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迴歸十五年,這十多年來在「一國兩製,港人治港」下的發展經驗,以至百多年英人治港所積纍及沉澱的「人文資源」,皆未曾有係統地進行自覺探索及整理。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自2010年起舉辦瞭十四場「人文香港」公開講座,邀請瞭香港二十三位來自不同人文及社會科學界彆的專傢學者,利用跨科際綜閤文理各科的視角,聯係政治、經濟、社會、法治、管治、行政、教育、文學、傳媒等重要課題,觀照香港本身的發展經驗,並將香港置於中國、英國、亞洲和全球框架中審視,以冀擴闊「香港研究」的視野及提升人文識見。本書是這為期兩年係列講座的記錄匯整,透過語言文字的再現,得以更有係統的觀照齣香港知識份子對自身社會定位,以及人文關懷的剖析。
作者簡介
洪清田博士
香港學協會主席,中極政經策略顧問社董事總經理,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研究員(2009-2011)。1949年生於福建,十歲來香港,一直以跨地域時空、跨文化、跨文理科目閱讀與寫作、觀察和思考個人與國傢民族、社會與世界、曆史與人類,發錶文稿約五百萬字,統稱「香港學」;中學開始參與文社、學運與社運及民主運動。香港大學社科學士(創辦青年文學奬)、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碩士、武漢大學經濟思想博士;二十年來從事政經文商策略顧問工作;草擬「香港學」課程及「香港學」研究計劃各約十個;任職香港教育學院時策辦「人文香港」探討計劃,並編撰本書。
張炳良 序 VI
洪清田 導讀 VIII
洪清田 前言 XIII
總論
葉國華 英人治港放示錄:從中國走嚮世界看香港上下二百年 2
黃紹倫 香港利商社會的興起和三種現象20
李悼芬 西方文明三顧中華香港興哀鑑古知今31
從香港文學看香港42
也斯(梁秉鈞) (1)香港文學與文化:本土、中國、世界43
陳國球 (2)香港的五四和香港的中國43
香港百年的國際角色:有無之間78
丁偉 (1)中國性與國際性-香港應如何看待自己的國際地位79
瀋旭暉 (2)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香港的外交事務與對外事務84
分論一
管治和自治的體製與人員100
林煥光 (1)多元社會的行政、管治與政治101
陳祖為 (2)政府管治與公民社會:閤作與矛盾107
公務員體製與AO文化:優勢與挑戰123
蕭□柱 (1)公務員、公共行政與政務官:優勢與挑戰124
張炳良 (2) AO體製與港人治港:優勢與挑戰128
香港的公民社會143
丁新豹 (1)香港的慈善機構144
梁恩榮 (2)香港的非政府組織150
社會變遷、港人身份和社會服務159
呂大樂 (1)社會變遷與社會流動、香港與港人意識160
楊森 (2)社會服務及社會福利:發展與社會影響164
分論二
陳文敏 香港法治的人文內容、價值和精神176
香港執法體製的專業化和警隊的監察191
翟紹唐 (1)監警會與警察體製的專業化192
莊耀洸 (2)從人權案例看警察執法和監警會工作203
陳韜文 傳媒的曾經輝煌和今天瀕危220
人文教育與人纔培育234
鄭燕祥 (1)多元人文素質:通識,思維轉換和創造力235
張信剛 (2)去去去,去遊戲─談教育與創新246
曆史瀉流中穩定的世界級Institutions哺育場260
劉智鵬 (1)中國史上唯一得到根本改造的華人社會263
盧兆興 (2)公私機構及企業的哺育法271
捲後語
洪清田 在乎香港:政經人文大景觀283
──創辦「香港學研究所」與「兩岸四地研究所」芻議
鳴謝341
序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英國殖民地統治下,香港被稱為「藉來的地方、藉來的時間」,也被人視作「文化沙漠」。不過,隨看香港逐步走齣難民社會的心態,以及土生土長新一代的冒起,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至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香港已不單代錶一群人口,更蘊含一個兼具經濟與製度優勢的體係,而本土文化與身份認同亦漸次形成。
九七迴歸後,「一國兩製」下要保留下來的「香港」,同時是一個製度的符號。究竟這個「香港」的深層底蘊包含一些什麼元素,而它的活力又如何理解?這是包括洪清田博士在內緻力「香港學」的人士們所探索的問題。
近幾年來,因應政經環境的變化,以及香港與內地逐步融閤所帶來的衝擊,不少香港人在憂慮香港優勢是否已成過去,也因此而感到香港身份的逐步失落,究竟應如何麵對迴歸後香港的製度發展與身份定位,也成為社會上(特彆是學術界、文化界)所日漸聚焦的課題。
香港教育學院自 2009 年起朝多元學科的「教育大學」目標轉型發展。同年,成立「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 ( Centre for Governance and Citizenship ),研究探討香港以至亞洲地區的管治、製度及公民性 ( citizenship ),不單齣自學術上的比較研究興趣,也期望有助於推動學校裹的通識和公民教育,以及社會上關懷香港未來的論述。因此,中心聘用瞭洪清田博士當兼職研究員(2009-2011),負責一個「人文香港」的專題係列,對香港的綜閤製度特色進行較為係統化的研討,由專傢學者引領討論。
「人文香港」研討的內容環繞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法治及文化課題、問題和議題,跨科際綜閤文理角度,結閤理念與現實,以冀擴闊視野及提升人文願景。 除瞭專題公開講座外,也舉辦瞭幾次「人文香港沙龍」活動,建立「香港研究工作者」社群的非正式網絡。
本書乃「人文香港」研討係列的結集,由洪清田博士主編,對時下的香港論述應有增潤豐富的作用,也適用於中學和大學通識課程作為參考書,相信亦會接駁「成人通識」所需,成為「香港文獻」的一部分,為廣大讀者所歡迎。
「人文香港」研討係列獲「華正教研發展基金」資助,謹在此鳴謝。
張炳良香港教育學院校長2012年3月
當我拿到《人文香港》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隻是想瞭解一下香港的發展。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我的想象。它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深度剖析。書中對香港社會變遷的描繪,沒有迴避其復雜性和挑戰性,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展現瞭香港人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奮鬥。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香港不同時期社會思潮演變的部分,這讓我對香港的集體記憶和社會情緒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感人的個體故事,這些故事讓冰冷的社會變遷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作者的語言樸實而富有力量,他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香港社會發展的脈絡,也展現瞭香港人民在麵對各種不確定性時的智慧與堅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總結瞭香港的發展經驗,更重要的是,它在其中注入瞭深刻的人文思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香港。
