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察顔觀色,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身體的健康狀況,從五官的變化就能觀察齣徵兆,
養成每天照鏡子時,仔細觀察眼、耳、口、鼻、舌的細微改變,
就能早日發現疾病,及早診治。
五官決定你的健康
本書以深入淺齣的方式,教導讀者從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舌頭所呈現的不同變化,來判斷自己是否健康、是否火氣大、是否腸胃不舒服、是否氣血不順暢等情況。
藉由每日對五官的觀察,可以隨時注意自己、關心彆人的健康問題,那麼就可做到平日多預防的功效。
楊醫師瞭解人體結構運行之道,並藉由經驗心得的纍積,以簡單易懂的分享,直接教導您從五官與髒腑的關聯,以及十二經絡的氣血變化,來認識自己。讓人人都能輕輕鬆鬆做自己身體最好的醫生。
內容關注於肝髒與眼睛、心與舌、脾與唇、肺與鼻、腎與耳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更於每篇章節最後,提供簡易又有效的保健茶方,讓您在平日觀察五官變化的同時,適時提供預防的功效。
作者簡介
楊錦華
【學曆】
中國醫藥學院.加州南灣大學
【曾任】
光仁中醫診所醫師
和平中醫院醫師
全民中醫診所醫師
孔孟聖道院中醫保健講師
婦女展業中心中醫保健講師
【現任】
珪植仙中醫院特約醫師
德全、德安中醫診所特約醫師
教會鬆年大學講師
颱北青年服務社中醫講師
闆橋救國團中醫講師
颱北市大同社區大學中醫講師
【著作】
三分鍾減脂美容茶
三分鍾美白瘦身茶
六分鍾泡澡瘦一身
上班族精力茶
從五官看健康
前言 10
五髒六腑與十二經絡節對應關係 11
〔第一章〕 目
目—眼睛 14
觀眼察神.看健康 18
肝開竅於目 20
眼睛與髒腑的關係 22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7
肝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35
眼睛容易産生的問題 41
眼睛疲勞 42
眼屎 43
流目油 45
眼白混濁、泛黃 46
眼皮浮腫 47
眼睛佈滿血絲 47
眼瞼泛白 48
針眼 49
黑眼圈 49
青光眼 54
結膜炎 56
遠視 57
愛眼!護眼行動 58
〔第二章〕 舌
舌頭 62
心氣通於舌 6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64
心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69
舌頭容易産生的問題 72
舌頭破 72
舌頭發炎 73
舌頭發麻 74
舌與髒腑的關係 76
舌診的內容 78
望舌質 78
望舌色 79
舌質與舌苔的關係 89
舌診的臨床意義 90
看心與小腸的辨證 95
強心.保健法 101
護心防治茶方 102
〔第三章〕 口 唇
口唇 106
脾胃與口唇的關係 106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10
脾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115
脾與胃病的辨證 121
口唇容易産生的問題 127
口乾舌燥 130
口臭 130
口角炎 131
唇乾脫皮 132
唇裂 132
強脾顧胃的藥方 133
〔第四章〕 鼻
鼻 136
肺氣通於鼻 136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39
肺的在誌、在液、在體和在竅 145
肺的常見病狀 149
咳嗽、哮喘的臨床辨證 154
肺髒病例 160
關於「好鼻師」的問題 162
鼻涕倒流 163
鼻竇炎 165
過敏性鼻炎 167
防治感冒 171
通鼻清肺.治喉痛保健茶方 173
〔第五章〕 耳朵
耳朵 180
腎氣通於耳 180
十二經絡與耳的動嚮 183
耳與經絡串聯全身 185
耳朵的構造 186
耳朵的神經組織 192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 204
腎氣關係人體成長 205
腎的在誌、在液、在體 210
耳朵容易産生的問題 214
耳鳴 215
中耳炎 217
耳痛 218
耳朵與身體的對應 220
耳穴指壓保健法 223
耳朵臨床穴道應用 226
強腎養身法 231
解釋名詞 235
附錄│十二經絡的循行及其病候癥狀 236
這本書真是讓我驚喜連連,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我一直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是覺得它深奧難懂,像一本天書。市麵上很多中醫普及讀物,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流於錶麵,很難真正掌握到精髓。然而,《五官辨證養生》這本書卻給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形象,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將那些復雜的理論化繁為簡,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書中的例子貼近生活,舉不勝舉,讓我能夠立刻聯想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情況,理解起來毫不費力。我尤其喜歡書裏對於“望聞問切”中“望”的部分的詳細闡述,通過眼睛就能觀察齣身體的許多信息,這個概念之前隻模糊地聽過,這本書卻把它係統化、條理化瞭。比如,關於眼白、眼眶、瞳孔等不同部位的變化與身體髒腑的關聯,描述得細緻入微,讓我仿佛瞬間擁有瞭一雙“火眼金睛”。讀完第一部分,我迫不及待地開始觀察傢人的眼睛,發現竟然真的能對照齣書中所說的某些小問題,這讓我既驚嘆於中醫的智慧,也對這本書的實用性有瞭更深的信任。而且,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看病”,而是更側重於“養生”,教我們如何通過日常的飲食、作息以及一些簡單易行的中醫方法來調理身體,預防疾病,這正是我想從一本中醫書裏獲得的核心價值。
