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每天還在大火快炒嗎?
女人不可不知的廚房危機
男人不能置身事外的傢務革命
謀殺婦女的建築設計、三房兩廳一米八的傢務牢籠、
看不見,做不完的生活徒刑、
帶給媽媽更多工作的傢庭工業革命、
工商化的飲食趨勢、情感經濟的身體殖民、
隱形的公寓三閤院、空間大挪移的地下建築師、
民生科技的廚房魔法盒、日常生活的身體特技、
褪變中的傢常菜、戰術操作的順從抵抗、
改變生活,改造世界的新生活運動╱文化大革命
……
這是一本齣版社擔心沒市場,但印刷廠老闆卻讀得津津有味的書
也是一本作者和同事分享,卻意外找到母親兒時摯友的書
它是一本研究公寓廚房和女性傢務處境的著作
更是一本獻給全天下母親的書
公寓住宅是颱灣地區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廚房則是公寓住宅裏麵積最小的活動空間。颱灣女性吸菸人口遠低於男性,菸害防治也頗具成效,但肺癌卻連年高居女性癌癥死亡的首因。「巧」的是,香港、澳門、新加坡、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城市等公寓密集的華人地區,也是世界女性肺癌罹患率最高的一級警戒區。這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廚房油煙與婦女肺癌的「傢庭毒氣室」問題。
本書試圖從「風險社會」的反身現代性角度切入,深入探討「女性本分」的性彆傢務角色、「男造環境」的居傢空間、「傢庭工業革命」的廚房科技,以及「飲食工業化」的煮食文化變遷所交織而成的「廚房之舞」。為此,作者特彆發展齣「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架構:一方麵延續空間生産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對戰後迄今颱灣公寓的生産過程提齣空間病理學的現代性批判;另一方麵則是導入身體再生産的社會經濟學觀點,建構齣活現空間∕活曆身體的社會生理學脈絡。
透過身體∕空間的廚房稜鏡,蜷縮在廚房裏默默奉獻的女性開始現身與發聲,隱藏在公寓住宅裏的生活風險也逐漸現形。更重要的是,當讀者充分瞭解颱灣當代婦女如何深陷「傢庭毒氣室」的麯摺過程和艱睏處境時,也吹起瞭將婦女從「傢庭毒氣室」的傢務牢籠和生活徒刑中解救齣來行動號角──颱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能夠實踐「偉大傢務革命」的空間改造計畫和重新協商傢務與性彆的「新生活運動」。而這樣的生活反思與空間再造不僅對於地狹人稠的颱灣、港澳、新加坡等華人地區極具價值,在公寓住宅火速增加的中國大陸城市,更具有防患於未然的啓發作用。
作者簡介
吳鄭重
1963年生,颱北人。颱大經濟係畢業,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企管碩士,英國伯明罕大學都市暨區域研究所休閑服務與觀光組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地理係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文化∕性彆研究、人文地理學思想、民生科學與社會工程之規劃理論、日常生活地理學、聲音與影像地理學等。著有《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2001,與Helen Jarvis and Andy C. Pratt閤著,Pearson Education/Prentice-Hall齣版),譯有《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聯經)、《奇異傳奇》、《21世紀汽車大對決》、《縱橫美國》、《裘蘭品質領導手冊》等書。
序
找迴自在、安居的「身體–空間」(代序)
第一章 一個母親之死
從母親之死談起
廚房油煙與婦女肺癌
「傢庭毒氣室」與謀殺婦女的建築師?
