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打盡颱灣電影
詳盡評析二十年颱片起落
《過影:1992—2011颱灣電影總論》是國內第一本以編年方式詳論評析這二十年來颱灣電影起落的著作。為什麼以1992年為始?主要在對這年度颱灣電影的討論中,電影學者盧非易曾提齣一個「新人類電影」觀點的可能性。2008年,《海角七號》似乎為颱灣電影帶來全新的啓發。而2011年更是有《賽德剋巴萊》、《那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翻滾吧阿信》等多樣化的電影上映,這當中的起落變化,應該是很好的開頭與句點。
本書幾乎將這二十年來全颱灣的電影一網打盡,但絕非資料的整理,而是清楚地討論他們的功過影響,甚至從而反映颱灣電影的成果與睏局。另外附錄當年金馬奬、颱北電影奬(之前為中時晚報電影奬)得奬名單。務使全書的內容、參考價值更為充分。
本書特色
以編年的方式,綜閤評述、分析1992至2011年間的颱灣電影
呈現二十年來颱片的發展,讀者可藉此瞭解颱灣電影在這段期間的全貌
附錄1992至2011年金馬奬及颱北電影奬得奬名單,供讀者參考、查閱
可做為國內外研究與認識颱灣電影發展的參考書,也極適閤做為影視相關科係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聞天祥
資深影評人,2002至2006年擔任颱北電影節策展人,為影展樹立瞭城市、年輕、獨立的新形象。2009年受颱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侯孝賢延攬,擔任執行長,並於颱灣藝術大學、銘傳大學任教。著有《孵一顆電影蛋》、《影迷藏寶圖》、《攝影機與絞肉機》、《告彆大師》、《影癡自助餐》、《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及《影迷的第一堂課》等書。
推薦序
一位影評人的電影傢計簿──颱灣電影二十年睏頓的軌跡
藝術評論工作(包括電影評論)是文化漬澱過程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如果莎士比亞欠缺瞭班.強生,宋詞沒有王國維,梅蘭芳失去瞭齊如山,希區考剋少瞭《電影筆記》的死忠熱血影評人,或許依然無損藝術上的重大價值,但人類文化對於這些重大價值的瞭解和珍惜,可能延擱更久,甚至帶來更多優秀作品的毀損及不公平的對待。簡單地說,每個國族的文化,都可能齣現摧毀梵榖的悲劇。1999年完成的《七月天》,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有印象,另一部2000年的《兩個夏天》,記得的人也恐怕不多;前者是魏德聖導演根據他1994 年得到新聞局優良劇本的《賣冰的兒子》拍攝而成,後者則是後來以黑白片《不能沒有你》衝擊金馬奬、戴立忍的早期電影。縱然曆史能夠翻轉,時光再次倒流,它們在那個年代或許依然無法引起多少波瀾。這兩部前作,如今再推齣的話,卻可能會引起不錯的社會關注。
對於藝術的消化、沉澱,本來就是緩慢的。正因如此,評論對作品的細味和淘洗,越發變得重要,而這兩部作品,早在聞天祥老師的年度迴顧文章中,得到相當肯定的評介。似乎就像驗證命理師是否神準一樣,多年後的事實印證,纔顯見真章。事實上在本書中,對於蔡明亮、張作驥、陳玉勛、王小棣、賴聲川、陳國富、鴻鴻等早期作品的評價,都齣現瞭相當周延和細心體會的努力,也見證瞭他們日後的創作潛力發展。他曾經對新作品這樣寫道:
不約而同在處女作中展現他們對八○年代颱灣新電影人文傳統的反芻,更跨齣一步錶達瞭新人類入世卻無政治道德束縛、更準確卻不拘泥傳統的特色。
現在看來是相當清晰而準確的見解。
聞天祥老師說,這本書一共寫瞭二十年。即從1992年的迴顧開始,一直寫到去年。本書緣起於1993年初,電影資料館齣版的《電影欣賞》雜誌主編林文珮邀請,後來刊登在《1993年中華民國電影年鑑》上,也開啓瞭他每年對國片作年度檢討的評論工作。這的確是一頂相當需要持續力的工作。除瞭大量觀影外,他
更需要衡度時代現實的局限。很多人或者還未意識到,這段時間正是颱灣電影艱辛的二十年。八○年代新電影的餘風流韻,恰似碩大的偶像陰影,另闢蹊徑,談何容易,就像法國新浪潮後,不易開拓另一揮灑的空間。再加上不景氣時代,國際藝術電影市場緊縮,老將新銳如睏淺灘,徒嘆奈何。另外,這二十年間,也沒有一九七○年代的産業榮景,在《海角七號》之前的艱睏,有目共睹。亞洲闆塊中,南韓、大陸拔地而起,印度、泰國、新加坡等産業生猛有力,自成格局。這些國傢電影産業的躍升,把颱灣電影遠遠地拋離瞭跑道。對颱灣電影創作而言,商業、藝術目標真可謂不能承受之重。對於評論者而言,在現實艱睏中要求更公允的評量判斷,正是左右為難。依序拜讀本書,最特彆的感觸,竟是它背後堅定地紀錄瞭颱灣電影二十年來,跌跌撞撞的軌跡。纔華乍現的新作,一再在社會眾聲喧嘩的雜音中,渺無蹤跡地遭掩蓋。
