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發展史,可以追塑到四五十萬年前三皇時代,今人所謂:「五韆年的曆史文化,是一種落伍的說法」,實在值得商榷。雖然遠古的曆史披有神話的外衣,脫齣那些外衣,仍有真實的曆史。
幾韆年來古人的記載,可以懷疑,但不能全然否認。時至今日,考古證據說明:曆史的真僞固屬一門重要的學問,地下史料不斷齣土,卻演譯著古史的意義與真象。
本書強列提齣,對中國曆史文化,尤其是先秦上古史,有鄭重認識的必要。
作者簡介
彭友生
湖南常德人,中華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七年)齣生。四十二年高等考試及格,從事軍、警、公凡五十餘年,著有《秦史》、《新民族觀》、《日本侵華史》、《古事今談》、《國父傳略》、《古代邊疆民族研究》、《中國上古史新論》、《為曆史辨真象》等書。
第一章 三皇 10
一、從三皇傳說看古史真象 10
二、三皇事蹟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義 15
三、三皇活動之地區及其後裔之分佈 24
結論 28
第二章 五帝 29
一、五帝的傳說 29
二、五帝的行事 29
第三章 夏朝 77
一、禹的身世 77
二、禹在位時的事績 78
三、啓繼父為帝,形成君主世襲 80
四、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 83
五、夏朝的衰亡 86
第四章 商朝 91
一、商朝的始祖 91
二、商湯滅夏 93
三、湯的德行 95
四、夏桀敗亡 96
五、湯的德政 98
六、太甲悔過自新 100
七、盤庚遷都 103
八、高宗(武丁)中興 106
九、殷商敗亡 112
第五章 周朝(西周) 121
一、周的先世 122
二、周文王 126
三、周武王 133
四、周公的政績 142
五、成康之治 154
六、昭穆南徵 155
七、厲王失位與共和行政 158
八、宣王中興與西周衰亡 161
第六章 夏商周文化簡介 165
一、夏代文化簡介 165
二、商代文化簡介 166
三、西周文化簡介 173
第七章 春鞦時代 177
一、周平王東遷後的周王室 177
二、春鞦時代列國的形勢 181
三、鄭莊小霸 187
四、齊桓公的霸業 189
五、宋襄公的霸業 200
六、晉文公的霸業 203
七、秦穆公稱霸西戎 216
八、楚莊王的霸業 227
九、和平運動與弭兵大會 241
十、春鞦中期以後各國大事記 243
十一、春鞦晚期的吳、越 269
第八章 戰國時代 293
一、戰國七雄的形成 293
二、戰國七雄的發展 295
三、閤縱與連橫 324
第九章 秦統一中國 363
一、滅六國之前的發展 363
二、呂不韋與秦王政 369
三、信陵君率五國兵攻打秦國 372
四、鄭國渠與呂氏春鞦 373
五、嫪毒入宮與呂不韋之死 374
六、李斯和尉繚的離間政策 375
七、韓非入秦及其死 378
八、秦滅六國的經過 380
第十章 春鞦戰國時代的文化簡介 389
農業方麵 389
工業方麵 390
商業方麵 392
政治製度 395
序
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第一:我要把中國的曆史文化迴復到四、五十萬年前三皇時代。所謂「五韆年的曆史文化」是一種落伍的說法。雖然遠古的曆史披有神話的外衣,隻要脫齣那些外衣,仍是真實的曆史。
第二:幾韆年前古人的記載,我們可以懷疑,但不能全然否認。民初的疑古派為瞭標新立異,幾乎把中國的古史一筆勾銷,至到今天還有很多史傢隨聲唱和,我要糾正這種揚棄傢譜,連祖宗都不要的史觀。
第三:古史上若乾史實,或被誤解麯解,或被張冠李戴,甚至汙幭。夏商時代兩位偉大的女英雄,被政府當政治工具,從事間諜任務,卻被某些人視為「女人禍水」。為瞭私情逃離祖國,跑到敵國去盡忠的伍子胥,作瞭後世漢奸的壞榜樣,有些史傢說他是大大忠臣,而伍子胥卻自己承認是「倒行逆施」。田單隻是「逃亡有術」,後來用種種不人道的手段打敗敵人,後人把他捧上瞭天。史書上隻記載越王勾踐「嘗膽」沒有「臥薪」,有些史學傢硬說他「臥薪嘗膽」,居然還有名畫傢畫瞭「臥薪嘗膽」圖掛在國軍英雄館。忠心耿耿,一腔熱血的愛國詩人屈原,竟有人批評他情感脆弱,缺乏殉道精神。我要為這些人應該褒的褒、貶的貶,使他們還原曆史的真麵貌。
第四:堯舜「禪讓」並不是「傳賢」、「傳子」的問題,乃是古代的一種推舉賢能製度,堯舜禹隻是推舉,最後還是由諸侯人民來決定;堯舜時的洪水,雖由禹帶領人民治平,但禹負責治水時是舜的臣子,所以洪水的治平是舜在位的時候。
就因為禹有治洪水的功勞,舜乃推薦禹為繼承人,也就因為禹為天下人民解除瞭水患,天下諸侯人民纔擁護他為天子。禹為人臣的時間很長,為人君的日子很短,很多史學傢都把禹為舜的臣子時所作的事列入「夏朝」之中,乃是張冠李戴。再則,禹治平洪水的時間究竟有多少年,並沒有定論,有些史學傢就根據禹貢上一句「十三年乃平」就誤以為禹十三年之內治平洪水,殊不知這「十三年乃平」乃是指抽稅的事,卻被人斷章取義。
類似問題不勝枚舉,請讀者細細研讀吧!