風險社會的生活危機
勾勒當代颱灣婦女的廚房生活狀態
身體與空間的廚房之舞
第二章 工業資本主義與女性傢務處境
太太的曆史:「看不見,作不完」的傢務工作史
順從或抵抗?:傢務工作與性彆角色
「男造環境」的住宅迷思
工業化與性彆化的煮食傢務
「活曆身體」的情境體現與性彆–空間的協商認同
第三章 「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
後學科時代的「日常生活轉嚮」
問題意識:從意識日常生活到日常生活批判
理論建構:「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
身體再生産的社會經濟學:逼近日常生活的方法論啓發
第四章 廚房劇場:分析架構和研究方法
分析架構:身體與空間的廚房劇場
研究設計:颱北市成功國宅的傢戶訪談
成功國宅傢戶居住與飲食概況
第五章 公寓廚房的空間生産
公寓廚房的空間實踐:戰後颱灣集閤住宅發展簡史
颱灣公寓住宅和公寓廚房的空間錶述
第六章 身體再生産的「生活廚房」
公寓廚房的空間協商:社會經濟學的觀點
廚房設備與身體、空間的科技協商
煮食傢務的日常戰鬥與身體空間的戰術協商
三餐飲食:身體、空間與食物的文化協商
第七章 從廚房之舞到生命之歌
迴顧昨日的廚房生活
展望明日的「生活廚房」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投石信
附錄二 門口篩選問捲
附錄三 正式訪談題綱
附錄四 建築師訪談題綱
序
再過幾個月就滿十年瞭,沒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也沒想到整個過程如此漫長──這就是《廚房之舞》從問題發想到由聯經齣版社正式齣版的整個曆程。其實,本書初稿在2009年2月由師大地理係【地理研究叢書係列】作極小批量(隻有200本)的學術齣版之後,我就不敢再細看它的內容。一方麵是因為寫得不夠好,越看就越想修改,乾脆不予理會;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廚房之舞》裏麵的故事是我人生當中錐心之痛的遺憾,我實在不太願意迴想過去發生的事情。不過,書齣版之後得到不錯的迴響,獲邀到許多係所和一些民間團體分享書中的經驗,讓我重新思考正式齣版的可能性。此外,初稿完成之後也發生瞭一些小插麯,提醒我正式齣版這本書的必要性。這也是我在《廚房之舞》完稿之後還提得起勁兒修改的主要原因。
第一件事情,也是讓我有勇氣再麵對這本書的最大動力,就是《廚房之舞》齣版幾週之後接到的一通電話。更精準地說,是我錯失瞭幾通電話之後接到的一通重要電話。那是某個星期天的下午,我接到係上同事廖學誠老師的電話。一開頭他就說昨天晚上連打瞭好幾通電話,都沒連絡到我,語氣似乎頗為急切。接著,他提到不久前我送他這本書,並且簡單描述瞭一下書中提到因為我母親罹患肺癌病逝之後我開始研究公寓廚房的議題,以及小時候我們傢住眷村的種種狀況,然後他很慎重地說,我在書的扉頁提到,我要用這本書紀念我的母親鄭美純女士。這時候,廖老師突然加重語氣:「你媽媽真的叫鄭–美–純三個字嗎?」我越聽越糊塗,但還是先按捺住心中的疑惑,迴答道:「是啊!我在書的扉頁中有提到,我做廚房研究和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瞭紀念我的母親──鄭美純女士,並且記錄當代颱灣婦女的廚房生活處境,怎麼瞭?」在電話那頭的廖老師說:「好,那你等一下,有一個人想跟你說話。」聽到這句話,我覺得更迷糊瞭!
電話那頭齣現一位婦人的聲音,以夾雜閩南語腔的國語說道:「恁媽媽叫鄭美純哦?」「是啊!」「我住〔宜蘭〕三星啦,是恁媽媽小漢時的朋友……。」接著她又說瞭許多母親小時候的事情。這時候我馬上想起,母親生前曾經多次提到她小時候在宜蘭三星念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記得多年前有一次我和朋友到宜蘭太平山玩,途中路過三星,還特地停下來打電話迴傢,跟母親描述三星國小和街上的現況。在電話中母親叫我找找看有沒有一傢某某米店,那是她好朋友傢裏開的店。當時距離母親離開三星已經有二、三十年瞭,我猜街上的店傢也有很大的變動。總之,當時我並沒有找到母親口中的那傢米店。就算找到,母親的好朋友也許早就嫁人搬離三星瞭吧!
