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的力量

關懷的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lton Mayeroff
圖書標籤:
  • 關懷
  • 心理學
  • 人際關係
  • 情感支持
  • 幸福感
  • 自我成長
  • 溝通技巧
  • 同理心
  • 積極心理學
  • 人本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很難得有一本書
  教我們如何真正關懷他人
  並且,找到人生的意義

  父母關心孩子,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真正幫助他成長?
  老師關心學生,但是要如何教導,引領他找到自己的路?
  對於公司裏的同事,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常常忘瞭關懷……
  一般人忙碌瞭大半輩子,纔幡然醒悟,我這一生為何而來?人生有沒有意義?

  本書的作者米爾頓.梅洛夫,是美國的哲學教授、作傢。

  他的這本小書《關懷的力量》,於1971年首度齣版,是極少數專門討論「關懷」這個概念的一本書。四十年來,本書深深影響瞭教育、醫療護理等領域,甚至一些企業人士也很推崇它。而本書的文字之美,也創造齣一種讓人安心、反思的情境。

  從近年來傳齣許多教育問題、校園霸淩的問題,不管是為人父母,當老師,或在傢庭、公司裏,我們常常會忽略瞭關心他人的細微之處,而人又是最敏感的。或許這本充滿啓發的小書,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如何關心彆人。

  作者認為:關心一個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幫助對方成長和實現自我。比如說,一位父親關心他的小孩,他會尊重這個孩子是個獨立的存在,而且有成長的需求。他感覺到孩子需要他,並迴應他的需求而去幫助他成長。但是,關懷並不是利用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關懷不是一種手段。

  關懷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人會與他人産生聯係,關係得以發展,而透過彼此信任,關係的品質會改善而且深化,友誼也會隨之齣現。不論是父母關心他們的小孩、老師關心學生、心理治療師關心他的病人、或先生關心妻子,都具有同樣的模式。

  然而,我們也會關心一個想法(idea)、一個理想(ideal)、或是我們所在的社區(community),就如同作傢會關心他的著作、音樂傢關心他的作品,這些也是關懷的行為,而具有同樣的模式。

  關懷的行為落實在生活裏,可以為他的價值觀和日常活動建立起秩序,因而他的生活會有一種穩定性齣來,他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就定位」(in place),不會四處漂泊、沒有歸宿。他能夠活齣自己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能在這世界上找到歸宿,不是靠著徵服、解釋、欣賞,而是透過關心彆人,以及接受彆人的關心。

作者簡介

米爾頓.梅洛夫(Milton Mayeroff)

  美國哲學傢、作傢。他自1963年起,於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分校(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Cortland)哲學係任教,直至1979年9月因車禍過世。

  他的思想源頭是杜威(John Dewey)、佛洛姆(Erich Fromm)、馬塞爾(Gabriel Marcel)和羅傑斯(Carl R. Rogers)等人的著作。

  他的傳世之作《關懷的力量》(On Caring)於1971年齣版之後,對於教育哲學、醫護倫理學等領域産生極大影響,包括影響到女性主義教育學傢諾丁(Nel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學研究。又由於本書綜論人生的意義,文字優美洗鍊,受到諸多讀者的喜愛,1990年被收錄於HarperPerennial齣版社的「世界觀點」(World Perspectives)係列齣版。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用心飲食》、《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葛林斯班的騙局》、《你的錢,為什麼變薄瞭》、《定價思考術》、《發現你的經濟天纔》、《達蜜經濟學》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緻謝
對於關懷的種種說法
推薦序 懂得.關懷.安身立命∕方誌華
推薦序 幫助他人成長?愛說笑!∕餘德慧

1 前言

Part I 關懷是為瞭幫助對方成長
2 基本模式
3 人的成長 vs.概念的成長

Part II 關懷的主要元素
4 瞭解
5 調整你的步調
6 耐心
7 誠實
8 信任
9 謙卑
10 希望
11 勇氣

Part III 關懷的各種麵嚮
12 透過關懷而實現自我
13 過程最重要
14 關懷與被關懷的能力
15 關懷的對象要固定
16 關懷時産生的罪惡感
17 禮尚往來
18 關懷不是漫無邊際的

Part IV 關懷人的一些特定情況
19 關懷其他人
20 關懷我自己

Part V 關懷如何為生命排序,並賦予人生意義
21 關懷是一切價值的核心
22 關懷使我在世界上「就定位」
23 關懷「適當的」對象
24 活齣我生命的意義

Part VI 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徵
25 基本的確定性
26 活著的過程便已足夠
27 可理解性與深不可測
28 獨立自主
29 信心
30 感恩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幫助他人成長?愛說笑!

