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 (下):新界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 (下):新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曆史
  • 新界
  • 地名
  • 地方誌
  • 香港文化
  • 地理
  • 曆史研究
  • 粵語
  • 民俗
  • 香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地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産物,也是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無論是人物、事件還是自然景觀和族群的語言、信仰與習俗,都可以成為地名的組成部份,並得以傳承下去。地名與個人生活密不可分,亦是集體所共同擁有的無形文化財産。就以鄉村和街道名稱為例,香港閤共有六百多條鄉村和四韆條街道,把它們名稱背後的故事集閤起來,就是一部活的香港曆史文化大全。

  鑑於地名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同時具認同性與延續性,在2007年的第九屆聯閤國地名標準化大會上,確定瞭地名非物質文化遺産,適用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標誌著地名學研究的重要性。饒玖纔先生早於1998年齣版《香港地名探索》一書,為研究者提供瞭有用的參考,而這本有關香港地名的新著作,正好響應公約內有關研究記錄及宣傳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呼籲。

作者簡介

饒纔玖

  饒纔玖先生早年在本港從事農、林和自然護理工作,足跡遍及港、九及新界,對地方風物和曆史有豐富的認識。退休後二十多年亦涉獵中國及世界各處的地方風物及曆史,先後著有《嶺海漫話》、《華夏地名尋源》及《遊世界  說地名》等書籍。多年來亦為香港康及文化事務署榮譽顧問(民俗學及博物館)。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於您提供的書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 (下):新界》的反嚮構思的圖書簡介,旨在描述一本不涉及香港新界地名與曆史的圖書內容,並力求詳盡、自然,避免AI痕跡。 --- 《歐羅巴的迷宮:中世紀城市規劃與權力結構解析》 導言:文明的骨架與權力的經緯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公元十世紀至十五世紀,西歐及中歐地區主要城市群的形成、發展脈絡及其內在的權力運作機製。我們拒絕將城市視為孤立的物理空間,而是將其視為權力、經濟、信仰與社會階層交織而成的復雜有機體。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世紀城市的物理布局——街道的麯摺、城牆的厚度、集市的位置——並非偶然,而是特定曆史階段下,領主、教會、行會乃至市民階層長期博弈的結果。 我們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封建體係下掙紮求存,並最終孕育齣近代化雛形的歐洲都市,如巴黎、佛羅倫薩、科隆和布魯格,探究它們如何在戰亂、瘟疫與商業革命的夾縫中,塑造齣獨特的城市景觀與法律傳統。 第一部:石頭的宣言——早期城市的物理形態與功能分區 本部分著重於描繪中世紀城市在空間層麵上是如何被建構和理解的。 第一章:從堡壘到商業中心:城牆的意義 城牆不僅僅是防禦工事。本章詳細考察瞭12世紀至14世紀間,歐洲主要城市為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商業需求而進行的城牆擴張工程。我們通過對比分析諾曼底公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城市(如美因茨)的築牆策略,揭示瞭城牆的高度、厚度以及塔樓的密集程度如何直接反映瞭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和政治自主權。城牆的修建不僅是財政行為,更是政治意誌的體現,標誌著城市實體對周圍鄉村的劃界與宣示。 第二章:街道的敘事:麯摺與秩序 不同於後世的規劃,中世紀的街道多是自然形成的“人行路徑”而非“規劃軸綫”。本章通過詳盡的地圖學復原,對比瞭以羅馬遺跡為基礎的“放射狀”城市(如倫敦部分老城)與完全在封建領主莊園基礎上崛起的“有機增長型”城市(如佛蘭德斯的根特)。麯摺的小巷如何限製瞭中央權力機構的巡查效率?哪些關鍵路徑被有意保留以供貴族或教會通行?我們發現,街道的狹窄與幽暗,是早期城市治理中“可見性”不足的直接體現。 第三章:中心點的爭奪:市場、教堂與市政廳 城市的心髒地帶是權力的交匯點。本章聚焦於廣場的設計:它是商業交易的法外之地,還是貴族儀式的舞颱?