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修養》希望讓讀者培養文化的世界觀,瞭解人類文化的普同性與個彆麵,消弭文化相對性産生的偏見與刻闆印象,學習、欣賞並進一步贊揚他人的文化內涵,追求中國傳統宇宙觀的「緻中和」(最高均衡與和諧境界),也就是:自然係統時間與空間的和諧、人內在與外在的均衡,以及人際關係的和諧。
本書旨在討論文化的實質內涵,藉由文化人類學的分類方式,把文化剖析為三大部分:
1.物質(科技)文化
2.倫理(社群)文化
3.錶達(精神)文化
討論三類文化的細部內涵,比較不同文化差異,並藉以反映自我文化的特性與其睏境,從中修改並導正,以達現代生活的文化素養。
作者簡介
李亦園
福建晉江人,民國二十年生。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現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著有《文化與行為》、《一個移殖的市鎮》、《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師徒、神話及其他》等專書,編有《中國人的性格》、《文化人類學選讀》、《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及《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等論文九十餘篇。
《總序》
《序言》
《第一篇》文化的意義與本質
第一章 文化的意義
第二章 文化起源的啓示
第三章 文化的纍積
第四章 文化的塑模力
第五章 文化的相對性
第六章 文化的內涵
《第二篇》物質文化或科技文化的修養
第七章 穿衣的文化
第八章 飲食文化
《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
《 飲食的文化差異法則
第九章 住的文化
《 傳統倫理與居住方式
《 居住方法與身份錶徵
《 房屋建築與宇宙觀
第十章 行的文化
第十一章 科技與文化
第十二章 汙染的社會文化觀
《 超自然的汙染
《 社群對立的汙染
《 價值變遷的汙染
《第三篇》倫理文化或社群文化的修養
第十三章 傢庭與文化
《 人倫關係與文化特性
《 延續的特性
《 包容的特性
《 權威的特性
《 非「性」的特性
第十四章 「父子軸」文化的特殊錶現
《 視夫妻如父子的行為
《 色情文化的根源
第十五章 孝的現代意義
《 親子關係的角色意義
《 角色的特定性與蔓延性
《 角色的相互性
《 角色的平等性
《 教孝的若乾原則
第十六章 倫理的再擴展
《 群己的倫理
《 兩性倫理
《 教育的倫理
《 消費者倫理
《 知識的倫理
第十七章 人治與法治
第十八章 文化與管理
《 有沒有中國式的管理?
第十九章 風俗習慣的閤理化
《第四篇》精神文化或錶達文化的修養
第廿章 精神文化與宇宙觀
《 傳統宇宙觀的架構
《 自然係統和諧的宇宙觀
《 個人係統和諧的宇宙觀
《 人際關係和諧的宇宙觀
第廿一章 欣賞素養與文化傳承
第廿二章 中國人信什麼教?
《 傳統宗教信仰的特色
第廿三章 祖宗崇拜
《 祖宗崇拜的社會文化意義
《 祖宗崇拜的形式
《 祖宗崇拜的現代社會功能
第廿四章 神靈與鬼魅
《 神與鬼的分野
《 祭品的象徵意義
第廿五章 宗教抑迷信?
第廿六章 算命占蔔的文化觀
《 占蔔的種類
《 自然訊息的觀察
《 人為操作的溝通
《 占蔔的社會功能
《 中國占蔔發展的源流
《 中國占蔔的特色
第廿七章 童乩抑神棍?
《 童乩是什麼?
《 是不是真有神附體?
《 童乩真能治病嗎?
《 什麼人去作童乩?
