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關於「颱灣文學/書的時代變裝術」記憶之書
冊頁流轉的不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文本
而是有血有肉、熱情洋溢的文學、作傢,和「書」
收錄於此書的108本書,是兩位作者經過激烈討論,認為足以用來勾勒從日治時期一直到新世紀為止,颱灣文學發展麵貌的書籍,包括菁英的、嚴肅的;大眾的、通俗的。108本颱灣文學書的命運,有作者軼聞,有內容點評,更有版本流變。其中多為市麵罕見珍本,對照如今書市「用力設計」過後,反而「努力追求」的返樸歸真,呈現的則是歲月流轉下自然塵封的手感靈魂。
書跟人一樣,自有其命運。一本書,從撰稿、編輯、印刷到齣版,那隻是誕生而已。書齣之後,它的命運纔正要展開。書受歡迎,一刷一刷印下去,再版二版三版……,生命無限延伸,換封麵改裝幀,點綴成華麗的人生;書不受歡迎,或叫好不叫座,一版即斷,不絕如縷,要想見其麵目,便隻有到圖書館、舊書店瞭。本書傳達於讀者的,不是白紙黑字,冷冰冰的文本,而是熱情洋溢,有血有肉的書的生命,不僅要導讀,更要導覽,讓你跟颱灣文學、跟書作朋友!
作者簡介
應鳳凰
颱北市人,1950年生,曾任職銀行、報社,後獲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東亞係文學博士學位,現任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副教授,專研戰後颱灣文學史料、五○年代颱灣文學。她又是颱灣著名「書人」,早年精研颱灣文學書目、版本,甚獲李敖、柏楊、秦賢次肯定,編有數本專書。傢中藏書豐富,悠遊書山,走訪冊籍,是她最大的樂趣。學術論文散見相關學報期刊,一般著作包括《筆耕的人:男作傢群像》、《颱灣文學花園》等。
傅月庵
本名林皎宏,颱灣颱北人,1960年生,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齣版社編輯、主編、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颱灣著名「書人」,長年浸潤書海,於版本源流變遷,多有所見。常時撰寫書話文章,於兩岸三地報刊雜誌發錶。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我書》等。
序
颱灣文學.精彩百年
颱灣,美麗之島也,移民之島也。其美麗,正所以招引移民。移民絡繹不絕於途,族群反覆衝突、妥協、摶閤,多元文化終於燦然有形,自成一格。
前塵迴首。西班牙人走瞭,荷蘭人來瞭;日本人來瞭,清國人走瞭;中國人落地生根,原住民始終堅守祖靈之山河。政治不停地衝突,生活不斷地融閤,畛域界綫終為時間所泯,遂造就瞭源頭文化汩汩如泉湧,生活衝勁十足的颱灣人。——颱灣,美麗之島也。吾島之民,正所以彰顯此美麗!
文學是文化的一部份。颱灣文學壯大瞭颱灣文化,亦為颱灣文化的縮影。四百年之途,一路走來,顛蹠僕跌,不斷如縷,卻能含納韆江韆月,匯成大河,勁湧嚮前。移民文化特質,顯露於文學之上,一則反抗壓迫,二則追求認同。壓迫經常來自於外在要求無條件的認同,反抗則往往是為瞭尋求更真實的自我認同。
清季傳統漢文學,初期類多宦遊採風之作,晚期移民既多,定居者眾,隸籍颱灣,鄉土意識漸興。本土詩作,素質騰昇,與內地幾無二緻。日治之後,颱灣傳統詩社林立,一方麵成為颱日文人交流平颱,分庭抗禮唱和;另方麵則柔性捍衛漢族傳統,不與俗同。新文學方麵,無論「颱灣白話文運動」或「颱灣鄉土話文論戰」,均與非武裝抗日的文化運動息息相關。「皇民文學」的齣現,固齣於政治需求,相當程度上,卻也是曆經數十年統治後,部分颱灣人放棄抵抗,自我認同大和文化的結果。
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來颱,懍於「二二八事件」與外在局勢,對內採取高壓統治,勢成白色恐怖。1950年代撲天蓋地的「反攻懷鄉文學」,實則要求颱灣人民無條件認同「祖國文化」,殊不知菅芒迎風,彎而不摺。196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的導引,終成1970年代「鄉土文學」的反叛,乃至1980年代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無論農村、都市、眷村、勞工、酷兒、原住民、母語文、女性主義、生態環保……均如花火迸炸,成為文學書寫指涉標的,並於1990年代形成瞭各自的類型寫作。1987年颱灣解嚴,1999年廢除「齣版法」,颱灣文化∕文學,在「攔得溪聲日夜喧」之後,也終於百無禁忌,「堂堂溪水齣前村」瞭。
2000年之後,颱灣文學的「反抗∕認同」特質,依然存在,卻不如以往旗幟鮮明瞭。「輕薄短小」的網路衝擊,商業市場的操作,在在沖淡瞭文學的純度與濃度。颱灣文學何去何從?正待年輕一代透過實踐,尋找齣更新、更具活力的方嚮。「蕃薯不怕落土爛,隻要子孫代代湠」,迴首精彩百年,颱灣文學多元豐饒,大步邁進之中!
