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地方史及區域文化比較
探討「殖民地─帝國體製」朝嚮「總力戰體製」轉變之1932-1945年間
分踞帝國南北境的颱灣、朝鮮殖民地
如何以不同方式承受或轉化「戰爭帝國」引發的社會變遷?
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颱灣、朝鮮乃至「滿洲國」等,在21世紀後殖民研究中如何相遇?
本書係雙邊研究之結晶,收錄10篇全新論文,並有閤作紀要及研究介紹。
兩組學者從地緣政治、文化教養分析、文化政治、生命政治、欲望政治、性彆研究、跨界影像、戰爭戲劇、思想史、文化翻譯等視野,超越「壓迫∕抵抗」、「民族抹煞」史觀,精心獻齣十五年戰爭期文化史最新解讀。
作者群簡介
韓國研究小組:
金艾琳(Kim, Yerim)
延世大學國語國文學博士,現職:韓國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院HK教授
金杭(Kim, Hang)
韓國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HK研究教授。
白文任(Baek, Moonim)
延世大學國語國文學博士,韓國延世大學國語國文學科副教授。
蘇榮炫(So, Younghyun)
韓國延世大學國學研究院HK研究教授
車承棋(Cha, Seungki)
韓國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院HK研究教授
颱灣研究小組
柳書琴
颱灣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惠珍
颱灣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陳偉智
美國紐約大學曆史學博士候選人
石婉舜
颱灣颱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三澤真美惠(Misawa, Mamie)
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副教授
中文版序陳萬益
中文版編者序柳書琴
閤作紀要與會議重點(一)颱灣與朝鮮如何設法相遇?:殖民地文學的比較研究╱柳書琴
閤作紀要與會議重點(二)「總力戰」下的殖民地文化狀況:殖民從屬國相互關係的探討視野╱金艾琳
第一章:時空重塑與意識的地形學
戰爭、文化與世界史:從吳新榮〈獻給決戰〉一詩探討新時間空間化的論述係譜╱陳偉智
戰爭景觀(Spectacle)與戰場實感的動力學:中日戰爭時期帝國對大陸的統治與生命政治或者對朝鮮和朝鮮人的配置╱金艾琳
殖民都市、文藝生産與地方反應:「總力戰」前颱北與哈爾濱的比較╱柳書琴
第二章:他者經驗與自我建構的力學
搖墜的帝國,後殖民的文化政治學:皇民化的技術及其悖論╱車承棋
戰前颱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颱灣日語作傢為中心╱王惠珍
「我們─我─存在In-dem-Wir-sein」哲學轉嚮:樸鍾鴻與海德格╱金杭
被動員的「鄉土藝術」: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石婉舜
第三章:差異、欲望或龜裂的政治學
戰爭和情節劇:日本殖民統治末年宣傳電影中的朝鮮女性╱白文任
被遺忘的「抗戰」電影導演何非光:一位殖民地時期颱灣齣身者想像中的『我們』╱三澤真美惠
戰時體製期的欲望政治╱蘇榮炫
編者序
本書韓文版《作為「門檻」的戰爭:殖民地總力戰與韓國.颱灣的文化構造》,已於2010年7月由韓國首爾的Greenbee齣版社齣版。從跨國研究組織結成、會議召開到論文翻譯、譯校、齣版,事項繁多。兩年來,擔任「韓國研究小組」召集人的聖公會大學金艾琳教授,樂於承擔,悉心規劃,在此首先要感謝她與我並肩迎接瞭許多挑戰。此外,所有率直、熱情並以精采論文投入本團隊的韓國、日本、颱灣的學者們,也讓我油然充滿敬意。
此刻,我們將把《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颱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的閤作成果,獻給中文讀者們指正。帝國主義的擴張以及帝國主義之間的競逐和徵戰,引發瞭巨大的曆史推力。受到德國影響的日本帝國「總力戰」,不同於過去的傳統戰爭,也不同於已成為今日戰爭基本型態的總體戰(Total War),故而在此次的共同研究中我們特意採取瞭此一曆史現場上的詞匯。作為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一連串帝國主義擴張行為之巔峰産物,它在1937年到1945年間正式成形。誠如標題所示,它導緻的地理疆界、殖民統治權力界綫、社會生活以及後殖民意識之變動,乃是「韓國颱灣比較文化研究會」所有成員的共同關懷。我們嘗試探問的是:中日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時期,總力戰對被強製捲入其中的不同區位殖民地民族颱灣人、朝鮮人之世界圖景、曆史意識、民族認同、社會結構、日常生活,帶來瞭哪些衝擊?帝國與殖民地之間權力層位的變化,如何以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力量,影響統治界綫與認同想像的位移?麵對戰爭帶來的全體變遷,殖民地民眾如何調適、重建其「非常期」下的主體、社會關係、精神意識與日常生活?迴應新現實,殖民地知識階層與一般民眾,錶露瞭哪些不同於前期統治階段的憂慮、欲望,他們又如何掙紮、如何浮瀋、如何行動?
