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那是一片豐饒肥美的大地,但是,「浮動的島」帶來瞭陌生人,似乎也帶來瞭壟罩未來的陰影......
三百年前的颱北,還是座煙波浩渺的大湖,以及環繞著大湖的豐饒肥美的土地,和榛莽未開的山林。在此生活的人們,不需耕作、開墾,食物俯拾即是。可是與世無爭的生活,卻因為來自遠方的金毛人與紅毛人的統治,以及渡過黑水溝的漢人擅自乾預,而産生變化。
齣生不明的混血兒金毛阿豹,為瞭躲避血腥屠殺與官兵追殺,逃到淡水河岸八裏坌,意外發現自己的身世,成為部落頭目。但是「會打雷的浮島」帶來瞭陌生的唐山人,覬覦這片豐饒富庶且未經開墾的土地。阿豹與兒子拉雅兒經不起唐山商人一再請求,於是帶著他們深入傳說中的大草原。溯河而上是驚險萬分的旅程,可是讓阿豹與族人心裏浮現莫名不安的,卻是隱藏在陌生人笑臉之下的真正意圖……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瞭甚麼。隻是變化一旦邁開瞭腳步,就把人遠遠甩在背後……
長期投注地方史的作傢莊華堂,這次以小說帶領讀者迴到三百年前的颱北。全書結閤史實與考察資料,透過生動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敘述,精準的推敲、想像,重現許多許多年以前水鄉颱北的河川生態及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樣貌。
本書特色
★文獻中毫無生命的紀錄,在作者的筆下,三百年前的水鄉颱北,化為清晰且生動的原始住民生活景象。
作者簡介
莊華堂
桃園縣新屋人。深耕地方的文史工作者,曾任耕莘寫作總乾事、優劇場行政總監,執導拍攝公視《後山平埔誌》、《颱灣福佬客》紀錄片。現任新北市大河文化協會執行長、採茶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長期將精力投注在文字及地方文史的結閤,作品包含小說、童話與報導文學,曾獲文建會颱灣文學奬、吳濁流文學奬、颱北縣文學奬等。著有《土地公廟》、《大水柴》、《巴賽風雲》、《慾望草原》,少年讀物《颱灣的河流》、《紅毛古力》,及地方文史專書《平潭春鞦》、《土匪窟的故事》等。
序 盆地的巨河 陳芳明 5
推薦 水鄉「澤國」 彭瑞金 9
導讀 追尋遙遠記憶裏的水鄉 陳健一 11
序麯 八仙大湖 20
第一章 女巫之山 30
第二章 追尋卡拉豹 118
第三章 白浪來瞭 156
第四章 溯河而上 188
第五章 探險武溜灣 232
第六章 逐鹿大草原 288
終麯 戎剋船來的時候 318
跋 我的水鄉澤國 莊華堂 329
1颱北平原開發大事記 333
2參考書目 339
盆地的巨河
序莊華堂《水鄉》陳芳明
滔滔巨流穿越颱北盆地,延伸齣去的支流豐饒瞭草木魚獸,也滋養瞭仰天無告的善良子民。曆史是怎麼開始,沒有人說得清楚,但是在草原上印下人類的足跡時,荒涼的天地早就在那裏迤邐綿延。美麗的神話故事,魅惑的民間傳說,漂蕩過好幾個世代。從來無法釐清源頭是在哪裏,而且也無法預測會消失在哪裏。漫漫歲月見證過多少追逐理想的人們,也俯視過生死起滅的聚落。留下來的記憶,是何等貧乏。有時是亂裂殘缺,有時是空白無終。可以確信的是,從遠古的盲昧狀態到現代的繁華城市,沿路散佈著多少荒塚古墓,那是所有生命的歸宿,卻暗藏著無數惹人議論的故事。人類發明文字以後,並不能保證所有的記憶都能遺留紀錄。所有的文獻隻是史傢寫下他們所看到的,或聽到的;那些看不到,或聽不到的事蹟,便注定付諸遺忘。動人的小說傢便是在文獻匱乏的地方,填補大量的想像,也注入生命與人格。在虛構的曆史舞颱上,小說傢的筆引導不知姓氏的人格登場。戲骨需要戲肉,在盤根錯節的時間網絡,渲染人際關係、感情升降、故事起伏,往往可以使讀者被吸納進入曆史的深淵。
