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訴二審的鴻溝——理論與實證研究
壹、導 論∕1
貳、具體理由∕4
一、實務見解∕4
二、評 論∕6
參、弱勢人民的上訴權∕13
一、實證研究∕14
二、理論研究∕17
肆、無效的律師協助∕22
一、美國法參考∕23
二、我國法檢討∕25
伍、結 論∕29
第二章 上訴二審鴻溝之填補——評最高法院98年度颱上字第5354號判決
壹、導 論∕33
貳、先前見解∕35
參、最新見解∕36
肆、分析評論∕39
一、二審仍為覆審製∕39
二、受律師協助上訴之權利∕44
伍、結 論∕52
第三章 事後審之事實審查
壹、導 論∕53
貳、美國法參考∕56
一、相關製度∕56
二、憲法標準∕58
三、法律標準∕61
參、我國法應有之藉鏡∕69
一、審查標準∕69
二、發迴或自判∕75
肆、結 論∕78
第四章 實質及忠實之辯護——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評釋
壹、導 論∕81
貳、實質及忠實之辯護∕84
一、行為瑕疵要件∕86
二、結果不利要件∕89
三、評論分析∕91
參、適用範圍∕93
一、美國法參考∕93
二、我國實務見解∕94
三、評論分析∕97
肆、結 論∕99
第五章 重新檢視為受判決人利益之再審製度
壹、導 論∕101
貳、我國再審∕103
一、新規性∕104
二、確實性∕106
三、審理程序∕107
參、美國法參考∕109
一、製度背景∕109
二、新證據∕111
三、勤勉原則∕121
四、舉證責任∕123
五、審理程序∕125
肆、分析評論∕127
一、新規性∕127
二、確實性∕131
三、審理程序∕135
四、新證據∕137
伍、結 論∕138
第六章 重新思考非常上訴製度
壹、導 論∕139
貳、我國法∕142
一、聲請理由∕142
二、非常上訴之判決∕146
三、非常上訴之審理∕153
參、美國法參考∕154
一、人身保護令程序∕154
二、聲請理由∕155
三、程序與審理∕162
肆、分析評論∕166
一、權利或施捨?∕167
二、聲請理由∕172
三、審 理∕175
伍、結 論∕177
第七章 法院分案規則閤憲性之探討
壹、美國法參考∕180
一、受中立、超然法官審判的權利∕180
二、案件分配∕182
三、裁判者更易∕184
貳、我國法評析∕187
一、案件分配∕188
二、法官更易∕188
參、結 論∕194
後 記∕195
第八章 釋字第653號之評釋——舊羈押法理之崩解
壹、導 論∕201
貳、羈押所涉憲法權益∕202
參、現行羈押規定之不當與違憲之處∕204
一、羈押為先、附條件釋放為後∕204
二、為追訴而長期羈押∕206
三、檢察官得操縱「重罪」羈押∕211
肆、法院保有對羈押被告之司法權∕213
一、羈押處遇與基本人權∕213
二、法院保有全部、隨時介入之司法權∕215
三、救濟程序∕217
伍、受律師協助的基本人權∕220
一、憲法基礎∕221
二、充分及自由之溝通∕222
三、具憲法基礎之秘匿特權∕226
四、絕對或相對之權利∕228
五、小 結∕230
後 記∕195
第九章 一個條例,八處違憲——論檢肅流氓條例
壹、導 論∕233
貳、流氓要件∕233
一、刑罰明確原則∕233
二、流氓要件規定違反明確原則∕237
參、移送書與通知∕240
一、起訴書之重要憲法功能∕241
二、違反起訴書應記載事項之效果∕244
三、本條例無類似起訴書之書類∕249
肆、秘密審理∕250
一、公開審理原則∕251
二、本條例違反公開審判原則∕252
伍、糾問程序∕254
一、對審製度與辯論主義∕254
二、本條例無對審製度、亦無辯論主義∕254
陸、對質詰問∕255
一、對質與詰問權皆為基本人權∕255
二、對質權之重要∕256
三、本條例完全剝奪對質權、詰問權∕259
柒、舉證責任∕262
一、舉證責任之憲法依據∕262
二、裁定程序之舉證責任不明∕267
捌、一事得再理∕270
一、一事不再理∕270
二、似而不同之一行為不二罰原則∕275
三、二者之不同∕277
四、本條例明文容許一事再理∕278
玖、執 行∕280
一、以命令規範多數刑罰之執行∕280
二、本條例執行程序違反法治國原則∕283
拾、結 論∕283
後 記∕285
第十章 颱灣死刑實證研究
壹、導 論∕287
貳、實體法規定∕290
一、過 去∕290
二、轉 變∕290
三、現 在∕292
四、科處之限製∕295
參、程序法規定∕295
一、一審程序∕295
二、上訴審及其他救濟程序∕298
三、強製辯護∕303
四、被害人陳述權∕309
肆、執 行∕310
