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六捲。從黃巾起義始,以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終。作者以紮實的史料打底,嚴格依照史書記載展開,可謂「無一事無根據」,但內中卻添加豐富的人物情節,鋪陳齣一幅三國時代的絢麗圖景,既充滿想像力又不失對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
.「人,唯其人,一貫追究人,這是自古以來的中國人的史觀。」這是陳舜臣總結的中國人史觀,但更是他本人的基本史觀。書中可見,他既不尊劉,也不捧曹,反而平等看待書中一切人物,與其說他尊重人,毋寜說他更著重發掘人物背後的性格與命運。
.正如作者所言:「不論這部書的好壞,在這裏隻是想說明,這本三國誌故事是由陳舜臣本人創作完成的。」無疑,這是一部獨特而充滿作者個人印記的作品。
作者簡介
陳舜臣
日本著名作傢。1924年生於日本神戶,祖籍中國颱灣。在日本曆史小說創作領域與司馬遼太郎並稱雙璧;還是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的首位三冠王(江戶川亂步奬、直木奬、推理作傢協會奬)。通曉日語、漢語、英語、印度語、波斯語五種語言,作品常呈現無國籍的宏觀視野。
1961年以小說《枯草之根》榮獲日本第七屆“江戶川亂步奬”一舉成名;之後發錶《三色之傢》、《弓屋》、《憤怒的菩薩》等小說,以嚴謹的結構和獨特的風格確立瞭在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地位。1969年以《青玉獅子香爐》獲得代錶日本大眾文學最高榮譽的直木奬。此後開始轉嚮曆史小說創作,先後齣版瞭《小說十八史略》、《甲午戰爭》、《太平天國》、《耶律楚材》、《秦始皇》、《鄭成功》、《成吉思汗》、《諸葛亮》、《秘本三國誌》、《小說李自成》等名作,以其博學多識和豐富的想像,贏得廣泛贊譽,一次次掀起日本閱讀中國史的熱潮,由此成為日本傢喻戶曉的曆史小說大師。
第一捲
黃天當立
2
月氏美女
34
曹操東歸
65
洛陽入我斛
92
鐵騎去白波
123
唯餘白馬寺
154
第二捲
風姬之舞
188
蜀道行
219
日落峴山之西
247
偶有天晴
277
雷動於天
306
流浪將軍
335
序
從陳舜臣的《秘本三國誌》說起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中國最著名、最風行的通俗曆史小說;以陳壽《三國誌》這部史著為首所記載的「三國時代」,也是最廣為人知、人們最有興趣的一段中國曆史。或許不知的,在一衣帶水、對中國曆史文化最有認識的日本,情況也如此。當代日本,以「三國」為題的電影、人形劇、動畫、漫畫、電腦遊戲大為流行,形式多樣,稱為「平成時代三國熱」。「三國」在日本的流行,其來有自。即使是近代,熱心於《三國演義》研究的日本著名學者如小川環樹、桑原武夫、駒田信二等也不少。吉川英治再創作的《三國誌》演義在日本最為風行。日本人喜歡研讀「三國」,有一層意思︱︱用以認識和瞭解中國的曆史特色、社會特徵和人性麵貌。他們對「三國」的解讀,某種程度是日本人對中國曆史文化和民族的解讀,不能純從對「三國」本身的真切深淺去理解。
日本著名作傢陳舜臣先生的《秘本三國誌》,在蕓蕓日本「三國」作品中,或許因作者是華裔,同時諳於中國和日本的曆史文化,獨樹一幟,在日本社會廣為流傳,讀者眾多。陳舜臣先生在其後記中,一再強調這是他的一部創作。讀過陳舜臣先生這部《秘本三國誌》,不難明白,這確是他以《三國誌》、《後漢書》和《三國演義》等文史著作為藍本,根據自己的構思而創作的曆史小說。書中的情節、結構,人物的輕重和形像的塑造,以至曆史事件的詮釋,彆齣心裁,另有彆解,大有異於我們所熟識的「三國誌」。這也是他以「秘本」為名的一種理由。「秘本」是指他對「三國」的詮釋是齣於他的創作的意思。
《三國演義》所以曆久不衰,是由於這部曆史小說氣魄恢宏,場麵偉大,情節豐富多彩,人物眾多而鮮明,放之中外去衡量,都是一部曆史小說的傑構。同時,「三國時代」雖然隻有短短的百多年,在中國幾韆年曆史長河中,這段曆史算短暫。但三國時代,形勢之波瀾壯闊,政情之波譎雲詭、軍事之波濤洶湧,逞強鬥智之驚心動魄、人物之儀態萬狀,宛如一首令人仰嘯低吟迴誦不已的史詩,一齣讓人訴不盡說不完的曆史舞颱劇。映照於今,仍不失其感慨,可思可省者多矣。所以「三國熱」會不時齣現,因由也在此。
年來感染於「三國熱」,我再捧讀《三國誌》。不是學識長進,而是人生閱曆日深,理解深刻得多瞭。其中體會最令我生感慨的是:人類的科學發明一日韆裏,人類物質文明的發達,與日俱進;相反,當前社會的人性和人際間的關係,比之韆百年前的《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所描畫的,卻齣奇的差異不大。這或許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時代」最吸引人的地方。
現代撰寫編作三國的著作、小說與影視,讀其書者,無不在揚溢其競雄鬥智,爭勝呈謀,爭權奪利,而無視其人性之泥塗,人際之險惡,雖炫耀皇棲於一時,終至於身敗名裂,禍延子孫的啓示。蟻蟲附羶,飛蛾撲火,原來是永恆的愚昧。
陳萬雄 博士
說實在的,收到《秘本三國誌(上)》的時候,我內心是抱著一種既興奮又有點審慎的態度。市麵上三國題材的書籍已經很多瞭,要真正脫穎而齣,甚至冠以“秘本”之名,那肯定是有其過人之處的。從目前翻閱的初步印象來看,這本書的敘事風格似乎不是那種快節奏、事件堆砌的流水賬,而是更注重於氛圍的營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畫。我試著隨便翻開幾頁,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場景時,用瞭不少精妙的比喻和細膩的描寫,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例如,在描繪一場戰前緊張氣氛時,他可能不會直接寫“士卒們心生恐懼”,而是通過對微風吹過旌旗的聲音、士兵緊握兵器的手指、或是眼神中的閃爍來傳遞那種壓抑的情緒。這種手法,我個人非常欣賞,因為它更能觸動人心,讓讀者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真正走進那個時代,感受角色的悲喜。我特彆想知道,書裏對於一些重大曆史節點的處理,會不會有不同於傳統史書的解讀?比如官渡之戰,是會側重於曹操的戰略布局,還是會深入描繪袁紹陣營內部的矛盾?又或者是對一些被邊緣化的人物,這本書是否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篇幅?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意外”,一些顛覆我固有認知的內容,讓我對三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時代,産生全新的理解。
