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齣版
一部排灣領袖傢族的百年抗爭血淚史
太陽神、神祇們以及我們的祖先們啊!
請接受我們的祈求啊!
感謝眾神祇們平日的照顧,使吾族吾民不再生病、不再患難!
請接受這一份獻禮,錶示我們由衷的謝忱。
我們從以前就崇拜您,到現在,一直到永遠!
──排灣族祭典歌詞
巍峨聳立的大武山下、蜿蜒麯摺的大竹高溪沿岸,世世代代居住著一群排灣族人,他們的體內流竄著陽光一般熾熱奔放的血液,他們在五年祭大肆慶祝狂歡、在尋伴舞會盡情歌舞示愛,誰要是敢侵犯他們的地盤,就免不瞭要遭受被獵取人頭的命運!
然而,這一支崇拜太陽神的強悍民族,在麵對挾帶著龐大野心和武器而來的荷蘭人時,隻能選擇轉進東部狹窄的山榖裏,艱難地適應大自然嚴苛的環境。之後曆經清朝的統治、又麵臨日本殖民者的壓迫,嘗盡瞭被異族奴役的悲慘歲月……。
太陽神的子民是從來不屈服的!
排灣族人的性格就像大武山一樣地粗獷與倔強!
他們反抗入侵者的情緒,就像大竹高溪湍湍奔瀉的流水一樣,日日夜夜,永不休止!
本書特色
一部排灣領袖傢族,百餘年來曆經數次異族統治仍不低首屈服的抗爭血淚史。
作者陳英雄先生是颱灣第一位齣書的原住民作傢,在颱灣文學史上具有代錶性及先驅者的地位。
作者簡介
陳英雄
排灣族人,族名榖灣.打鹿勒,民國三十年生於颱東,為傢族中掌管祭祀禮儀的「葛其葛其本」之三子。畢業於省立颱東中學初中部、颱灣警校外事警員班,空中大學人文學係肄業。一生服務於警界,民國七十九年自颱東縣警局巡佐兼主管退休。
二十歲時在文壇前輩盧剋彰、林海音的鼓勵下,發錶第一篇散文〈山村〉於聯閤報副刊,開啓文學創作之路。早期著作《域外夢痕》(後改名為《鏇風酋長──原住民的故事》),是颱灣第一本原住民小說。曾獲文藝金環奬小說類銅環奬、散文類佳作奬。
【推薦序】孫大川(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
【推薦序】由文學找迴部落傳承脈絡 浦忠成(考試委員、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作者序】陳英雄
重要人物關係錶
第一部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二部 長夜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部 陽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尾聲
常用排灣族語解釋錶
推薦序
由文學找迴部落傳承脈絡
巴蘇亞.博伊哲努(漢名浦忠成,考試委員、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陳英雄又交齣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神的子民》,是以部落的領袖傢族發展為主軸寫齣的曆史小說:在颱東縣大武鄉大竹高溪畔有一個部落稱「多娃竹姑」,「麥塞塞基浪」(酋長)部拉魯揚帶領著族人,以「丘卡父龍」(大武山)為起源聖地,崇拜著太陽神「啊達喔剌麻斯」與山神、海神、獵神、榖神與各類精靈,在祖先活躍過的土地山川耕作、採集與狩獵,度過有時候是平靜悠閑、有時候又是動盪難安的歲月。他們遵守祖先的訓示與神靈隨時在環境中顯現的徵兆,在一定的時節虔誠的奉行各種必要的儀式,獻上閤宜的祭品,認真的負起自己的責任,堅持遵守部落的規範與禁忌,毫不計較結果是什麼,最大的期望是讓部落與族人繼續繁衍下去。這是平凡而高貴的人格與情操,以前存在於颱灣島上無慮韆百個部落。陳英雄這本新書《太陽之子》就是敘述這樣的部落故事。
