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陳凱歌、楊德昌、今村昌平、馬丁.史科西斯……
他與他們談電影、拍故事,也聊生活。
《北京故事》導演 王正方,與諸多電影人的交遊逸事
試問電影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電影是一種錶達方式,我想用它說服自己,生命比它呈現的更有價值,更美好圓滿些。
作者於美國與颱灣電影圈打滾數十年,交遊無數。李安、王穎、楊德昌、史科西斯皆為其座上佳賓。他看盡浮華世界的幕前幕後與潮起潮落,有感而發,將所見所聞的大事、趣事、糗事、妙事如實寫來,化為篇章。文筆閃耀著幽默、智慧,與他對電影無盡的熱愛。他寫人、寫戲、寫電影,更寫人生。
本書分為兩部分,其一談電影的「人」:導演、演員、攝影師、製片;其二談戲與電影,也談各種拍戲的故事。在作者筆下,這些人們彷彿就在麵前高聲談著對電影的想法,說著那些迷死人的事,也彷彿讀者就身在拍片現場,與作者一起苦惱、一起歡笑。
作者簡介
王正方
此人的學曆尚稱完備。畢業於颱北國語實小、建國中學、颱灣大學電機係。赴美國就讀於賓大(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此人的資曆堪稱混亂。曾任工程師、研究員、大學教授等。不堪電影的迷惑,中年轉行,成為美國獨立電影導演。
在電影行當中乾瞭什麼?國際大導演李安在本書有專文評介。晃蕩四十年之後,迴颱灣定居,經常寫個破文章自娛。
推薦序─聽說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
自序─一個被電影迷死過的人
電影其人其事
李安請吃飯
李安請吃飯又一章
勞勃.阿特曼的世界
我在東區遇見楊德昌的分身
今村昌平的堅持
喬治.盧卡斯談電影
「2001太空漫遊」的創意
史科西斯的東山再起
華人電影萬事通
懷念我的攝影師老舅子
我的啓濛師父們
黑哥兒們拉斐有個夢
戲與電影
還有人要看好戲嗎?
「西貢小姐」、王洛勇與亞裔傑齣貢獻奬
「建國大業」是拍給誰看的?
拍「國父傳」是個餿主意
一個孩子簽什麼閤同呀?
那部未完成的電影
用中國餐具吃牛排
老乾新枝:「清明上河圖」正當紅
閑話影劇聽我說
推薦序
聽說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 李安
第一次看到王正方導演是在銀幕上,我正在紐約大學唸電影的時候,他在王穎導演拍的「老陳失蹤瞭」這部黑白紀錄式劇情片中飾演一個中餐館廚子。記得他有一句絕妙颱詞「如果客人催上餛飩,叫他把wonton倒過來唸(Not Now)」。當年,這部片子對我們亞裔學子來說是亞美第一炮,影響很大。兩萬美金的獨立製片,風格獨特,內容齣眾,朋友幫忙......等等,在藝術院綫著實風光瞭一陣。
再看到他還是銀幕上一部紀錄式的劇情片,香港導演方育平拍的「半邊人」,又是一部動人好片。他在片中主演一位說國語(摻不純粵語)的跛腿錶演老師,錶演精湛自然而且還兼編劇。
畢業後那段「蟄伏」的日子裏,看瞭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北京故事」。那時大陸剛開放不久,片子一麵「迴故鄉」,一麵「探新路」。老中看得感觸良多,老美看瞭多長見識。
當時聽人說起這位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他是保釣健將,亦是當年因為保釣而去會見周恩來的四位學生領袖之一。在做穩瞭喬治梅森大學電機糸教授之後,卻毅然放下一切開始演戲,就我這個老實內嚮又考不上大學纔學影劇的人來看,這一切簡直是太屌瞭!
不久之後,就在朋友的聚會中親眼見到瞭這位王導,還交上瞭朋友,大傢都算紐約幫的文藝圈人吧!
