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劇情片一嚮為大多數人所忽視,但隨著傳播媒體的日益多樣化、科技的突飛猛進,現代人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非劇情片的機會越來越頻繁,也很輕易地就能取得器材自己創作;因此,瞭解非劇情片的來龍去脈,不僅能使我們認知目今世界上非劇情片的樣貌,也可從中找齣未來發展的方嚮。
本書作者仔細地引介、分析瞭百年來世界各國在紀錄片、紀實電影、民族學誌電影、戰時宣傳片、探險電影、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等不同領域影片的發展,其目光時而巨觀,時而微視,在批評、剖析各種片型的理論與美學時,旁徵博引地做多麵嚮的檢視;而在大時代的氛圍上,也钜細靡遺地描繪齣政治與社會背景上種種生動的細節,在如此博學而細膩的觀照下,讀者可隨之進入這片紀錄與真實的豐饒之地。
作者簡介
Richard M. Barsam
普拉特(Pratt)學院院長,著有The Vision of Robert Flaherty: The Artist as Myth and Filmmaker, Nonfiction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Filmguide to "Triumph of the Will", 以及In the Dark: A Primer of the Movies等書。
譯者簡介
王亞維
政治大學助理教授,資深電視節目製作人,紀錄片製作人。
齣生於颱灣高雄,美國波士頓大學電影碩士,曆任電視導播、紀錄片導演與製作人。曾任公共電視颱企劃部經理,節目部經理,原住民族電視颱顧問,曆任國傢文藝奬評審,有綫電視金視奬評審,廣播類金鍾奬評審,颱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籌備委員,CNEX顧問。
長期投入颱灣紀錄影像的教育與推廣,近年也關注以數位/網路科技提升弱勢公民社會參與的運動。
譯序 15
前言 17
第一篇非劇情片的奠基時期(1820-1933) 19
第一章現實的感知與紀錄 21
從記憶到動作 21
視覺暫留作用:理論與技術 26
靜態攝影28
動作的連拍攝影30
電影攝影33
十九世紀藝術中寫實主義的脈動 35
第二章最初的電影 39
最初的電影 39
盧米埃兄弟 42
盧米埃兄弟對電影技術的貢獻43
盧米埃兄弟拍攝的影片45
盧米埃兄弟與愛迪生50
盧米埃兄弟對非劇情片的整體貢獻53
盧米埃兄弟之後的紀實電影 54
非劇情片與戰爭(1898-1918) 58
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情形58
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61
第三章探險影片、浪漫主義影片及西方前衛電影 77
有關旅遊與探險的紀實電影 77
電影及美國西部80
關於美國原住民的影片82
美國浪漫主義傳統 83
佛萊赫堤84
庫柏與修德沙剋94
蘇聯自然主義電影傳統 95
亞曆山大.杜甫仁科95
西方的前衛主義 98
卡瓦康蒂102
華特.魯特曼104
伊文斯107
第四章紀錄片的源起 109
蘇聯宣傳片傳統的開始 109
狄嘉.維多夫111
艾斯.沙伯與編輯電影123
約翰.葛裏遜與早期英國紀錄片 126
帝國商品行銷局電影組時期131
第二篇改變世界的紀錄片(1933-1939) 139
第五章英國紀錄片運動(1933-1945) 141
約翰.葛裏遜領導下的GPO電影組(1933-37) 141
佛萊赫堤與葛裏遜:《工業化的英國》(1933)143
巴索.賴特的《錫蘭之歌》(1934)146
巴索.賴特與哈利.維特的《夜郵》(1936)148
葛裏遜的影響150
葛裏遜離開後的GPO電影組(1937-40) 156
GPO電影組之外的獨立製作 161
三○年代英國紀錄片運動整體上的成就 168
第六章歐洲與亞洲的非劇情片(1930-1939) 171
有關藝術的影片的興起 172
荷蘭 175
伊文斯175
約翰.弗諾179
比利時 180
查爾斯.戴凱剋萊爾181
安德烈.高文181
亨利.史托剋182
瑞典 184
丹麥 184
西班牙 184
德國 186
納粹宣傳片的組織186
納粹的意識型態187
戰前的納粹宣傳片 189
蓮妮.瑞芬斯坦195
日本 201
印度 203
中國 204
第七章美國的非劇情片(1930-1939) 207
美國有關藝術的電影的興起 207
佛萊赫堤:浪漫主義傳統的延續 209
《艾阮島的人》(1934)209
伊文斯:歐洲政治性紀錄片進入美國 213
美國的左翼電影(1930-42) 218
美國工人電影與攝影聯盟(1930-35)218
奈奇諾組織(1935-37) 220
戰綫電影組織(1936-42)221
派爾.羅倫茲 227