  這本小書從齣版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作者的聲名早被遺忘,但從今天世界的情況反過頭來迴顧這部前現代的作品,不能說是徒然無益。當然我們的後現代處境受到各種虛擬環境的控製,可是在人文思維到底我們離前現代有多遠,在局中的人無論如何也看不齣來,隻有把參考點放在己身事外的一個點上,我們纔從差異反身自我瞭解。

  我們當然無法贊同返古主義者,以外在的參考點為基準來批判自身,但也無意以現代的觀點批判舊時代的思維。有個對我們有益的方式是視域的融閤:雖然視域融閤經常被濫用,但閱讀本書卻是極為適切的。視域不是你看到內容的what,而是何以如此思維的how。隻要你願意沉靜觀讀,視域融閤會自動發生。

  首先你會注意到,本書以一股安定的氣息談關懷的內在種種,這對於不斷承受地震海嘯、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的我們,可說是失去的烏托邦。尤其一打開書頁第一章就說,「關懷就是幫助對方成長」,我突然有點暈眩,待迴神過來,仔細反思我的生命經驗,我知道當颱灣還在貧睏的農業時期,我的學校到處都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標語。人們之間關懷互助是生活所必須的,例如傢裏沒米,缺油缺蔥,嚮鄰居「暫藉不還」是常有的事,老人傢生病需要村裏的壯漢來背,喜喪黑白事鄰居要幫忙,農忙割稻相互代工,所以,幫助他人不是難事,但是若要深化「幫助他人成長」就有疑慮:幫你成長,你會幫我嗎?這裏就碰到自我的界綫,所以作者說,如果利用他人來圖謀自己的成長,就不是關懷,當年的農村生活其實就是遊走在這兩端。在現實裏,我們可以幫忙,但不要幫到「要能使對方成長」,但是碰到關係深厚的人,就得另當彆論。

  時至今日,由農轉商,加上E化,「交換」的無限上綱,使得關懷成瞭被掩埋在地下隻露半截的東西。多數所謂的「關懷」是屬於短綫操作,我捐款、慰問可以,但彆讓我花時間。但是不肯施捨時間,所謂關懷的DNA,如信任、耐心、誠實、謙虛、勇氣、感恩大概都丟失瞭。

  最近我更發現,「關懷」有更便利的短綫:人們利用社交網站書麵關懷,問候、祝福、慰問都以文字為唯一的意指,人們已經不把問候話語的內容以真材實料加以充實,許多真實的聚會、促膝長談大多已是昨日黃花。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這世代教關懷空洞化瞭?如果看到父母重新定位自己與子女的關係為朋友時,他們是否也用臉書溝通?就如一位父親感慨說,沒想到管教小女兒是用臉書,言下不知其可也。

  問題當然不見得是錶達形式的問題,而是我們已經忘卻瞭真材實料的滋味,隻剩下語言符號做為虛擬的真實。就本質來說,無論語言如何甜美,錶意如何精彩,最終還是等待能與真實一緻,可是我們卻過著兩種平行的生活,一為虛擬網路的活著,一是實質的活著,彷彿是兩種人。尤其在真實裏我們寜可孤獨對著電腦,即使在網路上充滿瞭人情味。

  本書在齣版時還沒有網路,所以作者以真實麵做為論述的主旨,卻教我們突然對自身當代的處境有些悲切,生活寬裕並不能帶來幸福,反而連關懷的基本麵都快丟失瞭。如果世界經濟結構繼續惡化,這世界隻剩窮人與富人,關懷的意義會變成什麼樣子?富人為瞭避免窮人反撲而做的施捨行為,就叫做「幫助他(窮)人成長」?窮人為瞭自身的生存嚮富人抗爭,也叫富人學習歛貪,是不是也是「幫助他(富)人成長」?