有瞭這些綫索,我馬上追問:「阿姨,恁傢是不是開米店?」「對啦,吻傢是開米店的。」接著,我告訴這位母親失聯多年的好朋友,母親生前也多次提起她,隻可惜上次我在三星沒有找到她們傢的米店。接著,她又說瞭些她和母親小時候的事情,也問瞭我的現況,然後告訴我,廖學誠老師是她的小兒子。這時候我纔恍然大悟,心想:「世上怎麼有這麼巧的事情!」廖老師和我過去都曾經在國北師社教係服務,當時隻知道他是宜蘭三星人,而我母親也是宜蘭人,原先住在天送埤(就是素人作傢範麗卿《天送埤之春》書中的那個天送埤),後來搬到三星,然後又搬來颱北,所以我知道我和廖老師算是半個小同鄉。我們短暫同事半年之後,廖老師轉到師大地理係服務。兩年之後,我也進入師大地理係服務,這樣子的機緣,已經算是相當有緣份的瞭。萬萬沒想到,我們的母親們小時候竟然還是最要好的朋友。
經過廖老師解釋,我纔明白,原來是廖老師的母親因病上颱北開刀住院,非常孝順的廖老師在醫院照料。為瞭讓生病的母親放鬆心情,所以廖老師跟她閑聊一些學校的瑣事,剛好聊到《廚房之舞》這本書,也聊到我母親是宜蘭三星人,無意間竟然發現書中的主角竟然是他母親兒時的摯友,所以急忙打電話找我。經由廖老師的轉述,我又多知道一些母親小時候的事情。有一些是我從前就聽母親說過的,有一些是我從來都不知道的。更巧的是,有一年和係上幾位老師一起帶學生到福山植物園和北橫考察,其中一晚由廖學誠老師安排住在三星的颱電宿捨,現在我纔知道,那晚我睡覺的房間正是母親小時候住的房子(因為我「外公」,也就是母親的養父,當時是颱電的員工)。盡管母親已經不在人世間,但因此找到母親生前最懷念的兒時摯友,內心還是十分欣慰。這個意外的發現,讓我激動不已,可以說是寫作與齣版《廚房之舞》的最大收獲。
其次,我想提一下《廚房之舞》初稿在尋求齣版機會時的一個小插麯,它讓我對學術齣版有更深的體會。由於先前我的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成果──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齣版之後,書店和讀者的反應良好。除瞭獲選2007年7月份《誠品好讀》選書、2007年誠品讀書節百大好書、誠品「好讀報告係列」第二號《好書Good Books:100x100 Must Read》(2008)【年度之最】項目中「終於等到齣版」的年度好書,以及2007唐山書店【獨立書店讀者票選】十大注目書籍第三名等榮譽之外,這本早在1960年齣版,將近半個世紀之後纔有中文繁體譯本的嚴肅類社會科學著作,上市不到兩週首版2,000本就售罄再刷,目前也已經超過四刷,可以說是國科會【經典譯注】係列十年以來銷售成績最好的一本書。甚至有讀者因為讀瞭我翻譯的中文譯本,特地到學校旁聽我的都市地理學課程或找我討論各種都市議題,之後他們更加確立探索與解決各項都市問題的學術∕人生方嚮。
由於沾瞭《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光,聯經齣版社發行人林載爵先生還當麵嚮我邀稿,希望將來我自己的學術著作也能交由聯經發行。於是,當我完成《廚房之舞》的草稿之後,便將書稿寄給齣版社探詢齣版的可能性,但裊無音訊。經過電話詢問之後,得知幾個月後將會排入年度編審會議,必須靜候通知。我自己也知道,盡管幾年前我曾經在國外一傢知名的學術齣版社齣版過一本閤著的英文專論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 ,但是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一個沒沒無聞的大學老師和他第一本學術著作,是很難獲得大型齣版社的青睞。由於不確定聯經是否有意齣版,這時候剛好又收到某位老師送我一本他剛齣版的新書,是國內一傢學術齣版社「都市與空間」係列叢書的第一本著作,從圖書資料上得知這個係列即將齣版的第二本書是我熟識的另外一位老師的著作,我心想《廚房之舞》和這兩本書頗為搭調,可能也適閤放進這個以都市空間和社會文化為主軸的學術係列,至少可以先聽聽齣版專業的意見。於是,我就打電話跟齣版社聯係,很快就約好時間將書稿送去,並且當麵洽談閤作齣版的可能性。
時值農曆年前,齣版社非常忙碌,總編輯還抽空和我晤談瞭兩個小時,算是相當禮遇瞭。他錶示有興趣齣版《廚房之舞》,但也很明白地告訴我學術齣版的睏難,希望原則上不支付稿費和版稅,由齣版社編審會議評估後送國科會申請學術專書的齣版補助。第二天齣版社寄瞭封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他們已經安排年後召開編審會議,順帶跟我說一個和《廚房之舞》有關的小插麯,我將電子郵件的內容節錄如下:
你離開以後,
幫我們印書的許先生來公司,
我把你的書稿拿給他看,
沒想到他竟然津津有味地讀瞭起來。
〔而且還帶迴去讀〕
今天他來跟我報告心得,滿有感觸的樣子。
你知道嗎?
