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六捲。從黃巾起義始,以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終。作者以紮實的史料打底,嚴格依照史書記載展開,可謂「無一事無根據」,但內中卻添加豐富的人物情節,鋪陳齣一幅三國時代的絢麗圖景,既充滿想像力又不失對曆史真相的深刻洞察。
.「人,唯其人,一貫追究人,這是自古以來的中國人的史觀。」這是陳舜臣總結的中國人史觀,但更是他本人的基本史觀。書中可見,他既不尊劉,也不捧曹,反而平等看待書中一切人物,與其說他尊重人,毋寜說他更著重發掘人物背後的性格與命運。
.正如作者所言:「不論這部書的好壞,在這裏隻是想說明,這本三國誌故事是由陳舜臣本人創作完成的。」無疑,這是一部獨特而充滿作者個人印記的作品。
作者簡介
陳舜臣
日本著名作傢。1924年生於日本神戶,祖籍中國颱灣。在日本曆史小說創作領域與司馬遼太郎並稱雙璧;還是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的首位三冠王(江戶川亂步奬、直木奬、推理作傢協會奬)。通曉日語、漢語、英語、印度語、波斯語五種語言,作品常呈現無國籍的宏觀視野。
1961年以小說《枯草之根》榮獲日本第七屆“江戶川亂步奬”一舉成名;之後發錶《三色之傢》、《弓屋》、《憤怒的菩薩》等小說,以嚴謹的結構和獨特的風格確立瞭在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地位。1969年以《青玉獅子香爐》獲得代錶日本大眾文學最高榮譽的直木奬。此後開始轉嚮曆史小說創作,先後齣版瞭《小說十八史略》、《甲午戰爭》、《太平天國》、《耶律楚材》、《秦始皇》、《鄭成功》、《成吉思汗》、《諸葛亮》、《秘本三國誌》、《小說李自成》等名作,以其博學多識和豐富的想像,贏得廣泛贊譽,一次次掀起日本閱讀中國史的熱潮,由此成為日本傢喻戶曉的曆史小說大師。
第三捲
泰山鳴動
2
天日因此暗淡
30
消失於黃河之上的女子
59
又見混戰
89
英雄輩齣
118
紅顔禍水
146
第四捲
單戀之殤
178
劉備叛曹
202
當渡黃河否
226
三分天下之計
251
少公子一馬當先
271
魂斷白狼山
298
喜得軍師
320
序
從陳舜臣的《秘本三國誌》說起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中國最著名、最風行的通俗曆史小說;以陳壽《三國誌》這部史著為首所記載的「三國時代」,也是最廣為人知、人們最有興趣的一段中國曆史。或許不知的,在一衣帶水、對中國曆史文化最有認識的日本,情況也如此。當代日本,以「三國」為題的電影、人形劇、動畫、漫畫、電腦遊戲大為流行,形式多樣,稱為「平成時代三國熱」。「三國」在日本的流行,其來有自。即使是近代,熱心於《三國演義》研究的日本著名學者如小川環樹、桑原武夫、駒田信二等也不少。吉川英治再創作的《三國誌》演義在日本最為風行。日本人喜歡研讀「三國」,有一層意思︱︱用以認識和瞭解中國的曆史特色、社會特徵和人性麵貌。他們對「三國」的解讀,某種程度是日本人對中國曆史文化和民族的解讀,不能純從對「三國」本身的真切深淺去理解。
日本著名作傢陳舜臣先生的《秘本三國誌》,在蕓蕓日本「三國」作品中,或許因作者是華裔,同時諳於中國和日本的曆史文化,獨樹一幟,在日本社會廣為流傳,讀者眾多。陳舜臣先生在其後記中,一再強調這是他的一部創作。讀過陳舜臣先生這部《秘本三國誌》,不難明白,這確是他以《三國誌》、《後漢書》和《三國演義》等文史著作為藍本,根據自己的構思而創作的曆史小說。書中的情節、結構,人物的輕重和形像的塑造,以至曆史事件的詮釋,彆齣心裁,另有彆解,大有異於我們所熟識的「三國誌」。這也是他以「秘本」為名的一種理由。「秘本」是指他對「三國」的詮釋是齣於他的創作的意思。
《三國演義》所以曆久不衰,是由於這部曆史小說氣魄恢宏,場麵偉大,情節豐富多彩,人物眾多而鮮明,放之中外去衡量,都是一部曆史小說的傑構。同時,「三國時代」雖然隻有短短的百多年,在中國幾韆年曆史長河中,這段曆史算短暫。但三國時代,形勢之波瀾壯闊,政情之波譎雲詭、軍事之波濤洶湧,逞強鬥智之驚心動魄、人物之儀態萬狀,宛如一首令人仰嘯低吟迴誦不已的史詩,一齣讓人訴不盡說不完的曆史舞颱劇。映照於今,仍不失其感慨,可思可省者多矣。所以「三國熱」會不時齣現,因由也在此。
年來感染於「三國熱」,我再捧讀《三國誌》。不是學識長進,而是人生閱曆日深,理解深刻得多瞭。其中體會最令我生感慨的是:人類的科學發明一日韆裏,人類物質文明的發達,與日俱進;相反,當前社會的人性和人際間的關係,比之韆百年前的《三國誌》和《三國演義》所描畫的,卻齣奇的差異不大。這或許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時代」最吸引人的地方。
現代撰寫編作三國的著作、小說與影視,讀其書者,無不在揚溢其競雄鬥智,爭勝呈謀,爭權奪利,而無視其人性之泥塗,人際之險惡,雖炫耀皇棲於一時,終至於身敗名裂,禍延子孫的啓示。蟻蟲附羶,飛蛾撲火,原來是永恆的愚昧。
陳萬雄 博士
這本《秘本三國誌(中)》簡直是一場閱讀的盛宴,讓我對三國這個耳熟能詳的歷史時期,有瞭全然不同以往的體驗。我一直覺得,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而這本書恰恰將這一點展現得淋灕盡緻。它並非僅僅關注於那些決定歷史走嚮的關鍵人物和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維度。書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討當時的社會風貌、民間習俗,甚至是經濟發展對政治格局的影響。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人心」的刻畫,極為深入。他並非簡單地將人物劃分為忠奸善惡,而是細緻地描摹瞭他們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變化、情感糾葛以及價值觀的衝突。讀著書中關於某位將領在麵對生死抉擇時的內心獨白,或是某位謀士在權衡利弊時的掙紮,你會感覺自己彷彿能與那些古人產生共鳴。這種細膩的心理描寫,讓書中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個體。這也讓我更加理解,為何在那個亂世之中,人們會做齣種種看似不閤邏輯的選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更為全麵、更為立體的歷史視角,讓我看到瞭三國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邏輯和人性光輝。
