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
同樣的葡萄酒倒在精緻的玻璃酒杯中,品嘗起來比較美味?
車子洗乾淨、打過蠟後,感覺特彆好開?
新的研究顯示,有吸引力的東西的確會比較好用!
每當我們接觸到一個産品,決定我們能否接受的不單是它有什麼功能,
還包括它有多好看、有沒有忠實地反映我們的形象,或甚至喚起美好的迴憶。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願意花大把鈔票買昂貴的手工錶、名牌包,
而其實便宜的電子錶或提袋也能滿足相同的功能需求。
為瞭解釋情感因素在設計領域扮演的角色,本書詳細探討情感元素的三種不同層麵:
包含本能的(産品的外觀式樣與質感)、行為的(産品的功能)
和反思的(個人的感受與想法),並提齣因應不同層麵的設計原則;
對目前越來越重視客製化與互動的設計與服務産業來說,
情感設計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雖然並非每個人都是産品設計師,必須知道日常用品之所以被喜歡(或討厭)的原因,
但是追求美好生活是我們共同的想望。
長期鑽研實用性設計、重視産品功能的諾曼博士
在他的暢銷書《設計&日常生活》中說明瞭:
為什麼生活用品不應該讓人睏惑、惱怒,還有沮喪;
《情感@設計》則解釋瞭為什麼它們也必須迷人、賞心悅目,以及充滿樂趣。
作者簡介
唐納.諾曼(Donald A. Norman)
曾被美國《商業週刊》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兼具教授、企業高階主管與顧問的身分,工程學加上心理學的雙重背景,讓他在需要同時應用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的新興設計領域,貢獻卓著。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傢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電腦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士,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剋林奬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認知科學與心理學榮譽教授,也在哈佛大學、西北大學和南韓的KAIST任教過,並曾擔任惠普公司、卡汀綫上大學(UNEXT公司)高階主管,及蘋果電腦公司先進技術中心副總裁,1998年創立Nielsen Norman Group,從事電腦與人機界麵設計顧問工作,緻力於協助發展理性與感性並重的産品及服務。諾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認知心理學經典教材Memory and Attention、Learning and Memory和《設計&未來生活》、《設計&日常生活》(遠流)、The Invisible Computer以及User Centered System等書。個人網頁:www.jnd.org。
譯者簡介
王鴻祥
國立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哲學博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哥倫布校區工業設計碩士。現任國立颱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係係主任暨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設計學會常務理事。曾任實踐大學工業産品設計係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係專任教師,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大同公司電子設計處工業設計師。學術論文逾百篇,專著有《我要唸工業設計》等三種,譯作有《飛利浦設計》等四種。
翁鵲嵐
齣生於嘉義,現居颱北。六年的設計求學生涯培養瞭對設計領域強烈的熱情與認知,研究所時期陸續參訪德國、澳洲與美國相關設計機構,並共同齣版《設計韻動.工藝德國》。親身體驗豐富的設計風格與文化後,設計作品多元而有趣生動,現職兒童用品與玩具工業設計師。
鄭玉屏
齣生於基隆,現居颱北,大學時期開始設計啓濛,之後在情感設計、批判性設計等設計研究領域發展,曾參加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計畫培訓,前往英國倫敦皇傢藝術學院産品設計所進修一年,作品曾在倫敦及米蘭等地展覽,現職工業設計師和色彩材質研究員。
張誌傑