這位老哥確實很有意思,跟他相識後稱謂很難。叫他王導見外,叫他大哥他是張艾嘉小舅的至交,於是叫他Peter,或者乾脆不叫名字就這樣混過。他在生活、語言及心態上都是非常到位的中國人、颱灣人、香港(電影)人與美國人。他的電影與為人言談很能代錶七○、八○年代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知識分子,地道、古典、獨立、邊緣。恰如在美國失蹤(Missing)的老陳(Chan),又似一個香港「半邊」的藝術「人」,或是迴到「北京」尋找「故事」的新颱灣人。有時候像對身處現代的中國文化一樣,我會對他産生一種仰慕與認同的感傷。八○年代,華語片還沒有在世界嶄露頭角,中國還沒有崛起,大傢還不太認識颱灣,我們身處美國的亞洲電影人可以景仰效法的還真不多。大概除瞭Wayne 王,就是Peter王瞭吧!Peter的齣頭讓藝文圈場子一下子熱絡瞭起來。我生逢其時,做瞭Peter的小朋友,吸納瞭他的風采,也學到很多東西。
Peter與他這一輩做藝術的人很不一樣,見多識廣,博文強記,理工文法,雜學廣記,而且個性鮮明不羈,凡事皆有看法見地,談論滔滔不絕,葷素不拘,風趣至極。相比之下,像我這輩悶頭拍片的純電影機器,真是自慚無趣得很。
Peter繼續拍瞭科幻片「雷射人」與迴憶少年時期的颱灣片「第一次約會」等等。他定居颱灣後我就很少見到他瞭。數年前在颱北羅曼菲的追悼錶演會上相遇,當時兩眼紅腫,人又多,沒講上什麼話。半年前因迴颱拍片,有機會見到Peter,我們在颱北一傢西餐廳內與老友虞戡平導演一起把酒言歡,十分暢快。所謂「暢快」就是他依舊暢快的講,我依舊暢快的聽,暢快的笑。
很高興知道Peter要齣書瞭,他的文若其人,不說彆的,就他平常講的話把他筆錄下來就夠精采的瞭!
自序 王正方
一個被電影迷死過的人
電影是個迷死人的玩意兒,多少英雄美人為之摺腰。
我後知後覺,在美國當研究生的時候,纔對電影入迷上癮。最後抵不住誘惑,步入中年卻毅然揮彆舊業,全心投入拍電影。
如果沒有去美國留學,又逢上世界性的動盪歲月,這種大改行的荒唐事不會發生。最初學的是電機工程,和電影相差十萬八韆裏都不止。因為興趣愛好而迷戀電影,或許可以諒解,拋棄鐵飯碗去乾那種隨時可能餓飯的電影行業,未免過於荒謬。在那個時代,荒謬曾經是一種時尚。
美國反越戰運動影響瞭無數年輕人,我躬逢其盛。打破舊傳統、舊思維,尋求新價值、新生活,用行動體現夢想,用電影來詮釋自己的時代,纔能算個真正的實踐者。於是有一名電機係教授,嚮院方請辭。院長挽留他,說:「我瞭解你對電影的瘋狂,在大學教書有很多假期,你就利用寒暑假去拍電影嘛!」我迴答:「在這個世界上有兼任教授,但是沒有兼任電影導演。」
夠瘋夠屌瞭吧!辭職的時候,沒有人請我做導演,身無恆産,小孩念私立學校。所持有的是一部自己剛寫好的劇本,像一名橄欖球員,抱著球左衝右突希望能達陣,險象叢生。兩年多後,我導的電影在美國各大都市的藝術電影院上演。全仗著祖上積德,又走瞭幾年狗屎運氣。
這本書不是講我個人的經曆,從電影行業中退休有年,廉頗老矣,亦不能飯。這一趟江湖闖蕩,三十多年下來,感觸不少。書中搜集的文章,是對影劇的我思、我見、我感。因為從事電影工作,結識瞭許多精采有趣的人物、我欽佩仰慕的前輩,在許多關鍵時刻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指導瞭我的工作和人生。所以我這個莽撞的電影瘋子,纔沒有凍餓而死(有位長輩曾對我的不智選擇做瞭這樣預言),拍瞭些片子,全身而退。
經常想起這些人和事來,點點滴滴曆曆在目。有時候會禁不住的笑聲連連,又傷感到私下飲泣不已。年事漸長,如今想拍電影也是有心無力瞭。自以為文筆不錯(是一種另類的瘋狂),估計還能動筆寫點讓人愛看的東西,何不援筆一記,聊錶我對電影的戀戀難捨,對影劇先輩大師們的衷心景仰,懷念共過患難,對電影同樣癡迷的哥兒們。
這大半生隨興而作,趕上瞭澎湃的歲月,遇到的大事、趣事、糗事、妙事真不算少,在此就一一如實寫來。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導演經常遇到事與願違的狀況,步步退讓委麯求全,無名之火冒上三丈,有時會齣語傷人,事後也無法彌補。但望大傢能隻看成果,說那可是部好電影,然後盡棄前嫌。我希望自己的迴憶都是無止盡的快樂時光。大導演史科西斯曾說:「拍電影是穿著褲子最好玩的事。」
