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

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草藥
  • 生物轉融
  • 藥物研發
  • 傳統中醫藥
  • 現代藥學
  • 創新藥物
  • 藥理學
  • 中藥活性成分
  • 藥物代謝
  • 精準醫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什麼牛馬等動物隻吃草卻身體壯碩、耐力十足?為什麼愛斯基摩人長年吃肉,幾乎不吃蔬果,卻很少罹患文明病?草食性動物如何將植物轉化成蛋白質(肌肉)?肉食者如何避免罹患心血管疾病?

  這就是微生物轉化融閤的奧秘。隻要免疫力正常、生命力旺盛,體內與食物中的微生物自然會經由發酵,將其轉化、融閤成身體所需的能量。作者的研究團隊已經利用此一技術,成功開發保肝、健肺、強化心血管等保健食品與藥物,深受肯定。未來投入中草藥的開發利用,不但能大量製造,還可能創造新藥,遠景十分看好。

作者簡介

李順來博士

主要經曆

曾任

中國化學製藥公司關係企業
中化閤成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
南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係所 創係主任及所長
南颱科技大學『生技産品試量産暨産品功能性評估技術研發中心』主任

現任

南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係所 助理教授

著作

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元氣齋齣版社)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與您提到的《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無關。 --- 《失落的航道:大航海時代貿易路綫的興衰與重塑》 導言: 在人類文明的曆史長河中,海洋始終是連接不同文化、促進貿易往來的重要動脈。本書深入探討瞭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啓以來,全球貿易路綫的演變、繁榮與衰落。它不僅僅是對地理大發現的簡單迴顧,更是對支撐這些航綫背後的經濟結構、政治博弈以及技術革新的全麵剖析。我們將揭示那些曾經繁榮一時的貿易中心如何因突發事件、技術迭代或地緣政治變動而風雲變色,並探討這些曆史進程對當代全球化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黃金時代的開端與挑戰(15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 本部分聚焦於歐洲列強如何打破原有的陸地貿易壟斷,開闢直達亞洲的遠洋航綫。重點分析瞭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早期殖民擴張中建立的香料貿易路綫,以及隨之而來的“三角貿易”的形成。 香料之路的轉型: 詳細描述瞭裏斯本和塞維利亞如何成為連接東方珍稀商品與歐洲市場的樞紐。分析瞭早期航海技術(如卡拉維爾帆船、改進的導航儀器)如何成為打破舊秩序的關鍵驅動力。 白銀洪流與美洲的聯結: 探討瞭美洲白銀(特彆是波托西銀礦)如何通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被輸送到亞洲,對明清兩代的經濟結構産生瞭怎樣的衝擊。這一部分的敘述將突齣經濟學視角下的價值轉移和通貨膨脹現象。 早期競爭與衝突: 闡述瞭荷蘭、英國等後起之秀如何挑戰伊比利亞半島國傢的霸權。通過對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早期股份製公司的運作模式及其對貿易壟斷的顛覆性影響。 第二部分:重心的轉移與新興帝國的崛起(17世紀末至19世紀初) 隨著工業革命的醞釀和民族國傢的鞏固,貿易路綫的控製權開始嚮西北歐轉移。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工業化對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作用。 工業革命的催化作用: 蒸汽機的發明和鋼鐵時代的來臨,極大地縮短瞭運輸時間,降低瞭成本。這使得傳統上依賴風力和人力驅動的航綫優勢不再明顯,新港口和工業中心的崛起成為必然。 大西洋航綫的鞏固與非洲的角色: 深入分析瞭以蔗糖、棉花和奴隸貿易為核心的大西洋經濟體係的運作機製。本書將采用批判性的視角,探討這種經濟結構如何建立在非人道的剝削之上,並分析其對西非和加勒比地區社會結構的長期破壞。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與地緣政治: 重點分析瞭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啓用如何徹底改變瞭歐洲與亞洲之間的航運格局,極大地削弱瞭繞行好望角的傳統路綫的重要性,並間接加速瞭英國對埃及的控製。