他小學畢業以後就去印刷廠當學徒,
沒唸過多少書哩。
這段話帶我相當大的鼓舞,也讓我體會到學術著作不必然是枯燥乏味和冷冰冰的東西;相反地,當我們可以用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和貼近社會大眾的生活語言來思考整個國傢社會的大問題時,或許枯燥的學術研究和深奧的哲學論述會發揮更大的啓濛作用。
一個多月之後,我收到齣版社的來函,告知我他們的編審會決定「不推薦」《廚房之舞》送交國科會審查,主要的理由是委員們認為本書離他們心目中的學術水準還有一段距離,不願意背書送審。其實,我也知道這本書不是非常嚴謹的學術專論,他們的判斷一定有非常豐富的學術齣版經驗作為依據。為瞭進一步探討學術研究和齣版作的一些問題,我特地將審查意見的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1. 整體而言,本書處理的議題很有趣也很有意義,應該有某種閱讀市場。
2. 本書主要的問題在於行文存在兩種風格:學術語言及通俗用語。根據經驗,這反而容易兩麵不討好,且顯得書寫風格不一緻。
3. 本書前頭用瞭100多頁暢談理論,內容十分豐富,但與後頭的案例分析沒有很緊密的扣連,這樣的斷裂不免有些突兀。
4. 案例討論的部分,廣度夠,但缺乏獨到的素材發現。換句話說,從彆的作品也可能取得類似的資料,因此不易凸顯個人的觀察與創見。
5. 钜細靡遺地描述,反而讓作品變得冗長,特彆是關於進入田野的過程,該思考哪些真的需要呈現給讀者,哪些是對自己比較有意義。
6. 不主張以「專書編審會」的名義送交期刊委託代審,因為就學術要求來看,本書還有上述需要修改之處。
老實說,剛得知齣版社編審委員會的決議時,我相當沮喪,因為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一般的學術著作,而是我失去摯愛的母親之後,努力想釐清的重大問題。不過,這些年來在學術圈裏「混」的經驗告訴我,應該平常心看待。因為我迴國之後在國內發錶的論文常常得到兩極化的審查意見:甲委員的評語可能是「毫無學術價值」,乙委員的意見卻是「具有重大貢獻的理論創見」,往往得勞動第三位審查委員,加上幾分運氣,纔有機會通過審查刊登在學術期刊上。但是細看審查意見的內容,真正深入論文核心的評述,並不多見。包括我自己在審查彆人文章的時候,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到底要嚴格把關還是該鼓勵促成?這讓我不禁懷疑,我們目前這套學術審查的製度對於促進思想交流和提升理論水準,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
迴頭審視自己的文章,我覺得之所以經常齣現兩極化的反應,一方麵是因為我探究的議題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傢非常熟悉的「小事」,例如廚房、菜市場、公共廁所之類的生活場域和日常經驗,平常習慣思考國傢、資本、階級、族群等嚴肅議題的學者們,可能會認為這種婦孺皆知的生活瑣事難登學術研究的知識殿堂;另一方麵是因為我的遣詞用字過於淺白和絮叨,而且討論的過程中還經常牽扯到身邊的人、事、時、地、物,這對於長期浸潤在理論詞藻和科學證據當中的學術前輩而言,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敘寫風格缺乏「學術文章」該有的深度和精準度,更不夠客觀中立,當然不應該放行齣版。
然而,從齣版社給我的兩封電子郵件內容所呈現齣來的反差──市井小民讀得津津有味,學者專傢卻覺得不具學術創見與嚴謹性──反而讓我有一番新的體悟:它反映齣《廚房之舞》似乎有達到我以建構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觀點來分析公寓廚房和女性傢務處境關聯的「去神祕化」目標。而這正是我對社會科學研究和學術齣版的基本態度──「好讀易懂」和「深入淺齣」是學術著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而其步驟在於讓復雜的事情變簡單,讓簡單的事情變得有深度,然後讓有深度的事情變得有趣。雖然我離這樣的研究功力和寫作境界還有很遙遠的距離,但是我朝嚮這個方嚮努力的目標將不會改變。我覺得這纔是學術的王道。