评分我必須說,《麵部養生秘籍》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腦洞大開!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每天照鏡子時看到的那些臉部細微之處,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健康信息。書裏把臉部劃分得非常細緻,從額頭到下巴,再到左右臉頰,甚至眉毛、鼻子、嘴唇、耳朵等,都賦予瞭特定的身體器官或係統對應的解讀。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額頭”的部分,書裏詳細分析瞭額頭不同區域的顔色、紋理、痘痘等跡象與心、腦、肝等髒腑的聯係。讀的時候,我忍不住一邊讀一邊照鏡子,發現自己額頭中央偶爾齣現的暗沉,竟然真的和書裏說的“思慮過度,傷及心脾”有點吻然而非。這讓我感到非常神奇!而且,書裏不僅僅是告訴你“有什麼就代錶什麼”,更重要的是給齣瞭相應的調理建議。比如,針對某些麵部問題,作者會推薦一些食材、穴位按摩,甚至是一些生活習慣上的調整。這些建議都非常接地氣,不復雜,我嘗試瞭幾種,感覺確實對身體有積極的影響。特彆是書裏提到的通過麵部某些區域的“氣色”來判斷身體的虛實寒熱,讓我對中醫的“望”診有瞭更深的認識,覺得它不僅僅是看外錶,更是洞察內在的科學。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前所未有的關注,也讓我覺得養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從每天的“麵子工程”開始。
评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想著也許就是一本普通的養生科普讀物。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自己完全錯瞭。《五官窺探健康密碼》這本書,顛覆瞭我之前對中醫“望診”的認知。我一直以為中醫看病是很玄乎的,需要很多年的功底。但這本書用非常科學、清晰的邏輯,把“望”的部分拆解開來,讓我覺得原來中醫的智慧是可以被理解和應用的。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耳朵”的章節,以前隻知道耳朵可以聽,沒想到它居然是身體很多髒腑的“晴雨錶”。書裏詳細描述瞭耳朵的各個部位,比如耳垂、耳廓、耳阜等,它們分彆對應著身體的哪些器官,當這些部位齣現什麼變化時,可能意味著身體齣瞭什麼問題,都寫得清清楚楚。我讀的時候,還特地對照瞭自己的耳朵,發現有一些地方的顔色和紋路確實和書裏描述的情況有些相似,這讓我對身體有瞭更深的警惕,也促使我開始關注一些之前忽略的身體信號。更棒的是,書裏對於每一種可能齣現的問題,都給齣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比如可以通過按摩某個穴位來改善,或者通過調整飲食來緩解。這些建議都非常實用,我嘗試瞭其中的一些,感覺身體確實有瞭一些微妙的變化,這讓我對中醫的認識又上瞭一個颱階。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引導我認識自己的身體。
评分我本來隻是想找一本關於如何通過飲食來養生的書,沒想到卻被《臉看身體:中醫望診入門》這本書深深吸引。雖然書名中提到瞭“望診”,但我一直以為那是中醫的專業技能,和我普通人沒什麼關係。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觀察麵部的一些特徵,來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獨特,就像在跟我講故事一樣,把那些中醫名詞解釋得生動有趣。我最先注意到的是關於“鼻子”的部分。書裏分析瞭鼻子的形狀、顔色、鼻翼兩側的變化,甚至是鼻孔的大小,竟然都和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我以前從來沒有在意過自己的鼻子,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原來鼻翼兩側如果經常發紅,可能暗示著肺部有些問題;如果鼻頭總是油膩膩的,可能和脾胃消化不好有關。這些信息讓我感到非常驚訝,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你“看到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看到瞭之後該怎麼辦”。它提供瞭一係列非常實用的建議,比如,如果發現鼻翼兩側發紅,可以嘗試多吃一些潤肺的食物,並且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這些建議都非常容易實踐,我嘗試瞭一段時間,感覺鼻翼兩側確實沒有之前那麼容易發紅瞭,這讓我對這本書的信任度大大提升。
评分這本書的知識點非常新穎,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接觸過一些中醫的書籍,但大多都偏嚮於理論,或者講述一些比較籠統的養生方法。而《五官養生智慧》則完全不同,它將目光聚焦在我們最熟悉的“五官”上,而且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解讀身體的健康密碼。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幽默風趣,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嘴唇”和“舌頭”的部分。書裏詳細描述瞭嘴唇的顔色、厚薄、是否有裂紋,以及舌頭的顔色、舌苔的厚薄、舌頭的形狀等等,這些細微的觀察竟然都能反映齣我們身體的真實狀況。比如,嘴唇發紫可能和血液循環不好有關,舌苔厚膩可能錶示身體濕氣比較重。這些信息讓我感到非常實用,我以前隻是模糊地知道舌頭可以看,但從來沒有想到它裏麵竟然蘊含瞭這麼多健康信息。而且,書裏還提供瞭很多關於如何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這些問題的建議。例如,針對舌苔厚膩的問題,作者會推薦一些祛濕的食物,並且指導我們如何通過按摩特定的穴位來幫助身體排齣多餘的濕氣。這些建議都非常具體,而且容易操作,我嘗試瞭其中的一些,確實感覺身體有一些積極的變化。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瞭解自己的身體健康,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醫學知識,隻需要我們多留意身邊的細微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