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巔峰與體係的脆弱性(20世紀至今) 進入20世紀,貿易模式進入大規模集裝箱化和數字化的新階段。本部分考察瞭兩次世界大戰對貿易網絡的衝擊,以及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 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波: 詳細描繪瞭戰爭期間海上貿易生命綫的脆弱性,如U型潛艇戰對北大西洋航運的緻命打擊。分析瞭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如何為全球貿易的快速擴張提供瞭穩定的金融基礎。 集裝箱革命與供應鏈重構: 本書認為,標準化集裝箱的發明是繼蒸汽機之後對物流效率影響最大的技術飛躍。通過對港口自動化和“準時製生産”(JIT)模式的分析,展示瞭現代全球供應鏈是如何在極度精簡和高效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 當代挑戰與未來展望: 最後,本書討論瞭當前貿易體係麵臨的挑戰,包括貿易保護主義的迴潮、地緣政治衝突對關鍵水道(如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安全的影響,以及航運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的轉型壓力。通過對北極航道潛力的評估,展望瞭下一階段全球貿易路綫可能齣現的結構性變化。 結論: 《失落的航道》總結瞭數百年間,人類如何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殘酷的資源爭奪,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全球經濟版圖。它提醒讀者,任何貿易路綫的繁榮都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技術、政治意願和資源稟賦共同作用下的動態産物,隨時可能因新的突破或舊的失衡而被重塑。 --- 《聲之幾何:解析西方音樂的結構與美學》 引言: 音樂,作為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其強大的感染力往往掩蓋瞭其背後精妙的數學邏輯和嚴謹的結構體係。《聲之幾何》旨在為那些對音樂懷有好奇心,但又不滿足於錶麵欣賞的讀者提供一把鑰匙,用嚴謹的分析工具去探究西方音樂從巴洛剋到浪漫主義時期那些不朽作品的內在骨架。本書避免瞭過多的個人情感描述,而是著重於對和聲進行、對位法、麯式結構以及音色組織的客觀剖析。 第一章:音高、頻率與調性的建立 本章是理解音樂結構的基礎。我們首先從物理學角度切入,探討音高與頻率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耳對泛音列的感知。 畢達哥拉斯的遺産: 追溯古代對純律的早期探索,並解釋其局限性。 十二平均律的勝利: 深入分析平均律是如何在數學上達成妥協,從而實現不同調性之間的自由轉換。闡述“移調”這一概念的實際物理基礎。 調性體係的構建: 通過分析大調與小調音階的生成,明確“功能和聲”産生的根基——主音、屬音、下屬音之間的張力關係。 第二章:和聲的張力與解決:功能和聲的語法 功能和聲是西方音樂語言的核心語法。本章將係統梳理從簡單三和弦到復雜九和弦的層級關係。 三和弦的“角色”: 詳細定義T(主和弦)、S(下屬和弦)、D(屬和弦)在音樂陳述中的功能,並用大量範例展示它們是如何構建樂句的“呼吸”。 導音的驅動力: 重點分析導音(Leading Tone)如何通過半音進行,對屬和弦産生強烈的解決傾嚮,這是製造音樂戲劇性的核心手段。 七和弦與色彩的增加: 探討七和弦(尤其是屬七和弦)如何通過增加不協和音,為音樂的進行增添色彩和推進力。我們將剖析如何使用“變化和弦”來打破常規,增加錶達的深度。 第三章:復調藝術的精妙交織:對位法原理 對位法是衡量作麯傢技術功底的試金石。本章將聚焦於巴赫時代對位法的黃金法則。 兩條獨立鏇律的對話: 解釋“對位”的本質是兩條或多條鏇律綫在保持各自獨立性的同時,相互配閤、形成和諧的整體。 嚴格對位法基礎: 詳細介紹平行、反嚮、斜嚮運動的規則,並著重解析“純五度”和“純八度”在對位中需謹慎處理的原因。 賦格麯的結構模型: 以巴赫的《平均律鋼琴麯集》為例,拆解賦格麯的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的結構,展示“主題”如何在不同聲部中被模仿、轉換和發展。 第四章:形式的骨架:麯式結構分析 音樂形式如同建築的藍圖,它決定瞭聽眾體驗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樂段的構建: 分析最基本的“問句-答句”結構,即樂段的形成。 奏鳴麯式: 本章的重點。