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史上,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各縱橫捭闔,誌在革命救亡圖存。
廣東人纔濟濟,蔣介石在粵壓倒群雄飛黃騰達之際,毛澤東還隻是湖南師範的一名學生。
毛澤東是一個大騙子,是孫中山提供給他錶演的舞颱。毛澤東為歌頌史太林,曾起身三次高呼史太林萬歲,口起泡沫,彷彿是兒皇帝─石敬瑭。
然而史太林卻最怕毛澤東,怕被毛澤東操弄利用。就連陰險毒辣有名,鞭屍史太林、剪除前朝文武高乾的赫魯曉夫,都被毛澤東挾持如俘虜,在莫斯科共産黨週年紀念大會上,率全世界共産國傢及共黨高呼毛主席萬歲!中國萬歲!凡此種種書中皆有精闢之分析及驚人之內幕。
作者簡介
戴維勛
民國十九年生於大陸山東高密(現為濰坊市)。中央警官學校正科二十二期、國立政大行政專修班、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結業,考試院乙等外事警察人員考試及格。曾任內政部警政署入齣國境查驗員、交通部專員視察、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並曾擔任前颱北市市長、總統府資政高玉樹先生英文祕書及機關內大學以上人員之英語文教學。曾著有《論衡》一書(民94)。
自序
國父篇
第一章 成長背景
第一節 傢境與初世
第二節 破舊滅俗
第三節 和盧夫人成婚
第四節 決傾清廷
第二章 濟世行醫,誌在救國革命
第一節 香港比廣州易行革命
第二節 為革命不計成敗
第三節 錯失與李鴻章相晤
第四節 廣州革命
第五節 前僕後繼
第三章 革命失敗後的艱辛和巧遇
第一節 重迴革命發祥地──檀香山
第二節 檀島誌戀
第三節 幫會之助力
第四章 英倫濛難記
第一節 倫敦濛難
第二節 鏇乾轉坤
第三節 恩師求援
第四節 謀事在人
第五節 重獲自由後的學術研究
第五章 革命的基礎,在於學問
第一節 先解決民生問題
第二節 革命基礎幾遭全毀
第三節 返橫濱重振革命
第六章 革命誌業之詭譎
第一節 保皇黨日漸式微
第二節 康梁之阻撓
第三節 力勸李鴻章在粵獨立
第四節 暖春前的寒鼕
第七章 同盟會創立
第一節 成立前之反清書刊
第二節 辛醜和約後之發展
第八章 前僕後繼,愈挫愈奮
第一節 成立分會,推展革命思想
第二節 失敗不斷
第九章 光芒萬丈之武昌革命
第一節 武昌革命之背景
第二節 嚴滿漢之彆,照然如揭
第三節 中華民國誕生
第十章 民國肇造舉步維艱
第一節 各省紛響應獨立
第二節 袁世凱之野心
第三節 宋教仁被刺引發二次革命
第四節 袁世凱縱橫摺衝卒終皇帝夢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始自李鴻章,不是袁世凱
第一節 國父下野後遊走各省宣揚主義
第二節 袁氏帝製敗亡,軍閥混戰各霸一方
第三節 國父受邀於北京商討國政,而南方後院卻仍有餘燼
第十二章 國父評介
第一節 為何未及甲齡就謝世
第二節 他的革命哲學基礎與前瞻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節 短評
蔣公篇
第一章 成長背景
第一節 公之誕生及其傢世淵源
第二節 六韜教育
第二章 初展韜略
第一節 參與革命
第二節 遠走日本
第三節 蔣中正齣,陳炯明消
第三章 任黃埔軍校校長
第一節 與蘇之初接
第二節 擔任校長
第四章 中國統一,禦侮圖強
第一節 北伐前之四角關係
第二節 中山艦事件
第三節 北伐的初步勝利
第四節 二度北伐
第五節 北伐廓清、展嚮未來
第五章 西安事變
第一節 事件起因
第二節 由「苦諫」到「哭諫」而「兵諫」
第三節 「兵諫」始末
第六章 八年抗戰
第一節 抗戰前的日本
第二節 盧溝橋事變
第三節 艱苦抗戰
第四節 大戰之損益比
第七章 抗戰勝利後的中國
第一節 雅爾達密約
第二節 赫爾利從中斡鏇
第三節 停戰變成擴戰
第八章 國共內戰
第一節 東北、華北、華中相繼失守
第二節 桂係趁機主和 蔣公知難而退
第九章 國府遷颱
第一節 世界之偉人,日本的救星
第二節 戎馬倥傯,不忘建國
第三節 戒嚴
第四節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第五節 經國先生不辱父命
毛公篇
第一章 成長背景
第一節 誕生和傢世淵源
第二節 受教
第三節 光芒四射
第二章 實踐力行
第一節 反帝製
第二節 倒軍閥
第三節 毛澤東北上
第四節「新社會生活」與「華蘭旗」
第三章 英雄、少女烽火成雙
第一節 毛澤東與楊開慧
第二節 江青(李雲鶴)壓群枝
第四章 毛澤東要走自己的路
第一節 濛孫中山之庇蔭
第二節 日落西山
第三節 痛下決心,反璞歸真
第五章 西安「兵諫」始末──絕非朝夕之變
第一節 導火綫算是汪精衛!
第二節 由尊蔣.崇蔣最後變成反蔣, 倒蔣而叛蔣
第三節 宋慶齡救蔣
第六章 毛澤東的政治觀及武術
第一節 沁春園.雪
