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九章:
◤第一章緒論,乃在探究現代設計史起始時間的種種說法,以及産生的根源,與經濟、科學和藝術的關係等。
◤第二章現代設計的濫觴時期,乃在探究現代設計産生的前提和社會曆史條件、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成就及其影響等。
◤第三章現代設計的肇始時期—新藝術運動,乃在探究新藝術運動與工藝美術運動的關聯及在歐美各國的錶現。
◤第四章現代設計演進中的裝飾藝術運動,乃在探究裝飾藝術運動的曆史淵源和風格特徵,以及與現代主義運動的關聯及在各國的錶現。
◤第五章現代設計的演進時期—現代主義設計,乃在探究現代主義美術與現代主義設計的關聯,以及在各國的錶現、特點和地位。
◤第六章現代主義設計教育體係的形成—包浩斯,乃在探究包浩斯成立的曆史背景、教學體係、奠定者及其生平成就、設計理念和影響。
◤第七章現代設計的成熟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設計,乃在探究此時期各國的設計發展和設計風格。
◤第八章現代主義設計的反思與變異時期—20世紀60、70年代的設計,乃在探究此時期科學藝術的發展及審美觀念的變化對現代設計發展的影響。
◤第九章走嚮多元的後現代主義設計時期—20世紀80年代後的設計,乃在探究後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徵和理論及其影響。
編者簡介
硃和平
曾任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院長,現任湖南工業大學校辦主任。
研究方嚮:設計史論,側重於包裝設計理論研究。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現代設計的濫觴時期
第三章現代設計的肇始時期:新藝術運動
第四章現代設計演進中的裝飾藝術運動
第五章現代設計的演進時期:現代主義設計
第六章現代主義設計教育體係的形成:包浩斯
第七章現代設計的成熟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設計
第八章現代主義設計的反思與變異時期:20世紀6.70年代的設計
第九章走嚮多元的後現代主義設計時期:20世紀80年代後的設計
最近翻閱《現代設計史》時,有幾個關於“裝飾藝術”(Art Deco)的章節讓我印象深刻,它們以一種意想不到的視角解讀瞭這個在很多人看來僅僅是華麗風格的設計流派。我一直以為裝飾藝術隻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復古風潮,充斥著幾何圖形、對稱性和奢華的材料。但這本書揭示瞭它背後更復雜的社會和經濟動因。作者詳細介紹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樂觀情緒,以及人們對新技術、新材料(如鉻、玻璃鋼)的熱情是如何催生瞭這種兼具未來感和時代感的風格。書中對電影、時尚、建築以及工業産品中裝飾藝術的廣泛應用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看到瞭這個風格是如何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特彆有趣的是,書中還探討瞭裝飾藝術如何試圖在傳統美學和工業化生産之間尋找平衡,既要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又要保持一定的藝術品味和獨特性。我曾以為這是個比較錶麵的風格,但讀完後纔發現,它其實是那個時代社會變遷、技術進步和文化思潮交織的産物,是人類在追求進步與享受的同時,對美和身份認同的一種復雜迴應。
评分《現代設計史》中有關於“可持續設計”的探討,這部分內容讓我感到既有啓發又有些沉重。在此之前,我總覺得設計更多地是關於形式、功能或者美學,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設計背後更長遠的責任和影響。作者詳細闡述瞭在資源日益枯竭、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設計師如何承擔起社會責任,如何通過材料選擇、生産方式、産品生命周期等多個維度,去思考如何減少對環境的負麵影響。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循環經濟”、“低碳設計”的理念所打動,它不僅僅是提齣一個概念,而是展示瞭無數設計師和企業如何通過實際行動,在看似微小的改變中,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做齣貢獻。讀到一些關於可迴收材料的創新應用,或者關於如何延長産品使用壽命的設計案例時,我既為人類的智慧感到欣慰,也為我們當下麵臨的挑戰感到擔憂。這本書讓我深刻意識到,每一個設計決策都可能對未來産生深遠的影響,這讓我對“好設計”的定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關乎美觀和實用,更關乎對地球和人類的長遠關懷。
评分一本厚重而迷人的書,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現代設計史》中的某些部分已經深深吸引瞭我。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包豪斯”運動的詳盡闡述。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幾個關鍵人物和他們的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這場運動的哲學根源、社會背景以及它如何試圖重塑我們與物體互動的方式。從格羅皮烏斯對功能至上的強調,到其對藝術與手工藝融閤的探索,再到後來在納粹德國壓力下被迫遷徙和擴散,整個過程充滿瞭戲劇性和深刻的意義。書中關於包豪斯如何將設計從單純的裝飾層麵提升到一種社會改造的工具的論述,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為設計隻是關乎美學,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現代設計的早期,它承載著更宏大的理想,試圖解決社會問題,創造一個更公平、更高效的生活環境。讀到那些關於傢具設計、建築理念的討論時,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設計師們對未來的憧憬,以及他們如何用理性的思維和創新的手法去實現這些憧憬。即便是在閱讀過程中,我也常常會停下來,去迴憶自己身邊熟悉的現代設計産品,嘗試從書中的理論去理解它們的設計理念和曆史淵源,這種聯係感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有趣。
评分在翻閱《現代設計史》的過程中,我被其中關於“後現代主義設計”的章節所吸引,這部分內容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現代設計一成不變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現代設計就是簡潔、功能、理性,但書中的“後現代”部分則展示瞭截然不同的景象。作者通過對羅伯特·文丘裏、艾托·索特薩斯等設計師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設計是如何從對宏大敘事的反思,轉嚮對多元文化、曆史符號和日常生活的重新解讀。書中關於“裝飾迴歸”、“混閤風格”、“戲謔”等概念的闡述,讓我意識到,後現代設計並非是對現代主義的簡單否定,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更為復雜、更具包容性的探索。我過去常常覺得有些後現代的設計風格過於雜亂,但讀瞭這本書後,我纔明白,這種看似“混亂”的背後,其實是對當下社會復雜性、個體差異性和情感錶達的深刻迴應。它打破瞭設計的禁忌,鼓勵設計師大膽地運用各種元素,創造齣既有曆史感又充滿時代氣息的作品,這讓我覺得設計變得更加有趣和貼近生活。
评分《現代設計史》中關於“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論述,著實讓我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審視瞭我們今天的居住空間。我一直對那些簡潔、功能至上的建築和傢居設計情有獨鍾,但對它們為何如此,以及背後的思想淵源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的闡釋讓我豁然開朗。作者不僅僅列舉瞭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等大師的代錶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剖析瞭這種風格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興起,並成為現代建築和設計的“通用語言”。書中對“少即是多”這一核心理念的深入探討,以及對材料(如鋼、玻璃)的純粹運用、對空間流綫型的強調,都讓我對其理性、高效的設計美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過去常常覺得這樣的設計有些冰冷,但書中的論述讓我明白,這種簡潔背後蘊含的是一種對人類生活需求的深刻洞察,是對效率和實用性的極緻追求。讀到書中關於這種風格如何應對不同文化和社會環境的挑戰,以及它如何在世界各地留下瞭獨特的印記時,我更是為這種設計的普適性和生命力感到驚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