我們發現,當帝國與殖民地被不可抗拒的總力戰體製拉進一個彼此更為貼近、更為相似的「皇民化」同一性結構之際,廁身帝國內部的被殖民民族,已然麵臨到不得不在過往主張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戰略之外,尋求其它有利位置或後殖民戰略的時期。從總力戰開始前到實施後,前僕後繼的全方位變動,在政治、經濟、社會、日常生活,乃至思想、情感與欲望的領域擴延開來。戰時下、變動路、新體製、時局,正是這時代漫天飛舞的代名詞。透過颱、韓本土領域文化活動與文化結構的分析,我們一方麵盼望從殖民地相互參照的共時性視野,指齣在帝國誘導力、壓力或兩股力量的縫隙間,殖民地透過新的統治力學構造爭取齣來的,一些彆開生麵的戰時殖民地文化政治及其成果。另一方麵,在避免以均質化視野約化帝國∕殖民地二元關係的前提下,也將針對處於戰時時空力學與殖民權力交叉作用的變動之網中,發生在被殖民者同一民族內部,因階級、年齡、性彆、群體移居、個人越界之差異,所産生的各種社會認同、意識形態、生活與行動的分化或龜裂現象,提齣更多說明。
任何工作的成辦,都是一群人同心耕耘的結果。從會議召開到中文版推齣,本計畫能在颱開花結果,首先要歸功於行政院國科會、清華大學人社院的補助。其次,聯經齣版社的肯定,發行人林載爵教授的支持,陳芳明教授「颱灣與東亞叢書」的企劃,編輯沙淑芬小姐的縝密用心,使本書研究目的能夠獲得彰顯。再者,清華大學颱灣文學所陳萬益所長的鼓勵、王惠珍教授的協辦、陳素主助理的行政協助,提供瞭有力後盾。計畫助理黃懿慧、蔡佩均,兩年來在學者聯係、會務運作、稿件初編、校對、譯稿溝通各方麵,盡心盡力的堅持與付齣;以及「颱灣研究小組」學者們親身投入反覆往來的譯稿校勘之中,確保瞭本書的品質。此外,在兩研究團隊間搭起對話平颱的韓颱中日多國學者、翻譯傢及學人,李永燮、李貞順、李珠海、李海鷹、焦艷、陳姃湲、裴英姬、山內文登、薑廷沃、李文卿、李善禎等,尤其功不可沒。最後,蔡文斌、石廷宇、郭靜如、陳運陞、吳昱慧、溫惠玉、陳正維、張育薰、徐淑賢等,參與會務或校對的颱文所研究生們,也都是本書的幕後英雄。
謹此感謝各方奧援,並誠摰地以我們這一群人的集體心血,獻給所有關心颱灣和東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們。祈願我們所共有的這世界,更加和平而美好。
這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著作。作者以“總力戰”為宏觀背景,深入剖析瞭颱灣和韓國在20世紀所經曆的“主體重塑”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對當地文化政治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對於“主體重塑”的定義和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國傢權力如何試圖統一和標準化國民的身份認同,以及這種嘗試對個體主體性造成的擠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化政治”領域的獨到見解,他揭示瞭在“總力戰”的邏輯下,文化如何被工具化,成為塑造國民意識、維護國傢統治的重要手段。從教育、媒體到藝術,一切文化載體都可能成為政治角力的場所。書中對颱灣和韓國曆史經驗的比較研究,也為我們理解東亞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國傢與社會、個體與集體之間復雜的關係,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作者的研究視野廣闊,論證邏輯嚴密,引用史料翔實,讀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曆史的溫度,讓我對這段復雜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著作。作者在“總力戰”的宏大曆史敘事框架下,深入剖析瞭颱灣和韓國在這一時期經曆的“主體重塑”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政治變遷。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曆瞭國傢機器如何以近乎粗暴的方式乾預個體生命,試圖重塑人們的身份認同、價值觀念乃至日常行為。從教育體係的改革、語言文字的推行,到社會習俗的強製改變,書中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尤其令人震撼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種“重塑”簡單地視為單嚮的壓迫,而是揭示瞭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個體和群體如何進行抵抗、適應,甚至在這種新的語境中尋找生存空間和意義。颱灣和韓國在地緣政治中的特殊位置,使得它們成為瞭“總力戰”模式下的重要實驗場,其經驗教訓對於理解當今世界的國傢治理和文化認同問題,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書中對於“主體重塑”的定義和分析,也拓寬瞭我對於權力運作的認知,讓我開始思考,在看似不可抗拒的曆史洪流中,個體的主體性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得以維係,又在怎樣的條件下得以重新構建。作者的研究方法非常紮實,引用的史料豐富且具有說服力,使得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分析深入,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將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細膩情感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作者在“總力戰”這一核心概念下,深入探討瞭颱灣和韓國在20世紀所經曆的“主體重塑”曆程,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政治變革。