伍、實證分析∕312
一、判處死刑案件∕313
二、法院態度∕318
陸、民意與政策∕324
柒、結 論∕327
第十一章 偵查權之發動與限製
壹、導 論∕329
貳、偵查利器∕330
一、美國法參考∕330
二、我國法∕336
參、偵查之發動與限製∕337
一、美國法參考∕337
二、我國法∕340
肆、傳 喚∕342
一、美國法參考∕342
二、我國法∕347
伍、提齣命令∕348
一、美國法參考∕348
二、我國法∕360
陸、結 論∕363
第十二章 論短期人身自由拘束
壹、導 論∕365
貳、人身自由的拘束——美國法參考∕367
一、事實上之拘束∕367
二、解釋上之拘束∕369
三、詢問、同意與婉拒∕372
四、服從公權力∕374
參、拘捕或攔停的判斷∕375
一、留置時間∕376
二、移送他處∕379
肆、結 論∕381
序
本書收錄瞭我這幾年挑戰自己的高難度文章,兩位匿名審查人評論本書「從憲法、國際人權及美國法等觀點,分彆針對我國上訴審、非常上訴、再審、準抗告等做體係的整理分析,並據此對我國審判實務見解提齣批評及立法論上的建議,內容充實,頗有見地,是國內目前罕見以刑事救濟程序為專題進行較具體係、且深入的論著」、「作者企圖將整體刑事法作救濟製度的總整理,此等功夫,需對實體法及程序法均有學理及實務貫通…作者先後發錶在不同期刊上,再將之匯編成書,在主題上是值得肯定的一項新穎創業」。審查人深知我心,至為感激。
本書有兩篇實證研究,在刑事法上皆極為罕見。一者,刑事訴訟法增訂二審上訴「應敘述具體理由」新製實施一年後,我非常好奇實際之操作及成效。在分析925個遭二審法院駁迴上訴的案件後,發現實務見解幾乎將二審之覆審製篡改為事後審製,也完全悖離一般人民所瞭解之「具體理由」文義。實證研究亦證明,無辯護人之被告,其二審上訴多遭駁迴;據此,我推斷新法已對弱勢人民築起上訴二審的鴻溝。該文刊齣後,引起人權團體高度重視,監察院亦介入調查,並在調查報告內指責最高法院判決結果,已「導緻第二審為覆審及權利上訴之上訴製度僅為形式上聊備一格之程序規定,實質上業剝奪當事人第二審上訴權,悖離憲法第十六條之訴訟基本權,自有違誤」。其後,最高法院亦警悟此一現象,即變更見解以消弭此上訴鴻溝。一篇實證研究,喚起各方注意,並促成最高法院重大見解之變更,此誠為我國法製健全之鐵證也。
第二個實證研究是關於死刑議題,該文早在前法務部部長王清峰辭職前一年,即已接受紐約大學約稿,在其拒絕執行死刑而引起軒然大波時,約略完稿。當這篇文章初次在北京發錶時,一位與會之颱灣知名大律師說﹕「這個研究很有意思,我現在已經在看第三次瞭」。在颱灣刊齣後,也得到幾位學術界好友的來信肯定。應該是說,連我自己都很驚訝這篇研究所挖掘之事實,例如在過去十年死刑判決確定的被告中,其中有八十一名被告之案件,曾經最高法院發迴更審。在這八十一名被告中之四位,其二審初次判決為「無期徒刑」,經最高法院發迴更審後,更審法院改判為死刑,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次或多次始告確定。換言之,這四名被告之案件,若未上訴至最高法院,或上訴至最高法院但未經發迴,其將以無期徒刑終結,命不至死。就二審法院未判決死刑之案件,三審法院所扮演之角色為何,非常值得研究及深思。當然這個問題,已經超越該文的範圍,留待將來解決。
最難寫的文章應該是再審、非常上訴製度。寫作動機其實很簡單,如果連根深蒂固的職權主義製度都可以修改、都可以重新思考,為何再審或非常上訴製度不可以?再者,既然審判製度都已經改為當事人進行主義,那麼審判後的救濟程序,是否也應隨之變動?最重要者,國內有關此議題之論文實在少之又少,讓我有拋磚引玉之躍躍心。下手後,方知其難,但也發覺確有必要。美國審判後之救濟程序,是奠立在以陪審團為事實審之中心思想,但我國係職業法官,甚且還有二審之覆審製,兩國之救濟程序理論可說是鑿圓枘方,大為扞格。惟細而察之,卻發現即便製度不同,但美國有許多「仁道」思想,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就再審製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忠厚而慎刑,與其殺不辜,寜失不經,皋陶為士,三曰可殺,堯猶曰不可殺,而三宥之。若確定判決有殺不辜之疑,聖人必將廣開再審之門,慎刑而歸之於仁、歸之於忠厚也。惟比較我國與美國之再審製度,卻發現美國法得開啓再審之新證據種類較我國寬廣、新規性要件無似我國之嚴格、確實性要件之法理明確且對聲請人漸趨有利、審理程序開明而重人權保障,處處顯示美國較我國更為「慎刑」、「忠厚」。禮失求諸野,此之謂也。豈今,坐而不求乎?
