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研究的睏境與齣路

中國文學研究的睏境與齣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
  • 文學研究
  • 學科建設
  • 理論創新
  • 文化研究
  • 學術前沿
  • 轉型期文學
  • 中國文化
  • 知識分子
  • 學術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簡介

吳宏一

  颱灣高雄人,1943年生,颱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傢文學博士。曾任颱大中文係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颱、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颱灣國科會傑齣研究奬、國傢文藝奬(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齣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論語新繹》《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品)》等專書二三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齣版過《迴首》、《微波集》、《波外》、《閤唱》、《留些好的給彆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颱灣、香港、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三
壹、中國文學研究的睏境與齣路 七
貳、中國文學演變中的時間意識 五七
參、中華文化的文學省思 六七
肆、傳統文化與古籍整理的現代化 九一
伍、唐宋詩詞中的顔色字 一一三 ─以歐陽修的一首七絕為討論重心
陸、談幾首描寫人生的浣溪沙詞 一五七 ─為迦陵師八十壽慶而作
柒、論文學的獨特性與共通性 一八五 ─從香港文學的跨地域性說起
校後記 二○九

圖書序言

前言

  收錄在這本書裏的七篇論文,分彆發錶在下列的學術期刊及論文集中,茲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篇(中國文學研究的睏境與齣路),原是一九九九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就職典禮上的講稿,除瞭學校齣版專冊之外,初稿曾經發錶在《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六期;不久又增訂附注,修訂稿發錶於北京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一九九九年第六期。該文討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在思想文化的新舊衝突下,在政治社會的急遽變遷中,遭遇到什麼樣的睏境。文中分彆從文學觀念、理論係統、研究方法等方麵,來探討問題的癥結所在,同時思考如何尋找齣路。收入本書的,是後來的修訂稿。

  第二篇(中國文學演變中的時間意識),原是二○○一年十二月參加上海復旦大與南京大學閤辦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論壇」、美國史丹福大學主辦的「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現代詮釋學術研討會」、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主辦的「人文學研討會」上,先後以不同的方式提齣若乾觀點報告,但都因篇幅短,時間不夠,討論不能深入,未能引起學者的注意。二○○二年六月,北京中華書局主辦「廿一世紀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我纔在忙碌之中,再度筆之於書,提供與會學者參考。後來此文就收在該局所齣版的會議論文集中。我多年來所從事的經典普及工作,其動機信念俱見於此。我非常希望有人作更寬廣更深入的討論。

  第五篇(唐宋詩詞中的顔色字)和第六篇(談幾首描寫人生的浣溪沙詞),都從比較所謂「現代」的觀點來析論傳統舊詩詞,分彆用來紀念鄭因百老師的百歲冥誕,和慶祝葉迦陵老師的八十華誕。他們都是我一直敬愛感念的老師,無論是治學或為人,都曾給瞭我很多啓發。前者發錶於二○○五年颱大中文係主編的《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以及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二○○七年春之捲。在此之前,曾以同題在北京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校,演講過主要的內容。後者發錶於天津南開大學二○○五年十二月齣版的《葉嘉瑩教授八十華誕暨國際詞學研討會紀念文集》。在此之前,也曾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心主辦「中國文學古今演變國際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初稿發錶於香港《明報月刊》第三十七捲第二期,後來全稿收入上海古籍齣版社所齣版的會議論文集中。該文討論中國文學史上有關「古」與「今」、「新」與「舊」的一些觀念。第一、二篇談的是有關中國文學的問題,第三、四篇所談的,則是從較寬廣的文化觀點,來看待中國文學應該如何承衍傳統,邁嚮現代。

  第三篇(中華文化的文學省思),原是香港中文大學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主辦「中華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後來收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二○○○年所齣版的《中華文化與廿一世紀》論文集中。這一篇論文,和我為颱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所寫的(從人文化成到文學轉型)一文,是姊妹篇,觀點相近,繁簡則頗有不同。因版權所限,(從人文化成到文學轉型)一文,暫時不能收入本書。

  第四篇(傳統文化與古籍整理的現代化),是我多年來從事經典古籍如何普及化、如何現代化時常常思考的問題。我常麵臨兩個難題:一個是有些人根本不看經典古籍,認為隻要是傳統的東西必然落伍;一個是有些文史研究者,瞧不起注釋譯介的文字,認為那沒有學術價值。所以這篇論文,雖然在一九九九年,曾分彆在香港大學以同題在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校演講過。當時的反應都頗為熱烈,有些師生在聽後也曾給瞭我一些寶貴的意見。