评分老實說,我對香港的瞭解一直停留在一些泛泛的印象裏。直到讀瞭《人文香港》這本書,我纔感覺自己真正走進瞭這座城市的心髒。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香港的發展視為一個孤立的經濟案例,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尤其贊賞作者對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點的獨特性分析,以及這種交匯如何塑造瞭香港獨特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書中對香港多元文化的探索,讓我看到瞭這座城市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又不斷吸收和融閤外來元素,形成一種生生不息的活力。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能夠從微觀的個體故事中提煉齣宏觀的社會規律,也能夠從宏觀的政策製定中看到其對個體命運的影響。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整本書充滿瞭智慧的光芒。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提齣的觀點所啓發,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香港的固有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香港發展經驗的總結,更是一次關於城市發展與人文精神的深刻對話。
评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發展,不能隻看錶麵的經濟數字,更要深入其內在的文化肌理。這本書《人文香港》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止步於對香港經濟騰飛的宏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經濟發展與人文精神、社會變遷緊密結閤。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香港社會結構演變、身份認同的探討,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碰撞與融閤。那些關於本土文化如何在新舊交替中傳承與創新的章節,讓我看到瞭香港獨特的文化生命力。書中也觸及瞭教育、媒體、藝術等領域對香港發展的影響,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關注但卻至關重要的方麵。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分析,我得以窺見香港如何在各種挑戰和機遇中,不斷塑造自己的獨特麵貌。作者的敘述風格也極具感染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社會現象娓娓道來,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獲得深刻的啓示。讀完這本書,我對“香港經驗”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更加立體、多維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香港的發展曆程,也為我理解其他城市的經驗提供瞭有益的藉鑒。
评分從這本書《人文香港》的封麵上,我看到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角。它承諾要對香港的發展經驗進行“全新總結”,這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而當我翻開書頁,我發現它確實沒有讓我失望。與許多書籍側重於宏觀經濟政策或曆史事件不同,這本書更注重挖掘香港發展背後的人文力量和社會動力。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如何處理自身傳統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章節。作者的分析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他能夠清晰地闡述香港獨特的社會資本、治理模式以及其在復雜地緣政治中的角色。書中對香港在文化輸齣、藝術繁榮等方麵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這往往是其他關於香港的書籍所忽略的。作者的文字流暢而富有邏輯性,他能夠將復雜的社會議題層層剝開,讓讀者清晰地理解其中的聯係。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香港發展曆程的迴顧,更是一種對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思考。它讓我看到瞭香港經驗的獨特性,也為我們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提供瞭一個值得藉鑒的範本。
评分這本《人文香港》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充滿瞭好奇,但市麵上關於它的書籍,要麼過於偏重經濟發展,要麼過於聚焦曆史事件,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閱讀空白。它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和政策迴顧,更深入地挖掘瞭香港社會、文化、藝術等各個層麵的發展脈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香港普通市民生活變遷的描繪,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仿佛將我帶迴瞭過去的時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香港人民的韌性和創造力。書中對“獅子山精神”的解讀,也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刻闆印象中的口號,而是融入瞭時代背景和社會變遷的深刻洞察。讀完這本書,我對香港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東方之珠”的經濟奇跡,更看到瞭一個多元、包容、充滿人文關懷的獨特城市靈魂。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思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産生共鳴,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香港人文魅力的願望。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香港理解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