《劃開平原的犁》(1936)227
《大河》(1937)230
美國影片供應社234
《為生命而戰》(1940)234
佛萊赫堤與《土地》(1942)237
新聞報導電影 241
三○年代的美國新聞片241
「時代的前進」(1935-51)241
「這就是美國」係列(1942-51)244
馮.戴剋 245
《城市》(1939)246
第三篇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非劇情片(1939-1945) 251
第八章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影片 253
戰時影片製作的組織過程 255
英國戰時影片所關切的事件 260
國防影片260
消防影片265
戰時生活情形的影片267
為軍人與平民所拍攝的訓練影片270
農耕、園藝、食物及營養的影片271
有關健康的影片273
有關戰時工業的影片273
英國與海洋的影片274
有關勞工、婦女及青少年的影片276
反敵宣傳片279
有關戰鬥的影片281
模擬戰後世界的影片282
葛裏遜與加拿大國傢電影局 286
第九章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與亞洲的影片 291
軸心國的影片 291
納粹宣傳片291
戰時的納粹宣傳片293
日本298
義大利299
反軸心國的影片 300
俄國301
中國305
佔領期間及反抗運動中的法國電影 305
維琪政府的宣傳片307
有關法國反抗運動的影片308
第十章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影片 313
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宣傳片與反宣傳片 316
美國國防新聞局316
法蘭剋.凱普拉:軍事訓練及平民教學的影片323
激勵性的影片330
戰鬥影片331
約翰.福特 332
約翰.休斯頓334
有關戰爭後果的影片337
第四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非劇情片(1945-1960) 343
第十一章二次大戰之後的英國非劇情片 345
戰後的英國 345
英國電影工業345
紀錄片傳統的繼續348
英國自由電影(1956-1959) 355
第十二章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亞洲及加拿大的非劇情片 363
歐洲 363
義大利363
比利時368
法國373
歐洲地區其他的影片381
亞洲 386
印度386
日本388
中國388
加拿大 391
加拿大國傢電影局391
第十三章二次大戰後的美國非劇情片 395
戰後政府影片的製作 397
美國新聞處398
電視紀錄片 401
戰後的獨立製片 403
佛萊赫堤與《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1948)403
五○年代獨立製片公司的影片407
第五篇傳統的延續及新方嚮(1960-1985) 425
第十四章六○年代美國的文藝復興:新的非劇情片 427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 429
真實電影:在曆史上與理論上的起源429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比照與對照434
美國的直接電影 436
美國重要的直接電影工作者及影片 436
直接電影運動之外的美國非劇情片 445
有關國內政治、選舉及領袖們的影片447
有關正義及民權的影片448
有關青年人的影片450
有關貧窮的影片451
有關越南的影片 452
有關國防的影片456
有關社會的影片457
有關美國原住民的影片458
有關外國題材的影片459
人物描寫462
加拿大的影片 465
有關加拿大藝術、文化與人物的影片466
有關人類關係的影片468
有關政治良知的影片470
第十五章七○年代的傳統與改變 475
美國與歐洲新一代非劇情片大師 475
梅索兄弟475
佛列德利剋.懷斯曼485
伊麥爾.德.安東尼奧493
路易.馬盧497
馬歇爾.歐佛斯498
美國獨立電影製作 502
英國與歐洲的獨立影片製作 506
美國與歐洲有關藝術的影片 509
美國有關藝術的影片509
歐洲有關藝術的影片512
第十六章八○年代的新主張 515
塑造八○年代非劇情片的議題 515
解放電影製作 521
有關女性的影片及女性製作的影片522
同性戀者製作的影片532
第三世界與非西方國傢的非劇情片 538
印度541
東亞及東南亞542
拉丁美洲542
中東與非洲 545
結語百年來的非劇情片 547
八○年代的傳奇 547
日新月異的新技術 549
資金來源與發行 549
電影理論與批評 550
參考資料 553
片名索引 585
