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道?和諧就是道。
和諧是道,和諧是維護人類健康生存、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人既能夠創造曆史,人也被曆史所創造。你能創造和諧,和諧就是你的智慧福德;你也能破壞和諧,那麼,這種破壞也會讓你自食苦果,自作自受。佛教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正是一種和諧精神,一種對和諧的認知,一種對和諧的尊重,一種對和諧的感恩,也是一種對和諧的踐行。
儒傢治國,道傢治身,佛傢治心,這三者在本質上,都是一個做人的問題。做人要講境界,所以儒傢講成聖,道傢講成仙,佛傢講成佛,這都是一種境界,他們都源於同一個字「得道」。這個「道」字的妙用,貫通瞭儒、道、釋三傢。佛法的源頭在佛陀的證悟,在佛陀的自心,不從外得,不從他得,而在自心、自證、自悟、自覺。佛教的慈悲平等,正是人類實現和諧的思想基礎,和諧正是人類所應該追尋的共同利益與普世價值。
作者簡介
覺真法師
原任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副院長、香港佛教聯閤會宗教事務監督。近十年來,在國內著名高校如長江商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EMBA班講授佛學與企業傢精神、禪與心靈世界等管理哲學課程,廣受歡迎。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也沒有空洞的口號,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傾聽”的強調,它不僅僅是聽彆人說話,更是用心去感受對方的情緒,去理解對方的意圖。書中通過大量的細節描繪,展現瞭不同情境下的傾聽方式,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結果。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傾聽,但實際上隻是在等待對方說完,然後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假傾聽”,隻會加劇隔閡,而不是化解矛盾。這本書則鼓勵我,放下自己的預設,全然地投入到對方的世界裏,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真誠的連接,不僅能化解誤會,更能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它讓我明白,和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用愛和理解去澆灌,用耐心和智慧去經營。這本書,無疑為我指明瞭方嚮。
评分這本書仿佛是一位老朋友,用最溫和的語氣,與我分享他的人生體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內在平靜”的論述。它沒有給齣什麼復雜的冥想技巧,也沒有強求我們一夜之間變成聖人,而是通過一個個生活化的場景,展現瞭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找到內心的安寜。比如,在麵對挫摺時,它教我們如何不被負麵情緒吞噬,而是從中學習,然後繼續前行;在與人發生爭執時,它教我們如何保持冷靜,傾聽對方,而不是急於辯駁。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不平靜,並非源於外部事件本身的嚴重性,而是源於我們對此的反應方式。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學會將焦點從“問題”本身轉移到“如何應對”上,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化內心的力量。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和諧,不是沒有煩惱,而是擁有處理煩惱的能力,並從中獲得成長。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也是一種持續的修行。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以為會是一本講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攻略”類書籍,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的深度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在探討一種“存在”的方式,一種更貼近我們內心真實渴望的生活哲學。書中對“流動性”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沒有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強調一切都在不斷變化,包括我們的情緒、想法,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不再害怕變化,反而覺得變化是生命力的體現。它提醒我,不要執著於過去的某個狀態,也不要過分擔憂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是專注於當下,感受生命流淌的過程。這種“活在當下”的智慧,配閤上書中對於“連接”的強調,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往往發生在不經意的瞬間,當我們的心足夠開放,願意去感受,去連接,去融入的時候。它讓我意識到,許多時候,我們以為的“問題”,其實隻是我們對事物僵化的認知和期待造成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的智者花園,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高深莫測。我最受觸動的是其中關於“接受不完美”的章節。我們活在一個追求完美的時代,似乎一切都要做到極緻,否則就覺得是失敗。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完美是一種幻覺,而恰恰是那些不完美,讓事物變得真實、可愛,甚至更具生命力。它鼓勵我們擁抱自己的缺點,欣賞他人的不足,因為正是這些“瑕疵”,構成瞭我們獨特的靈魂。我記得書中有個比喻,說人就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棱角和裂痕都是它曆史的印記,而正是這些印記,讓它有瞭獨一無二的美感。這個比喻真的打動瞭我,讓我開始不再那麼苛責自己,也更能理解身邊那些“不那麼完美”的人。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和諧,不是強求一緻,也不是消除差異,而是學會欣賞和包容那些差異,讓它們成為我們整體和諧的一部分。這種豁達與釋然,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寶貴的禮物。它讓我的人生,少瞭很多內耗,多瞭很多從容。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真的感覺像是被一首舒緩的樂麯輕輕包裹,內心那份躁動與不安,仿佛都被溫柔地撫平瞭。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不是那種大張旗鼓的鼓動,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同理心”的探討,它沒有流於空泛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充滿生活氣息的例子,展現瞭當我們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時,那些曾經看似難以逾越的鴻溝是如何悄然消失的。書中提到,很多衝突的根源,並非是立場本身有多麼不可調和,而是因為我們隻看到瞭自己的視角,而忽略瞭對方的感受和處境。這一點,真的讓我茅塞頓開。我迴想起自己生活中一些不愉快的經曆,當時覺得自己無比委屈,但現在用書中的視角去審視,纔發現自己可能也曾因為固執於自己的想法,而忽略瞭對方的難處。這種“看見”的力量,太強大瞭。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不再把溝通看作是一種“輸贏”的較量,而是理解和連接的橋梁。它教會我,即使意見不閤,也可以用一種更平和、更尊重的姿態去麵對,去尋找那個能夠讓雙方都感到舒適的“中間地帶”。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養,更是通往內心真正平靜的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