天下文化齣版社的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和我接洽,商討齣書的事。受寵若驚,感謝之餘,又惶恐起來,怎麼會是我,說不定是他們一時看走瞭眼?有關這方麵的文字,平時寫得不算多,更不見得篇篇精采。於是力圖錶現,關上門兒努力寫瞭一陣子,方纔勉強交捲。就好比自己的新片即將上演,戰戰兢兢,深怕挺不住讀者的嚴苛批評。
聯閤報副刊宇文正主編,中國時報副刊的楊澤、簡白二位仁兄,新加坡早報副刊餘雲女士,他們長期大方地讓我占據寶貴的版麵,刊登瞭這本書中的多篇文字。是他們的鼓勵,催促著我繼續寫作,在此特彆緻謝。
王正方,民國百年,鼕至。
“那個迷死人的玩意兒”,這句話一齣現,我腦子裏馬上就跳齣瞭好多畫麵。 你們有沒有過那種經曆,就是看完一部電影,感覺整個世界都變瞭? 感覺自己好像也經曆瞭一段不同的人生,體會瞭不一樣的情感? 這就是電影的魔力所在吧,它用虛構的故事,觸及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在颱灣,我們從小就看各種各樣的電影,從院綫大片到電視上的老電影,再到後來各種網絡平颱的興起,電影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非常貼切地概括瞭電影那種讓人著迷、欲罷不能的特質。 它不像一些書名那樣,顯得過於學術或者生硬,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像是一個朋友在和你分享他對電影的感受。 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會分享哪些“迷死人”的電影,它會如何去解釋,為什麼這些電影能夠如此深刻地打動人心? 是通過對角色塑造的分析,還是對劇情張力的挖掘,亦或是對攝影、配樂等元素的解讀? 我相信,無論作者選擇哪個角度,都能帶給讀者一種全新的認識,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電影的魅力所在。
评分“那個迷死人的玩意兒”! 聽到這句話,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幕幕經典的電影畫麵。 你們懂的,就是那種看完之後,會讓你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改變瞭你看待世界角度的電影。 可能是《阿甘正傳》裏那種純粹又勵誌的生命力,也可能是《教父》裏那種復雜的傢族恩怨和人性的掙紮,又或者是《泰坦尼剋號》裏那種跨越階級的浪漫與悲劇。 電影就是有這種魔力,它能用短暫的時間,濃縮人生百態,讓我們體驗到極緻的喜怒哀樂。 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就好像在邀請我們一起去探索這些“迷死人”的電影背後的故事,去解構它們為何如此打動人心。 在颱灣,我們從小接觸的電影類型非常多元,從早期瓊瑤阿姨的愛情片,到港片的風潮,再到如今的好萊塢大片和各種獨立電影,可以說我們的人生軌跡,或多或少都和電影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這本書會不會講到一些我們熟悉的經典,或者挖掘一些被我們忽略但同樣精彩的作品? 我很期待它能帶領我們重溫那些讓我們心動的瞬間,並且理解電影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如何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說電影:那個迷死人的玩意兒》這個書名,實在是太有畫麵感瞭! “迷死人”,這三個字一齣來,我腦海裏立馬閃過一些讓人魂牽夢縈的電影場景,那種感覺,就像是掉進瞭一個精心設計的漩渦,完全無法自拔。 電影,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極緻的“迷人”藝術。 它能夠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將遙遠的世界拉近,用短短的時間,構建一個讓我們沉醉其中的夢境。 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電影的熱情一直很高,從電影院的氛圍,到朋友間的電影討論,再到各種影展活動,電影早已融入瞭我們的生活。 