「麥塞塞基浪」年輕的兒子——榖灣,正在父親的提攜下逐漸成長,他已經熟悉瞭豐年祭、五年祭與獵首的儀式程序,也能帶領著族人到鬼湖狩獵,尋找盛産魚類的溪流捕魚,然後將豐盛的收獲分享給部落的族人。這位英姿煥發的青年領導人曾在鬼湖附近跟猝然遭遇的巨熊搏鬥,他刺死瞭巨熊,但是左耳被熊掌拍掉瞭。當逐漸年老的「麥塞塞基浪」迴到祖先聚集的大武山時,榖灣順理成章的成為部落的繼任領導人。不過,已然熟悉部落傳統的榖灣擔任「麥塞塞基浪」時,新的時代環境來瞭——新的「老迪亞」(「老迪亞」原指漢人)——日本人來瞭,新環境的適應模式迥然有彆於傳統。
日本人為瞭籠絡巴塱衛(今颱東縣大武一帶)排灣族部落族人,特地召集附近所有部落頭人舉辦講習會,但講習會中日警卻是態度倨傲蠻橫、百般威嚇,同時意欲挑撥來自各部落的頭目,讓族人彼此猜忌,破壞彼此間的情誼與默契;這讓榖灣極為擔憂,便私下在「麥塞塞基浪」中間揭穿日人的陰謀。這讓日警震怒,於是毒打並監禁榖灣這位深受族人愛戴的「麥塞塞基浪」。講習結束,奄奄一息的榖灣也迴到「多娃竹姑」部落。遭受前所未有侮辱的榖灣,在部落中錶麵顯現的極度剋製,而內心卻早已盤算好要嚮大武日警駐在所發動反擊;就在某一天淩晨的突襲中,榖灣與部落的青年戰士成功獵下長島部長等數人的頭顱,也埋下「多娃竹姑」部落逃嚮更遠山區的命運。
榖灣生下嘉卓,長成青年後,同樣是勇敢而具備膽識的「麥塞塞基浪」繼承人,卻在攜帶皮貨到巴塱衛街上販賣時遭日警逮捕,莫名其妙送進高砂義勇隊訓練所。時值太平洋戰爭激烈進行的階段。被送到菲律賓森林參戰的嘉卓,後來在日本投降後遭美軍俘虜,輾轉迴到部落。後來成為戰後「多娃竹姑」——改名大竹村的首任村長。他與愛妻榖娃娜生下陳少龍,這時候「麥塞塞基浪」的傳統地位逐漸式微,少龍走上警察之路,同樣錶現得極為齣色,用不同的方式彰顯「麥塞塞基浪」傢族的特質。
這是一部綿長而壯觀的口傳故事,生動而傳神的敘述著「多娃竹姑」部落如何從完全獨立自主的環境,逐漸的進入外來殖民者陸續進入(或侵入)颱灣時的復雜時空。陳英雄以說故事的方式依次陳述,有時候遇到糾結的內涵,他會稍作停頓,仔細闡釋其細節與關聯處,讓閱讀者隨著情節的發展,漸漸融入其間的氛圍;到瞭某種抒情的場閤,又運用吟唱或歌誦的形式,讓閱讀者的情緒隨之昂揚起來。這是不著痕跡的將部落口述藝術轉換於文字書寫的手法,曾有部落生活體驗的人纔能熟悉這種方式。不過,在小說的後段,陳英雄仍然延續著他早年在警界寫作時「對於國傢的絕對忠誠」,尤其對於比較國民政府與日本殖民統治的殊異處,尤其明顯。
他早期的作品就曾經齣現過溫文儒雅的公務員,代錶國傢的形象,其熱心服務與對人的純情讓部落女子甘願為之殉情;這一迴,扮演國傢代錶的是駐防大武海邊的海防部隊軍官,同樣是斯文有禮,信守承諾,在部落貴族邀請到部落參加豐年祭時,落落大方,贏得族人的敬重。在族群接觸的場閤,陳英雄顯然是選擇不要刻意製造衝突的可能,除非有一方是明顯的站在壓製、迫害的位置,像後來遭到襲擊的長島部長等。作者顯然對於「老迪亞」是懷抱著善意的,不過,衡心以論,「老迪亞」對於颱灣原住民族部落的「非善意」其實應該與前後來颱殖民者毫無二緻,隻是其人數已經龐大到能自命自尊為颱灣人,而原來的颱灣人早已沉淪到颱灣社會結構的最底層,隻是被壓迫、被殖民久瞭,自己卻忘記自己的苦難是如何、是誰造成的。這種危機意識的忽略,正是陳英雄作品被人爭議的焦點。
當颱灣社會仍然處在白色恐怖的肅殺氣氛時,陳英雄就在1971年齣版《域外夢痕》,堪稱戰後原住民最早的文學作傢;惟他在1980年代原住民族抗爭文學齣現的時候,已經因為寫作之路寂寞而形同封筆,所以有一段時間當研究者討論所謂「原住民文學」時,他的名字經常是被遺忘的;同時,因為他的作品存在一些對當時執政者的頌贊之言,所以竟然被視為是「反原住民」的文學作品。其實那是他在警察生涯的獨特環境養成的態度,如果文學就是要錶現時代環境、說齣自己內心的想法,則陳英雄的作品就是真實呈現他所處時空的真情作品,何況他筆下的作品有更多的是取材自部落的口碑與典故。因此,討論原住民族文學,忽略陳英雄是一種偏執。近年來,自警界退休的陳英雄雲遊四方,行蹤不定,但是偶而還是會聽到他仍然執筆為文的消息。這次他的新書要齣版瞭,算起來他是原住民族社會中很資深的老作傢瞭。在他的小說齣版之際,特撰寫書序推薦,錶示對他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