评分拿到《秘本三國誌(上)》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一番,感覺這本書的立意和角度都相當獨特。我一直以來對三國曆史都抱有濃厚的興趣,也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很多時候,總覺得那些敘述要麼過於強調宏大敘事,要麼就是過於聚焦於幾個核心人物。而這本書,從封麵和書名傳遞齣的信息來看,似乎有意在挖掘一些更隱秘、更具深度的內容。我注意到,書中的語言風格並沒有使用過於白話或者過於晦澀的詞匯,而是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既有文言的韻味,又不至於讓現代讀者産生閱讀障礙。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政治博弈和軍事策略的?它會不會像解剖刀一樣,細緻地剖析每一場戰役背後的原因,以及每一個決策者的考量?或者,它會把筆墨更多地放在那些不為人知的陰謀詭計,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普通人的命運?我試著看瞭看關於某個早期事件的片段,作者似乎對人物的性格塑造非常用心,通過一些細節的描寫,把人物的矛盾心理和內心掙紮展現得淋灕盡緻。這種對人性深度的挖掘,是我非常看重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三國,而不是那些被符號化的人物群像。
评分《秘本三國誌(上)》這本書,我拿到手後,迫不及待地翻瞭翻,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編排和呈現方式非常吸引人。我一直覺得,一部好的曆史讀物,不光是內容本身要紮實,其呈現方式也同樣重要。這本書的字體大小、行距間距都讓我感覺非常舒服,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對作者的用心程度有瞭初步的認可。而且,我注意到它在某些段落的敘述中,似乎有意加入瞭地圖、插畫或者一些引用古籍的片段,這些元素如果沒有經過精心挑選和處理,很容易顯得雜亂,但在這本書裏,我感覺它們被有機地融閤在一起,為閱讀增添瞭不少趣味性和輔助性。我猜想,作者在編寫這本書時,一定花費瞭不少心思去考證和查閱史料,而且他對整個三國曆史的脈絡有著非常清晰的把握。我特彆想知道,在描述某些關鍵戰役時,它會不會像紀錄片一樣,給我們呈現齣不同的視角?比如,除瞭主帥的決策,它會不會關注到前綫士兵的視角,或者被波及的百姓的視角?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從更廣闊、更細緻的層麵去理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评分哇,拿到《秘本三國誌(上)》這本書,我真的迫不及待想好好翻翻瞭!雖然還沒真正開始深入閱讀,但光是觸感和封麵設計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那個封麵,不知道是用瞭什麼特殊的印刷工藝,那種古樸中帶點神秘的質感,搭配上《秘本三國誌》這個名字,就已經勾勒齣一種不落俗套的史詩感。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從你拿起它的那一刻,它就應該有自己的靈魂,能夠和讀者産生一種奇妙的共鳴。這本《秘本三國誌(上)》似乎就具備瞭這樣的特質。我猜想,它應該不隻是簡單地復述我們熟知的那些三國故事,而是會從中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或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解讀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像是劉備的仁德,曹操的奸雄,諸葛亮的智慧,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標簽,在這本書裏,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剖析?我特彆好奇,所謂的“秘本”究竟包含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是那些野史軼事,還是作者獨到的見解?這本書的紙張質量看起來也不錯,摸起來有種細膩的觸感,而且字號大小適中,排版也很舒服,這些細節雖然微小,但卻是影響閱讀體驗的關鍵。作為一名三國迷,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夠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驚喜”,一些能夠讓我拍案叫絕、豁然開朗的洞見。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場酣暢淋灕的閱讀盛宴!
评分拿到《秘本三國誌(上)》這本新書,我立刻就被它的獨特氣質吸引瞭。首先,從書的整體設計來看,就透露著一種低調而又不失厚重的質感,不像市麵上一些同類書籍那樣追求浮誇的視覺效果,而是更注重細節和品味。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幾頁,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用詞精準,敘述流暢,而且在處理曆史事件時,似乎展現齣一種嚴謹的態度。我一直認為,曆史書籍最忌諱的就是隨意杜撰和主觀臆斷,而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在努力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我特彆好奇,這本書在解構那些經典的三國故事時,會采取怎樣的切入點?會不會對一些被廣泛接受的“定論”提齣挑戰,或者從一些被忽略的細節中,挖掘齣新的綫索?我試著看瞭一下關於某個早期事件的描述,作者對於人物的心理刻畫相當到位,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瞭人物內心的掙紮和動機,這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乾貨”,一些能夠讓我對三國曆史有更深層次理解的內容,而不是簡單地重復我們已經熟知的那些情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