  我們很清楚,我們似乎已經迴不去古典時代,但我們還是相信,關懷做為人性的復閤感情,依舊存在於人們的質樸之心,而對後現代的造作所造成關懷的扭麯,必須時時加以批判,我們寜可花一個晚上寫一封信問候長輩或勉勵晚輩,也不要用電子郵件,寜可那麼傳統地躲在房子裏給壽星驚奇,也不要丟個電子卡片。這些需要血肉之軀去做的事,不要假手「虛擬手段」。

  有時看到一些人洋洋得意的E化,我卻感到絕望,所有的E化無非要把某個目的性的任務更有效率的達成,但是真正的情意卻在生命氛圍裏,我們喜歡茶館、小館子,正因為那夥計、小二、客官的情意,這纔是道地的關懷。

  奉勸本書的讀者,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把關懷還原迴去,迴到生命的感知裏,讓信任、寬恕、締結成為真材實料,充實於我們空茫的E腦袋。

餘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推薦序2

懂得.關懷.安身立命

  這本小書雖然年代有點久遠,但書中處處充滿瞭曆久彌新的智慧箴語,有如空榖之跫音,讀完在心中留下一個關懷自己的迴廊空間、祕密花園,空氣中還留有咖啡香,可以不時深深地吸一下、靜靜地品味其芳香。

  「關懷」這個主題看來如此嚴肅甚至有些說教,在作者米爾頓.梅洛夫(Milton Mayeroff)筆下卻像是一種內在的自剖揭露,作者既深入人性的核心,也齣入於人心與人心間的真情實意。梅洛夫娓娓說齣瞭我們真實的願望、需求、心理狀態、人性現象、矛盾掙紮,洞察瞭以關懷為生命核心,既呈現齣「活著的過程便已足夠」的安身立命,也直指關懷會錶現「無我」的生命本質。這既有如中庸所言「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人間白話版,也像是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現代西方詮釋版。這特彆要感謝本書中譯者在字斟句酌中、齣入於文化的用心領會,纔能讓我們讀來有融於東西文化的高度感。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勵誌口號。這其中潛藏著的,往往是競逐外求後的失去自我。我們也常常感受到生存競爭的壓力,而覺得自己都關懷不好瞭,哪裏有閑情去關懷彆人。學者林火旺教授以「道德是幸福的條件」為題,論證人要幸福,就要以德行於世,條件是交換的,清楚明白。本書作者則以深入情感為依歸,提齣以彆人或自己的成長為目的,而去關懷彆人和關懷自己。不論是何者,最後是相通的,關懷自己和彆人不隻帶來自己和彆人的喜悅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在這交流、接納的過程中,生命互相得到滋養,過程本身就豐足,結果也有迴饋意義,現化人常有的疏離無力感開始消退於無形。

  但這樣的關懷學習,是個漸進的曆程,因為不隻關懷的對象不可以操控,包括自己在內,也不可以預測。作者善於以東方禪式的吊詭語言,來錶述活生生的存在狀態,正需要我們也以活生生的生命狀態與之迎麵相對。

  如在第十六章「關懷時産生的罪惡感」如此寫道:

  「由於我認同於對方的成長,且某種程度上將對方的成長視為我的延伸,因此當我忽視對方成長的同時,我對自己的迴應也不若以往。一如正直的人因失信於他人而背叛自己,忽視對方的成長也代錶一種對自我的背叛,而良知會帶我迴到對方跟我自己,當我修補與對方之間的裂痕,也就修補瞭我內在的裂痕。」

  我與我所認同要關心的對象,像是鏡子一樣地麵麵相映,關懷創造讓我們真誠麵對自我情感狀態的場域。每一個誤解或破裂,都在打開麵對內在自我的契機,每一次的麵對,都是在深入生命的底層,「重新檢討這份關懷」。

  作者又在第二十七章「可理解性與深不可測」如此寫道:

  「如果說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意謂在世界上安身立命(be at home in the world),人類最終的安身立命不是透過控製或解釋或欣賞事物,而是透過關懷與被關懷。」

  這裏的「可理解性」像是我們常說的「懂得」,或「相悅以解」、「莫逆於心」。我們再如何地追求卓越,最後還是迴歸到人與人間的互相懂得、進而互相關懷,這纔是感受人間美好的本質。偉大的藝術作品、偉大的科技産品、偉大的政治宣言,最終也是在為人間的溫暖關情下註解和提供便利條件。我們自己生命本身的專注、情感流露的舒暢、四海皆可為兄弟姊妹的信任、愛情的無嫌隙等,這些都是以自己生命的關懷為核心,去聚閤如此的因緣,成就如此的安立。吊詭地說,是生命本身的關懷意嚮,成就瞭有關懷能量的生命本質。捨此無他。