說到這裏,我不得不岔齣來談一下我對學術研究和學術齣版的一些看法。首先,我認為社會科學研究不能脫離真實社會與生活脈絡──它的齣發點是來自真實社會,它的成果也應該迴歸到具體生活。這個來自於批判實在論的研究立場特彆強調「承載理論的具體研究」(a theory-laden concrete research):抽象的理論分析是為瞭化繁為簡地釐清糾結復雜的經驗現象,而具體的經驗分析則是為瞭瞭解必然的因果機製在真實情境之下發生或不發生的形態和曆程。換言之,與真實社會息息相關的學術研究必然會包含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抽象的理論論述和具體的經驗描述。但是它們並非「學術語言」和「通俗用語」的渭涇分明,而是試圖在理論與經驗的不同範疇中尋找和建立一種可以增進人類對於自身處境瞭解和彼此溝通的「共同語言」(the common languages),而且不是單一的語言(not ‘a’ common language)。就像不同族群在溝通時的國、颱語並用或中、英文夾雜,它會隨著我們當下所處的情境特性和對話對象遊移調整,對話雙方也就是在進齣彼此的語言概念之間開始相互瞭解,進而産生共識。
因此我在《廚房之舞》書中耙梳與建構理論的章節會多用一些「學術語言」,甚至引述或是加註英文,以便和其他(西方)理論對話;同樣地,在描述與分析經驗現象的時候則會多用一些日常生活的「通俗語言」,必要時甚至設法藉用俚語或忠實呈現口語的內容,盡可能精確傳達具體的經驗現象,然後再設法將它概念化。換言之,此處並非「兩種語言」的風格問題,而是進齣與穿梭於抽象概念和具體現象之間動態的「學術曆程」:唯有透過抽象概念不斷操作化的演繹動作和具體經驗不斷概念化的歸納動作,也就是批判實在論所謂的「反覆推演」過程(retroduction),纔可能逐步建構齣不同領域、不同立場也可以相互溝通和彼此理解的「共同語言」。而整個學術研究的曆程就是在這兩種語言之間不斷辯證轉譯的溝通過程。遺憾的是,傳統的學術齣版似乎長期陷入「非此即彼」(either/or)的兩難睏境:不是焠鍊成隻有極少數相同領域學者熟悉,內容晦澀艱深的學術論文,就是簡化成給一般讀者閱讀的科普叢書,使得學術研究中最具原創性的知識生産過程被神秘化的科學神話所掩蓋。這些做法雖然具有簡潔有效的知識傳遞效果,也就是心理分析常說的父權語言象徵秩序,卻忽略瞭學術著作作為再現與激發學術想像和科學創意的思想宮籟。
這就必須談到日常生活研究,尤其是本書所聚焦的日常生活地理學研究,所揭櫫的核心課題──因為習慣成自然和過度熟悉而忽略對於生活環境和身心處境的質疑與批判。在公寓廚房和女性傢務處境的議題上,為瞭消弭西方學術理論與我們當前生活處境之間的鴻溝,我刻意將《廚房之舞》定位為一本「有人味兒」的學術專論。但這並不錶示我會因此忽略學術論文該有的嚴謹態度。相反地,我在章節架構上採取比一般學術論文∕學術專書更為嚴謹的安排方式:在實證科學「假設演繹法」(the 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包括(1)問題意識、(2)文獻迴顧、(3)研究設計、(4)分析討論和(5)結論建議的五段式論述架構下,我特彆在文獻迴顧(第二章)後麵增加一整章的篇幅來建構日常生活地理學的基礎理論(第三章)。我將這個原創理論的建構動作稱為「理論迂迴」的思想繞路。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我在迴顧西方學術文獻的過程中,發現既有理論無法充分迴應本書的問題意識,因此試圖提齣瞭一個全新的基底理論──以「身體–空間」為核心的日常生活地理學,以及因之而來的嶄新分析取徑──用以彌補傳統政治經濟學分析不足的社會經濟學觀點。而我的寫作策略是先在大傢熟習的文獻迴顧章節耙梳有關性彆、空間、科技與文化的既有論述,一方麵讓讀者掌握相關議題的理論脈絡,同時也順勢點齣目前理論不足的窘境,然後另外用一整章的篇幅將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係譜鋪陳齣來,這也是本書可以為人文地理學和颱灣社會研究作齣貢獻的重點之一。換言之,這是《廚房之舞》最具學術原創性的地方,也是許多社會科學研究相對欠缺的部份。尤其是颱灣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不論是期刊論文或是學術專論,似乎鮮少有人提齣全新的理論架構,多半隻是沿用既有的理論觀點,然後針對經驗資料加以微調驗證而已。讀慣瞭這一類研究論著的讀者乍讀本書時,可能會覺得過於冗長和突兀,但我認為,像第三章這樣的內容纔是我們要求學術專論必須具備的關鍵章節──作者獨創的理論見解。因為核心論述及其建構曆程對於強調原創性的學術專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必要條件;而對既有的理論文獻加以迴顧隻是學術論著的必要步驟,但並不充分。真是重要的是必須提齣自己的理論觀點,並據此分析現實世界的經驗現象。在《廚房之舞》當中我之所以要用第三章一整章的篇幅來建構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架構,就是為瞭體現這樣的學術理念。遺憾的是,在多數的審查意見中,完全看不齣審查委員們有讀到這個訊息,因此也看不到他們對日常生活地理學理論的任何評論。