就非常上訴製度而言,美國過去亦認為,除非確定判決因「無審判權」而自始無效,否則即令有判決違法的情形,被告均無請求救濟的權利。惟經過百年發展,此一觀念已遭揚棄,若確定判決隻是一種形式、隻是掩飾違反正當法律程序的假象、已侵犯被告憲法基本權利、已造成公眾無法忍受的人身自由限製,被告即有「權利」請求推翻此一不公不義的確定判決。我國之非常上訴不準被告自行提起,似奠基於父母官之思想,奉檢察總長為聖德仁君,視人民為訴訟程序中任人擺佈之客體,人民之一切利益皆待曾與其對抗之檢察機關恩賜。我國刑事訴訟法已改採當事人進行主義,審判中檢辯雙方激烈爭辯;檢察總長之任命具有相當之政治性,檢察總長轄下之特彆偵查組所偵辦案件也常具政治性。在這些製度變革下,傳統思想是否仍經得起檢驗,實值研究。
其他各篇文章,亦多針對救濟程序而寫,國內也少有人論述。例如若我國二審法院將來改採為事後審查製,應如何為事實之審查,應依何法律標準為之?又如,在大法官釋字第653號解釋後,羈押被告對看守所之處遇不服,應請求行政法院或刑事法院救濟?其餘文章則自憲法基本人權之高度,審視相關重要議題,如法院分案規則與公平審判、正當法律程序之關係;受律師協助之憲法權利在刑事訴訟中,應解釋為辯護人必須為實質及忠實之辯護等等。
我國司法改革成敗之關鍵,幾係於刑事訴訟;當人民廣泛談論司法改革時,心中所指多為刑事訴訟。遺憾者,司法院在大刀闊斧修改一審相關規定後,即倏忽偃旗息鼓,寂然不動多年。也因此,造就瞭颱灣擁有全世界聞所未聞之詭異製度﹕一審為所謂的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二審以後之程序為奠立在職權主義的上訴製度;一審是類似美、日、德混血之産物,二審以後程序為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之歐陸法製。這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製度,不是法學傢深思熟慮而刻意設計之産物,乃颱灣處處充滿政治角力所造成的司法悲劇,像極瞭市區蓋到一半即遭廢棄的破敗建築物,究竟應該全部打掉從頭開始,還是要勞心勞力繼續完成,有權力者遠遠站在一旁躊躇觀望,司法改革也就如此磋跎瞭好幾年,直讓人失望。所有參與刑事訴訟的人員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包括檢察官、法官、被告及被害人,整個社會及不使用司法的一般人民也成為瞭間接受害者。若沒有所謂的貪汙法官、恐龍法官,政治人物及民眾就不會注意司法改革之急迫性,但司法改革隻在解決貪汙及恐龍法官嗎?政治人物目光短淺令人氣結,但颱灣的司法改革受製於政治,纔真正叫人拊心泣血。
盡我應盡之責,挑戰自己,寫瞭這些難寫的文章,隻希望能拋磚引玉。感謝我的助理,颱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學生林劭燁、黃慧儀、莫孟衡、張琬婷、林育駿、高玉凊、楊思恬、江炳勛,聰敏勤奮,遠甚於我,協助蒐尋資料,詳細校正,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無庸置疑,文責歸我。
《刑事救濟程序之新思維》這本書,雖然標題帶有“新思維”,但讀起來感覺更像是對傳統理論的一次深刻梳理與重塑。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國傢賠償”這一部分所震撼。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當無辜者遭受不當羈押或錯誤判決時,國傢賠償的意義重大,它不僅是對受害者的經濟補償,更是對司法公正的一次嚴肅檢驗。作者在這一章節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法律條文背後的人文關懷。他詳細分析瞭國傢賠償的構成要件、賠償範圍以及計算方式,並且結閤瞭許多颱灣及國際上的典型案例,讓抽象的法律概念變得具體生動。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討論瞭如何在高壓和復雜的情況下,確保國傢賠償程序能夠真正落實,避免形式主義。作者的筆觸細膩,對於受害者所經曆的痛苦與掙紮有著深刻的同情,同時也保持瞭法律人的嚴謹與客觀。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不僅要有高效的懲罰機製,更要有完善的救濟和補償體係,來彌補司法失誤帶來的傷害。
评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刑事救濟程序之新思維》,坦白說,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會相當硬核,也確實如此。書裏深入探討瞭刑事訴訟中,當原審判決齣現瑕疵,當事人如何尋求司法救濟的問題。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再審”程序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羅列法條,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務案例,將一些原本枯燥晦澀的法律條文,闡釋得清晰易懂。例如,關於證明標準的把握,以及如何區分“新證據”與“舊證據”在再審中的不同考量,都給齣瞭非常詳盡的分析。讀完這一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有疑則有利被告”原則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平衡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之間的張力。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迴避那些復雜和有爭議的議題,而是積極地去探索和提齣解決之道,這對長期在司法體係中摸索的從業者而言,無疑是一劑及時的理論營養。雖然我並非法律專業人士,但齣於對社會正義的關注,我一直對刑事司法過程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但收獲也同樣豐厚。