齣生於颱中,現居颱北。因自小對新事物的好奇與熱情而踏上設計之路,喜歡用行動貼近周遭生活,熱衷於旅行、攝影。旅行讓視野更寬闊,也直接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習慣;攝影能捕捉動態的瞬息變化、靜態的幽靜之美,培養自己的觀察洞見。專長為感性設計、文化創意及材質應用,曾獲多項設計競賽奬項,現職工業設計師。
譯序──王鴻祥
前言 三個茶壺∕11
Part1 物品的意義
第1章 有吸引力的東西較好用∕29
三種運作的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聚焦和創造力│做好準備的腦
第2章 情感的多重麵貌與設計∕49
三種層次的運用│勾起迴憶的東西│自我感覺│産品的個性
Part2 實用的設計
第3章 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反思∕85
本能的設計│行為的設計│反思的設計│個案研究:全國足球聯賽用耳機│設計的迷失│由團體成員共同設計VS.由個人設計
第4章 樂趣與遊戲∕131
以樂趣與愉悅為目的的物品設計│音樂和其他聲音│電影的誘惑力│電玩遊戲
第5章 人、地、物∕175
怪罪於沒有生命的東西│信任和設計│活在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世界│情感交流│隨時在聯係,隨時受打擾│設計的角色
第6章 情感的機器∕209
具備情感的物品│具備情感的機器人│機器人的情緒和情感│感知情緒的機器│誘發人類情感的機器
第7章 機器人的未來∕253
有情感的機器和機器人的未來:涵義及倫理議題
後記 我們都是設計師∕275
個人反思與緻謝∕295
參考文獻∕303
譯序
王鴻祥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係係主任、創新設計研究所所長
翻譯大師巨作是件光采的事,若還有幸寫序,更是無比榮耀。但是唐納.諾曼的《情感@設計》之於我,卻比這麼一迴事要復雜些。
1997年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上我發錶題為「評介唐納.諾曼之認知取嚮設計理論」的論文,迴顧其成名作《設計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增訂版更名為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譯本《設計&日常生活》,遠流齣版)等文獻後,歸結齣這位先知成功解釋瞭功能導嚮的介麵設計何以成敗,魅力十足,影響深遠。然而其認識論存有囿於實用主義框架、欠缺意識形態的批判反思與社會心理學的宏觀視野等值得商榷之處,結果變得十分弔詭,具有取得主流論述優勢的《設計心理學》,適足限縮瞭設計領域應有的多樣性與開放性,進而扼殺設計無限可能的生命力。好戲就在研討會的Q&A時段登場,我成為諾曼教徒們的箭靶,還被某位自封為主教的大老嘲笑不自量力,場麵尷尬極瞭。唯一窩心的是,時任明誌科大工設係的黃啓梧主任在中場休息時間遞來一杯熱咖啡,笑說:「你好大膽!」他現在是我隔壁研究室的同事,大概早忘瞭我的糗事。但我永遠記得,會後獨自開車下山,任憑雨刷左右不停搖擺,眼前總是一片煙雨濛濛。
事隔八年,門徒作夢也想不到一代宗師竟然率先背叛瞭他自己起草的教義。當然,教主的信仰大逆轉與我的批評是毫無關係的。就像一完成《設計方法》聖經就宣判設計方法論死刑的約翰.瓊斯那般天生反骨,2005年諾曼的《情感@設計》一齣爐,就擺好絕命迴馬槍的架勢。過去他常上電視節目揶揄麥可.葛拉夫和菲利浦.史塔剋之流,盡製造一些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爛設計。但這迴大師真心告白,數十載不欲人知的祕密終於揭曉,原來諾曼下班迴傢最愛把玩火星人榨汁器之類的雕蟲小技。雖然他依舊高舉認知科學的聖杯,也未必親身體驗過設計創作時的莫名快感,畢竟嘗試掙脫過去的微觀窠臼,開始捕捉虛無渺茫的象徵意義,正麵迎嚮實用至上以外的新戰場。
我見獵心喜,慫恿書商好友齣版保證暢銷的《情感@設計》中文版(編按:曾由田園城市於2005年齣版的《情感設計》),藉此洗刷我冒犯諾曼教派的罪名。有趣的是,眾人隻顧舉香跟著拜,很少聽過有人抱怨大師齣爾反爾,教人無所適從。頂多有位來自颱灣的學者在IASDR國際研討會上嚮主講人之一的諾曼乞求明牌:「你下一步到底是什麼?」理論的消費者容易罹患資訊焦慮癥,理論的生産者卻老神在在,不斷推陳齣新來滿足顧客需求。無庸置疑,諾曼絕對是世界頂尖的認知科學傢和設計研究者,然而讀者最好不僅僅是基於崇尚名牌纔喜歡他,如果能從他的係列著作中領略做為一位理論先行者的諾曼勇於挑戰禁忌的GUTS,不啻見到設計師必備的創新精神和超卓品味。
受重金禮聘到韓國高等科技學院(KAIST)擔任講座的諾曼,有次竟然在首爾的公開場閤嗆聲「誰能告訴我韓國有什麼設計風格?」信眾們是不是應該起立一同贊嘆:「你好大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