至於本書第四章有關分析架構和研究設計的部份,許多學術專書不是一筆帶過就是完全捨棄,比較細心的作者則是將研究方法放在書後的附錄。但是我卻反其道而行,不僅钜細靡遺地交代經驗資料的取得方式和田野工作的實際過程,甚至以半章的篇幅說明銜接理論概念和研究方法之間的分析架構。有經驗和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分析架構是我試圖結閤既有理論觀點和自創理論架構的概念重整,同時也是五、六兩章討論與分析章節的敘事架構。換言之,從分析架構到研究設計的概念整閤和操作化轉換,是進齣理論世界和經驗世界的隘口,也是檢驗學術論著最重要的關卡。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詳述這些技術操作的細節,是希望「迴復」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在學術專書中應有的角色與地位。目前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著作似乎越來越不重視研究設計對於整個研究成果的關鍵影響。不僅碩、博士的學位論文常常隻在作為序論的第一章中用極短的篇幅草草帶過資料取得的方式,例如文獻迴顧法、問捲、田野觀察、深入訪談等製式的研究方法,連許多正式齣版的學術專論也未清楚交代經驗資料和問題意識之間的關係,使得讀者難以判斷後續因著這些資料而來的分析討論是否具有價值或遭到扭麯。殊不知資料取得的對象、方法、過程、內容和記錄方式等,都會影響研究的結果的詮釋的意義。它不隻是「研究方法」的直接應用而已,而是必須針對理論觀點、資料特性和實際限製精心設計的「研究策略」,因此也是學術專論中必須詳加討論的核心部份。本書在第四章中詳述銜接理論概念和經驗資料的分析架構及研究設計,就是希望找迴在大多數學術著作中不受重視而逐漸消失的「研究曆程」。我對於審查委員們認為這些研究曆程的「內幕」過於纍贅,應該加以隱藏和割捨的看法,並不認同。至於孰是孰非,就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此外,在整本書的寫作策略上,我則是盡可能採取淺白但非口語的敘寫風格來銜接理論和生活之間的間隙,希望朝嚮淺顯易懂的學術著作方嚮發展。它不是通識教育或是科普書籍的學術簡化版,而是「原原本本」的學術著作,目的是要讓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深奧的理論概念因為相互檢證而獲得釐清。因此有必要在內容上盡可能詳實完整,文字也要力求簡白,讓讀者能夠輕鬆閱讀和順利理解。但是我猜,這一番話必定惹來不少訕笑。因為一本沒有市場的學術著作,怎麼可能産生多大的影響呢?這樣的理想,實在不切實際。不過,我寜可樂觀地期待這個散佈在學術象牙塔、科普和通俗著作之間的「嚴肅類圖書市場」能夠凝聚擴大,因為這是知識分子汲取思想養分的重要來源,也是不同領域之間進行學術對話的關鍵橋樑。可惜的是,目前這塊嚴肅類圖書的閱讀市場主要是靠翻譯西方的學術著作來充場麵(包括大量的科普∕社科普著作),國內學者的學術專論在質與量上尚難與之等量齊觀。我目前正在進行的另一個寫作計畫,同時也是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計畫──《空間好讀,發現新地理: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經典考掘與係譜再現》也是在為同樣的理想鋪路。我的想法很簡單,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高等教育不能一味仰賴經過剪輯編排的教科書(大學教育)和零碎片斷的期刊論文(研究所),而是需要迴歸學術經典的原始文本,纔能一窺理論思潮的完整樣貌。而且,除瞭西方的學術原典之外,我們更需要從這塊土地上孕育齣來的原創性中文學術經典。這也是國內學者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在努力生産期刊論文的「學術工廠」之外,我們必須積極擴大中文學術專書在整個圖書市場中的版圖,甚至有計劃的延伸到英文學術齣版的領域(例如以中、英文並置的雙語模式將「颱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TSSCI期刊變為SSCI期刊,或是將國科會社會科學中心補助齣版的學術專書導嚮英文專書的齣版),否則「孤島式」的本土研究或「單嚮式」的進口理論恐怕都不是積極推動颱灣學術研究的長久之計。
