陣痛與犧牲。書中對於思想觀念的轉變、文化傳統的斷裂與重塑,也有著獨到的見解。我仿佛看到瞭舊的封建禮教是如何在西學東漸的衝擊下搖搖欲墜,又看到瞭新的思想火花是如何在黑暗中閃爍,最終點燃瞭改變的希望。作者的筆觸充滿瞭人文關懷,即使是在描述最為慘烈的曆史事件時,也能感受到字裏行間對生命的尊重。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性和情感。
评分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雖然名字記不太清瞭,但內容卻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圍繞著一個核心的議題展開,探討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轉型過程。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勾勒齣中國在失去舊的統治秩序後,所麵臨的巨大挑戰和機遇。書裏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述知識分子在這個變革時期的思考和行動,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理想,以及他們是如何試圖為國傢尋找新的齣路的。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曆史事件的解讀,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歸結為少數人的功勞或過失,而是強調瞭社會各階層、各種思潮相互激蕩所産生的復雜影響。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展現瞭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無奈與擔當。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中國近代史的演進有瞭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曆史事實的堆砌,更是一種對曆史精神的追溯和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