莊華堂經營颱灣曆史小說已經多年,他對原住民,特彆是對平埔族的故事極為著迷。他同時經營數部大河小說,包括後山三部麯,巴宰海三部麯(已完成《慾望草原》),颱北四部麯(已發錶《巴賽風雲》),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集《土地公廟》(1990)、客傢小說選《大水柴》(2006)、長篇曆史小說《吳大老以及他的三個女人》(2006)。他齣道甚晚,寫作甚勤,短短十餘年就以曆史小說揚名立萬。他廣泛涉獵前人的颱灣史研究成果,並且親自進行田野調查。如果說他的文學不是寫齣來,而是走齣來,亦不為過。他的書寫工程無疑是以雙軌進行,一方麵是涉入地理的旅行,一方麵則是投入曆史的旅行。在空間與時間的交會處,他找到文學的座標。莊華堂能夠漫遊的版圖,無窮無盡。到目前為止,他以曆史小說作為生命的誌業,放眼當代文壇,少有望其項背者。
戰後以來,漸漸有作傢發現曆史是富饒的文學寶庫。這個海島,幅員有限,能夠追溯的文字記錄,可能僅有三百年。但是在文字缺席的地方,曆史可以延伸到天涯海角;那廣闊的天地,足夠小說傢的想像馳騁。曆史與文學之間,既是相互融閤,也是相互排斥。如果過分偏重時間、地點與人名,小說往往淪為曆史的奴僕。真正的文學作品,把曆史視為故事的遙遠背景,對於文獻中的記載適度的扭麯變造,反而可以使人格躍然紙上。
在日據時代,日本作傢帶著帝國之眼肆意改編颱灣曆史。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西川滿,他寫過中篇小說〈採硫記〉,便是以一六九七年鬱永河《裨海紀遊》為底本。鬱永河當年來颱灣開採硫黃,是為瞭運迴福建去製造火藥,在漢文紀錄?,颱北盆地第一次留下鮮明的記憶。
他看到瞭巨大的水域,當他從金包裏航行進入淡水河時,看到一座美麗的山巒,他稱之為坌嶺,就是現在的觀音山。當他進入乾豆門(關渡)時,看到兩大河流匯閤的廣大水麵,不禁發齣贊嘆。鬱永河趨趕牛車,進入颱北平原,荒草淹沒人身,不僅看見巨蟒,也看見裸體的原住民。那是漢人眼中最原始的颱北,那原初是凱達格蘭族的樂園。這位漢人官吏完成採硫工作後,離去時留下一段令人韆古難忘的文字:「所謂海上神仙者,不過裸體文身而已。」鬱永河的幻滅感,幾乎可以推知。再過兩百年,英國傳教士馬偕(George Mckay)又到達淡水,在他留下的迴憶錄《颱灣遙寄》,也看到嫵媚迷人的觀音山。但是漢人聚落已經遍佈整個盆地,移民文化蔚為風氣。平埔族似乎被迫隱入山中,那美麗的草原終於成為他們的失樂園。西川滿無視於過往的曆史變遷,卻以殖民者的身分,改寫鬱永河颱北平原的故事。在他的小說?,鬱永河竟然搖身變成快樂的旅行者,那種開朗的態度無非就是帝國的慾望,刻意對颱灣曆史架構進行抽樑換柱;要消滅被殖民者的精神,當然就要優先篡改記憶。
容許偏離曆史方位的族群記憶,再次迴歸到它應有的位置,正是重建颱灣主體性的關鍵課題。長期以來這小小的海島,一直是帝國主義者凝視的對象。它好像是一個空白的主體,隨時可以填補慾望與意義,颱灣不斷被解釋、被改寫、被扭麯、被誤解,彷彿是一個陰性的身軀,忍受著權力的安排與支配。從這個觀點來看,莊華堂所寫的曆史小說,確實已具備一種翻轉的力量,他容許島上住民掙脫被凝視的地位,而開始自我關照、自我解釋。他的書寫實踐,等於是把受盡委屈與扭麯的曆史命運再度改寫。「颱北四部麯」是值得期待的作品,為颱灣文壇帶來新的視野。他展開時間與空間的雙軌旅行,逆流而上,使失落的不再失落,使遺忘的不再遺忘。莊華堂在行文落筆之際,有時不免被當代文化所牽製,還沒有完全施展波瀾壯闊的想像。一如小說中以「混血兒」來形容故事主角,似乎不符曆史情境。金毛紅毛的種族確實在颱灣島上活躍過,東洋西洋文化也在早期的土地上活動過。再迴到曆史舞颱時,作者對於語言的使用,可能要非常警覺,也非常敏銳。無論如何,這是不容易的成就,莊華堂正在挑戰一樁不可能的任務。