最後,由於審查委員不太明瞭書名「廚房之『舞』」究竟在「舞」什麼,所以在此我想簡單說明一下書名的意義。原本我隻是要寫一篇英文論文,所以最初的標題是用英文構思的,叫做The Kitchen Drama: Cooking Gender, Spa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主標題The Kitchen Drama除瞭廚房的關鍵概念之外,旨在強調從性彆、空間、科技和文化等麵嚮來探討廚房生活的故事。但是發現光是性彆角色、居傢空間、廚房科技和飲食文化等內容元素尚不足以傳達我想用來分析廚房議題的核心概念,也因為後來發展齣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架構,所以就將副標題改為「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
至於主標題部份,我曾經想過好幾種可能,例如「廚房劇場」、「廚房故事」、「廚房芭蕾」等足以凸顯廚房生活動態的標題,最後決定用「廚房之舞」來命名。一方麵是因為緊張忙碌的廚房工作常常讓女性手忙腳亂,舞蹈比戲劇容易傳達廚房動態的視覺意象;而廚房作為女性傢務工作的生活場域也具有現象地理學所說的「身體芭蕾」和「地方芭蕾」的身體∕空間關係。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我母親生前非常喜歡跳土風舞,盡管她的身材稍胖,但是腳步和舞姿卻相當輕盈曼妙,就像許多婦女在處理日常傢務時的機智靈巧。加上母親過世後,我曾經夢見母親沒有病痛婆娑起舞的輕快模樣,讓我相信生前為人和善的母親從此無憂無慮地安居在天堂,所以我決定用「廚房之舞」作為書名。其實,我應該讓讀者自己去領略書名的意義,因為不論是在書中或真實生活裏都不難發現這些綫索。我之所以把我為書命名的想法統統攤齣來,尤其是後者那些非常私人的理由,是想乞求讀者原諒我的私心,畢竟這個研究的起心動念是來自於我對母親去世的不捨。也希望我對於公寓廚房和女性傢務處境的初步觀察,以及對於日常生活地理學和身體–空間社會經濟學的粗淺想法,能夠引發更多相關議題的研究和討論。
找迴自在、安居的「身體–空間」(代序)
坐在客廳窗前,望著窗外即將完工的內湖捷運綫,偶而還會看到奔馳在軌道上測試的電聯車。在捷運兩旁,各有一棟15層和17層的高樓公寓正在趕工,預計在今年底完工。再往前十幾公尺,20層高的公寓大樓牆上大剌剌地垂掛著其他建案的巨幅廣告,指引購屋民眾沿著捷運的方嚮,繼續前進。原本從傢中即可遠眺的碧山巖和大埤湖,也因為鄰近大樓的興建,即將消失在我傢客廳的窗景裏。往好處想,捷運和高樓的興建帶動瞭房價的上升,也讓我的資産水漲船高。至於被高樓遮蔽的窗景,隻能自認倒楣,誰叫我無力負擔緊臨湖邊的景觀住宅。反正白天上班不在傢,晚上外麵又黑漆漆的,還是關心傢裏的空間比較實在。可是,當我迴頭望著傢裏的空間,抬頭看到牆上母親的照片,馬上想到隨著捷運綫的延伸和房地産的開發,會有越來越多和我傢一樣的公寓大廈拔地而起,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糾結起來。
我傢是一間位於颱北近郊某國宅社區裏的公寓住宅,三房兩廳的格局,室內麵積30坪。整棟公寓樓高12層,裏麵有96戶幾乎一模一樣的住宅單元;而整個國宅社區共有97棟5樓、7樓和12樓的公寓大樓,近2,000戶的公寓單元。社區周遭更有多到數不清的5樓、7樓、12樓,甚至16層樓以上的公寓大樓。放眼整個颱灣地區,約有八成的傢庭是住在公寓住宅裏;都市地區的公寓傢庭比例,更高達95%以上。這些不論樓層高低、坪數大小、外觀新舊、或是內裝優劣的公寓住宅,都是過去三、四十年裏興建的現代住宅。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以三房兩廳為主,如同一個模子打造齣來的標準平麵。而且,客廳(L)、飯廳(D)和廚房(K)的麵積和位置,幾乎是以一種等比級數、由前而後的降冪方式排列:例如,L:D:K=8坪:4坪:2坪;或是L:D:K=6坪:3坪:1坪。在樓地闆麵積原本就不大的前提之下,廚房的麵積更是被壓縮到近乎窘迫的狀況:它是公寓住宅中,麵積最小的室內活動(工作)空間。
這樣的住宅結構──集中都市的高樓集閤住宅、標準化的平麵模組、比例懸殊的空間配置──有什麼問題嗎?如果我們同意充裕的住宅供給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大前提之一,也是人民安身立命和維係傢庭關係的基本需求,那麼標準化設計、大規模興建的現代公寓不正是有效解決都市住宅問題的最佳方案嗎(如果售價再大幅降低的話!)?再者,寬敞、前置的客廳、飯廳和相對狹窄、退縮的廚房、浴廁,不也是服膺使用者需求和講求坪率的空間邏輯?這樣的住宅現代化曆程和成果(包括高房價和超過八成的自有住宅率),難道不是我們該引以自豪的颱灣奇蹟?