應鳳凰 傅月庵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一種寜靜的力量,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溫暖。它不像那些情節跌宕起伏、充滿戲劇衝突的作品那樣引人入勝,但它卻能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種治愈人心的魔力,它描繪的那些平凡的生活片段,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都帶著一種樸素而真實的美。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的心緒也隨之平靜下來,仿佛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負擔。那些書中的人物,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他們的堅韌、他們的善良、他們的對生活的追求,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本質,發現那些最珍貴的東西,往往就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它沒有給我帶來什麼驚天動地的啓示,但卻像是一杯溫水,滋潤瞭我乾渴的心靈,讓我覺得生活充滿瞭希望和可能。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古樸的、帶有曆史沉澱感的紙張質感,邊緣似乎還帶著些許泛黃的痕跡,仿佛真的從某個古老的書齋裏被小心翼翼地翻齣來。標題“冊頁流轉”幾個字,用一種略顯滄桑的書法字體呈現,沒有絲毫的張揚,卻自有其風骨,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時光的重量。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也與眾不同,不像現在市麵上常見的那些光滑、冰涼的紙張,而是帶著一種溫潤的、略微粗糙的觸感,仿佛指尖能捕捉到紙漿最初的脈絡。翻動書頁時發齣的沙沙聲,也帶著一種特彆的韻律,像是低語,又像是曆史的迴響。整體給人的感覺,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是一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儀式感。即便尚未深入書本內容,僅從這裝幀和紙張的細節上,就已經足夠勾起我的好奇心,期待著裏麵承載的究竟是怎樣的故事,是怎樣的情感,是怎樣的世界。這種對細節的打磨,無疑為閱讀本身增添瞭一層厚重的藝術價值,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冊頁流轉”所要傳遞的深層含義。
评分坦白說,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它所涉及的主題並沒有太多的瞭解,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然而,作者的筆觸卻能夠以一種非常生動、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將我引入這個陌生的領域。他並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或者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我驚嘆於作者的知識儲備,更佩服他將知識轉化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的能力。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未知的領域裏探索。他不僅指引我前行的方嚮,更讓我看到瞭沿途的風景,感受到瞭這個領域的魅力。我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懼,而是充滿瞭好奇和求知欲。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並且激發瞭我進一步深入瞭解的欲望。
评分我一直都很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而這本書似乎就具備這樣的特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句,某一段話。作者提齣的某些觀點,或者描繪的某些現象,都像是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固有的認知,去質疑一些習以為常的觀念。有時候,我會因為書中的某個細節而陷入沉思,繼而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曆,亦或是更宏大的社會議題。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信息或者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維度,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探索,去發現,去構建自己的理解。這種“不直接告訴”的魅力,反而讓我的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智識的挑戰。我感覺自己並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一個與作者共同構建意義的夥伴。
评分這本書的作者,我之前並沒有讀過他的作品,所以帶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剛拿到手時,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如今市麵上書籍浩如煙海,想要找到真正能觸動人心的作品並非易事。然而,當我開始翻閱,那些文字便如同絲綫一般,緩緩地在我眼前鋪展開來。我發現,作者的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不華麗,也不炫技,但卻極其精準地捕捉到瞭那些微妙的情感和細緻的觀察。字裏行間,沒有絲毫的冗餘,每一個詞語都像是被精心打磨過,恰到好處地安放在最需要它的位置,傳遞齣最真實的情緒。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作者所描繪的場景之中,感受著角色的喜怒哀樂,體驗著他們的人生起伏。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很久沒有感受到的瞭。作者的敘事方式也很有趣,不是那種 lineare 的、直白的講述,而是留有許多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填補那些空白,去品味那些弦外之音。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交流,作者與讀者之間,通過文字,建立起瞭一種默契,一種心靈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