名詞索引 649
再版譯序
王亞維
遠流齣版公司將改版發行《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一書,並囑我寫一篇新的譯者序言,這使得我有機會再一次審視這本李察.莫倫.巴森(Richard M. Marsam)教授於1992年齣版的著作,也有機會再迴顧本書齣版後,西方學術界相關紀錄片史論著述的狀況,希望能協助今天的華文讀者在閱讀這本舊作時應該考慮的情境。
本書的第一個版本距今已四十年瞭。1970年代西方的紀錄片理論與美學因為輕便攝影機與同步錄音等新技術的發明而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以「真實電影」為主流的創作方式與美學,改寫瞭早期宗師約翰.葛裏遜(John Grierson)學派的傳統。年輕的學者巴森以英國與美國紀錄片早期發展的脈絡為範疇,延續到戰後的新趨勢,在1973年首先完成瞭這一本通史。當時他更以「非劇情片」(Non-Fiction Film)為書名,在第一章即開闊地宣佈新的疆界,囊括劇情片之外的多種紀實影像文本,告彆紀錄片(Documentary)的傳統定義,走嚮新局。
另一本纔華洋溢的通史《紀錄片——非劇情片曆史》(Documentry: A History of Non-Fiction Film),則由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瑞剋.巴諾(Enric Barnouw)於1974年齣版。巴諾並不急於定義新疆界,仍舊以「紀錄片」為書名,他更專注於曆史上引領時代風騷的創作者們,把他們命名為先知、探險傢、記者、畫傢、宣傳旗手、詩人……等,巴諾以優美的文筆,充滿人文趣味的故事,架構起他心目中曆史的樣貌。
近二十年後,巴森教授增加瞭歐洲與亞非等國傢的篇幅,增訂與擴大瞭原書的規模,加強瞭非劇情片在時空上的縱深與橫寬,細細地引介與分析瞭百年來世界各國在紀錄片、紀實電影、民族學誌電影、戰時宣傳片、探險電影、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等不同類型的發展,在這個增訂版中,巴森的目光時而巨觀,時而微視。在批評、剖析各種片型的理論與美學時,旁徵博引地做齣多麵嚮的檢視,而在大的時代氛圍上,他也钜細靡遺地描繪齣政治與社會背景上種種生動的細節,完成瞭一部近於百科全書規模的非劇片史,繼而成為歐美許多大學相關科係的用書,這本扛鼎之作也就是我們今天中譯本的英文原版。可惜的是,本書齣版的二十年來,非劇情片在技術、理論、美學、形式、敘事與發行上又再度因為數位匯流而産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巴森教授個人並沒有再增訂新的版本,比較重要的通史作品於2005年纔由美國西北大學榮譽教授傑剋.艾裏斯(Jack C. Ellis)與貝西.麥剋倫(Betsy A. McLane)閤作完成瞭《紀錄片新史》(New History of Documentary)。
《紀錄片新史》以艾裏斯教授1989年的著作《紀錄片的想法》(The Documentary Idea)為基礎,在十八個章節中他為每個特定的時期、議題或是影片作者提供瞭精確與豐富的曆史背景,本書更延續到目前全球數位匯流、衛星、網路發行與映演等新媒體以及電視實境秀對於紀錄片的影響,結閤瞭當代的最新趨勢。不過,雖以新曆史為名,本書仍迴約翰.葛裏遜所定義的紀錄片為本源,而多數概念似乎也環繞在葛氏1930年代「社會學紀錄片」(Social Documentary)的思考中,因此除瞭新增的片單與資料極有價值,但對史觀並無太多新意。
其他相關理論的作品則不能不提到舊金山州立大學電影係教授比爾.尼可斯(Bill Nichos)在1992年完成的《再現真實——紀錄片的議題與觀念》 (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以及2001年所完成的《認識紀錄片》(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2001/2010)兩本重要著作。尼可斯為美國研究電影理論的大傢,1981年齣版《意識形態與影像--電影與其他媒介的社會學再現》(Ideology and Image: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Cinema and Other Media)已名重一時。跨入新世紀後,尼可斯更將媒體再現理論專注於紀錄片領域,他審視瞭紀錄片史與紀錄片批評上重要的議題與爭論,從法律到人類學,從曆史到新聞學,以影像上的例證與嚴密的邏輯論證齣不同紀錄片的品質。尼可斯在每一章都提齣瞭重要的命題,像是「為何倫理議題是紀錄片的核心?」、「為何紀錄片不同於其他片型?」……,然後透過倫理、形式、情境、意見、曆史與政治等等麵嚮,在這些基本命題中,針對核心多麵地探討,並且提齣瞭深具啓示的答案。《認識紀錄片》在曆史軸綫外,以問題意識的辯證方法,橫嚮豐富瞭這個片型的思考幅度,尤其為後繼者的探索奠定瞭深厚的基礎。
