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運用女性主義、心理學、社會學、主題學及文本細讀等批評方法,對於自古至今、尤其是對20世紀中華女性文學(包括颱港地區與海外華人女性作傢及其作品),從文學與美學的角度,作齣瞭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考察與評論;對於自古至今的女性文學以及一些曾經被曆史所遺忘的女性作傢,重新予以審美觀照並確立其在文學史上的應有地位。
作者簡介
錢虹
文學博士,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現任同濟大學女教授聯誼會副會長兼人文學院中文係教授。多年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女性主義及文學、颱港澳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等研究與教學。著有《文學與性彆研究》、《女人.女權.女性文學》、《繆斯的魅力》、《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文學學捲》(閤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簡史》(主編之一)、《香港文學史》(閤著)、《颱港文學名傢名著鑒賞》(閤著)等;發錶學術論文200餘篇。
4中《文學與性彆研究》獲第二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奬;《女人.女權.女性文學》獲「首屆龍文化金奬二等奬」;《繆斯的魅力》獲「第三屆龍文化金奬優秀論著奬」。
序:關於「女性學」及「女性文學」的思考與實踐
第一章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第一節 女權主義的興起及其理論思潮
第二節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其主要使命
第三節 婦女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女性文學
第二章 婦女地位的沉淪與古代女子文學的命運
第一節 從漢字構造看女性的命運沉淪
第二節 從漢語辭匯看婦女的「賤內」身份
第三節 封建文學史對女子文學纔華的貶抑
第四節「競雄」與傳統女子文學的終結
第三章 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發軔期的考察
第一節 五四新女性作傢群嶄露頭角
第二節 中西閤璧的高等教育背景
第三節 生逢其時的時代文化思潮
第四節 平等和諧的兩性文化氛圍
第五節 幸與不幸:文學史的評說
第四章 黎明時分林中的三枝響箭
第一節 青春的覺醒與時代的鼓點
第二節 「鳥兒」飛翔與「揚子江」豪情
第三節 啓濛的文學與濟世的「藥方」
第四節 抒情的色彩與小說的「問題」
第五章 人生的探尋與「自我」的錶現
第一節 苦悶彷徨的時代悲音
第二節 「遊戲人間」與憂患意識
第三節 「知識女性小說」與「自我」畫像
第四節 直覺、感性的五四女性心態
第六章 「愛的哲學」:真、善、美的頌歌
第一節 「真理就是一個字:『愛』」
第二節 「愛的哲學」之思想內核
第三節 「聖母頌」與母愛情結
第四節 「童心麯」與自由頌歌
第五節 「自然贊」與「美的圖畫」
第七章 愛情的浪漫與女性的「勝利」
第一節 「爭自由戀愛」的輝煌曙色
第二節 從愛情童話到性愛小說
第三節 「靈的交融」與「晶瑩的愛」
第四節 戀的忠貞與情勝於欲
第五節 苦澀的相思與性愛的苦悶
第六節 「食欲的根柢比性欲還要深」
第八章 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三重矛盾關係
第一節 女權與社會的矛盾
第二節 女人與革命的關係
第三節 女性與男性的糾纏
第四節 重提五四女性文學
第九章 「灰色眼睛」與時代徽記
第一節 形成「灰色眼睛」的哲學基礎
第二節 蘊於社會苦難的憂患意識
第三節 帶著憂患特徵的時代徽記
第四節 憂鬱與感傷:美學趣味的結晶
第十章 「最美的收獲」與「最可惡的母親」
第一節 《金鎖記》為何「四度易稿」不斷重寫?
第二節 李傢「故事」?鬍傢「庶母」?
第三節 曹七巧:「最可惡的母親」典型
第十一章 當代女性作傢的藝術追求
第一節 擷取生活激流的朵朵浪花
附錄: 在彎彎的小路上走到「草原的盡頭」
第二節 「尋找詩情畫意」的優美失落之後
第三節 霧,在她的筆端纏繞
第四節 女性寫作的「私人化」傾嚮
第五節 「小說是作者的一個個夢」
第十二章 颱灣女性文學的發軔及其主題
第一節 曆史機遇:颱灣女性文學的首度繁榮
第二節 綿綿鄉愁:懷鄉文學的濫觴與憂傷
第三節 女性悲劇:婚姻戀愛的視角與命題
第十三章 颱灣女性文學的奇異與詭異
第一節 三毛的「故事」:閱讀的誤區 附錄:用生命澆灌夢中的「橄欖樹」
第二節 與死亡為伍的愛情奇葩
第三節「少年時代的第一麯戀」
第十四章 從「灰眼黑貓」到「慧心蓮」
第一節 悲劇命題:「不幸的夏娃」
第二節 諧劇人物:「落難的尤物」
第三節 活劇紀實:「自在的女人」
第四節 歌劇上演:「自覺的信女」
第十五章 五四的女性與「香港的女兒」
第一節 婦女命運:題材的綿延
第二節 女性悲劇:主題的「變奏」
第三節 婚戀方式:小說的新質
第四節 縱嚮比較:特色與格局
第五節 再作比較:大傢與小我
第十六章 香港的女性婚戀小說麵麵觀
第一節 婚戀觀念:開放與守舊
第二節 婚戀行為:自由與拜金
第三節 婚戀實質:無愛與縱欲
第四節 婚戀趨勢:獨身與同居
第十七章 香港散文天地的另一半
第一節 溫柔敦厚成昨日黃花
第二節 寫景狀物中的女性情懷
第三節 親切溫馨的人間煙火氣息
第四節 女性散文不是鬆散之文
第十八章 海外華人女性文學的新天地
第一節 憂患意識與「浪漫寫實」
第二節 為情者簡約而寫真
第三節 繆斯賜予的典雅與睿智
第四節 偶遇的真情與詩意
跋
讀完《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女性的美。以往,我們談論美,似乎總離不開外在的妝容、身材,或是某種刻闆印象中的“溫柔”“賢淑”。但這本書卻像一盞溫和而明亮的燭光,悄悄地照進瞭女性內心深處那些更為豐富、更為復雜的情感和體驗。作者並沒有生硬地去定義什麼是“女性美”,而是通過一個個細膩的觀察,一個個引人深思的片段,讓我們自己去感受,去品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脆弱”的解讀,它不再是負麵的標簽,而是生命力的一部分,是通往深刻理解和共情的橋梁。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在作者筆下卻被賦予瞭動人的光彩,仿佛連街角的雕塑、老舊的唱片,都因為被女性的目光所觸碰,而煥發齣獨特的生命力。它讓我意識到,美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內在的,是流動的,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曆息息相關的。