我覺得,一本好的電影書,不應該隻是枯燥的影評或者技術分析,更應該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思維的啓迪。 這本書的標題,恰恰傳達瞭這種感覺,它不是在“教”你如何看電影,而是在和你分享,電影是如何“迷死人”的。 我很好奇,作者會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解讀“迷死人”? 是通過對經典影片的深入剖析,還是分享電影製作過程中的那些令人驚嘆的巧思? 無論是哪一種,我都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一種全新的觀影體驗,讓我們更加懂得欣賞電影的獨特魅力。
评分哇,看到《說電影:那個迷死人的玩意兒》這個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滿滿的好奇心!“迷死人的玩意兒”這幾個字,簡直太精準瞭,把電影那種讓人欲罷不能、沉醉其中的魔力描繪得淋灕盡緻。 我常常覺得,電影不隻是一種娛樂,它更像是一扇扇窗口,讓我們窺探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體驗那些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親身經曆的情感和境遇。有時候,一部電影的魅力,不隻在於它跌宕起伏的劇情,精湛的演技,更在於它所傳遞的那種氛圍,那種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深處,讓我們反復迴味、甚至改變看法的“玩意兒”。 尤其是在颱灣這個文化多元、電影産業也相當蓬勃的地方,我們接觸到的電影類型實在太豐富瞭,從好萊塢的大片,到亞洲的文藝片,再到本土製作的寫實佳作,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韻味。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剖析這種“迷人”之處,是會從電影的鏡頭語言、敘事技巧入手,還是會深入探討電影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亦或是分享一些與電影相關的鮮為人知的故事? 不管是哪一種角度,我都覺得這本書很有潛力,能夠帶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並且或許還能發現更多“迷死人”的寶藏。 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會帶我們走進怎樣的電影世界瞭!
评分老實說,《說電影:那個迷死人的玩意兒》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有點小小的猶豫。 “迷死人”聽起來好像有點太… 怎麼說呢,有點過於直白,甚至帶點浮誇? 我一嚮是那種比較喜歡沉靜地、有深度地去品味事物的人,總覺得太“迷人”的東西,可能背後就少瞭點什麼實在的東西。 不過,轉念一想,電影本身不就是充滿瞭各種“迷人”的元素嗎? 那些光影的變幻,角色的塑造,故事的起伏,甚至是主題麯的鏇律,都可能在不經意間就牢牢抓住瞭觀眾的心。 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信息爆炸,各種娛樂方式層齣不窮,能夠真正“迷死人”,讓人願意花上兩三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去沉浸其中的,那絕對是經曆瞭時間和市場考驗的“玩意兒”。 我倒是想看看,這本書是如何“說”電影的,是用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還是用一種比較學術的眼光? 如果它能讓我重新審視一些我曾經覺得“一般”的電影,發現它們隱藏的“迷人”之處,那這本書就真的值瞭。 而且,颱灣的電影觀眾群體非常龐大,而且大傢對於電影的討論和分享也很熱烈,我覺得這本書的齣現,應該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引發不少有趣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