  第七篇(論文學的獨特性與共通性),是我應香港藝術發展局二○○六年香港文學節「兩岸三地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而作。除瞭發錶在該局專冊之外,也發錶於香港文學研究齣版社《文學研究》二○○六年鞦之捲,以及《北京大學學報》二○○七年第六期。有的是轉載,有的則文字經過修訂。在香港教書多年,擔任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及顧問多年,這是我唯一為該局所寫的論文,從中應可看齣我對兩岸三地近現當代文學的一些看法。

  從第一篇到第七篇,盡管題目不同,內容討論的重點也不一樣,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它們所談的,都是有關中國文學的「古」與「今」、「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以及文學研究所遭遇的睏難和如何尋求齣路的問題。所以,我把它們閤在一起,匯為一集,以首篇命題,來貢獻給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同時就正於學界先進。

吳宏一 自序於二○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學是其精神的載體,是其文化基因的傳承。中國文學,承載著幾韆年的智慧與情感,本應是耀眼的存在。然而,近年來,總感覺在學術界,有些關於中國文學的研究顯得有些“老生常談”,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和突破性的進展。這本書的名字,恰恰觸碰瞭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對這些“睏境”的深入剖析,例如,是不是有些研究方法已經過時?是不是過於強調西方理論的引入而忽略瞭中國文學自身的特點?是不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提齣一些切實可行的“齣路”。是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文學的經典,發掘其被遺忘的價值?是需要我們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如數字人文,來革新研究方式?還是需要我們加強與其他學科的對話,拓寬研究的視野?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術的書,更像是一次關於中國文學未來的集體對話,我渴望從中獲得啓發,也希望為這份對話貢獻一份自己的思考。

评分

在我看來,文學研究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突破和創新的能力。當一個領域的討論變得趨同,當研究方法缺乏革新,自然就會顯現齣“睏境”。中國文學,擁有如此深厚的底蘊,理應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但近年來,我確實也感覺到瞭一些研究上的滯後和瓶頸。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非常及時。我期待著,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齣當前中國文學研究所麵臨的幾大關鍵睏境,或許是理論體係的建構不足,或許是研究人纔的培養模式存在問題,亦或是國際學術交流中的話語權不夠。而“齣路”的提齣,更是我最為關注的部分。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如何更好地融閤傳統與現代,如何利用新技術賦能文學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講好中國文學的故事。這本書,如果能為中國文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思路,那它無疑將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我希望它能引導我們走齣迷茫,找到通往更輝煌未來的道路。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感覺就是它可能不是那種輕鬆易讀的小品文,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字斟句酌去品味的學術著作。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文學研究者,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也經常會接觸一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章。然而,正如書名所暗示的,我偶爾也會感到中國文學研究似乎陷入瞭某種僵局,很多討論都圍繞著一些經典作品,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並不算太多。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眼前一亮,它似乎直麵瞭這個問題,並且試圖給齣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我猜想,作者可能對近幾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的整體狀況進行瞭梳理和反思,指齣瞭那些製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或許,書中會對一些普遍存在的“研究套路”提齣挑戰,鼓勵學者們跳齣舒適區,嘗試新的理論框架或者研究方法。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這些“睏境”,是理論上的睏境,還是實踐上的睏境,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而所謂的“齣路”,又會是何種模樣?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中國文學研究更廣闊的可能性。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中國文學研究的睏境與齣路”。說實話,光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勾起瞭我作為一名對中國文學有著深厚感情的普通讀者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中國文學浩如煙海,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明,但近年來,似乎總能聽到一些關於“研究瓶頸”、“人纔斷層”、“創新乏力”的聲音。這本書恰恰點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疑慮。我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在這片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他/她一定看到瞭很多我們這些旁觀者看不到的問題,並且,更重要的是,他/她並沒有停留在抱怨,而是積極地去思考“齣路”。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當下中國文學研究究竟麵臨著哪些深層次的睏境,是學科本身的局限?是時代發展的衝擊?還是方法論上的滯後?更讓我期待的是,作者提齣的“齣路”究竟是什麼?是全新的研究視角?是跨學科的融閤?是技術的賦能?還是迴歸文學的本真?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清晰的指引,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學的現在與未來,也為我自身對文學的思考提供新的維度。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名字,覺得有些沉重,畢竟“睏境”這個詞總是帶著一絲不樂觀的色彩。但是,隨著我翻開這本書,我逐漸被其中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所吸引。作者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非常坦誠地剖析瞭當前中國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各種挑戰,從宏觀的學術生態到微觀的研究方法,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具體研究案例的分析,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作者所提齣的“睏境”究竟意味著什麼。而且,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對問題的描述,而是積極地探索著解決之道。作者提齣的“齣路”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具有切實可行的建議,甚至是一些充滿啓發的思路。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學研究現狀的一次診斷,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它讓我看到瞭希望,也讓我對中國文學研究的未來充滿瞭信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發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對於文學研究的思考,並且可能改變我們看待文學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