詳盡拆解呈示部(主題的引入與對比)、展開部(主題的破碎與衝突)和再現部(主題的迴歸與解決)的嚴格規範,並分析不同作麯傢(如莫紮特、貝多芬)對這一形式的個性化處理。 變奏麯與迴鏇麯: 對比不同形式在主題再現上的策略差異,理解作麯傢如何通過重復與變化來維持聽覺的連貫性。 第五章:浪漫主義的突破與和聲的模糊 隨著19世紀的深入,作麯傢們開始挑戰傳統調性的明確性,以追求更強烈的個人情感錶達。 半音階的泛濫: 分析李斯特和瓦格納如何大量使用半音進行,模糊瞭功能和聲的界限。 “不協和音”的解放: 探討增三和弦、減七和弦等以往被視為“不解決”的和弦如何被提升為錶達強烈情感的工具,預示著20世紀調性瓦解的趨勢。 結語: 《聲之幾何》旨在揭示,那些觸動人心的鏇律,其背後是精密設計和數學推演的結晶。理解瞭這些“幾何”結構,聽眾便能從更深層次上欣賞音樂的智慧與力量。 --- 《未竟的藍圖:20世紀城市規劃中的烏托邦與現實》 前言: 20世紀是人類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代,城市作為社會的核心載體,也經曆瞭前所未有的規劃嘗試。從田園牧歌式的“花園城市”到高效、理性的“光輝城市”,再到後現代主義對中心化的反思,城市規劃史就是一部人類對理想生活空間的持續追尋史。《未竟的藍圖》聚焦於那些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構想,並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和技術背景下,審視這些藍圖為何最終未能完全實現,或者在落地過程中産生瞭哪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第一部分:工業化陰影下的早期構想(19世紀末至1920年代) 本部分考察瞭早期規劃師對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病的反應。 霍華德的花園城市: 詳細分析埃比尼澤·霍華德“自給自足、有限規模、自然環繞”的田園城市理論。本書將探討其在英國和美國(如勒維頓)的實踐案例,並分析其局限性,特彆是難以在快速工業化進程中保持其“小鎮”的獨立性。 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 深度剖析勒·柯布西耶對垂直化、標準化和功能分區(居住、工作、休閑、交通)的激進主張。我們將運用城市形態學的視角,分析其高層建築群對人際互動和社區感的影響,並對比其在巴西利亞等項目的實際效果。 區域規劃的萌芽: 探討美國“地區規劃運動”的興起,如帕特裏剋·阿伯剋龍比在“大倫敦規劃”中對綠帶的設想,這標誌著規劃思維從單一城市嚮更大區域尺度的延伸。 第二部分:戰後重建與現代主義的巔峰(1940年代至1960年代) 二戰的破壞催生瞭大規模的重建需求,現代主義規劃理念在這一時期達到瞭其理論和實踐的高峰。 大規模的社會實驗: 考察戰後歐洲和北美大量公共住房項目的建設,分析其初衷——提供健康、廉價的居住環境——如何因過度依賴標準化和忽視原有社區肌理而導緻後來的“貧民窟化”現象。 高速公路的統治: 重點分析瞭美國城市規劃中對汽車交通的極端優先化。高速公路如何切斷城市肌理,加劇瞭市中心衰退和郊區蔓延(Urban Sprawl)的趨勢。 反思的先聲: 引入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對現代主義的尖銳批判。通過分析《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闡述瞭街道活力、混閤使用和“眼睛在街上”等非正式社會控製機製的重要性,挑戰瞭功能至上的規劃哲學。 第三部分:對現代主義的反叛與後現代的多元探索(1970年代至今) 隨著社會對僵化規劃的失望,規劃理論開始轉嚮更注重曆史文脈、公眾參與和可持續性的方嚮。 曆史保護與文脈主義: 分析對舊城區的保護運動如何挑戰瞭“推倒重建”的現代主義信條。探討“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如何試圖在當代條件下復興傳統街區尺度和混閤功能的社區模式。 可持續性與生態規劃: 考察環境意識的提高如何將生態學原則納入城市設計,包括綠色基礎設施、低影響開發(LID)以及對氣候變化適應性規劃的探討。 智慧城市與數字化邊界: 探討當代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如何被應用於城市管理。本書將批判性地審視“智慧城市”概念,警惕其在效率提升的同時可能帶來的過度監控和數字鴻溝問題。 結論:未竟的遺産 本書總結道,20世紀的城市規劃是一場宏大的社會工程實驗,它成功地解決瞭人口密度和公共衛生問題,但也因其對人為秩序的過度自信而損害瞭城市的有機生命力。當代規劃的任務,正是在繼承其效率成果的同時,修復其割裂的肌理,並將人類尺度和生態平衡重新置於藍圖的核心。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微生物與中草藥共譜轉化融閤新樂章……3
中藥配伍與音樂編麯有異麯同工之妙
性味、歸經其實就是量子共振原理
微生物就好像樂團的指揮
微生物轉化融閤可開拓中草藥新境界

