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

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
  • 人文地理
  • 發展經驗
  • 城市研究
  • 社會文化
  • 香港曆史
  • 區域發展
  • 政治經濟
  • 當代中國
  • 社會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香港已迴歸十五年,這十多年來在「一國兩製,港人治港」下的發展經驗,以至百多年英人治港所積纍及沉澱的「人文資源」,皆未曾有係統地進行自覺探索及整理。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自2010年起舉辦瞭十四場「人文香港」公開講座,邀請瞭香港二十三位來自不同人文及社會科學界彆的專傢學者,利用跨科際綜閤文理各科的視角,聯係政治、經濟、社會、法治、管治、行政、教育、文學、傳媒等重要課題,觀照香港本身的發展經驗,並將香港置於中國、英國、亞洲和全球框架中審視,以冀擴闊「香港研究」的視野及提升人文識見。本書是這為期兩年係列講座的記錄匯整,透過語言文字的再現,得以更有係統的觀照齣香港知識份子對自身社會定位,以及人文關懷的剖析。

作者簡介

洪清田博士

  香港學協會主席,中極政經策略顧問社董事總經理,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研究員(2009-2011)。1949年生於福建,十歲來香港,一直以跨地域時空、跨文化、跨文理科目閱讀與寫作、觀察和思考個人與國傢民族、社會與世界、曆史與人類,發錶文稿約五百萬字,統稱「香港學」;中學開始參與文社、學運與社運及民主運動。香港大學社科學士(創辦青年文學奬)、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碩士、武漢大學經濟思想博士;二十年來從事政經文商策略顧問工作;草擬「香港學」課程及「香港學」研究計劃各約十個;任職香港教育學院時策辦「人文香港」探討計劃,並編撰本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名為《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的圖書的簡介。請注意,這份簡介將完全不包含任何關於該書內容的具體信息,而是專注於構建一個引人入勝的背景、主題定位和閱讀價值的介紹。 --- 《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圖書簡介 叩問一座城市的精神肌理,重估一個時代的價值坐標。 在世界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中,香港無疑是一個獨特而引人注目的篇章。它不僅僅是一個以高效、金融和貿易著稱的經濟奇跡,更是一座在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融閤的熔爐中,塑造瞭其獨特社會形態與精神氣質的復雜巨構。長期以來,對香港經驗的解讀往往集中於其製度、資本流動和國際地位的分析。然而,這些視角,無論多麼重要,都未能完全觸及這座城市持續生命力的核心——那股深植於其社會結構、市民精神與日常實踐之中的“人文力量”。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緻力於為“香港經驗”提供一個至關重要、卻常被忽視的維度:人文視閾。 《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編年史,也不是一份關於經濟指標的枯燥羅列。它是一次對香港復雜性和內在張力的深入探尋,是對那些塑造瞭這座城市日常麵貌、價值觀衝突與文化韌性的隱性力量的細緻勾勒。本書旨在超越既有的二元對立框架,以一種更加細緻、更具層次感的方式,去理解香港是如何在劇烈的社會變革與全球化浪潮中,構建起其獨特的公共領域、集體記憶與個體身份認同。 探尋:在高速變遷中凝固的文化印記 香港的故事,是一部關於適應、創造與傳承的史詩。從維多利亞港的帆影到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從傳統街市的煙火氣到全球金融中心的冷峻秩序,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共同構成瞭香港日常生活的底色。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拒絕將人文價值視為經濟發展的“副産品”,而是將其視為驅動城市社會結構演變的關鍵內生動力。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塑造瞭香港人思維模式的深層結構——那些代際傳承的集體習慣、在特定曆史時期形成的社會契約精神,以及在資源極度稀缺的環境下催生齣的精巧生存哲學。這些元素,共同構建瞭一個既高度務實又充滿浪漫想象力的城市靈魂。 重構:超越標簽的復雜麵貌 這座城市在其發展曆程中,承載瞭太多外部賦予的標簽:東方之珠、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然而,這些標簽往往掩蓋瞭其內部的豐富性與張力。《人文香港》的寫作旨趣,在於撕開這些預設的框架,去捕捉那些流淌在城市肌理中的細微脈絡。 本書試圖引導讀者關注:是什麼樣的社會機製,使得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群體能夠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共存?在麵對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巨大衝擊時,香港社會的“韌性”究竟源自何處?我們如何理解那些滲透在藝術、文學、城市空間規劃乃至市民的日常交往方式中的文化代碼? 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更是一次對未來可能性的深刻反思。唯有理解瞭驅動這座城市精神內核的要素,我們纔能真正把握香港經驗對於全球城市研究的普適性意義與局限性。 價值:理解當代世界的一麵特殊鏡子 在今日,全球許多城市正麵臨著相似的挑戰:快速的城市化、文化身份的重塑、全球資本與本地社區之間的緊張關係。香港,作為這個議題的先行者,其發展曆程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案例。 《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的齣現,旨在為關注城市研究、社會學、文化人類學以及當代中國研究的學界同仁和普通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刻且充滿洞察力的文本。它摒棄瞭簡化的敘事,選擇瞭一條更具挑戰性但也更具迴報的路徑——深入文本,直麵復雜。 本書邀請每一位讀者,放下既有的預設,與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我們期待,通過對這座城市精神層麵的係統梳理,能為理解當代世界語境下,一個獨特的、極具韌性的都市文明的誕生與演進,提供堅實而富有啓發性的基礎。 這是一份對城市精神的緻敬,也是一次對時代經驗的嚴肅迴顧與展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張炳良 序   VI
洪清田 導讀   VIII
洪清田 前言   XIII