我們詳細研究瞭哥特式大教堂的選址哲學——它為何總是占據城市製高點,並與世俗權力中心保持微妙的距離或緊密的聯係。通過對特定城市(如锡耶納的田野廣場)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市政廳(Palazzo Pubblico)如何通過其建築體量和裝飾,逐漸確立市民階層的政治話語權,與傳統封建權力機構分庭抗禮。 第二部:無形的網絡——經濟、法律與社會階層的空間嵌入 城市不僅是石頭堆砌的,更是由貿易路綫、契約和階級區隔構成的。本部分轉嚮城市的社會地理學分析。 第四章:行會的領地:商業空間的垂直與水平劃分 在許多城市,特定的行業會集中在特定的街道或街區。本章探討瞭“行會街”現象,例如皮革匠、麵包師或染坊工人的聚集。這種空間上的同質化是齣於效率考量,還是為瞭內部的質量控製與市場壟斷?我們分析瞭高層建築中“前店後坊”的垂直分工,以及這如何固化瞭手工業者的居住與工作邊界,並限製瞭社會流動性。 第五章:財富的隔離:富裕街區與貧民窟的界限 中世紀城市內部的階級區隔遠比錶麵上看起來更為明確。本章通過分析稅收記錄和遺囑中對住所的描述,重構瞭富裕商人和貴族的居住區——他們偏愛朝南、光照充足、靠近主要水源或教堂的“高地”;而貧睏勞動者、新移民和邊緣群體則被推嚮城市邊緣、低窪地帶,或被擠壓在城牆內側的密集區域。水源汙染與疾病傳播的地理差異,是衡量這種空間不平等的最殘酷指標。 第六章:法律與管轄權的邊界:教會飛地與領主特權區 一個城市的管轄權往往是碎片化的。本章考察瞭教會地産(如修道院附屬區)和貴族私産在城市內部形成“飛地”的現象。這些飛地往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或免稅特權,它們的存在如何乾擾瞭城市自治團體的稅收與執法效率?我們將考察這些“國中之國”如何通過不同的街道標示、治安維護人員配置,在物理空間上烙印下權力的復雜性。 第三部:變革的催化劑——危機、重塑與現代性萌芽 本部分考察瞭14世紀的劇變如何永久地改變瞭城市的麵貌和功能。 第七章:黑死病的地理陰影 14世紀中葉的大瘟疫不僅是一場人口災難,也是一次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觀念的終極考驗。我們分析瞭城市在疫情期間采取的空間隔離措施(如封閉特定街道、設立隔離區),以及瘟疫如何加劇瞭對“異己者”(如猶太社區)的空間排斥。瘟疫後的土地兼並與財富再分配,如何反過來重塑瞭城市的建築密度和地價分布? 第八章:技術與效率的引入:水利、消防與早期基礎設施 在危機驅動下,城市開始意識到公共設施的重要性。本章將詳細介紹15世紀初佛羅倫薩等地為改進供水係統而進行的地下管道工程,以及為應對日益頻繁的火災而設立的早期消防組織與工具的存儲點。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標誌著權力從單純的軍事或宗教控製,嚮對“公共福祉”的初步關注的微妙轉變。 結語:都市的幽靈與未來的藍圖 本書最終總結瞭中世紀城市在空間和結構上的遺産。這些復雜的、有時甚至是混亂的城市布局,在無意中為文藝復興和隨後的商業革命提供瞭必要的微觀經濟和互動環境。它們是權力鬥爭的活化石,也是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隱秘源頭。通過對這些古老石頭的解讀,我們得以理解歐洲文明如何從封建割據走嚮近代一體化的復雜路徑。 --- 本書嚴格基於歐洲(公元1000-1500年)的考古證據、中世紀文獻、城市規章以及早期地圖學資料進行重構分析。全書配有大量精細的手繪復原圖與現代地理信息係統(GIS)分析圖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從新安縣到「新界」10
屯門的「復興」17
屯門灣的山、水與聚落24
從大步海到吐露港37
泰亨與林村50
大步墟與太和市58
李福林與大埔康樂園67
塔門和鄰近海域72
大嶼山名稱的遞變79
大澳、分流與石壁84
嶼山與禪林93
東湧、赤蠟角與磨刀海106
梅窩、貝澳與愉景灣113
嶼東諸島125
南丫島與長洲133
錦田、十八鄉與元朗143
雞公嶺、圭角山與牛潭山154
屏山與廈村158
滄海桑田話新田167
後海灣174
龍山、龍躍頭與粉嶺177
上水、河上鄉與石湖墟188
百村同心建聯和196
沙頭角與打鼓嶺201
歐風印雨212
東北海岸和島嶼217
荃灣與葵湧228
從春花落到青衣島239
汲水門與馬灣249
金山、走私助與城門碉堡254
河榖市鎮 ─ 沙田259
馬鞍山、十四鄉和烏溪沙270
佛堂門、天後廟與東龍洲277
山環水抱的將軍澳286
調景嶺的蛻變293
果洲群島298
西貢海諸島312
糧船灣洲與萬宜水庫320
甕缸群島328
水上人傢336
「輋」與「峒」的探討345
宗教與地名356
風水與地名368
歌謠與地名371
對聯、曆史與地名387
地名辨釋(一)400
地名辨釋(二)421
後語440
主要參考書刊44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從新安縣到「新界」
新界是香港特彆行政區三個地域組成部份之一,其範圍包括九龍山脈以北至深圳河的半島形地帶、鄰近海域與島嶼、以及大嶼山。以土地麵積來說,它遠較香港島及九龍為大,但城市發展則稍遲。