推介序:量子醫學時代已經來臨… 呂晉宏博士……11
推介序:整閤醫學勢將齣現新風貌… 張嘉祐醫師……13
推介序:生物轉融技術開啓中草藥科學化途徑… 許姿妙中醫師……16

第一章 大自然早有生物轉化融閤機製……23
一、從魚缸養魚的經驗談起……24
二、沉香可能為真菌轉化融閤而成……26
三、草食性動物身軀壯碩的秘密……28
四、愛斯基摩人吃大量動物性蛋白卻少生病……30

第二章 恢復生命力而非增強免疫力
-------生物轉化融閤為生命力的根本……32
生命力包括四大指標---- 一旦衰退就容易生病……32

1.新陳代謝力:食物的轉化效率指標……36
(1)吸收食物與營養素
(2)將營養轉換成能量
(3)轉化、迴收或排齣廢棄物及毒素

2.均衡力:訊息傳遞與保持整體平衡的能力……41
順應自然就可保持均衡

3.自癒力:即自我修復的能力……45
六至七成身體損傷可以自我修復

4.免疫力:即人體自我防禦機製……48
免疫力平衡就好,不必強化
新疾病不斷齣現的警訊……52
生活習慣病為生命力衰弱徵兆……54
與飲食習慣的關係最為密切
常吃植物性與發酵食品有助於促進轉化
怎樣纔能恢復生命力……59
生命是一種均衡的全息體
生命力就是生命能量:從水蝨的實驗談起
現代醫學有其缺點或侷限
缺乏整體概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65
中醫的經絡、髒腑治療法則符閤人體生命力概念
髒腑以達到平衡的「內穩態」為原則……67
五髒六腑彼此影響、互補
經絡即訊息網路,穴位即網站……71
等於組織、器官的氣血訊息分配與調控係統
經絡的傳遞網絡可能源自於乾細胞……75
均衡調控全息性網絡纔能保持健康
生命力有賴量子層次的宏觀調控……79
(一)生命力的強弱與生物能量場有關
(二)量子物理對生物能量場的詮釋
三個生物量子效應實驗打破傳統迷思
(三)細胞間的訊息也可以波動共振傳遞
(四)生命現象是物質量子場的乾涉作用
(五)量子醫學新時代已經來臨 
量子醫學可能成為未來醫學主流

第三章 中醫為體西學為用乃必然趨勢---中、西醫融閤纔能開創新契機……99
醫學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中西醫在治療本質上有些不同
醫學文化也有相當大的差異
截長補短、彼此融閤纔能互利……107
西醫治癌仍以五大療法為主
中醫的治癌特點在扶正袪邪
中西醫閤作纔是病人之福
傳統中藥炮製是門獨特學問……113
炮製為中醫藥最獨特的發明之一
藥物作用三階段符閤現代藥理
中藥講究君臣佐使配伍融閤概念……125
西醫多以單一藥物治一種病
分子生物學證實中藥復方配伍比較有效
還可用量子理論來詮釋、應用中藥配伍觀念
生物轉化與融閤為配伍的秘密根源……129

第四章 生物轉融技術應用於中草藥遠景可期……132
由美日兩國競相研發史塔丁藥物的過程談起……132
生物轉化融閤技術承襲中藥炮製學
加、印科學傢曾做當歸、穿心蓮發酵研究
南颱科大首先研究中草藥轉化技術
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方嚮類似
透過微生物醱酵可以提高復方療效
中草藥生物轉化融閤技術遠景看好
細說生物轉化融閤技術原理……142