聞天祥老師一嚮以他溫厚的個性和周延見稱,但在他謙和的筆調背後,卻從未傾側那判定的天平,有些時候,還見到他的無力感。在他迴顧1998 年電影時,他寫道﹕
看到蔡明亮和《洞》所受到的冷落抵製;侯孝賢的《海上花》被當成考古玩具粗暴地解讀;王小棣的《魔法阿媽》被栽上「提倡迷信」這種莫須有的罪名;陳玉勛的《愛情來瞭》即使幽默動人但依舊陣亡在颱灣本地;《徵婚啓事》、《惡女列傳》上映的遙遙無期;我懷疑自己有沒有焦雄屏當年那種睥睨環境現實無情、擁抱傑齣電影的豪情。但是麵對許多電影人對1998 年颱灣電影的消極觀感及低落評價,我卻忍不住地想抱不平,至少在我主觀的認識裏,這是繼1994 年之後(那一年颱灣電影齣現瞭《愛情萬歲》、《獨立時代》、《飲食男女》、《多桑》……),颱灣電影創作豐姿最多采的一年。
評論者看著優秀作品受到冷漠對待,難以迴天的感慨,真是躍然紙上。一位影評人對電影的感情,在這睏頓的時刻裏,特彆顯得珍貴。或許就像聞老師自己所說的:
大部分人還是習慣把颱灣電影的功過,簡單歸諸到極少數的影片和影人身上。裏程碑必定是有的,但我不以為然的是總會迸齣一些過於輕率的結論,譬如2011年颱灣電影票房明顯攀升,今「是」昨「非」的論調就甚囂塵上。不但把電影的價值判斷過度簡化(票房成瞭唯一評斷的標準),更汙衊瞭那些在不景氣時期依然堅持下去,為颱灣電影綻放光亮的人。
閱讀本書,有如細味一段艱睏電影歲月中,深厚的電影感情獨白,在眾多社會雜音下的清醒和耐心細味,字裏行間,讓人動容。近年,聞老師一直努力於曆史整理工作,透過金馬奬、颱北電影節及各大小型活動的規劃,都對曆史脈絡的掌握,著力猶深。或許這本書除瞭是一傢之言的影評集外,更是一本對颱灣電影充滿感情的曆史梳理之作,仿佛深怕在那二十年歲月中,遺漏瞭對某一部作品的些微貢獻,而有失公允。這本書有如一位影評人的電影傢計簿、二十年間錙銖必較的帳冊,自然匯閤成客觀的曆史,我想這正是本書真正價值所在。
北藝大戲劇係教授 黃建業
前言
莫忘初衷
這本書一共寫瞭二十年。
緣起於1993年初,電影資料館齣版的「電影欣賞」雜誌主編林文珮邀我寫篇評論1992年颱灣電影的文章,交稿後,她對我幾乎一部不漏的點名討論感到不可思議。其實當時我的想法與作法都很單純:既然以年度為題,颱灣電影産量又不是什麼難以企及的數目,如果平時就在關注,盡可能的一網打盡,並不算太艱钜的工程。後來這篇文字被《1993年中華民國電影年鑑》收錄,也開啓瞭我幾乎每年都在對國片作年度檢討的評論功課。
二十年瞭,我還維持這麼拉雜囉唆的方法在寫。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是即使到今天,大部分人還是習慣把颱灣電影的功過,簡單歸諸到極少數的影片和影人身上。裏程碑必定是有的,但我不以為然的是總會迸齣一些過於輕率的結論,譬如2011年颱灣電影票房明顯攀升,今「是」昨「非」的論調就甚囂塵上。不但把電影的價值判斷過度簡化(票房成瞭唯一評斷的標準),更汙衊瞭那些在不景氣時期依然堅持下去為颱灣電影綻放光亮的人,也罔顧今日的新銳如何從前輩手中琢磨齣師的事實。當我們較完備地羅列每一年颱灣電影從整體産量興衰到個彆作品優劣時,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電影環境的變遷,也對作品之於時代的意義,予以較清明的定位。
至於為什麼從1992年開始?除瞭前述的寫作機緣外,我也覺得這一年意義斐然。「颱灣新電影」時期的健將之一王童,在這年交齣瞭他的代錶作《無言的山丘》;而曾為他編過《策馬入林》、《陽春老爸》的蔡明亮,則拍瞭長片處女作《青少年哪吒》。前者在金馬奬掄元,後者則在已經停辦的中時晚報電影奬勝齣。既相互競爭,也輝映齣時代的擘分及延續。
但我並沒有在書中特彆標列齣「新新電影」或「後新電影」的名詞。雖然盧非易在1992 年中時晚報電影奬的電影現象觀察裏所撰的短文「新人類電影齣現,嚮上一代挑戰」,提齣九○年代崛起的導演如蔡明亮、陳國富(甚至是當時還未有電影作品的陳玉勛、易智言)停止懷舊或關照曆史苦難,轉而關心青少年生活的徬徨或冷漠,見解對我啓發甚多。焦雄屏在2002年齣版的《颱灣電影90新新浪潮》也認為九○年代的導演不再有上一代的使命感和對曆史的執念,著重個人內心世界的探索和慾望的掙紮,我也認同。但這批後起者的電影是否足以稱之為「電影運動」(無論從形式風格的共同特徵,或是拍片概念的共同認知來看)?我仍有疑慮。就像魏德聖、鈕承澤、楊雅(吉吉)、林書宇等人於2008年正式崛起,又有論者把同樣名詞拿來形容更年輕的這批。「新電影」之後,到底誰纔「更新」呢?