评分這本《秘本三國誌(中)》著實讓我這個長年的三國迷,看到瞭前所未有的新視角。過去,我們對三國的瞭解,大多是透過《演義》的濾鏡,雖然精彩,但難免帶有文學的加工。這本書,則像是從一個更加「務實」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它不迴避那些我們可能不太願意提及的方麵,例如當時的社會階級固化、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差異,甚至是一些被掩蓋的政治交易。 最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解讀人物時,並沒有簡單地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籤,而是著重探討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複雜性。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決策的分析,更是讓我驚嘆。他會從經濟、民生、甚至氣候等多元角度,去剖析一位領導者為何會做齣某項決定,而不是單純地歸因於其個人意圖。這種分析方式,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歷史的「必然性」,以及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每個角色的掙紮與無奈。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不僅讓我看到瞭歷史的宏大敘事,更讓我感受到瞭其中無數細微的、真實的情感和思維。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並且能夠引發深入思考的佳作。
评分這套《秘本三國誌(中)》絕對是近期我看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歷史讀物瞭!以往我們接觸的三國故事,大多是以《三國演義》為基礎,雖然精彩,但總覺得少瞭一點什麼。而這本書,它的「秘本」二字絕對不是虛設!它像是一位極其敏銳的偵探,在浩瀚的史料叢林中,抽絲剝繭,發現瞭許多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節。像是某些小國之間的政治角力,或者是在大時代洪流中,一些無名小卒的奮鬥與犧牲,這些片段雖然不影響全局,卻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 作者的文筆非常有力量,但又不會過於矯揉造作。他擅長用簡潔卻充滿畫麵感的語言,將複雜的歷史事件描繪得生動異常。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人物關係時的細膩。例如,他會探討一些原本被認為是死敵的君主,私下裡可能存在著某種複雜的互動,或者是在看似鐵壁銅牆的陣營內部,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矛盾與分裂。這種「反常規」的解讀,挑戰瞭我長久以來的觀念,卻又在邏輯上說得通,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這本書不是在講故事,它是在還原歷史的真實麵貌,那些被掩埋在時間塵埃下的細節,在這裡被重新點亮。
评分我對這本《秘本三國誌(中)》的評價,隻能用「驚喜連連」來形容!身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歷史的愛好者,我閱讀過不少關於三國的著作,但這本書的切入點確實獨樹一幟。它沒有落入俗套,去過度強調戰爭的慘烈或政治的黑暗,而是著重於挖掘那些「隱藏」的線索。我特別喜歡作者對一些「邊緣人物」的描寫。書中提及瞭許多在正史中僅僅是一筆帶過,甚至是被忽略的小角色,但作者卻能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挖掘齣他們的故事,並將他們巧妙地編織進整個歷史敘事中。 這些「支線」的豐富,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三國世界的認知。我開始意識到,歷史的進程,絕非僅僅是幾個頂級人物的博弈,而是無數個小人物共同推動的結果。書中關於一些地方勢力的崛起與衰落,以及他們與中央政權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讓我對當時的政治格局有瞭更為細緻的理解。作者在處理這些複雜關係時,顯得遊刃有餘,他能夠清晰地呈現齣各方勢力的動機和策略,讓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波詭雲譎。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巨大的謎團,每一頁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讓我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渴望知道下一個「秘辛」是什麼。
评分哇!這本《秘本三國誌(中)》實在是太讓人驚豔瞭!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從小就被三國故事薰陶的讀者,我總以為自己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瞭若指掌,誰知道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它並非僅僅是複述我們耳熟能詳的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或是桃園結義、空城計這些經典橋段,而是從一個非常刁鑽、甚至可以說是「秘聞」的角度切入。書中大量引用瞭一些我從未見過的史料,像是某些地方誌、野史筆記,甚至是民間傳說,這些零碎的資訊經過作者精妙的梳理和推演,竟然串聯起瞭一個個令人拍案叫絕的隱藏脈絡。 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神化或醜化任何一位歷史人物,而是將他們還原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的真實個體。比如說,大傢對諸葛亮的智慧總是推崇備至,但這本書卻深入探討瞭他那些不為人知的煩惱,甚至是他在戰略決策上的一些猶豫和妥協,這讓我感覺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壇人物,而是更貼近我們平凡人的心境。又比如曹操,我們習慣性地稱他為「奸雄」,但在書中,我看到瞭他雄纔大略的一麵,也看到瞭他對於國傢統一的渴望,甚至是一些溫情脈脈的時刻,這讓我對他的評價有瞭更立體的認知。這種挖掘人性深處、剖析權謀之外情感的寫法,真的非常獨特,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親歷那些塵封的歲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