附註:
颱灣的曆史教育已不再重視中國上古史(先秦史)甚至還有人把明朝以前的曆史視為「外國史」。將來若颱灣獨立建國成立,颱灣人就把本書當外國史來讀吧!
若兩岸和平統一,或仍維持現況,本書當然還是「中國上古史」(先秦史)不管國勢如何演變,都無損本書之內容。
讀《先秦史新論》的過程,像是在與一位充滿激情、學識淵博的老友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並非一味地嚴肅古闆,而是時常流露齣一種輕鬆而睿智的幽默感,這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論述變得生動有趣。他善於運用類比和設問,將復雜的曆史現象解釋得通俗易懂,仿佛就在你耳邊娓娓道來。例如,在論述不同諸侯國之間政治體製的差異時,他並沒有照本宣科地羅列官職名稱,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場景,讓我們體會到不同製度下人們生活的細微差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人物的解讀,他沒有將他們簡單地塑造成英雄或反派,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人”的多麵性,他們的掙紮、權衡、甚至局限。這種“人性化”的敘事方式,讓那些遙遠的帝王將相、謀臣名士瞬間鮮活起來。讀到書中關於某個曆史事件的分析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那種對史料的敏感、對真相的執著,以及對曆史進程的深刻洞察,都通過字裏行間傳遞齣來。這是一種讓人讀得進去、也讀得懂的學術著作,在享受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评分這本《先秦史新論》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曆史敘事方式的創新。我們過去接觸到的先秦史,往往被塑造成一條綫性的、由夏商周到春鞦戰國的清晰脈絡,但作者卻打破瞭這種“宏大敘事”的模式。他更傾嚮於從碎片化的史料中,挖掘齣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故事和“另類”聲音。例如,書中對於一些被認為“不足為道”的諸侯國的興衰,以及一些民間信仰和習俗的演變,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作者認為,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纔構成瞭曆史真實的全貌。他沒有迴避史料的矛盾和不確定性,反而將之視為研究的起點。通過對這些“不確定性”的深入分析,他構建齣瞭一幅更加復雜、更加動態的先秦社會圖景。這種“去中心化”的敘事,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一種解讀方式,也並非隻有“英雄”纔能載入史冊。普通人的生活,民間的流轉,同樣是構成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對曆史多元性的尊重,讓我對先秦時期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刻闆的,而是充滿瞭可能性和想象力。
评分我一直對先秦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思想流派頗感興趣,但市麵上大多數著作往往停留在對諸子百傢及其主要思想的羅列和介紹,缺乏對這些思想形成背後深層社會動因的探討。而《先秦史新論》恰恰彌補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僅僅分析“是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為什麼”。他將先秦社會劇烈的轉型期——從封建製嚮郡縣製的過渡、從貴族政治嚮平民政治的演進——與諸子思想的勃興緊密聯係起來。在他看來,正是這些社會變革帶來的價值觀念的衝擊、利益格局的重塑,纔催生瞭儒、墨、道、法等不同學派的齣現,他們各自針對現實問題,提齣瞭不同的解決方案。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禮崩樂壞”這一概念的解讀,他沒有簡單地將其理解為秩序的瓦解,而是看到瞭其中蘊含的生機與活力,認為正是舊有秩序的鬆動,為新思想的湧現提供瞭廣闊的空間。書中關於“士”階層興起及其在思想傳播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讓我茅塞頓開。過去我總覺得思想傢的齣現是偶然的,現在纔明白,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土壤。這種將政治、經濟、社會與思想融為一體的宏大視角,讓我對先秦時期的曆史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
评分在閱讀《先秦史新論》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循循善誘,引導讀者一步步走進他的思考過程。他非常注重對史料的辨析和解讀,對於那些存在爭議的史實,他會列舉不同的觀點,並給齣自己的理由。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讓我感到十分信服。尤其是在關於先秦時期國傢形態的演變、以及不同學派之間思想交流的章節,作者的論證邏輯清晰,環環相扣。他能夠將看似孤立的史料,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述鏈條。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諸子”們思想的分析,並沒有將他們割裂開來,而是看到瞭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藉鑒,甚至是對立中的統一。這種“相互觀照”的視角,讓我對先秦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是作為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而是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思考者,開始嘗試自己去解讀曆史,去發現其中的奧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的知識,更在於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曆史。
评分這本《先秦史新論》給我帶來的感受,與其說是一次閱讀體驗,不如說是踏上瞭一場驚心動魄的學術探險。我原以為,曆史研究不過是翻閱故紙堆,梳理前人的結論,再加以自己的潤色。然而,此書卻徹底顛覆瞭我這一刻闆印象。作者在每一頁都展現齣一種近乎狂熱的求知欲和挑戰精神。他沒有簡單地沿襲主流觀點,而是敢於直麵史料的模糊之處,甚至大膽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定論。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三代”起源的那部分,作者並非輕易否定,而是層層剝繭,從考古發現、甲骨蔔辭、傳世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再結閤嚴謹的邏輯推演,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全新的、更加 nuanced 的早期文明圖景。這種“疑古”的精神固然會讓一些習慣於“信古”的讀者感到不安,但我卻從中品味到瞭曆史研究真正的魅力——它不是 static 的,而是 dynamic 的,是不斷被重新詮釋和發現的過程。書中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精細,令我這個門外漢都為之驚嘆。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證確實比較燒腦,需要反復揣摩,但一旦豁然開朗,那種醍醐灌頂的快感是難以言喻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這個概念本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