十年前我或許還會天真地這麼認為,可我現在已經不再那麼肯定瞭。我甚至懷疑戰後迄今大量齣現的公寓住宅裏潛藏著一股莫名的危機,正悄悄地吞噬颱灣婦女的身心健康。而且,已經隨著廚房的排油煙管,送齣一波波的求救警訊。
再對照曆年來高居颱灣死亡原因首位的癌癥死亡統計,我發現肺癌已經蟬連女性癌癥死亡原因第一位多年,近五年平均每年奪走兩韆多條婦女的性命,比乳癌和子宮頸癌的死亡人數相加還多。醫學界流傳著一種說法:每十個因肺癌死亡的女性當中,有一個是吸菸造成的,四個是二手菸受害者,另外五個則是「不明原因」。各項醫學研究也逐漸證實,所謂的「不明原因」,其實和日常生活裏的廚房油煙,關係密切。而廚房油煙又和公寓廚房狹小、封閉的空間特性,女主中饋的性彆傢務處境,以及華人偏好熱食和快炒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
「碰巧」的是,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城市等華人密集的地區,也是全世界女性肺癌罹患率最高的一級警戒區。這些地方和颱灣一樣,有著公寓大樓密佈的住宅環境和喜歡熱火快炒的飲食文化;而受害最深的,莫過於長年蜷縮在公寓廚房裏麵隨著爐火和油煙起舞的華人婦女。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加快和整體經濟的起飛,中國大陸這幾年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大城市興建公寓住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婦女陷入公寓廚房的危機,甚至為此付齣生命的代價。也許,我們應該及早提齣警訊,以免有越來越多的婦女遭受廚房油煙的威脅而不自覺。更重要的是,我們得設法解開「傢庭毒氣室」的死結,讓公寓廚房和煮食傢務不再是讓婦女聞之色變的「傢務牢籠」(domestic prison)和「生活徒刑」(sentenced life)。為此,我試圖建構一個透視現代公寓住宅和女性傢務處境的「廚房稜鏡」(the kitchen lens),讓隱藏在公寓住宅裏的生活風險得以現形;同時,也讓女性在傢務工作上的默默付齣,得到現身和發聲的機會。
* * *
屈指算算,本書從研究問題的發想到初稿完成,耗費瞭七年的時間。在這段不算短的日子裏,我曾經多次就所處研究曆程的關注重點,以及當時對這個議題的思考方式,在不同的學術研討會中提齣報告。希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現場意見交流以拓展本書的思考麵嚮,盡可能完備理論和經驗分析的觀點。走筆至此,我也相當慶幸,經過長時間醞釀和多次研討會反芻,許多最初自以為是的褊狹念頭逐漸獲得釐清,整個「廚房之舞」的問題意識也變得較為宏觀和周延。
最早是在2003年7月中國地理學會所舉辦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人口、環境、資源與生態、觀光、旅遊」研討會中,我和淡江大學建築係的劉欣蓉老師及長庚大學工業設計係的翁註重老師,在「流動、排除、日常生活與地方」的子題議程當中,共同以〈從風險社會與日常生活看廚房、煮食與母職的建構〉、〈三房兩廳一米八:核心傢庭空間建構之初探〉、〈從大竈到瓦斯爐:戰後颱灣地區廚房科技發展簡史〉等三種不同的觀點切入,試圖從性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