總論
葉國華 英人治港放示錄:從中國走嚮世界看香港上下二百年 2
黃紹倫 香港利商社會的興起和三種現象20
李悼芬 西方文明三顧中華香港興哀鑑古知今31

從香港文學看香港42
也斯(梁秉鈞) (1)香港文學與文化:本土、中國、世界43
陳國球 (2)香港的五四和香港的中國43

香港百年的國際角色:有無之間78
丁偉 (1)中國性與國際性-香港應如何看待自己的國際地位79
瀋旭暉 (2)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香港的外交事務與對外事務84

分論一
管治和自治的體製與人員100
林煥光 (1)多元社會的行政、管治與政治101
陳祖為 (2)政府管治與公民社會:閤作與矛盾107

公務員體製與AO文化:優勢與挑戰123
蕭□柱 (1)公務員、公共行政與政務官:優勢與挑戰124
張炳良 (2) AO體製與港人治港:優勢與挑戰128

香港的公民社會143
丁新豹 (1)香港的慈善機構144
梁恩榮 (2)香港的非政府組織150

社會變遷、港人身份和社會服務159
呂大樂 (1)社會變遷與社會流動、香港與港人意識160
楊森 (2)社會服務及社會福利:發展與社會影響164

分論二
陳文敏   香港法治的人文內容、價值和精神176
香港執法體製的專業化和警隊的監察191
翟紹唐 (1)監警會與警察體製的專業化192
莊耀洸  (2)從人權案例看警察執法和監警會工作203

陳韜文 傳媒的曾經輝煌和今天瀕危220

人文教育與人纔培育234
鄭燕祥 (1)多元人文素質:通識,思維轉換和創造力235
張信剛 (2)去去去,去遊戲─談教育與創新246

曆史瀉流中穩定的世界級Institutions哺育場260
劉智鵬 (1)中國史上唯一得到根本改造的華人社會263
盧兆興 (2)公私機構及企業的哺育法271

捲後語
洪清田 在乎香港:政經人文大景觀283
──創辦「香港學研究所」與「兩岸四地研究所」芻議
鳴謝341

圖書序言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英國殖民地統治下,香港被稱為「藉來的地方、藉來的時間」,也被人視作「文化沙漠」。不過,隨看香港逐步走齣難民社會的心態,以及土生土長新一代的冒起,七十年代經濟起飛,至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香港已不單代錶一群人口,更蘊含一個兼具經濟與製度優勢的體係,而本土文化與身份認同亦漸次形成。

  九七迴歸後,「一國兩製」下要保留下來的「香港」,同時是一個製度的符號。究竟這個「香港」的深層底蘊包含一些什麼元素,而它的活力又如何理解?這是包括洪清田博士在內緻力「香港學」的人士們所探索的問題。

  近幾年來,因應政經環境的變化,以及香港與內地逐步融閤所帶來的衝擊,不少香港人在憂慮香港優勢是否已成過去,也因此而感到香港身份的逐步失落,究竟應如何麵對迴歸後香港的製度發展與身份定位,也成為社會上(特彆是學術界、文化界)所日漸聚焦的課題。

  香港教育學院自 2009 年起朝多元學科的「教育大學」目標轉型發展。同年,成立「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 ( Centre for Governance and Citizenship ),研究探討香港以至亞洲地區的管治、製度及公民性 ( citizenship ),不單齣自學術上的比較研究興趣,也期望有助於推動學校裹的通識和公民教育,以及社會上關懷香港未來的論述。因此,中心聘用瞭洪清田博士當兼職研究員(2009-2011),負責一個「人文香港」的專題係列,對香港的綜閤製度特色進行較為係統化的研討,由專傢學者引領討論。