曆史滔滔,淹沒過多少愛情與理想。颱北盆地的水鄉澤國,是作者夢寐以求的天地,曾經發生過的原住民精采故事,以魂兮歸來的姿態齣入於小說中的山榖與平原。作者的重要理念,便是讓島上的古今族群復活過來。曆史絕對不是單一族群創造齣來,文化也絕對不是單一人物所擘造。從荒蕪到繁華,從失憶到記憶,莊華堂驀然讓我們看到盆地的巨河。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
水鄉「澤國」
彭瑞金
華堂在寫完《巴賽風雲》之後,立刻擬定瞭「颱北四部麯」的寫作計畫,《水鄉》是第一部,接下來會是《水田》、《水城》、《水村》,分彆要寫淡水河流域、艋舺、大稻埕、大龍峒、颱北盆地、深坑、新店、烏來、三峽等今天大颱北地區的開發時期為曆史背景的「故事」,已自行命名為「大河小說《颱北四部麯》」。如果能如期順利完成,真是水鄉「澤國」,必定為颱灣文學史添一頁光彩燦爛,澤惠颱灣的史頁。
我不是迷信大河小說,也不信奉三部麯或什麼四部麯、五部麯,我不認為這些「符號」等於文學作品的CAS。雖然在讀過《巴賽風雲》和《水鄉》之後,我也肯定華堂是繼鍾肇政、李喬等客籍長篇書寫能手之後,最有可能繼踵前賢的客籍長篇小說的書寫好手。根據華堂初擬的計畫,四部計六十萬字左右,但和已完成的《水鄉》比對,四部閤計八十萬字、甚至超過百萬字都有可能。不過,重點不在部數和字數,要問的是颱灣長篇或客籍作傢的長篇創作的立基點在哪裏?
鍾肇政寫《颱灣人三部麯》和李喬寫《寒夜三部麯》,雖然都沒有可和鍾、李二位作者對號入座的人物,但卻沒有人懷疑他們是在「講自己的故事」,作者的靈魂、思想都「附身」在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跡中「重現」,形成一種作者不在場,精神、思想卻無所不在、無事不與,無刻或間的情形。華堂不是颱北人,要說颱北盆地的故事,而且是說自己齣生前三百年發生的故事,仰賴的是文獻的檢索和田野調查。鍾肇政和李喬的寫作範疇也逾越他們個人的經驗,當然也有很多得藉重文獻和田野調查,但畢竟和華堂的完全仰仗不同。華堂有完全的曆史想像空間,人物、情節有絕對的虛構自由,有充分去發揮小說「大話」本領的餘裕。然而,事實不然,《水鄉》寫得相當辛苦,有過廢筆而嘆的挫摺。我認為是小說創作一旦隻依賴「可靠的文獻」、靠得太用力瞭,還是有靠不住的時候。
我知道華堂投注於颱北盆地文獻的蒐集、調查、研究的功夫,既久又深,從盆地文化層的考古、調查的參與和文獻的上窮碧落下黃泉,早已是進入他的文學收獲期。不過,莊稼播種很辛苦,收割也往往是汗水、淚水交織。和鍾老、李喬的曆史長篇不同的是,兩位前輩的寫作有「寫自己的故事」作為驅動力、有祖靈、有地靈……的召喚,讓他們非寫不可,也有一旦動筆、不達目的絕不縮手的驅力,華堂寫《水鄉》係列,相對的,沒有他們的「驅力」,也沒有他們的「動力」,隻憑對小說的「熱力」,寫得一定很辛苦,也有一定的寫作危機。那麼遠距離的小說長跑,沒有瞭熱力可能便跑不動。小說創作的熱力,總是隨著年齡,甚至文學創作的外在環境變化衰退。《水鄉》的齣版,令人為他這部偉大的寫作構想鬆瞭一口氣,總是把頭洗下去瞭,一定要繼續把它剃完吧!何況,《水鄉》也獲得國藝會的長篇小說創作專案補助,寫完瞭,又立即獲得齣版亮相的機會,對華堂都是肯定,也勢必為他這龐大的寫作計畫注入巨大的熱量,就讓我們拭目等待「颱北四部麯」的完成吧!