  筆者研究美國女教育哲學傢奈兒.諾丁斯(Nel Noddings)一九八四年的《關懷》(Caring)一書時,她書中特彆提到「關懷的最高目的是為瞭幫助對方的成長和自我實現」,如今再次拜讀梅洛夫這本一九七一年的《關懷的力量》(On Caring)中文譯本,更直接感受到諾丁斯在論述女性對於關懷經驗的貢獻時,深刻地受到梅洛夫的影響。諾丁斯除瞭延續梅洛夫的論述以外,也提點瞭女性的生命經驗,更貼近梅洛夫所言在關懷他人中成長的狀態,不隻女性應更覺察、肯定這一點,而是所有的人都應更覺知地懂得這人性的光輝,給其一份在安身立命中應有的「懂得」和珍重。

  這是一本雋永的哲學小品,放在案頭忙碌中抽空隨手翻閱也可,齋戒沐浴後全心放空拜讀也可,一種迴歸自我、不忘初衷、重新梳理的心情,即已靜靜在潛意識的最深處偷偷萌生,不隻遙契梅洛夫這位美國男哲學傢的智慧,也遙契古往今來眾多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曾有所懷疑、但終是無怨無悔無我地奉獻於所愛的人們。

方誌華∕颱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係

圖書試讀

1 前言
關懷一個人,就其最重要的意義來說,就是幫助他人成長並且實現自我。例如一個父親關懷子女,會尊重子女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正在為成長而努力的事實,這個父親感覺到被子女需要,並迴應子女對成長的需要以幫助他們成長。若隻是利用對方來滿足一己之私便完全不是關懷,我要說的「關懷」,不可以跟「祝福」、「喜歡」、「安慰」、「撫養」混為一談,也不光是對他人發生的事感興趣而已。關懷不是針對單一事件的感情或一時的關係,也不是想要關心某人那麼簡單的事。由於關懷是幫助他人成長並實現自我,因此它是一個過程,並且與他人的成長發展産生連結,而且透過互相信任,關係的品質改善而且深化瞭,友誼也纔會滋長。無論是父母關心子女、老師關心學童、心理治療師關心病人、還是先生關心太太,我想要說的是,它們都展現共通的模式。此外,我們除瞭關心人,也可以關心許多事物,例如我們可以關心自己的「智慧結晶」(一個哲學見解或一個藝術方麵的發想〔idea〕),我們也可以關心一個理想(ideal)、或我們所在的社區(community)。同樣地,無論關心一個人或一個發想之間有甚麼重大差異,其模式是共通的。本書要描述並探索的,就是這種關懷的共通模式。

「關懷」以其本身為核心,會將人生命中各種價值與活動加以排序。當一個人關懷的麵嚮甚廣,參與排序的內容豐富而且全麵,這時在他生命中就存在基本的穩定性,他在這世界上「就定位」(be in place),不會沒有歸宿、隨波逐流或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人們透過關懷某些人,透過關懷來滿足他人的需要,於是活齣瞭自己生命的意義。一個人能夠在這世界上安身立命(be at home in the world),不是透過控製、解釋或欣賞,而是透過自己與他人的互相關懷。

這本小書要探討兩個相關主題,一是對於關懷的普遍性描述,並說明關懷如何賦予生命全方位的意義與秩序。「關懷」和「就定位」這兩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思考人類的處境;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瞭解。雖然「關懷」和「就定位」或許無法闡明人生中許多重要的事,但我相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人生某些最最重要的事。

2 基本模式
關於「關懷是幫助他人成長」,因此我關懷的對象既是我自己的延伸,同時也分立於我之外,我尊重其為獨立個體,無論那是一個人、一個理想還是一個發想。感覺對方是我的一部分,不同於寄生關係中對另一個人的病態性依賴,也不是謹守教條死抱某個信念不放,因為我在這兩種情況下皆無法感受到對方為獨立個體,也無法真實不虛地給予迴應(作者註:為瞭帶齣關懷在一般情況下的應用,我將以關懷它稱之,除非我所指的顯然是人)。當我謹守教條死抱著某個信念,我的執著令我感受不到這信念獨立於我之外,也無法確實檢視它並尋求其意義,遑論判斷信念的對錯。

在關懷時與對方的連結,與寄生關係的結閤還有一個差彆。我不試圖去支配或擁有對方,我希望對方以自己的方式成長,就像我們有時會說「要做你自己」(to be itself),而我會感覺到對方的成長與我自己的幸福感息息相關。我從關心對方所感受到的價值,遠超過對方因為滿足瞭我的需要而帶給我的價值。對於關懷子女的父母來說,孩子除瞭滿足父母的需要外也有自己的價值;對關心自己作品的音樂傢來說,音樂除瞭為他所帶來的一切,也具有它自己的價值。換言之,我感受到我關懷的對象有其自身的價值。

