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的六篇論文先後寫成於1996至2010年的十餘年間,因應的問題雖各有不同,但都圍繞著“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展開,有著很強的連貫性。其中重頭文章《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初稿完成於2008年五月,後幾經修改,於幾天之前纔殺青。
作者的觀點也許被視為激進。在1990年代後期,中國知識界的分化和論辯正在展開。作者對“西藏問題”的思考事也是對發展主義、市場擴張和社會分化及其後果的分析。與許多人在“3.14” 西藏騷亂事件後將批判的矛頭指嚮社會主義曆史不同,作者更多地是在社會主義的曆史性退潮以及新的市場擴張及發展主義邏輯中來分析“西藏問題”的。對作者來說,“西藏問題”是獨特的,但也是與整個中國與世界正在經曆的巨變密切相關的。
西方社會到底怎麼看待中國的興起,中國人到底怎麼自我理解這個興起,成瞭新的衝突的焦點。無可否認,在過去這些年到未來,不論有沒有西藏、新疆問題,在其他任何一個問題上都可能爆發另一個衝突。到底我們怎麼看待這個衝突?如何重新建立相互理解?
新左派領袖人物到底怎麼激進?中國在整個世界整個亞洲新格局中將扮演怎麼樣的角色?《亞洲視野:中國曆史的敘述》不會令你失望。
作者簡介
汪暉
中國近十年最受爭議的知識分子、學者,現任中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曾先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香港中文大學、華盛頓大學、柏林高等研究院、博洛尼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剋萊分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海德堡大學、紐約大學、史丹佛大學、東京大學等擔任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客座教授等。目前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思想研究。中文主要著作包括:《去政治化的政治:短二十世紀的終結與九十年代》(2008)、《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四捲本,2004)、《死亡重溫》(2000)、《反抗絕望》(1990)等;英文著作有The Polictics of Imaginning Asia(2010)、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2009)、China’s New Order(2003)等。多種著作已被翻譯為日文、韓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
《亞洲視野:中國曆史的敘述》在提供宏觀曆史框架的同時,也並沒有忽略個體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曆史人物的刻畫,並不隻是簡單地贊美或批判,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作者似乎在嘗試展現,即使是那些站在曆史舞颱中央的偉人,他們也可能受到個人情感、性格弱點、甚至是時代局限性的影響。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邊緣化的人物或群體命運的關注。比如,書中可能會提到在朝代更迭中遭受苦難的平民,或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工匠、藝術傢,他們為當時的社會留下瞭怎樣的印記。這種對“小人物”的關注,讓曆史顯得更加真實和立體。它讓我意識到,曆史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交織而成的,他們的命運雖然微小,但共同構成瞭宏大的曆史圖景。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不應該隻是英雄史觀,更應該包含對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體察。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我個人覺得是相當引人入勝的。它沒有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而是用一種更接近故事的筆觸,將龐大的曆史進程娓娓道來。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繪某個曆史時期時,往往會抓住幾個關鍵的人物或事件,然後圍繞它們展開,讓曆史仿佛活瞭起來。比如,在講到唐朝的時候,書中不僅僅是列舉皇帝的功績,更會細緻地描寫當時的社會風貌、文人墨客的生活,甚至是一些民間傳說。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握,比如某個朝代的服飾特色,某種飲食習慣的演變,或是某一項科技發明如何悄悄改變瞭人們的生活。 這種細膩的描繪,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曆史的溫度。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想象那個時代的場景,腦海中浮現齣古人的模樣。而且,書中在敘述曆史事件時,似乎也很注重不同階層的視角。它不會隻停留在帝王將相的層麵,而是會嘗試去觸及普通民眾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希望。這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更迭,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構成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
评分《亞洲視野》在處理中國曆史的“統一”與“分裂”問題上,我覺得處理得相當有深度。我一直覺得,曆史上的中國,並非總是一個鐵闆一塊的統一體,而是經曆瞭漫長的分分閤閤。書中對那些分裂的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或者民國初年,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黑暗時期”或“混亂時期”,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分裂背後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這些時期不同政權之間的互動,以及文化如何在分裂中繼續傳承和發展的描述。它讓我看到,即便是在國傢分裂的情況下,中華文明的根脈依然堅韌,各種思想、藝術、科技的火花依然在碰撞與融閤。書中對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的交流,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影響,也進行瞭細緻的探討。這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豐富多元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包含著多元文化、多元民族共同塑造的復雜而動態的實體。
评分這本書在探討中國曆史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時,我覺得展現瞭非常開闊的“亞洲視野”。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中國與周邊國傢,如朝鮮、日本、越南,以及更遠地區(如印度、中亞)的互動描寫。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朝貢貿易或軍事衝突,而是深入分析瞭文化、宗教、科技、藝術等各個層麵的交流與影響。 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講述瞭佛教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又如何在中國發展齣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派,再傳播到東吳,對日本和朝鮮産生深遠影響。這種跨區域、跨文化的傳播過程,書中描繪得非常生動,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流動性和連接性。同時,我也留意到書中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描述,它不僅僅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將中國的商品、技術、思想帶到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同時也接納瞭來自這些地區的文化元素。這種雙嚮的互動,讓我對中國曆史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亞洲視野:中國曆史的敘述》這本書,我拿到的時候,其實心情是有點復雜的。作為一個在颱灣長大的孩子,我對中國的曆史,尤其是“大曆史”那種宏觀的敘事,總有一種既親近又疏離的感覺。親近是因為,無論從地理、文化還是血緣上,我們都與中國大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疏離則是因為,長久以來,颱灣本身的特殊曆史軌跡,以及我們與中國大陸之間截然不同的政治現實,使得我們看待“中國曆史”的角度,自然會與大陸視角有所不同。 所以,當我翻開《亞洲視野》時,我首先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這種“亞洲視野”。我特彆好奇,它是否能夠超越單一的民族國傢敘事,呈現齣中國曆史在更廣闊的亞洲區域內的互動與影響。例如,在探討朝代更迭、文化交流時,它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曆史事件如何觸及周邊的朝鮮半島、東南亞,甚至是更遠的地區?書中對絲綢之路的描述,是否會細緻描繪它在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同時,也在亞洲內部扮演的貿易、文化和宗教傳播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展現中國曆史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嵌入在亞洲這塊大陸的多元文化脈絡之中,與周邊各民族、各文明共同譜寫曆史的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