中草藥生物轉化融閤技術具有六大特色……145
1. 選擇適閤的微生物發酵菌種為成敗關鍵
2. 酵素轉化的關鍵在於改變藥物的精微結構
3. 中草藥前驅成分有助於微生物次級代謝
4. 微生物對壓力的反應導緻轉化與融閤效應
5. 生物轉化融閤在量子醫學上的應用
6. 猶如演奏一麯優美的樂章

生物轉化融閤技術具有多項優點……157
1. 可以改變藥材與食物特性
2. 能修飾特定成分的化學結構,解燃眉之急。
3. 緩和藥性,更符閤現代需要
4. 可提取並提高特定成分的純度
5. 提高藥用成分的萃取率
6. 利用量子訊息比對尋找珍稀藥材的替代材料
7. 有效又不緻引起腸胃不適
8. 加快復方草藥搭配的速率
9. 「微生物轉化的生物」可能成為開發藥物的新途徑
10. 微生物轉化可以達成客製化醫療願景

第五章 開發保健食品具有無限可能……173

一、利用生物轉化融閤技術開發保肝産品……173
肝髒具有多種功能卻從不喊痛
以肝炎、肝硬化及癌癥患者最多
黃疸與疲纍為肝功能異常指標
肝髒保健:經生物轉化的樟芝可能為保肝聖品
有效提升牛樟芝菌絲體保肝作用之秘

二、白樟芝轉化産物確能強化呼吸係統……186
呼吸係統具有四大功能
常見的肺部與呼吸係統疾病
中西醫看法名異而實同
白樟芝等白色菇菌類確實有益於肺部保健
藥理方麵具有三大特色

三、納豆醱酵物應用於心血管係統效果佳……201
血液循環是否順暢關係到健康與性命
提升納豆激(酉每)效用以預防血栓
納豆與紅麴、紫蘇、紅景天配伍妙用多
可將藥材成分轉化為易吸收的小分子

附錄:生物轉化融閤技術十二問……209
結語:「生物轉融」讓中醫藥發展具有無限可能……219

圖書序言

自序

微生物與中草藥共譜轉化融閤新樂章 李順來

  時間迴到二十多年前,我在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修完一年的碩士課程,申請直接攻讀生化工程博士學位。在博士入學口試那一天,主審的湯瑪士教授(Professor Neale Thomas)劈頭就問:「想從事什麼樣的研究主題?」當時我迴答:「中草藥的相關課題。」又問:「為什麼?」迴答:「我來自東方,有應用草藥的傳統,對中草藥的效果一直深信不疑,但目前的科學似乎無法完全解釋中草藥的奧秘,所以我想解開其神秘麵紗。」湯瑪士教授進一步問道:「在不瞭解藥理作用的情況之下,古代的中國人怎麼預測中草藥的治病功能呢?」我想瞭很久,後來纔迴答道:

  「我不是中醫師,並不瞭解中草藥的真正作用機製。但中國人的藥理概念與西方國傢大不相同。中文的『藥』是由『草』及『樂』二字所組成,『樂』有音樂與快樂兩種意思;可見古人認為治病用的藥,其實是一種用『草』記載下來的音樂,是很快樂的。而音樂講求的是『和諧』,中醫治病開藥方給患者服食,其目的也在找迴(迴復)身心平衡與快樂。」教授顯得很有興趣地追問:「你是說草藥是一種音樂,我沒聽錯吧!」我說:「從中文的『藥』字來解釋,的確帶有這個意思!」他聽瞭之後笑笑地說:「真的很有趣(That is very interesting)」!
中藥配伍與音樂編麯有異麯同工之妙

  就這樣,我很幸運的獲得英國教育部奬學金,並拜入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物理係齣身的湯瑪士教授(Professor Thomas)門下攻讀博士,但因他對生物不是很瞭解,於是另外找生物係的植物學傢福羅依德(Professor B.V. Ford-Lloyd)當共同指導教授(湯瑪士為第一指導教授),研究主題為:「環境物理參數對藥用植物成分之影響研究」。

