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作者為文寶峰(H.Van Boven),是比利時人,曾在綏遠、北京一帶傳教,喜歡中國新文學。一九四四年,被日本侵略軍關進集中營後,他繼續閱讀新文學作品和有關書籍,用法文完成瞭《新文學運動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e),一九四六年作為「文藝批評叢書」的一種,由北平普愛堂印行。 正文共有十五章,除〈序言〉和〈導論〉外,分彆是1.桐城派對新文學的影響;2.譯文和最早的文言論文;3.新文體的開始和白話小說的意義;4.最早的轉型小說──譯作和原創作品;5.新文學革命;6.文學研究會;7.創造社;8.新月社;9.語絲社;10.魯迅:其人其作;11.未名社;12.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和新寫實主義;13.民族主義文學;14.自由運動大同盟;15.新戲劇。
作者簡介
謝泳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史。著有《西南聯大和中國現代知識份子》、《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的睏境》及《何故亂翻書──謝泳閱讀筆記》等書。
蔡登山
淡江大學中文係畢業。曾任高職教師、電視颱編劇,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企劃經理、行銷部總經理。沉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達三十餘年。現為秀威資訊科技叢書主編。著有《電影問題.問題電影》、《往事已蒼老》、《人間四月天》、《許我一個未來》、《人間花草太匆匆》、《人間但有真情在》、《傳奇未完──張愛玲》、《百年記憶》、《魯迅愛過的人》、《另眼看作傢》、《色戒愛玲》、《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編著《柔情裹著我的心──徐誌摩的情詩與情話》、《消逝的虹影──王世瑛文集》等。
「中國現代文學史稀見史料」前言 謝泳
這裏搜集的有關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三種史料並不特彆難見,但在事實和經驗中,它們的使用率並不高,有鑒於此,我和登山兄想到把它們集中重印齣來,供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學者使用。
《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
第一本是英文《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 & Plays)。
本書是一九四八年輔仁大學印刷的,嚴格說不是正式齣版物,所以可能流通不廣。夏誌清寫《中國現代小說史》的時候,在前言裏專門提到宋淇送他的這本書非常有用。這本書的作者,通常都認□是善秉仁。關於此書的編輯情□是這樣的:當時「普愛堂齣版社」計劃齣版一套叢書,共有五個係列,第一個係列是「文藝批評叢書」,共有四本書,其中三本與中國新文學相關,一本是《文藝月旦》(甲集,原名《說部甄評》),□本是《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還有一本是《新文學運動史》。《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蘇雪林寫的「中國當代小說和戲劇」(Present Day Fiction & Drama In China)。
第二部分是趙燕聲寫的「作者小傳」(Short Biographies Of Authors)。
第三部分是善秉仁寫的「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
本書印刷的時間是一九四八年,大體上可以看成中國現代文學結束期的一個總結,作□一本工具性的書,因□是總結當代小說和戲劇以及相關的作傢問題,它提供的材料準確性較好。特彆是善秉仁編著的《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主要是一個書目提要,雖然有作者的評價,如認□適閤成年人、不適閤任何人或者乾脆認□是壞書等,但這些評價現在看來並不是沒有價值,我們可以從他的評價中發現原書的意義,就是完全否定性的評價,□ F文學史研究來說也不是毫無意義。比如當時張愛玲齣瞭三本書,分彆是《傳奇》《流言》和《紅玫瑰》(原名如此),提要中都列齣瞭。
認□《流言》適於所有的人閱讀,而對《紅玫瑰》是否定的,建議不要推薦給任何人。對《傳奇》則認□雖然愛情故事比較危險和灰色,不閤適推薦給任何人閱讀,但同時認□,小說敘述非常自由和具有現代風格,優美的敘述引人入勝且非常有趣。另外,本書對《圍城》的評價也不高。 本書的編纂有非常明確的宗教背景,前言開始就說明是嚮外國公眾介紹中國當代文學,但同時也有保護青年、反對危險和有害的閱讀。作□中國早期一本比較完善的現代文學研究著作,本書的價值可以說是相當高的,除瞭它豐富和準確的資料性外,蘇雪林的論文也有很重要的學術史意義。它基本梳理清瞭中國現代小說和戲劇的發展脈絡,而且評價比較客觀。她對魯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開創性地位有正麵的評價,對老捨、巴金也有較高評價。
對新興的都市文學作傢群、鄉土作傢群、北方作傢群等等,都有專章敘述,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傢和劇作傢基本都注意到瞭。本書敘述中國當代小說,蘇雪林第一個提到的就是魯迅,她說無論什□時候提到中國當代小說,我們都必須承認魯迅的先鋒地位,這個見識體現瞭很遠大的文學史眼光。 《文藝月旦.甲集》 第二本是善秉仁的《說部甄評》。
本書原是用法文寫的一本書,後來譯成中文,名□《文藝月旦.甲集》,一九四七年六月初版,署景明譯,燕聲補傳。書前有一篇四萬餘字的〈導言〉,其中第三部分「中國現代小說的分析」,多有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評價。本書除瞭善秉仁的〈導言〉外,還有趙燕聲編纂的「書評」和「作傢小傳」,這些早期史料,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很有幫助,特彆是其中一些史料綫索很寶貴,比如善秉仁在《文藝月旦》的導言最後中提到:「文寶! 峰神父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史》業已齣版。一種《中法對照新文學辭典》已經編齣,將作□『文藝批評叢書』的第三冊,第四冊又將是一批『文藝月旦』的續集。」 《新文學運動史》第三本是文寶峰的《新文學運動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 by H.Van Boven Peiping) 我最早是從常風先生那裏聽到這本書的。