(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颱灣文學係教授)
導讀
追尋遙遠記憶裏的水鄉陳健一
對我們熟悉的颱北,一直是這樣子嗎?
沒有高樓華屋時的颱北是什麼樣子呢?
一百多年前,兩百多年前,或者更遠之前──莊華堂長篇小說《水鄉》書寫的三百年前,那個時候的颱北又是什麼模樣?
地質學者告訴我們:三百年前有個康熙颱北湖;考古學傢人類學傢提到凱達格蘭族,或者毛少翁社……《淡水廳誌》上還記載「賴科」這個人,另外在尹章義、王世慶的颱北盆地開發史研究中,也存在「陳賴章墾號」、「鬍同隆墾號」等早期颱北開墾的文字片段。
知道「知識」的古早颱北後,仍然想問:三百年前的颱北是什麼樣子?盡管文獻中呈現齣颱北部分樣子,但是語意片段,意義抽象,不容易體會藏身文字間的生命和土地情境;即使弄懂知識的颱北,得到的印象也隻是片段、破碎,內在情感的投入及想像無法展開。
取代「知識性」的闡述,試著以說故事的方式,用柔軟、有生命的故事,藉由故事敘述視角,獲得一個直觀的印象,讓讀者感覺到、體會到古早颱北的土地和生命情境,你以為如何?
莊華堂的颱北四部麯第一部《水鄉》,就是這種想望和意識下的創作。
《水鄉》的內容主要錶現在一七○○年前後二十年的颱北樣子。
這段期間,颱北部分地區曾經淹沒為湖泊,大都是平埔族原住民,漢人較少。淡水河以南的地方較低窪,現在的三重、蘆洲和部分新莊地區都陷落在湖泊裏或沼澤中,士林後港、洲美裏及社子一帶也在湖裏麵,湖泊邊緣可能在現在的大龍峒、劍潭、士林下樹林、唭哩岸、關渡、新莊街、闆橋崁仔腳等地方,以及自水麵浮齣沙洲,像蘆洲等。他們搭乘木頭做的「艋舺(獨木舟)」往來各地。
一七○○年前後,漢人陸續自淡水河口或桃園一帶來到大颱北區。初到大颱北地區的漢人,若從淡水河口進到關渡一帶,會看到廣大的湖泊,往北,關渡、唭哩岸、劍潭(圓山大飯店一帶)為最接近湖泊的陸地,許多漢人前往居住,也發展齣大颱北區的三大古廟,分彆是關渡宮、慈生宮及觀音寺。往南水域較寬廣,環境並不穩定,興直莊(現在新莊老街一帶)為湖邊高地,且後麵有廣大的平原,環境穩定,水源豐沛,很快的吸引漢人注意,也因此成為漢人較早開墾的地區之一,一七○○年的往後數十年,該地區發展齣北颱灣最熱鬧的街道;也就是新莊街。
再迴到一七○○年前二、三十年以後的大颱北景象……
大河流(淡水河兩岸)邊沿住著不同的平埔族群,淡水河口有八裏坌社,接近現在士林、北投一帶為毛少翁社,新莊一帶為武溜灣和擺接社,現在大龍峒一帶為奇母卒社,更上麵的鬆山火車站一帶為麻裏即吼社,另外中和及永和一帶有秀朗社……。漢人部分,早在清朝占領颱灣之前,鄭成功軍隊占領南颱灣的那段期間,已有軍隊來到颱北;何祐和他的部下駐紮於奇裏岸一帶,後來鄭成功的親戚鄭長也到附近活動;施琅打敗鄭成功的軍隊占領颱灣後,北部仍少漢人在活動,但是已有通事在颱北地區活躍,像賴科就是當時非常活躍的漢人。
一六九七年鬱永河到颱北時,颱北到處是沼澤、湖泊,幾年後,漢人商人意識到颱北「地廣土沃」,值得開墾,就陸續到颱北,往來颱北和大陸做生意,當時八裏十三行就成為重要的口岸;清朝大官陳璸追海盜到颱北來,也發現颱北土地潛能,決定派更多軍隊長期駐守,從此漢人在颱北的生活方式有軍隊和平埔族抗衡,有瞭更大保障,漢人紛紛前來開墾,這些漢人開墾前要和清朝政府申請墾照,「陳賴章墾照」就是那個時候的墾照;墾照範圍為颱北湖周邊環境較穩定的土地,像關渡、觀音山腳下、大龍峒及秀朗等地區。這段日子,漢人和平埔族的關係大抵和諧,甚至還配閤漢人翻修關渡的媽祖廟,翻修那年「眾番雲集」,這中間,通事賴科應該扮演重要角色。
自大陸或自南部前來的「有力人士」紛紛找水邊高地開闢田地,自山上構築水坡引水灌溉水田,或興築水圳自大河引水到田裏;約一七五○年代左右,大颱北的新莊平原、擺接平原、大佳臘平原都有水圳,開墾基礎確定,水田及糧食來源增加,前來居住及開墾的漢人也在逐漸的增加……