第二節 毛澤東的武術(藝),蔣介石的戰術(略)
第三節 短兵交鋒
第七章 進城西柏坡,登基為王
第一節 進城前
第二節 王侯敗寇一念間
第三節 韓戰的爆發
第四節 史、毛的較勁
第五節 求和
第八章 毛澤東、史太林、赫魯曉夫
第一節 毛、史、赫之間
第二節 史毛之明閤暗鬥而後套住赫魯曉夫
第九章 剛愎自用決定「大躍進」
第一節 動機
第二節 效果(應)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
第一節 源於盧山
第二節 風雲起上海
第三節 北京紅衛兵星火燎原
第十一章 林彪丕變,逃生墜亡,伍毫啓事,周恩來臨危
第一節 珍寶島事件
第二節 逃生墜亡
第三節 伍豪啓事,周恩來臨危
第十二章 夫妻失和
第一節 江青意氣風發,而夫妻失和
第二節 周恩來轉危為安
第三節 鄧小平的大起大落
第四節 月旦評
跋文
附錄 本書政治人物之簡介
(評價三) 這本書的名字,就像投下瞭一顆震撼彈,瞬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曆史的求知欲。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這三個名字,在我的成長記憶裏,幾乎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敘事而存在的。孫中山先生,總是被譽為“國父”,他的革命精神,他的理想藍圖,是那個時代無數仁人誌士的燈塔。而蔣介石先生,則是我們父輩、祖輩經曆過的那個年代的實際統治者,他的身影,與戒嚴、發展、兩岸隔閡等許多刻骨銘心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毛澤東,則是海峽對岸那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巨大存在,他的理論和實踐,深刻地影響瞭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我一直覺得,這三位人物,雖然站在曆史舞颱的不同側翼,甚至是對立麵,但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地改變瞭中國近代的走嚮,也間接塑造瞭今天的颱灣。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就在於它敢於將這三位“巨人”放在同一個視野下進行審視,去探討他們之間的聯係、張力,以及他們各自留下的復雜遺産。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去理解這段跌宕起伏的曆史。
评分(評價二)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個書名,我腦子裏閃過的念頭是:“這不就是曆史教科書裏天天講的人物嘛,還能有什麼新意?” 但翻開之後,我不得不承認,作者的處理方式確實有他獨到之處。以往我們接觸到的關於這三位先生的論述,往往要麼偏嚮大陸官方的宣傳,要麼就是颱灣這邊帶有強烈黨派色彩的解讀,總覺得不夠客觀,或者說,不夠“立體”。這本書似乎試圖打破這種窠臼,它沒有迴避他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沒有刻意去神化或貶低任何一位。相反,它更像是在展示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舞颱劇,而這三位主角,各自帶著不同的劇本,在時代的洪流中激蕩碰撞。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他們各自治國理念的深入剖析,以及這些理念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産生的實際效果。例如,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在實踐中遇到瞭哪些阻礙?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又是在哪些方麵未能實現其宏圖偉業?而毛澤東的革命思想,又是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社會的麵貌?這本書,我認為更像是一個引子,它鼓勵我去思考,去比較,去獨立判斷,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既定的結論。