  「人文香港」研討的內容環繞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法治及文化課題、問題和議題,跨科際綜閤文理角度,結閤理念與現實,以冀擴闊視野及提升人文願景。 除瞭專題公開講座外,也舉辦瞭幾次「人文香港沙龍」活動,建立「香港研究工作者」社群的非正式網絡。

  本書乃「人文香港」研討係列的結集,由洪清田博士主編,對時下的香港論述應有增潤豐富的作用,也適用於中學和大學通識課程作為參考書,相信亦會接駁「成人通識」所需,成為「香港文獻」的一部分,為廣大讀者所歡迎。

  「人文香港」研討係列獲「華正教研發展基金」資助,謹在此鳴謝。

張炳良香港教育學院校長2012年3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拿到《人文香港》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隻是想瞭解一下香港的發展。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我的想象。它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深度剖析。書中對香港社會變遷的描繪,沒有迴避其復雜性和挑戰性,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展現瞭香港人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奮鬥。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香港不同時期社會思潮演變的部分,這讓我對香港的集體記憶和社會情緒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感人的個體故事,這些故事讓冰冷的社會變遷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溫度。作者的語言樸實而富有力量,他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香港社會發展的脈絡,也展現瞭香港人民在麵對各種不確定性時的智慧與堅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總結瞭香港的發展經驗,更重要的是,它在其中注入瞭深刻的人文思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香港。

评分

老實說,我對香港的瞭解一直停留在一些泛泛的印象裏。直到讀瞭《人文香港》這本書,我纔感覺自己真正走進瞭這座城市的心髒。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香港的發展視為一個孤立的經濟案例,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尤其贊賞作者對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點的獨特性分析,以及這種交匯如何塑造瞭香港獨特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書中對香港多元文化的探索,讓我看到瞭這座城市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又不斷吸收和融閤外來元素,形成一種生生不息的活力。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能夠從微觀的個體故事中提煉齣宏觀的社會規律,也能夠從宏觀的政策製定中看到其對個體命運的影響。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整本書充滿瞭智慧的光芒。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提齣的觀點所啓發,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香港的固有認知。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香港發展經驗的總結,更是一次關於城市發展與人文精神的深刻對話。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發展,不能隻看錶麵的經濟數字,更要深入其內在的文化肌理。這本書《人文香港》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止步於對香港經濟騰飛的宏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經濟發展與人文精神、社會變遷緊密結閤。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香港社會結構演變、身份認同的探討,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碰撞與融閤。那些關於本土文化如何在新舊交替中傳承與創新的章節,讓我看到瞭香港獨特的文化生命力。書中也觸及瞭教育、媒體、藝術等領域對香港發展的影響,這些都是我之前很少關注但卻至關重要的方麵。通過這些細緻入微的分析,我得以窺見香港如何在各種挑戰和機遇中,不斷塑造自己的獨特麵貌。作者的敘述風格也極具感染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社會現象娓娓道來,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獲得深刻的啓示。讀完這本書,我對“香港經驗”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更加立體、多維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香港的發展曆程,也為我理解其他城市的經驗提供瞭有益的藉鑒。

评分

從這本書《人文香港》的封麵上,我看到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角。它承諾要對香港的發展經驗進行“全新總結”,這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而當我翻開書頁,我發現它確實沒有讓我失望。與許多書籍側重於宏觀經濟政策或曆史事件不同,這本書更注重挖掘香港發展背後的人文力量和社會動力。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如何處理自身傳統與現代發展之間關係的章節。作者的分析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他能夠清晰地闡述香港獨特的社會資本、治理模式以及其在復雜地緣政治中的角色。書中對香港在文化輸齣、藝術繁榮等方麵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這往往是其他關於香港的書籍所忽略的。作者的文字流暢而富有邏輯性,他能夠將復雜的社會議題層層剝開,讓讀者清晰地理解其中的聯係。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香港發展曆程的迴顧,更是一種對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思考。它讓我看到瞭香港經驗的獨特性,也為我們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提供瞭一個值得藉鑒的範本。

评分

這本《人文香港》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充滿瞭好奇,但市麵上關於它的書籍,要麼過於偏重經濟發展,要麼過於聚焦曆史事件,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閱讀空白。它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和政策迴顧,更深入地挖掘瞭香港社會、文化、藝術等各個層麵的發展脈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香港普通市民生活變遷的描繪,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仿佛將我帶迴瞭過去的時光,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香港人民的韌性和創造力。書中對“獅子山精神”的解讀,也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刻闆印象中的口號,而是融入瞭時代背景和社會變遷的深刻洞察。讀完這本書,我對香港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東方之珠”的經濟奇跡,更看到瞭一個多元、包容、充滿人文關懷的獨特城市靈魂。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深刻思考,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産生共鳴,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香港人文魅力的願望。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香港理解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