评分對於《刑事救濟程序之新思維》這部作品,我必須說,它在“程序保障”這一塊的探討,絕對是讓我耳目一新。書中對於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從偵查、審判到執行,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並且著重強調瞭在每一個環節中,如何通過程序的設計來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以及當錯誤發生時,如何為當事人提供有效的救濟途徑。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辯護權保障”時所采用的視角,他不僅僅停留在權利的宣示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在實踐中,辯護律師如何纔能真正有效地行使辯護權,以及如何打破權力不對等造成的阻礙。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在不同情境下,程序保障的具體體現,例如證據的閤法性、訊問的規範性、以及權利告知的充分性等等。這不僅僅是一本法律書籍,更像是一份對司法公正的宣言。它提醒著我們,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基石,沒有健全的程序保障,任何實體上的“正確”都可能變得岌岌可危。
评分我最近剛讀完《刑事救濟程序之新思維》,整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講述理論,而是真正地從實踐齣發,試圖解決現實問題。書中關於“刑事和解”與“被害人保護”的章節,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不僅闡述瞭和解在刑事案件中的積極作用,比如化解矛盾、減輕刑罰,還深入探討瞭在推行和解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確保和解過程的公平與公正,避免被害人受到二次傷害。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被害人權利保障的論述所打動,作者強調瞭被害人在刑事救濟程序中的參與權、知情權以及獲得適當補償的權利,並且結閤瞭許多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如何纔能真正地滿足被害人的多元需求。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的層麵,而是看到瞭刑事司法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復雜互動。它所提齣的“新思維”,正是建立在對人和社會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力求在法律的框架內,實現更富人情味、也更有效的司法救濟。
评分剛翻瞭幾頁《刑事救濟程序之新思維》,就被書中對於“非常上訴”程序的解讀深深吸引。過去我對這個概念總覺得有些模糊,像是法律體係中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存在。但這本書通過幾個極具代錶性的案例,將這個程序一層層地剝開,讓我看到瞭它在糾正明顯錯誤的司法判決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作者對於“顯失公平”的界定,以及在實踐中如何判斷一個判決是否構成“顯失公平”,給齣瞭非常多精闢的論述。我特彆注意到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證據排除規則在非常上訴程序中的適用問題,這常常是實踐中最為棘手的環節之一。書中不僅分析瞭各種觀點,還嘗試提齣瞭一些創新性的思考方嚮,希望能為未來立法和司法實踐提供參考。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並非隻是陳述已有的理論,而是在積極地推動法律的進步。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如何讓刑事救濟程序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保障公民的閤法權益。對於那些關心司法公正,尤其是對可能存在的司法錯誤感到憂慮的人們,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相關法律機製的絕佳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