我被書中對“重塑”過程的細緻描繪所震撼,它不僅僅是政治口號的宣講,更是對個體日常生活、價值觀念甚至是心理認同的深刻改造。作者並沒有迴避“總力戰”所帶來的壓迫感,但同時,他更著力於展現個體在權力擠壓下的求生與反抗,那些在夾縫中依然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書中關於“文化政治”的分析,更是讓我對文化的本質有瞭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政治、經濟緊密相連,甚至成為權力爭奪的戰場。作者對颱灣和韓國曆史經驗的比較,也讓我看到瞭在相似的曆史背景下,不同社會環境所孕育齣的獨特文化反應。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超乎我的預期。起初,我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敘述,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堂關於身份認同的哲學課,隻不過其載體是具體的曆史事實。作者在“總力戰”的背景下,探討瞭颱灣和韓國在民族國傢構建過程中,如何試圖統一甚至抹殺原有的文化多樣性,以達成某種單一的“國民意識”。這種“主體重塑”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僅影響瞭政治和經濟的走嚮,更深刻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傢庭結構、性彆角色、宗教信仰,乃至於人們的思維模式。書中對“文化政治”的分析尤為精妙,作者揭示瞭在“總力戰”的邏輯下,文化不再是自由錶達的領域,而是服務於國傢戰略的工具。教育、藝術、齣版等一切文化載體,都被納入瞭政治的軌道,成為塑造“新人”的重要手段。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抵抗”的論述所吸引,那些看似微小卻堅韌的文化堅守,那些在夾縫中生長的獨立思考,都讓我看到瞭人類在極端環境下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化”和“國傢建設”這兩個概念,認識到在追求效率和統一的過程中,可能付齣的沉重代價,以及那些被壓抑和遺忘的聲音。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見解之深刻,讓我久久無法平靜。作者在“總力戰”的時代背景下,將目光投嚮瞭颱灣和韓國,試圖解構在這場席捲而來的洪流中,這兩個地區所經曆的“主體重塑”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政治變遷。我被書中對“重塑”過程的詳細敘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政治層麵的強製推行,更是對個體內心深處身份認同的挑戰。從教育體製的變革到社會風俗的改變,書中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國傢力量是如何試圖塑造“閤格”的國民。而“文化政治”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文化錶象之下的權力運作。作者揭示瞭在“總力戰”的邏輯下,文化如何被納入國傢戰略,成為塑造民族意識、鞏固統治的工具。書中對颱灣和韓國不同曆史路徑的對比,也讓我對這兩個地區的獨特發展軌跡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嚴謹而不失可讀性,充滿瞭對曆史的深刻洞察。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學術力作。作者以“總力戰”這一宏大的曆史視角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瞭颱灣和韓國在這一時期所經曆的“主體重塑”過程及其文化政治意涵。書中對於“主體重塑”的定義和分析,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作者不僅指齣瞭國傢權力如何試圖統一和標準化國民的身份認同,更揭示瞭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主體性所遭受的擠壓與變形。我尤其被書中對“文化政治”的精闢解讀所吸引,作者敏銳地捕捉到,在“總力戰”的邏輯下,文化載體如何被納入政治工具箱,成為塑造國民意識、維護國傢統治的重要手段。從教育體係的改革,到文學藝術的審查,再到對民間習俗的乾預,書中都進行瞭詳實的論述。更令人深思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種“重塑”過程簡單地描繪成一種單嚮的壓迫,而是展現瞭在權力的高壓之下,個體和群體所展現齣的復雜反應——有順從,有適應,更有頑強的抵抗與超越。書中對颱灣和韓國曆史經驗的比較研究,也為理解東亞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傢與社會關係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雖然探討的是嚴肅的曆史與政治議題,但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細膩的描繪,使得閱讀過程並不枯燥。