  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念書的那幾年裏,我一直不斷重復的工作就是:種植藥草,改變生長環境,取樣分析成分變化,再依據分析結果修改種植條件、重復實驗。湯瑪士教授是物理學傢,剛開始時跟他討論(meeting)的壓力很大,因為他不管什麼DNA、蛋白質錶現或植物代謝,隻要我從物理學的角度詮釋實驗結果。在他眼中,所有的生化反應就是一連串物理變化,再復雜也會牽涉到物理參數的交互作用,所以每次討論實驗結果,一定要很明確的迴答與哪一種物理參數有關,如果隻由生物化學的方嚮解釋,他就覺得不滿意。一旦無法迴答,他就要我迴去好好念書,下星期再來迴答同樣問題。於是每次討論過後,背包內就會多齣一堆書;在博士班苦讀的那幾年裏,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待在物理係的課堂裏,為的是應付每個禮拜與指導教授討論。

  與福羅依德教授討論又是另一番景象。他是一位溫文儒雅的英國紳士,專長在植物分子生物學,往往要我由物理參數所引起的生化機製去解釋實驗結果。所以在學校的另外三分之一時間,就花在醫學院的分子生物係上課;剩下的三分之一時間纔留在本係(化工係)研讀生化工程理論。

  在那一段唸書唸到快要神經錯亂的歲月裏,唯一可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可以花少少的錢,就能聽到世界一流的伯明翰交響樂團演奏。當時的指揮傢即目前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賽門拉圖(Sir Simon Rattle)大師。那時不論心情多煩悶,隻要躲到演奏廳,聆聽優美的音樂,所有的煩惱就立刻拋到九霄雲外,比任何仙丹妙藥還有效。當時我纔忽然體會到中文字「藥」的深刻涵意:音樂是一種藥,配藥就好像編麯;隻要配得恰到好處,就可以讓人身心舒暢。聆聽音樂演奏可以治好我的煩悶(病)、平撫情緒起伏,不但自己迴復快樂,還能讓多數人起共鳴;所以說藥是一種具有音樂特質的草,也是一種可以讓人快樂的草。這種解釋並非作者鬍謅,《說文解字》早就說:「藥」從艸,樂音,乃治病草。由此可見音樂是「藥」,藥由草組成,並非虛言。

性味、歸經其實就是量子共振原理

  由量子物理的角度來看,每一種物質都潛藏一組頻率,而音樂就是頻率的組閤;編麯時,改變一、兩個音符就足以改變整首麯子的鏇律。藥物配伍也一樣,每種藥都隱含物質波動,復方配伍即各種物質波的交互作用;波動的加成或減弱也會影響到藥效。

  進一步分析,每一種藥物都是一組特定波動頻率的濃縮,每一個人體器官也可視為一組特定波動頻率的濃縮。盡管藥物與人體器官的外觀差異很大,但若兩者擁有共同的特定波動頻率,亦會産生共振現象,而使簡單的藥物也具有特定療效,此即中醫藥「性味」、「歸經」的基本原則。

  中醫處方用藥一定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復方配伍原則,「君」即治療主證的重點藥物;「臣」指輔助君藥治療主證,或專責治療兼證的藥物;「佐」乃配閤君藥或臣藥以治療兼證,或抑製君、臣藥毒性,或具有反佐作用的藥物;「使」指引導諸藥直達病所,或調和諸藥藥性之謂。「君藥」即主藥,為復方中所不可或缺,「臣」、「佐」、「使」三藥則可酌情加減或刪除,不至於影響主藥的作用。

  這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其實很像音樂的樂理,也就是製作音樂的遊戲規則。樂理可大緻分成「音階」與「節奏」;音階就是Do…Re…Mi…的各種變化,延伸到和弦、麯調部份;節奏指音符的長短,就好像說話有快有慢一樣,樂譜上標示的節奏符號就是讓演奏者知道什麼時候該長,什麼時候該短;哪一個音符該重,哪一個音符要輕。據瞭解,音樂傢譜麯時通常都先定主鏇律,再配上伴奏(和絃或裝飾音)。主鏇律、副鏇律為整首麯子的靈魂,相當於中藥處方的「君藥」或「臣藥」;和絃與裝飾音可增加麯調的豐富性與和諧內涵,就等於君、臣配佐、使藥一樣,可增強或擴展君藥的功效,或降低復方的副作用,以達圓融的治療效果。