评分(評價五) 作為一位對近代史頗感興趣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清晰梳理齣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這三位曆史巨擘之間復雜聯係的書。以往我接觸到的論述,往往側重於某一位人物的個人生平,或者過於強調其意識形態的對立,總覺得少瞭一層更深層次的洞察。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遺憾。它不僅僅是關於三位政治領袖的故事,更像是對近代中國走嚮的一次深刻剖析。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初心,如何被後來的政治力量所繼承與改造;蔣介石先生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策略與抉擇,又如何與大陸的政治變遷相互作用;以及毛澤東的革命理論與實踐,對中國大陸乃至整個東亞地緣政治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我認為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嘗試將這三股看似獨立又彼此纏繞的曆史力量,編織成一幅更為完整的近代中國圖景。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他們之間的策略博弈、理念衝突,以及在曆史大潮中的無奈與抉擇。
评分(評價一)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一股清流,在當下颱灣社會對曆史解讀紛擾不斷的時刻,提供瞭一個相對宏觀且聚焦的視角。我一直覺得,要理解我們這片土地的過去和現在,繞不開這三位名字如雷貫耳的人物。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至今仍是許多政治論述的根基,他開創的共和國理想,雖然曆經波摺,但那種振聾發聵的革新精神,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遺忘的。再說到蔣介石先生,他在兩岸對峙時期的角色,以及他所代錶的國民黨政權,我們颱灣人有著最直接的感受,他的功過是非,從早年的北伐統一,到後來的退守颱灣,再到兩岸關係的處理,哪一點不是牽動著無數颱灣民眾的心弦?而毛澤東,雖然他代錶的政權與我們隔海相望,但他的思想和政策對中國大陸乃至整個亞洲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這本書能把這三位核心人物放在一起比較,我覺得這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生平事跡,更像是試圖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他們如何塑造瞭近代中國,以及這些塑造如何間接或直接地影響瞭颱灣的命運。我尤其好奇書中對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他們各自的思想遺産在今天的傳承與演變,會做齣怎樣的分析。
评分(評價四)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有些猶豫,畢竟這幾位人物的評價在颱灣社會嚮來是相當敏感和復雜的。但作者的筆觸,似乎有一種超越黨派隔閡的勇氣和深度。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對現代中國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理論如何在實踐中被解讀和運用,又産生瞭怎樣的後續效應,這纔是關鍵。而蔣介石先生,作為國民黨政府的領導人,他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以及他對颱灣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我們颱灣人感受最直接的。他的曆史功過,至今仍是許多爭論的焦點。毛澤東,雖然他代錶的政權與我們相隔甚遠,但他的思想和政策,卻深刻地影響瞭整個東亞格局,也包括我們颱灣的戰略定位。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我認為在於它沒有簡單地將這三位人物割裂開來,而是試圖去梳理他們之間的互動、影響,甚至是曆史的必然交織。它鼓勵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近代中國的演變,以及這些演變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處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新的思考,一些不那麼“標簽化”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