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它不評判,不教導,隻是靜靜地陪伴,引導你探索自己,發現自己身上那些被忽略卻同樣閃耀的光芒。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為瞭一束微弱卻堅定的燭光,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感受其中的細微美好。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一種享受,它不是那種直接拋齣觀點、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想”的論調,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曆史的長河、藝術的長廊,以及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女性的創作與自我錶達”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局限於那些聲名赫赫的女性藝術傢,而是深入挖掘瞭許多被曆史塵埃掩埋的、默默無聞的女性創作者的故事。她們的筆觸,她們的色彩,她們的鏇律,雖然可能不曾被大眾所熟知,卻同樣承載著時代的印記和個體的心靈。閱讀這些故事,讓我深切感受到女性創造力的強大與頑韌,也意識到那些被“主流”所忽視的聲音,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留白”的運用,它不是空洞的,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讓我們能夠將自己的感受、經曆融入其中,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這種“留白”的美學,也恰恰體現在瞭女性自身的成長過程中,那些看似沉默的等待,那些看似無為的積纍,最終都可能孕育齣驚人的力量。讀完這本書,我仿佛也學會瞭在喧囂的世界裏,為自己留下一片寜靜的角落,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相當巧妙,它不是綫性敘事,而是如同在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漫步,隨處可見引人入勝的展品。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探討“女性的智慧與洞察力”時,所呈現齣的那種非凡的深度。它並沒有將智慧局限於學曆、成就,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在情感交流中,在麵對睏境時,女性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觀察力、敏銳的判斷力,以及包容與堅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女性之間的聯結”的論述印象深刻,它描繪瞭一種超越血緣、超越身份的,基於理解、支持和共情的深層關係。這種聯結,往往是無聲的,卻有著驚人的力量,能夠支撐女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堅定。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夠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將宏大的主題變得貼近生活,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經曆,發現自己身上潛藏的智慧。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女性身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閃光點,也讓我們更加珍視那些在身邊默默付齣的女性。
评分讀《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這本書,最令我動容的是它對“女性的夢想與追求”所給予的理解和肯定。在很多情況下,女性的夢想常常會被“現實”所羈絆,被傢庭、被社會所定義,仿佛女性的價值就應該圍繞著他人來展開。但這本書卻堅定地告訴我們,女性的夢想同樣是珍貴的,是值得去追求的,無論大小,無論平凡與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女性的韌性”的描寫,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英雄主義,而是那種在一次次跌倒後,依然選擇站起來,繼續前行的默默堅持。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不忘初心,為自己內心熱愛的事業而奮鬥的女性。這些故事,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最動人的力量。它鼓勵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不要因為彆人的目光而否定自己的價值。這本書就像一位最真誠的傾聽者,它理解你內心的渴望,也為你加油鼓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找到瞭重新齣發的勇氣,更加堅定瞭去追尋內心真正的聲音。
评分《燈火闌珊:女性美學燭照》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女性身體”的重新審視。我們從小到大,似乎總被灌輸著一套關於身體的標準,要麼是過於縴瘦,要麼是過於豐腴,好像身體就應該是某種“模型”。但這本書卻像一股清流,打破瞭這些固有的枷鎖。它讓我們看到,女性的身體本身就是一部流動的史詩,從青春期的青澀,到孕育生命的豐盈,再到歲月沉澱的痕跡,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形態,都蘊含著獨特的美。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衰老”的解讀,它不再是令人恐懼的衰敗,而是生命智慧和閱曆的沉澱。那些皺紋,那些斑點,都像是時光在肌膚上留下的勛章,訴說著一個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柔,卻又充滿瞭力量,它鼓勵我們去接納和愛惜自己的身體,去感受身體帶來的喜悅和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虛幻的完美。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包袱,開始更加坦然地麵對自己的身體,也更加懂得欣賞身邊不同身體形態的美。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源於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