《 對童乩現象應持的態度
第廿八章 說儀式
《 世俗儀式
《 神聖儀式
《 虔信教派
《 儀式與文化法則
結語
建議參考書目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快一個月瞭。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那個頗有幾分詩意的書名——“文化與修養”。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古老智慧的傳承,是人與人之間溫和的交流,是某種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追求。然而,當我翻開書頁,驚喜地發現它並非我想象中的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探討瞭“文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深刻角色。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如何修養”,而是通過展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讓我自己去體會什麼是真正的“修養”的根基。比如,書中對古代文人雅士日常生活片段的描繪,細緻入微,讓我看到瞭他們在簡樸中追求的精神富足,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長年纍月沉浸在優秀文化中的自然流露。又比如,作者通過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觀察,揭示瞭錶麵的浮躁背後,其實是對文化根基的某種疏離。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停下來,反復思考,聯係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自身在文化理解上的不足,也點亮瞭我對未來學習方嚮的迷茫。它沒有給我答案,但它給瞭我一個探索的起點,一個思考的空間,這是我最看重的一點。
评分起初,是被“文化與修養”這個書名所吸引,我以為裏麵會充斥著各種古籍的引述和名人名言,大概會是那種一本正經、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學術類讀物。但當我翻開它,卻發現瞭一片意想不到的寬廣天地。作者的視野極為宏大,他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領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人類文明的漫漫長河。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社會風貌、生活習俗的描繪,細緻入微,仿佛一幅幅鮮活的畫捲在我眼前展開。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風度”和“品味”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它們定義為某種刻闆的模式,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文化積澱和個人選擇的綜閤體現。他通過講述一些曆史人物的軼事,以及對一些藝術品、生活用品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修養”的多種可能性,它不一定是模仿,而更是一種內在的覺醒。讀到某些關於文化衝突與融閤的段落時,我更是深感震撼,原來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是無數文化相互碰撞、吸收、演變的延續。這本書沒有給我“如何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的答案,但它讓我開始審視“什麼是真正的有修養”,以及它與我所處的文化環境之間那看不見的聯係。
评分我買這本書,完全是衝著那個充滿文藝氣息的書名去的。“文化與修養”,聽起來就有一種讓人心生嚮往的寜靜與深邃。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能夠提升個人品味、指導為人處世之道的“心靈雞湯”。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用一種溫和而有力的筆觸,引導我去探索“文化”這個宏大的概念。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是“修養”,而是通過對不同社會現象、曆史事件、乃至細微的生活習慣的剖析,讓我自己去體會“文化”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思想、行為,甚至是情感。書中對不同地域的節日習俗、藝術形式的介紹,讓我看到瞭文化多樣性的魅力,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某些文化的片麵理解。尤其是在談到“禮儀”和“規矩”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束縛,而是揭示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和人際交往的智慧。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感到一種豁然開朗,仿佛一直以來那些模糊的關於“何以為人”、“何以為善”的問題,在這裏找到瞭不同的解讀視角。這本書讓我明白,“修養”並非外在的雕琢,而是源自對文化深層的理解與認同。
评分我承認,最初是被這書名裏“修養”二字所吸引,總覺得能找到一些提升自我、讓自己變得更有格調的“秘籍”。然而,翻開書,我發現它並非那種“速成班”式的指導手冊。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但又不失力量。他仿佛一位老友,坐在你對麵,緩緩地道來,講述的都是些看似尋常,實則蘊含深意的道理。書裏有很多關於曆史事件的解讀,不同於教科書上那種冰冷客觀的陳述,而是從人性、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去剖析,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選擇和掙紮。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某個時期藝術發展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和藝術傢,更重要的是闡述瞭當時的社會思潮如何影響瞭藝術的走嚮,以及藝術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人們的精神世界。這種文化與社會、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描繪,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從中看到瞭,所謂的“修養”,並非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深深植根於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化土壤之中。有時讀到某些令人扼腕的片段,會讓我反思當下的社會風氣,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也忽略瞭那些重要的文化傳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修養,需要建立在對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僅僅是外在的禮儀和談吐。
评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好奇,它所提及的“文化”和“修養”,這兩個詞在我腦海中總是與一些比較高雅、遙遠的意象聯係在一起。我曾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或者充斥著許多陳詞濫調。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卻發現瞭一股彆樣的清新與深刻。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嚴謹地論證,而是更像是在編織一張網,將曆史的長河、社會的變遷、人性的幽微,以及不同文明的碰撞,巧妙地聯係起來。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生活習慣的對比所吸引。比如,對東方含蓄內斂與西方直接奔放的比較,作者並沒有進行簡單的優劣評判,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差異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曆史淵源,讓我對“理解”這個詞有瞭更深的體會。我發現,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其實都深深烙印著文化的痕跡。而“修養”,在我看來,就是在這個理解的基礎上,尋找到一種與自身、與他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方式。這本書沒有給我明確的“如何做”,但它讓我開始“如何思考”,這對我而言,是一種更寶貴的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