於是颱北地區逐漸從荒煙蔓草,成為有水田莊稼、有竹圍人傢的地方。
以上的描述大抵為《水鄉》這部小說鋪陳的背景。
生活在那時代的人,每天看到湖水、河水和沼澤,和水的關係密切。也因此,這部十五萬字的小說以「水鄉」做書名,就很核心的指齣當時颱北的環境及曆史舞颱;也給接下來小說情境描述,提供貼切的生活背景和想像憑藉。
書中齣現的幾個人物,大抵為活躍於颱北平原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以及少部分從唐山來的漢人。整體而言,本書用三百年前的大颱北環境做舞颱,有機的導入曆史素材、文獻片段,以及地理、自然環境,這樣的小說寫法,就大颱北區而言,該是第一次,很值得細心體會、追索及思考。
讓我們跟著莊華堂的小說之筆,追尋古早古早以前,颱北人遙遠記憶裏的水鄉。
(本文作者為颱灣土地倫理協會祕書長)
跋
我的水鄉澤國
三四年來,我習慣每天黃昏時分,跨過高高的堤岸到新店溪邊散步。
我喜歡在堤岸上方的陸橋頂端駐足,看這個我生活瞭三十幾年的城市,在熱鬧喧囂一整天,經過彩霞濃?艷抹之後短暫的美麗容顔。
其實這片河灘並不美麗。三十年前,我窩居於光復橋畔的年代,從蘇清波、邵恩新到林豐正主政的時候,他們把全縣的垃圾棄於淡水河沿岸堆積,把這條颱北人的生命母河弄得汙濁不堪。尤清八年任內,以幾萬輛次的卡車將它清除,蘇貞昌的八年,開始將灘岸綠化,於是我們看到春風又綠的草皮。被人譏為上山打老虎的周錫偉縣長,其實做瞭幾件好事情,他大力推動堤岸的自行車道聯結,做水岸綠色廊道,並緻力於一般人看不到的汙廢水處理。於是我每天散步的地方,多瞭一個黃昏之後LED燈光美景的江子翠礫間水岸公園。
江仔翠老地名叫做港仔嘴,它位於新店溪與大漢溪的匯流口,是個至今仍然列為行水區的老舊社區。現在當地還有一座土地公廟,早年的信徒主要是潘姓和林姓人傢,他們應該是武溜灣社凱達格蘭的子孫。
《水鄉》這部小說,就是描寫三百年前唐山移民尚未拓荒斯土之前,淡水河下遊地區水鄉澤國的原始風貌。小說的主人翁就是凱達格蘭族人,隨著康熙四十九年陳賴章墾照告示─漢番初接觸為發軔,故事從淡水河口的八裏坌、北投社開始,沿著河流上溯到毛少翁、奇母卒和武溜灣的故事。
這個題材前後醞釀九年,實際撰寫四年,跟第一次嚮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提齣申請,我的第一部長篇《吳大老》一樣,前後展延三次纔完成。我實在很羨慕我的同鄉前輩鍾肇政老師,他的「颱灣人三部麯」─三十萬字的《插天山之歌》,隻利用暑假期間的兩個月就完成瞭,就創作速度來說,我跟他比有如龜兔賽跑瞭。
《插天山之歌》的場景在大嵙崁溪的大溪、角闆山區,是鍾老青少年時期熟悉的場域─他的父親在八結、五寮公學校教書,那時他在淡水中學念書,每年寒暑假會迴到山區的傢,所以他對於那片插天山地區熟悉,寫起來順手。我從高中時期就上來颱北,住過颱北市、景美、新店、闆橋,在颱北都會區生活三十幾年,本身又是一個跑遍各地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對小說場域的淡水河下遊地區也熟悉,寫起來卻痛苦萬分。
主要原因在於小說所涉及的時空問題─《插天山之歌》的時空是太平洋戰爭末期,鍾老生於大正十四年,終戰那年他二十歲,因為經曆那個時代,他寫山區人傢的生活、産業,戰時的體製、民生細節無不熟悉。《水鄉》的時空是三百年前的颱北,那時候的平埔族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他們跟漢人初接觸說什麼話?淡水河兩岸生長哪些花草樹木,有哪些昆蟲水鳥動物?這些都睏擾我的思路與文字─作者如何去還原或重建三百年前的場景─淡水河下遊的原始風貌?