  所謂「圓融」,是因多數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都不隻齣現一種癥狀,有些甚至錶現齣多種麵嚮,讓醫生不知該如何辨證論治,或從哪一個主證先治療纔好。解決之道是「齊頭並進」,讓處方用藥兼顧到主要癥狀與次要癥狀,而藥物之間又不會彼此扞格或齣現明顯副作用;雖然沒有辦法像西藥那樣立刻改善單一癥狀,卻能和緩、全麵地治療疾病,這就是中醫藥的特色。也就是說,中醫藥講究「人本」精神,辨證論治、處方用藥均以人為本,考慮到人的感受與身體可以承受的程度。所以開齣來的處方一定再三斟酌,務使其符閤君、臣、佐、使的原則,使藥性融閤、互補長短,「能治病而不傷正」;所以說中醫的君、臣、佐、使擬方用藥為最先進的「個人化醫療」濫觴。
微生物就好像樂團的指揮

  然而不可諱言,中醫藥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以緻成為西醫攻擊的焦點,那就是:中醫不用精密、客觀的儀器檢測,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調配齣最適閤病人的處方?如何立刻判斷所處方的藥物可以相容?答案當然是「靠醫生的經驗與學養」。但這樣顯然是不足的,容易使治療品質齣現良莠不齊現象。如果能將「微生物轉化融閤」技術引入中草藥配伍係統之中,不僅能取其長而避其短,還可以創新內容,使藥物之間既如樂麯般和諧共鳴,還能改善、治療疾病發展過程中衍生的問題,一舉多得。

  「中草藥微生物轉化融閤」技術的核心包括轉化與融閤兩方麵,「轉化」是指在藥材中加入不同的微生物、引進多元的酵素係統,利用發酵作用轉化中草藥的功能,使藥性互相融閤,進而産生豐富、多元的效果。若以音樂製作來做比喻,藥材就好像音符,中醫師的配伍過程就將音樂傢將音符組成特定鏇律;而微生物就好像指揮傢,可以讓配伍完成的處方(樂團),發揮全麵性功效,就像樂團指揮可以讓個彆的音符、樂器所發齣來的聲音,由雜亂無章變成和諧共鳴一樣。微生物轉化融閤技術可以讓中草藥的藥效與性味歸經完全發揮、融閤在一起,彈奏齣一首首優美動聽、扣人心弦的生命之歌。

  人體由數十兆個細胞所組成,這些細胞分彆再依其功能組閤成器官、係統,統一由大腦來指揮、協調,纔能讓我們的身心可以和諧動作、正常發展。以樂團來比喻,指揮傢就相當於整個樂團的大腦,團員與其所持的樂器就像器官或細胞,演奏時鏇律的快慢、音調的抑揚頓挫,甚至演奏者的情緒起伏都要靠指揮傢去融閤、帶動;每個樂團可以展現自己的風格,指揮傢再依臨場狀況,引導演奏者將感情與鏇律融閤成一體,成為扣人心弦的樂章,甚至吸引聽眾的共鳴,如癡如醉,最後再也分不清楚誰是錶演者,誰是聽眾,這就是音樂錶演的極緻。

微生物轉化融閤可開拓中草藥新境界

  生命就像一首歌,生活則如鏇律優美和諧的交響麯,如果受到外來頻率乾擾,使悠揚悅耳的天籟之音變成尖銳刺耳的靡亂樂麯,錶示人體生病瞭。此時必須給予藥物治療、調理;個彆的藥物則如單一樂器發齣的聲音一樣,要有微生物或酵素參與,纔能使單純的中草藥産生更多元化的藥性變化,具有更廣博的治病養生功效。中藥科技化是未來必然要走的路,中草藥微生物轉化融閤技術則如交響樂團的指揮一般,不管藥物的種類或貴賤,都能融和、轉化,産生更多元的功效,為中醫藥的發展開闢另一扇窗,展現無限發展可能。這是我的理想,也是目標。

  感謝教育部、國科會、謹鵬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博士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倖安國際有限公司及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的專案研究經費支持,使這個技術得以持續進行。特彆是奇美醫院張晉民主任、張嘉佑醫師、楊惠珍女士及陳建宏先生的寶貴建議及指教,使這個技術得以更臻成熟。本書能夠順利齣版,還要感謝這十年來參與本計畫的南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係研究團隊不眠不休的努力,使這個新穎技術得以更完善。由於個人纔疏學淺,加上平日工作繁忙,倉促之間付梓,難免有掛一漏萬,未能盡識各方之成果,尚祈各界先進不吝予以指正。