我查瞭一下印在《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封麵上的廣告目錄,提示英文正在計劃中,而法文本已經印齣。本書列□「文藝批評叢書」的第二種。 常風先生在世的時候,我有時候去和他聊天,他常常告訴我一些上世紀三十年代文壇的舊事,有很多還是一般文學史中不太注意的。文寶峰(H.Van Boven)這個名字,我就是從他那裏聽到的。記得他還問過我,中國現代文學界對這個人有沒有研究,我說我不清楚。他說這個人對中國現代文學很有興趣,寫過一本《中國現代文學史》。聽常風先生說,文寶峰是比利時人。一九四四年春間,他曾和常風一起去看過周作人。常風先生後來寫瞭〈記周作人〉一文,交我在《黃河》雜誌發錶,文章最後一段就寫這個經曆。他特彆提到「見瞭文寶峰我纔知道他們的教會一直在綏遠一帶傳教,因此他會說綏遠方言。文峰跟我交談是英文與漢語並用,他喜歡中國新文學,被日本侵略軍關進集中營後,他繼續閱讀新文學作品和有關書籍,我也把我手頭對他有用的書藉給他。過瞭三四個月,文寶峰就開始用法文寫《中國現代文學史》,一九四四年七月底他已寫完。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不久文寶峰到我傢找我,他告訴我說他們的教會領導認□他思想左傾要他迴比利時,他在離開中國之前很希望能拜訪一次周作人。與文寶峰接觸近一年,我發現他對周作人和魯迅。」
梁實鞦在〈憶李長之〉一文中曾說:「照片中的善司鐸麵部模糊不可辨識,我想不起他的風貌,不過我知道天主教神父中很多飽學之士,喜與文人往來。」 梁實鞦這篇迴憶李長之的文章,就是由常風先生寄瞭一張一九四八年他們在一起吃飯時的閤影照片引起的,這張照片上有當時北平懷仁學會的善秉仁,文寶峰當時可能也在這個機關服務。這張照片非常有名,主要是當時「京派」重要作傢都齣席瞭,此後他們大概再沒有這樣集中過,梁實鞦此後也再沒有迴過北平。記得好多年前,子善兄曾托我嚮常風先生復製過這張照片,我幫他辦瞭此事,還就此事給《老照片》寫過一篇短文。 文寶峰(H.Van Boven)是比利時人,曾在綏遠、北京一帶傳教,喜歡中國新文學,一九四四年,被日本侵略軍關進集中營後,他繼續閱讀新文學作品和有關書籍,用法文完成瞭《新文學運動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e),一九四六年作□「文藝批評叢書」的一種,由北平普愛堂印行。此書中國國傢圖書館現在可以找到,希望以後能翻譯齣來供研究者使用。關於文寶峰其人,我後來還在颱灣大學古偉瀛教授編輯的一本關於傳教士的名錄中見到瞭相關的介紹,印象中他後來到瞭日本傳教,二○○三年在日本姬鹿城去世。
《新文學運動史》正文共有十五章,除序言和導論外,分彆是: 一、桐城派對新文學的影響 二、譯文和最早的文言論文 三、新文體的開始和白話小說的意義 四、最早的轉型小說——譯作和原創作品 五、新文學革命: (一)文字解放運動 (二)重要人物鬍適和陳獨秀 (三)反對和批評 (四)對鬍適和陳獨秀作品的評價 (五)新潮 六、文學研究會 七、創造社 八、新月社 九、語絲社 十、魯迅:其人其作 十一、未名社 十二、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和新寫實主義 十三、民族主義文學 十四、自由運動大同盟 十五、新戲劇 趙燕聲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書目》一文中認□,「西文的中國新文學史,此書現在是唯一本。內容偏重社團史料,作傢傳記;敘事截止於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左右。錯誤的地方很多。」 在以往中國現代文學史編纂史研究中,還沒有注意到這部著述。
因□它完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大體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完整曆史,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著述。我們從它的目錄中可以看齣,文寶峰敘述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眼光很關注新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學的關係,特彆是對轉型時期翻譯作品對新文學的影響有重要論述。本書的影印齣版,對開拓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視野很有幫助,同時也促使學界用新眼光打量中國現代文學編纂史。峰對周氏兄弟的新文學史地位評價很高,本書對魯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的□示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作者有明顯的宗教背景,但他在評價新文學史的時候,還是保持瞭非常獨特的眼光。
文寶峰在序言中,特彆錶達瞭對常風先生的感激之情,認□是常風先生幫助他完成瞭這部著作,文寶峰說,在集中營修改此書的漫長歲月裏,常風先生審看瞭他的稿子並給他帶來必要的信息和原始資料。 希望這三種史料的影印齣版能推動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香港龍門書局曾翻印過《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韆五百種》,但大陸一般研究者也不易見到,其它兩種就更少聽說瞭。現在秀威資訊齣版公司將三種史料一併同時推齣,對於加□兩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交流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至於另外一種《中法對照新文學辭典》,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希望以後能有機會發現並貢獻給研究者。 謝泳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於□門大學人文學院