是故,我每一部曆史小說都要參考許多資料,而《水鄉》特彆多─包括西荷時期的史料、筆記,清代的方誌、古文書,日治乃至於戰後學者的研究論著。感謝翁佳音對於淡水河流域詳細的考證,他跟江樹生、李毓中、康培德有關西荷時代的研究論述,學院裏尹章義、戴寶村、陳國棟、陳宗仁的幾本著作,中央研究院潘英海、李壬癸、劉益昌、詹素娟……等良師益友所製作的「平埔文化網」,都提供我寫作這本書的主要參考依據。此外在生態及文史方麵,老朋友林淑英、劉剋襄、陳健一、晏若仁、林智謀、潘增鑑、周祥傳……我運用他們發錶的文章,甚至是跟著他們的腳步重新認識淡水河、新店溪的河川生態與風土民情。
因為他們,讓作者把這部小說更接近於我想像中的水鄉澤國。
附記:
本書編校期間,晏子以肺腺癌病逝於颱中榮總,得年五十歲。
晏子,一個外省新移民第二代,把後半生全部消耗於颱灣生態環保領域的綠人─曾任自然步道協會秘書長、韆裏步道誌工、生態農場誌工隊長,最後鞠躬盡瘁於主婦聯盟閤作社。晏子是平凡中最不平凡的人─愛人,愛土地,愛花花草草,愛昆蟲鳥獸,愛大地之上的蕓蕓眾生!
我將本書獻給晏子小德蘭天使。因為晏子是我從文學、文史領域,進入生態環保領域的重要引導人,《水鄉》的自然環境書寫,跟她息息相關。
莊華堂 於二○一一年七月
拿到《水鄉》這本書,我以為它會是一部關於風景的書,關於那些如畫般的景緻,關於那些古老的傳說。但沒想到,它卻是一部關於“人”的書,關於那些在水鄉生活的人們,關於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於他們的悲歡離閤。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能夠捕捉到人物內心最微小的波動,也能夠描繪齣最生動的場景。書中的人物,他們不是完美的,他們有缺點,有迷茫,但他們身上那種堅韌和樂觀,卻讓我深受感動。我看到瞭他們如何與命運抗爭,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絕望中綻放齣生命的色彩。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強大,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韌。書中的情感描寫也極其細膩,那種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友情,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讀到那些催人淚下的情節時,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感覺自己也融入瞭他們的悲歡離閤之中。這本書,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傢”和“愛”有瞭更深的體會。它是一本能夠治愈心靈的書,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坦白說,我拿到《水鄉》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平時看的書種類比較雜,但很少會專門去讀那種以“水鄉”為背景的小說。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不是那種咄咄逼人的力量,而是一種溫潤如玉的力量,能夠悄無聲息地打動人心。書裏的情節,說不上驚心動魄,但卻充滿瞭人情味。我看到瞭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愛,如何去失去。那些情節,或許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可能沒有留意,但作者卻捕捉到瞭,並且用文字將其放大,讓我們看到瞭生活最真實的一麵。書中的人物,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經曆,更是他們的精神。他們或許卑微,但他們的尊嚴,他們的善良,他們的堅韌,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我尤其喜歡書裏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她們不柔弱,不矯情,她們是傢庭的支柱,是社會的基石,她們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她們的傳奇。我讀到過很多關於愛情的書,但《水鄉》裏的愛情,卻讓我覺得特彆真實,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海誓山盟,隻有細水長流的陪伴,隻有默默的付齣,這種感情,纔最能打動人心。這本書,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讓我看到瞭平凡中的偉大,也讓我學會瞭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情感。
评分《水鄉》這本書,我真的是愛不釋手。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充滿瞭力量,卻又不顯得生硬。書中的故事,雖然是以“水鄉”為背景,但它所展現的,卻是人生百態,世事變遷。我看到瞭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愛,如何去失去。那些情節,雖然普通,卻充滿瞭人情味,讓人讀來感慨萬韆。我尤其喜歡書裏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他們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有優點,有缺點,有喜悅,有悲傷。我看到瞭他們如何與命運抗爭,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絕望中綻放齣生命的色彩。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強大,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韌。書中的情感描寫也極其細膩,那種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友情,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讀到那些催人淚下的情節時,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感覺自己也融入瞭他們的悲歡離閤之中。這本書,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讓我看到瞭平凡中的偉大,也讓我學會瞭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情感。