  2010年5月於南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係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些我非常感興趣的科學前沿和傳統醫學的結閤點。我一直對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感到好奇,但同時也對其現代科學驗證和應用方麵的一些瓶頸感到擔憂。當我在書店或綫上平颱看到《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這個名字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可能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可能性:作者是否在探討如何利用基因工程、生物技術來優化傳統中草藥的提取和活性成分的研究?是否會介紹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比如通過生物轉化技術,將一些原本活性較低的中藥成分轉化為更易吸收、藥效更強的物質?又或者,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中藥的現代化研究方法,比如利用高通量篩選技術、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來解析中藥的復雜作用機製?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瞭解現有的研究進展,更希望能從中窺見未來中醫藥發展的藍圖,看到它如何在現代科學的賦能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解決更多人類健康難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分析,能夠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和欣賞。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網絡瀏覽中,我看到瞭《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的推薦,這個書名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在我印象中,中草藥雖然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經驗積纍,但在科學研究和現代化應用方麵,常常顯得有些滯後,尤其是在揭示其復雜的內在機製方麵。而“生物轉融”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前沿科技的力量,讓我猜測作者可能正在探討一種全新的、顛覆性的研究範式,旨在突破中醫藥研究的瓶頸。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生物技術究竟是如何被引入中草藥研究的?是用來更精準地分離和鑒定活性成分,還是用來模擬中藥在體內的作用過程?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來優化中藥的提取、製備和炮製工藝的案例?或者,是利用生物信息學等技術,來解讀中藥復方協同作用的奧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中醫藥如何能夠藉助科技的力量,邁入一個更加科學、高效、可控的“新紀元”。

评分

《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學科交叉和跨界融閤的感覺。作為一名對生命科學和傳統文化都有所涉獵的讀者,我對這種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閤的嘗試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我推測,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運用最新的生物學進展,例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甚至是一些新興的閤成生物學技術,來對中草藥的藥理、毒理、作用機製進行更深入、更精細的研究。也許書中會詳細介紹一些具體的“生物轉融”過程,比如如何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産稀有的中藥活性成分,或者如何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來改造植物,使其産生更高含量的藥用物質。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科學證據和研究數據,來支持“生物轉融”如何能夠提升中藥的療效、降低毒副作用,或者開發齣全新的治療應用。這本書名給我一種“擁抱未來”的信號,讓我相信中醫藥並非是停滯不前的,而是在科技的推動下,煥發齣前所未有的活力。

评分

最近在尋找一些關於健康和養生的新視角,偶然間瞥見瞭《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這個書名,感覺相當有吸引力。它不像一些陳舊的養生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各種草藥的功效,而是帶有一種“科技賦能”的未來感。“生物轉融”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想象空間,讓我猜測作者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將生物技術與中草藥的研究深度結閤。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解釋“生物轉融”這個概念,它具體是指哪些技術?是基因編輯?還是閤成生物學?抑或是某種更先進的生物轉化過程?如果書中能解釋清楚這些,並能結閤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某種名貴中藥成分,是如何通過生物轉融技術被“升級”的,那將是非常有啓發性的。我對傳統中醫藥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經驗和古籍記載層麵,而這本書名暗示的,則是一種更具科學嚴謹性和創新性的研究路徑,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希望能藉此機會,對中醫藥有一個更全麵、更現代的認識。

评分

書名《生物轉融開啓中草藥新紀元》非常有前瞻性,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科技創新如何改變傳統行業的討論。我長期以來對中醫藥的理論體係和實踐方法都充滿好奇,但同時也意識到,在現代科學的審視下,許多傳統經驗需要更深入的科學驗證和解讀。因此,當看到“生物轉融”這樣一個帶有明顯科技色彩的詞匯與“中草藥”結閤時,我立刻被吸引瞭。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是在討論一些前沿的生物技術,例如利用生物酶轉化、微生物發酵、細胞培養等方式,來改變或增強中草藥的某些特性。例如,是否能通過生物轉融技術,提高某些中藥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或者,是否能利用這種技術,來發現和閤成新的具有藥用價值的化閤物?我對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生物轉融”案例,並且能夠清晰地解釋這些技術如何改變瞭傳統的中醫藥研發和應用模式,充滿瞭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醫藥現代化進程的新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