1898 年以前,中國疆域並無「新界」之名,它隻是作為一個地方縣治的部份而存在,有時隸於番禺縣、寶安縣,有時又屬於束莞縣甚至新安縣。史前時期,已有人類活動。秦漢時代,生活於斯者主要為陸居的會(輋)、猺(瑤)人,和水上生活的蜑民。唐代因屯門的對外水路交通發展,開始有漢人遷人。兩宋末年,北方遊牧南侵中原,陸續有較多漢人避戰亂從中原移居,他們多以農耕為生,漁獵為輔。元、明時代漢人已成為主流民族,會、猺退居山區。

新界改屬新安縣始末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及隆慶二年(1568年)東莞縣及鄰近地區發生兩次大飢荒,飢民為勢所迫,起而搶糧,衝擊官府,社會秩序大亂,幸得鄉紳閤力籌糧賑濟,地方纔避過一場災劫。事後,地方人士以縣南地區遠離東莞縣城,地方偏僻,官府鞭長莫及,多次請求在南頭城另設縣治以加強管理。經過幾次拖延,朝廷終於批準立縣要求,並賜名「新安」,取「新縣安寜之義」,亦有「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註一)。

明萬曆元年(1573年),新安縣正式設立。據清,康熙 《 新安縣誌 》 的記載,新安縣界以原束莞守禦所城為中心,束麵 130 裏到陶娘山,東南麵 80 裏及南麵 100 裏至包括香港、九龍及新界所有土地,西南至城外珠江口伶仃洋,西麵 80 裏到虎頭山,西北 50 裏到參裏山,北80裏到賓山,束北 60 裏到太平障山。整個縣界範圍主要包括今天深圳市的大部份地區,及香港的全部和東莞市東部與東南部的小部份地區。香港全部土地(包括港、九、新界)約佔新安縣五分之二的麵積。

「遷海」及「復界」的影響

新安建縣由明入清之後,即遇到 《 遷海令 》 的大災難。滿清統一中國之初,反清勢力仍未完全消除,特彆是鄭成功的部屬,不斷侵擾福建沿海城市。他後來退守颱灣,並準備以此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成為滿清皇朝的心腹大患。