書中對於“總力戰”下颱灣和韓國“主體重塑”的探討,讓我對這兩個地區在20世紀的曆史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我之前對這些曆史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宏觀的國傢層麵,而這本書則將焦點放在瞭“個體”身上,關注國傢機器如何試圖塑造個體,以及個體又如何在這種塑造中掙紮、適應或反抗。書中關於“文化政治”的分析,更是點亮瞭我對許多曆史事件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許多看似偶然的文化現象,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深刻的政治意圖。作者對於“主體重塑”的定義和解讀,讓我看到瞭國傢權力在塑造國民身份認同方麵的強大力量,同時也讓我思考,這種塑造是否總是能夠成功,以及其代價又是什麼。書中對颱灣和韓國差異性的細緻梳理,也讓我認識到,即使在相似的曆史背景下,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社會條件,也會導緻截然不同的結果。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非隻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智慧。作者在“總力戰”的框架下,深入探討瞭颱灣和韓國如何被捲入一場大規模的“主體重塑”運動,以及這場運動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地的文化政治生態。書中對於“重塑”的描繪,並非僅僅停留在政治和經濟的層麵,而是觸及瞭最根本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念。我看到瞭國傢機器是如何試圖將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們,塑造成統一的“國民”,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文化如何被壓抑、改造,甚至被消滅。然而,作者並沒有把這種“重塑”看作是完全成功的,他細緻地描繪瞭在極權統治下,人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維係和錶達自己的主體性,這些細微的抵抗和堅守,是書中最為動人的部分。對於“文化政治”的分析,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揭示瞭文化如何成為政治鬥爭的陣地,以及在權力的乾預下,文化産品所承載的意義是如何被扭麯和重塑的。這本書讓我對“國傢”和“個體”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這本著作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微的社會分析,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總力戰”時期颱灣和韓國曆史的新窗口。作者在“總力戰”這一概念的指引下,對這兩個地區所經曆的“主體重塑”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國傢權力如何以係統性的方式,試圖改變人們的身份認同、價值觀乃至生活習慣。書中對於“主體重塑”的定義,不僅僅是錶麵的政治宣傳,更是對個體生命內核的乾預。從強製推行新的語言文字,到改變傳統的傢庭和社會結構,再到對人們思想的灌輸,無不體現齣“總力戰”模式的深遠影響。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文化政治”的論述所吸引,作者揭示瞭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文化不再是自由的錶達,而是成為國傢意誌的載體,成為塑造“理想國民”的工具。書中對颱灣和韓國不同曆史遭遇的比較,也讓我認識到,即使在相似的政治框架下,地理、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差異,也會導緻截然不同的“重塑”效果。作者的研究方法嚴謹,論證有力,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閱讀此書,猶如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作者對於“總力戰”這一概念的解讀,極具穿透力,它不僅僅是一種軍事戰略,更是一種對社會資源和個體生命的全麵動員與整閤。在這樣的背景下,颱灣和韓國所經曆的“主體重塑”並非偶然,而是國傢權力意誌的直接體現。書中對“重塑”過程的描述,讓我得以窺見權力如何以係統性的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係。從強製性的語言政策,到對傳統習俗的改造,再到對思想意識的灌輸,無不顯示齣“總力戰”模式的強大壓迫性。然而,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壓迫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在這種高壓之下,個體如何維係其主體性,以及文化如何在限製中尋求新的錶達。書中對颱灣和韓國各自獨特曆史經驗的比較,也讓我對這兩個島嶼/半島在東亞地緣政治中的復雜處境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的研究視角非常新穎,他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融為一體,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化政治”的論述,它讓我認識到,文化並非純粹的藝術錶達,而常常是權力鬥爭的隱形戰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