還諸現實,八○年代的新電影健將,不乏仍在繼續創作者。過去創造的,未必不可改變,因此他們在近二十年來的創作,也難以僅用八○年代的風格去套比。至於後來崛起的,要否認新電影這代對他們毫無影響,恐怕也隻是自我強調的癡話;隻不過在美學的實踐上,不見得有所謂必須遵循不可的傢法,尤其能佔有一席之地的,恐怕也都是能走齣自己風格者。可見要攪清這淌渾水,真難。但創作本是如此,彆說被歸在同個時期或風潮裏的創作者彼此特質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創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也不見得都如「作者論」的名言:「一輩子隻拍一部電影。」還是可以找到轉摺與縫隙。
正因為同與異,延續或斷裂,並沒有一個言簡意賅的答案。所以,請容我藉由年代來推移,看創作與時間的角力;也請見諒這當中的叨叨絮絮,對我而言,他們都是這二十年中的不可或缺。
終能成書,要感謝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電影年鑑)的年年催促砥礪;慷慨提供劇照的導演、製片、公司;以及書林齣版社的耐心,他們足足陪我耗瞭三年把它完成;當然,還有讓我依舊樂此不疲留在這個崗位上的電影與人。莫忘初衷,這是二十年後對我對自己與颱灣電影的共同期許。
聞天祥
一直以來,颱灣電影對我來說,就像是自己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樂。從錄像帶租藉店裏那些泛黃的封麵,到如今串流平颱上琳琅滿目的選擇,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聲音和畫麵。《過影:1992-2011颱灣電影總論》這本書,我一直充滿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二十年間,颱灣電影從新浪潮餘溫中轉型,經曆文藝片盛世,又跌跌撞撞探索商業化道路的這段漫長旅程的。尤其是90年代,侯孝賢、楊德昌大師的作品固然深刻,但我也想知道,那些後來湧現的新生代導演,他們是如何在前輩的光環下,找到自己的創作語匯,並且在有限的市場環境下,讓颱灣電影繼續呼吸的。2000年代初,那股“颱灣新電影”復興的浪潮,湧現瞭多少令人驚艷的作品,像是《一一》、《海角七號》,它們不僅在颱灣本土創下票房佳績,更是在國際上引發討論。而2011年,這個時間節點,又恰好是颱灣電影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之後的華語電影市場格局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答這些疑惑,讓我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經陪伴我們一同成長的光影故事,背後有著怎樣深刻的時代烙印和創作者的艱辛付齣。我期待書中能有對演員們錶演的細緻分析,對攝影、美術等技術層麵的探討,以及對當時颱灣社會變遷與電影敘事之間微妙聯係的挖掘。
评分老實說,我一直對電影史的梳理有點畏懼,總覺得那些年份、片單、導演名字堆砌起來,容易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但《過影:1992-2011颱灣電影總論》這本書,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過往”的詩意,勾起瞭我的好奇心。1992年到2011年,這二十年,好像就是我從中學到大學畢業,初入社會的那段青蔥歲月,颱灣電影在我腦海裏留下的印象,斷斷續續,但卻格外深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時間的颱灣電影,似乎有一種獨特的“颱灣味”,那種細膩的情感錶達,那種對生活瑣碎的精準捕捉,讓人看瞭心頭暖暖的,又有點酸酸的。我尤其想知道,在這本書裏,作者是如何看待“商業化”和“藝術性”這兩者之間的拉扯?畢竟,我們都知道,很多優秀的颱灣電影,都曾經在如何讓藝術不失真,同時又能被更廣泛的觀眾接受的道路上,進行過艱難的探索。那些關於青春、關於傢庭、關於離散的故事,到底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被影像化,又如何觸動瞭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心弦?我期待書中能有對一些標誌性導演的深入解讀,不隻是他們的代錶作,更想瞭解他們創作理念的演變,以及他們如何麵對電影産業的挑戰。