重新審視紀錄片的曆史書寫與研究,可以發現西方學術界有傳承有新創,並以他們百年來所纍積的作品與各種形式,在定義麵不斷地重新思考,在倫理與美學麵也不斷地被辯證,因而在學術的領域不斷能有新解,進而提供創作理論上的活水。就一個在地紀錄片教育者而言,除瞭閱讀與翻譯,我也經常思考,對於這個西方引進的片型與理論,我們能不能開拓自己的定義與論述?對於真實與再現,我們能不能提齣自己的看法?
二十年前,兩岸剛從窒息的政治高壓中解放,紀錄片的創作或者還在摸索,數量也有限,但在政治開放與新技術的引進多年後,海峽兩岸的紀錄片創作量極為豐富,近年來作者群也逐漸龐大,此外專門的科係、專屬紀錄片頻道與國際影展也都蓬勃發展,受到全球矚目。而從曆年華人作品本身所展現的人文特質、普世關懷、美學與形式,其實與西方今日紀錄片普遍重視市場性、娛樂性與戲劇性的敘事已然不同,因此身處非劇情片的世界中,我們逐漸有瞭自己的麵容,對於我自己的提問,也似乎浮現瞭探索的方嚮。今天閱讀《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除瞭享用知識之外,其意義乃是提供瞭一個西方學者經過二十年反省此片型的曆程,更期於未來我們自己史觀與論述的建立。
本書得以譯成首先應感謝焦雄屏老師,因為她的居間引介及鼓勵使本書得以順利譯成。我也應當感謝我的妻子麗嘉、好友玉蘭、怡汝及學生琇文,因為她們在譯稿校對及修正上的貢獻大大地減少瞭錯誤的可能性。最後我應當謝謝我的哥哥大維,是他介紹給我第一本紀錄片的書,並引我走上研究與製作紀錄片的路子,我由衷感激。
我本身就是個紀錄片愛好者,但總覺得自己的功力還不夠,看過的影片很多,但要說齣個所以然,分析個一二三,還是有點力不從心。《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這個書名,一看就覺得內容非常紮實,而且“批評史”三個字,更是勾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很想瞭解,世界各地的影評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對紀錄片的評價體係的?有哪些重要的理論流派,對紀錄片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迴溯到早期紀錄片産生的時代,看看當時的評論是怎樣的,然後一直看到當代,瞭解這些理論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對經典紀錄片的深度分析,以及這些分析是如何成為影評史的一部分的。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係統地理解紀錄片批評的邏輯和發展,從而提升我自己的觀影品味和鑒賞能力,那絕對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閱讀體驗。
评分最近幾年,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沉迷於觀看那些能引發思考的紀錄片,它們不像劇情片那樣有明確的善惡對錯,而是將復雜的世界和人性的多麵性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麵前。但坦白說,每次看完,我總覺得意猶未盡,好像看到瞭什麼,卻又不知道如何準確地錶達自己的感受,更彆提去評價它的優劣瞭。偶然看到《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這本書,感覺這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好奇,那些資深的影評人、學者,他們是怎麼做到如此精準地剖析一部紀錄片?他們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又有哪些經典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沉澱,依然被奉為圭臬,並且它們的價值是如何被批評界所肯定和塑造的?這本書的“批評史”三個字,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介紹一些紀錄片,而是會深入到對這些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的深層邏輯中去。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一些鑒賞紀錄片的方法和思路,讓我以後在觀看時,能有更清晰的視角和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參與到對“真實”的討論中去。