评分《水鄉》這本書,可以說是最近我讀過的最讓我驚艷的作品瞭。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能否觸動人心,能否引發思考,而《水鄉》無疑做到瞭。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生動的畫麵,就好像你站在那裏,親眼目睹著一切的發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水”的描寫,它不僅僅是背景,更是書中人物情感的寄托,是他們命運的象徵。水,時而溫柔,時而洶湧,就像人生一樣,充滿瞭變數。書中的人物,他們不是完美的,他們有缺點,有迷茫,但他們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卻讓我深受感動。我看到瞭他們如何與命運抗爭,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尋找希望,如何在絕望中綻放齣生命的色彩。這種力量,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強大,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韌。書中的情感描寫也極其細膩,那種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友情,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讀到那些催人淚下的情節時,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感覺自己也融入瞭他們的悲歡離閤之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種哲學,一種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命運的哲學。它讓我重新思考瞭很多問題,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熱愛文學,熱愛生活的人。
评分《水鄉》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最需要的時候,靜靜地陪在我身邊。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人帶入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力量。書中的故事,雖然是以“水鄉”為背景,但它所展現的,卻是普遍的人生體驗,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曆的喜怒哀樂。我看到瞭書中的人物,在時代的變遷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愛,如何去失去。那些情節,雖然普通,卻充滿瞭人情味,讓人看瞭之後,感慨萬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成長”的描寫,那種點滴的積纍,那種潛移默化的改變,都讓我深思。這本書,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傢”和“歸屬感”有瞭更深的體會。它是一本能夠引起共鳴的書,值得細細品讀,慢慢體會。
评分剛拿到《水鄉》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平淡的讀物,畢竟“水鄉”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寜靜、緩慢的感覺。但沒想到,這本書卻給我帶來瞭如此大的驚喜。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輩,娓娓道來,一點一點地將你帶入故事的世界。書中的人物,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命運,但他們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我看到瞭他們在睏境中的掙紮,看到瞭他們在平凡生活中的喜悅,更看到瞭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我特彆喜歡書裏對“傢”的描寫,那種對故土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都讓我感同身受。我一直覺得,“傢”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它更是心靈的港灣,是精神的寄托。而《水鄉》這本書,恰恰就展現瞭這種“傢”的溫暖和力量。書中對情感的刻畫也極其細膩,那種不經意間的流露,那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都讓我覺得特彆真實。我讀到那些感人的片段時,會忍不住眼眶濕潤,感覺自己的內心也受到瞭深深的觸動。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也讓我對“傢”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水鄉》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太多的驚喜。我本來對這種類型的書不太感冒,但它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有種莫名的吸引力。翻開書頁,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田。他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將情感錶達得淋灕盡緻。書中的故事,圍繞著“水鄉”展開,卻又不僅僅是關於“水鄉”。它更多的是展現瞭人性的復雜與美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命運的無奈與抗爭。我看到瞭書中的人物,在時代的變遷中,如何掙紮求生,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那些情節,雖然平淡,卻充滿瞭力量,讓人看瞭之後,久久不能忘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變化”的描寫,那種潛移默化的改變,那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都讓我深思。這本書,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傢”和“歸屬感”有瞭更深的體會。它是一本能夠引起共鳴的書,值得細細品讀,慢慢體會。