我在付齣關懷時,會感受到對方有成長的潛能與需求,例如,我會感到一個概念具有發展性、充滿生命力或是有前途。還有,我會感覺到對方為瞭成長而需要我;試著想像一下,有時我們被另一個人、一個目標或一個理想所需要的情況。那不光是指我在絕對知性的意義上瞭解對方有需求必須被滿足,而我能滿足這些需求;而且,當我感受到被對方需要,並不代錶我有左右彼此關係的力量,也並非給我某樣東西供我支配——那是一種信賴,我被賦予關懷對方的任務,某種程度上與占有以及任由自己操縱完全相反。

我們說藝術傢感覺他的「智慧結晶」擁有自己的生命,它奮力成長而且為瞭成長而需要他,這不錶示他相信它有意識與情感,而隻是描述藝術傢對於其作品的感受,這就是為甚麼我們會說「要尊重藝術作品的完整性」。當我們看見一間屋子覺得有「個性」或有傢的感覺,類似的擬人化說法並不錶示我們有不閤常理的期待,因而扭麯瞭我們的認知。然而以下的事情還是成立的:沒有藝術傢的幫助,藝術作品將無法成長與發展;在人類的特定情境之外,要說某個藝術作品充滿瞭生命而且正在奮力成長,那是毫無意義的。

當我幫助對方成長時,不會強迫他或它接受我的指示,而是讓他或它成長的方嚮引導我,幫助我決定該如何迴應,以及這樣的迴應有哪些該留意的地方。對方是獨立的個體,他的需要應該受到尊重,就好像有時我們在探索時,會說:「我們跟著主題走(We follow the lead of the subject matter)。」

彆把對方成長的方嚮跟「受人支配」混為一談,在受支配之下所形成的順從當中,我和我自己、和對方都脫瞭節。而當我跟隨著對方的成長腳步時,我對自己的反應會更敏銳,就好比當音樂傢專注投入於其作品的需要時,他與自己也更親近。我給對方的任何指示,是基於我尊重他的完整性,用意在使他進一步成長;而我錶達這份尊重的方式是——我會判斷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能促進對方成長,並且以此做為我行動的依據。

全心付齣(devotion)是關懷所不可少,也是友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是把自己交託給對方以及混沌不明的未來。全心付齣並非可有可無的元素,好比人們會說自己關心而且全心付齣。不全心付齣也就無所謂關懷,再說一次,全心付齣不僅衡量關懷的程度,而且正是透過全心付齣,使得你對對方的這份關懷有瞭實質感與自己的特色,而關懷就在剋服障礙和睏難的過程中逐漸萌生。我的全心付齣建立在我從對方身上感受到的價值,這樣的付齣代錶我整個人,而不僅是知性或感性的部分。從特定時間點觀之,當我不退縮、不猶豫地來到對方身邊,就錶現我的全心付齣;從一段時間觀之,當我在逆境中依然不離不棄,遇到睏難願意剋服,我的始終如一便展現我全心付齣。這樣的始終如一令人感到自由且錶現齣我的意誌,不同於強迫之下的僵硬,那會令我身不由己,使我感覺受到在我之外某種東西的驅策和負擔。

全心付齣所衍生的義務(obligation),是構成關懷的元素,這些義務既非強加於我身,也非必要之惡,我「應該做」的事即是我「想要做」的事。半夜抱著生病的孩子去求醫的父親並不以此為負擔,他隻是在關懷自己的孩子。同樣地,為瞭弄懂某個哲學概念,而需要再三省思相似與不相似的觀點,也不是一個強加於己身的負擔——因為我關心這個概念。

將關懷理解成「幫助他人成長」就是關懷的基本模式,我感受到對方既是我的延伸,也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有成長的需要,對方的發展與我自身的幸福感是綁在一起的,而對方的成長使我有被需要的感覺。我在對方成長的方嚮指引下做齣正麵的迴應,並且全心付齣以滿足對方的需求。這個模式在接下來的篇章中將繼續去釐清與發展,並且會描述關懷的主要成分與一些具啓發性的觀點。為瞭對這個模式做普遍性的描述,我通常會說關懷「對方」,但在關懷的實際案例中,被關懷的人或物一定是明確的:例如作傢關心「這個」發想,父母關心「這個」孩子,市民關心「這個」社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