评分對於《過影:1992-2011颱灣電影總論》這本書,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填補我記憶中的空白。1992年到2011年,這段時間,颱灣電影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星星,雖然我未必能叫齣所有名字,但它們的光芒,我曾真切地感受過。我記得那時候,颱灣電影有一種很難得的“韌性”,它不盲目追求大場麵,不刻意模仿好萊塢,而是專注於講好自己的故事,挖掘人性的深度。我特彆想知道,在這本書裏,作者是如何評價那些在國際影壇上,為颱灣電影贏得聲譽的作品的?例如,那些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獲奬的影片,它們是如何在國際視野下,展現颱灣電影的獨特魅力的?我又好奇,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一些被低估瞭的電影,或者是一些在當時並不受關注,但後來卻被認為是具有前瞻性的作品?我想從這本書中,找到更多關於“颱灣電影”這個概念的內涵,理解它在經曆各種挑戰和變革後,是如何保持自己的風格,又如何在變幻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评分說實話,對《過影:1992-2011颱灣電影總論》這本書,我的期待點有點特彆。我不是那種會去鑽研影史脈絡、導演流派的深度影迷,我更在意的是,一部電影,它是否能讓我産生共鳴,是否能勾起我對於那個時代的迴憶。1992到2011年,這對我來說,是颱灣電影的一個黃金時代,也是我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我記得那時候,颱灣電影不像現在這樣,動輒被內地市場龐大的體量所影響,它似乎有一種更加獨立和純粹的追求。我特彆想知道,在這本書裏,作者是如何評價那些被我奉為經典的電影的?例如,那些描繪小人物生活的溫情片,那些探討兩岸關係的時代劇,以及那些在國際影展上嶄露頭角的文藝片,它們在當時的電影生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又很好奇,那些在那個時期,或許並不那麼齣名,但後來卻被重新發現和重視的“遺珠”,在這本書裏會不會有提及?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溫暖的引路人,帶我重新迴顧那些曾經讓我感動、讓我思考的電影畫麵,並且能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它們在颱灣電影史上的位置。
评分我一直覺得,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它更是時代的鏡子,是社會情緒的載體。《過影:1992-2011颱灣電影總論》這本書,書名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學術感,但同時又有著一種曆史的溫度。1992年到2011年,這二十年,颱灣經曆瞭經濟的起伏,政治的變遷,社會氛圍也充滿瞭各種復雜的情緒,這些,無疑都深深地烙印在瞭當時的電影作品中。我最想從這本書裏瞭解的,是電影創作者們,是如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捕捉社會脈搏,並將之轉化為影像語言的。例如,90年代末和2000年初,颱灣社會經曆的經濟轉型和文化思潮的湧動,是如何體現在電影裏的?那些關於身份認同、關於兩岸關係、關於在地文化的探討,又是在怎樣的語境下産生的?我還想知道,在這本書裏,作者是如何看待“類型片”在颱灣電影中的發展?從早期的文藝片,到後來一些嘗試商業化的喜劇、愛情片,它們之間的聯係與演變是怎樣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期颱灣電影的獨特性,以及它所承載的時代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