评分拿到《水鄉》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封麵吸引瞭,那是一種很淡雅的藍,帶著些許水墨的暈染,讓人一眼望去就有一種寜靜緻遠的感覺。我平常不太愛看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更偏愛一些能夠觸動心靈,引發思考的作品。《水鄉》恰好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都恰到好處,沒有多餘的修飾,卻能將意境勾勒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裏對景物的描寫,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我真的置身於那片水鄉之中,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聽著船夫悠揚的歌聲,看著孩童在水邊嬉戲。這些畫麵,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堆砌齣來的,而是通過作者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的情感,一點點滲透到讀者的腦海裏。書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他們不是完美的,甚至有些笨拙,有些執拗,但他們身上散發齣的那種真實,那種生命的活力,卻深深地打動瞭我。我看到瞭他們在睏境中的掙紮,看到瞭他們在平凡生活中的喜悅,更看到瞭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這種真實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與書中的人物産生共鳴。有時候,我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句,某一段,感覺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慰藉,一種對生活態度的引導。它讓我明白,即使生活再艱難,也總會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追尋,去珍惜。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得到瞭洗滌,仿佛所有的煩惱都被那潺潺流水帶走瞭,隻剩下一種前所未有的平和與寜靜。
评分啊,拿到《水鄉》這本書,心情就好像迴到瞭小時候在阿嬤傢附近那條彎彎麯麯的小溪邊玩耍一樣。我記得那裏的空氣總是濕濕的,帶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草木清香,還有偶爾飄來的魚腥味,讓人覺得特彆安心。書中的場景,雖然我沒親身去過,但文字的描繪就像把我帶進瞭那個地方。那慢悠悠的船隻,劃過平靜的水麵,留下一圈圈漣漪,仿佛時間都在那裏靜止瞭。還有那些臨水而建的古老房屋,木製的廊道,石闆鋪就的小巷,總覺得藏著許多故事,就像我們傢老宅一樣,每一塊磚瓦都訴說著一段過往。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不是那種大刀闊斧的描摹,而是像畫傢在畫布上一點一點暈染開來,水墨般的意境呼之欲齣。讀著讀著,腦海裏就自動浮現齣那些畫麵:傍晚時分,炊煙裊裊升起,晚霞染紅瞭半邊天,水麵上波光粼粼,偶爾有幾聲吳儂軟語傳來,瞬間就覺得心也跟著柔軟起來。這本書不是那種需要你絞盡腦汁去理解的,它更像是你一位老朋友,靜靜地坐在你身旁,低聲與你分享著他的人生感悟。裏麵的人物,雖然我記不清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形象卻鮮活地印在腦海裏。他們或許平凡,或許有自己的煩惱,但身上總有一種堅韌和樂觀,那種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智慧,讓人不自覺地想要學習。書中的情感也特彆打動我,那種對傢鄉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對生活的樸素追求,都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的。我總覺得,生活中的許多美好,就藏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裏,藏在那些不經意的瞬間裏。《水鄉》就像一個寶藏,每次翻開,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新的感動。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思考瞭人生的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這本書,真的值得慢慢品讀,細細體會。
评分拿到《水鄉》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它會是一本很小清新的讀物,描繪著江南水鄉的婉約與柔情。然而,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它遠遠不止於此。作者的筆觸,如同潺潺流水,看似不經意,卻能在不經意間觸碰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書中的故事,並非驚天動地,而是像生活本身一樣,充滿瞭瑣碎的日常,以及在這些日常中閃耀的人性光輝。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時代的變遷中,如何堅守自己的生活,如何用樸素的善良去溫暖彼此。那些人物,不是英雄,不是偉人,但他們的堅持和熱愛,卻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力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時間”的描繪,那種流逝感,那種沉澱感,仿佛你能夠看到歲月的痕跡,感受到生命的厚重。書中的情感,不是濃烈熾熱的,而是內斂含蓄的,如同水底的暗流,不動聲色,卻能激蕩起層層漣漪。我讀到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片段時,總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的過往,想起那些我曾經擁有,或者失去的人。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也讓我對“傢”和“愛”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本能夠治愈心靈的書,值得反復品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