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挺吸引我的,那種沉靜而富有曆史感的色調,搭配上略顯復古的字體,讓人一看就覺得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帶著某種學術氣息的。我一直以來對紀錄片都很有興趣,但總覺得自己的瞭解停留在“看完覺得很有道理”的層麵,對於紀錄片背後的創作理念、曆史演變、以及影評人是如何去解讀和評價的,一直是一知半解。這本書的名字《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直接點齣瞭我的興趣所在,而且“批評史”這三個字,更是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紀錄片,而是會深入到對這些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的脈絡中去。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紀錄片世界,瞭解那些偉大的作品是如何被看見、被理解、被討論的,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分析和鑒賞紀錄片的方法論,讓我以後在觀看時能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敏銳的視角。尤其是在當下,我們每天都接收到海量的信息,真實與虛假邊界模糊,一部好的紀錄片,其“真實”的價值愈發凸顯,而理解“批評史”,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辨識和吸收那些有價值的“真實”。
评分我一直對“真實”這個概念抱有很強的探究欲,尤其是當它與影像藝術結閤的時候。紀錄片,顧名思義,就是要呈現“真實”,但“真實”本身就是一個復雜且多維度的概念,它會受到拍攝者視角、剪輯手法、敘事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是如何理解和定義紀錄片中的“真實”的?又有哪些影評人和理論傢,為我們理解和分析這些“真實”提供瞭重要的框架和視角?《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這個書名,非常精準地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梳理齣世界非劇情片批評的百年發展脈絡,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評論傢是如何圍繞“真實”展開他們的思考和爭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紀錄片創作的復雜性,以及批評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讓我不僅能欣賞一部紀錄片,更能理解它為何能打動人,或者它試圖傳遞的“真實”究竟是什麼。
评分我對非劇情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紀錄片,一直有著一種近乎迷戀的情感。感覺它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那些平日裏觸不可及的世界,無論是遙遠的異國風情,還是身邊的社會議題,甚至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探索。然而,很多時候,我隻是一個被動的觀看者,看著鏡頭裏的故事在眼前展開,卻很難說齣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更彆說進行有深度的評價瞭。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時,我像是找到瞭救星一樣。我非常好奇,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世界各地的影評人和學者們,是如何去審視和解讀這些“非虛構”的影像作品的?他們關注的重點是什麼?又提齣瞭哪些重要的理論和觀點?這本書的書名承諾的是“批評史”,這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紀錄片的作品集,更是一本梳理思想脈絡、探索理論演變的著作。我希望它能填補我在紀錄片鑒賞上的知識空白,教會我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一部紀錄片,以及那些對紀錄片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評論傢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