我原本對文學史這類書籍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會非常枯燥乏味,充斥著大量生僻的理論和拗口的句子。然而,《新文學運動史》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生動,仿佛作者在娓娓道來一個精彩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新文學運動的熱情和深刻理解,他/她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解讀曆史,展現那個時代文學的生命力。書中對於不同作傢及其作品的介紹,非常有畫麵感,讓我能夠輕易地想象齣他們創作時的情景,感受到他們文字中的情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早期新文學作品的解讀,它們是如何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齣現在讀者麵前,如何挑戰傳統的審美觀念,又如何引發社會討論。這本書的結構也很閤理,層層遞進,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新文學運動的整體把握越來越清晰。它讓我覺得,文學史原來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引人入勝。
评分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對“新文學運動”的學術梳理和價值重估。我一直覺得,對於任何一個重要的曆史時期,都應該有這樣一部能夠係統性、全麵性地展現其麵貌的著作。而《新文學運動史》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梳理史實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運動”本身意義的探討。它不僅僅是文學形式的改變,更是思想解放、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之間的關係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揭示瞭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發展演變。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和事件的客觀呈現,既有深刻的解讀,又不失批判性的視角。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知,也對新文學運動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學術著作,也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的啓濛讀物。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的寶貴著作。我之前對“新文學運動”的理解,總覺得是幾個大傢的名字和幾篇課文的堆砌,缺乏一個係統性的認知。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勾勒齣瞭新文學運動的來龍去脈,從它的萌芽期,到蓬勃發展期,再到逐漸成熟期,每一個階段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我尤其贊賞書中對“革新”這個主題的深入探討。新文學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改變,更是思想上的洗禮,是與舊有文學傳統的一次大膽的決裂。書裏詳細闡述瞭新文學如何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如何關注個體生命,如何反映底層人民的疾苦,這些都是極其重要的突破。我讀的時候,常常被書中描寫的那些人物深深打動,他們身上的那種探索精神、批判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解提升瞭一個維度。
评分這本書我實在太喜歡瞭!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湧現齣來的、充滿反叛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作品。但總是感覺對“新文學運動”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知道它很重要,但具體脈絡、代錶人物、核心思想是什麼,總也理不清。讀瞭這本書,感覺腦海中那團亂麻一下子被梳理開瞭。《新文學運動史》就像一個引路人,帶我穿梭迴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作者的敘述非常生動,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充滿瞭故事性。讀著讀著,我就好像親身經曆瞭那個時期,能感受到魯迅先生筆下“呐喊”的力度,郭沫若先生詩歌的激情,徐誌摩先生浪漫的詩篇,還有曹禺先生戲劇的震撼。書裏不僅僅列舉瞭作傢和作品,更深入地剖析瞭他們的思想淵源、創作背景以及對當時社會産生的巨大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文學思潮的解讀,比如象徵主義、唯美主義、現實主義等等,它們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又如何與中國本土文化發生碰撞和融閤的。這本書讓我對“新文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上升到瞭更深的層次,讓我真正理解瞭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裏程碑意義。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隻是覺得作為一本“史”字輩的書,應該會比較嚴謹。沒想到,讀起來比我想象中要有趣得多!我一直對文學史的斷代和演變過程很感興趣,但很多時候,這些曆史敘述都顯得有些乾癟,缺乏生命力。《新文學運動史》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非常善於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具體的文學現象結閤起來,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革、思想解放是如何直接影響瞭文學創作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白話文運動的章節,那一段的描述讓我感覺到瞭文字的力量。從文言文到白話文,這不僅僅是語言的轉變,更是思想的解放、文化的革新。書中詳細梳理瞭這場運動的起因、發展以及遇到的阻力,並重點介紹瞭那些為之奮鬥的先驅者。讀完這一部分,我纔真正明白,我們今天能夠如此自由地錶達,是多麼來之不易。而且,書中對不同流派、不同作傢的分析也很有深度,能夠看到他們之間的聯係與區彆,理解他們是如何繼承與創新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