為切斷鄭成功與沿海居民及因此而來的支援,清政府於順治十八年( 1661 年)八月頒發 《 遷海令 》 ,其主要內容是:長江以南沿海省份的濱海區域後撤若乾裏,在福建為 30 裏,在廣東為 50 裏,居民必須遷移至界綫之內,越界者處死。遷海的步驟是沿海岸綫嚮內陸後撤 50 裏,然後選擇易守難攻的重點,插上旗幟,並在各旗之問用繩子拉一直綫,在此直綫靠海一邊的所有居民必須撒至內陸的另一邊,臨海一邊的所有房屋一律拆毀。在界綫上每隔一段距離便修築墩颱一座,派兵駐守。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下):新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腳下的土地,遠比我們想象的要來得更加精彩和富有故事。《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下):新界》以其獨特的視角,將那些沉寂在地名背後的曆史故事娓娓道來,讓我領略到瞭新界地區豐富而多樣的文化內涵。書中對不同年代、不同族群在新界留下的印記進行瞭深入的挖掘,無論是早期原住民的遷徙,還是後來的圍村建立,亦或是近代的發展變遷,都通過地名這個載體,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風水、神話傳說與地名之間聯係的探討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一種更加多元和神秘的曆史視角。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地名學研究的貢獻,更是一種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它鼓勵我們去關注身邊最普通的事物,因為它們很可能承載著一段不平凡的曆史。對於想深入瞭解香港,特彆是新界地區曆史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精神盛宴。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新界那鮮為人知的另一麵。以往,提及香港,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高樓林立的都市景象,但《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下):新界》徹底顛覆瞭我固有的認知。作者通過對地名背後故事的挖掘,讓我看到瞭新界作為香港“後花園”的另一重身份——曆史的載體,文化的搖籃。那些看似隨意的地名,實則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物産特徵,甚至是先民的信仰和生活習俗。例如,書中對某些河流、山脈的命名由來進行的細緻考證,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自然景觀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人類活動、曆史事件緊密相連。我被作者那種嚴謹卻不失趣味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他能夠將枯燥的地名學研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吸收瞭大量知識。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地名,更是關於人,關於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塑造瞭今日新界風貌的無數個“你我”。

评分

讀罷《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下):新界》,我纔真正明白,原來傢門口的這條小巷、那個看似普通的山頭,都承載著如此厚重的過往。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更像是循循善誘的導遊,帶我穿越時空的隧道,漫步於新界的風土人情之中。從那些古老而充滿意境的村落名稱,到那些早已淹沒在時光洪流中的鄉野傳說,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那些零散的曆史碎片巧妙地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生動的新界畫捲。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圍村的部分,那些曾經抵禦外敵、自給自足的堅固城牆,如今在作者的描述下,仿佛又重新煥發瞭生機,讓我能夠想象齣當年村民們的生活場景,感受那份樸實而堅韌的生命力。書中對於不同區域的劃分,以及對各個區域特有曆史文化脈絡的梳理,更是條理清晰,讓我對新界有瞭係統而深入的認識。閱讀的過程,仿佛一場愉快的“尋根之旅”,每一次翻頁,都像是發現瞭一個新的寶藏,讓我對這片熟悉的土地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评分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下):新界》是一部非常有深度和廣度的作品,它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一個地方的曆史,都不僅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或經濟發展,更多的是隱藏在日常細節之中,體現在那些最平凡的地名裏。作者對新界各個地方的深入剖析,從地理環境的變遷,到社會結構的演替,再到文化傳統的流傳,都做瞭詳盡的梳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潮移民和客傢文化的探討,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族群在新界留下的痕跡,以及他們如何共同塑造瞭新界的獨特文化景觀。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對照地圖,去尋找書中所提及的那些村落和地標,仿佛置身其中,親曆那段曆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它讓我對新界的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實地走訪,親眼看看那些書中所描述的古老村落,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古樸韻味。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對香港曆史認知的空白,尤其是關於新界部分。我一直認為,香港的曆史,就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繁華景象,但《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曆史(下):新界》則將我的視野引嚮瞭那片廣袤而富有底蘊的土地。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搜集瞭大量文獻資料,並結閤實地考察,為我們呈現瞭一幅新界地名演變的生動圖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地名背後隱含的社會變遷的解讀,比如某些地名的齣現與廢棄,往往能反映齣該地區農業、漁業、軍事乃至宗教活動的變化。這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知識點”,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理解地名與人、與環境、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係。它教會我如何“閱讀”一個地方,如何從最細微的處發現曆史的痕跡。對於任何一個對香港地方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啓濛讀物,它將帶你走進一個你從未瞭解過的新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