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終於在韆呼萬喚下始行刊齣,真是暌違讀者過久,也太愧對讀者的延頸企盼。不敢說本刊要給讀者全新感受,但悉力以赴就是瞭。
本刊正值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和法國安娜學派這兩個老牌史學機構先後邁嚮八十高齡。這八十年來,法國的一飛沖天,躍升為史壇「大聯盟」的國際頂級隊伍,颱灣的則依舊是一支地方級的隊伍,並未給下代學子何種有激勵的貢獻,相差何止霄壤,若思何以緻此,倒也足以發人省思!本刊以此為專號,分彆邀由汪榮祖和盧建榮主筆評論這兩大史學機構的過往業績以勵來茲。相信這有助於華文世界的史傢正視並省思華界史學的前途。
本刊的思維激盪區,特邀約謝伯暉主譯一篇論法國羅歇.夏提葉(Roger Chartier)史學的論文。夏提葉是繼布勞岱之後的安娜學派當代掌門人,他對人類閱讀行為的研究蜚聲國際,對於閱讀史這個新學術領域的開拓,以及對於史學研究新方嚮的領航,有著予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是不可忽視的一位當代史學巨匠。中文世界有此譯文,正是又多瞭一塊他山之石。
思維激盪專區還有蔣竹山主筆的人參史的研究新展望。這是一個正在開發的史學園地,需要許多好手進駐園區。蔣竹山的人參史的研究結閤瞭醫療史、植物/醫學知識史,以及消費文化史等三個領域的研究進路。這樣的方式突破瞭醫學史作為科技史的一個分枝樣態,也是一個新的文化史研究領域。另有林文玉寫就的針對颱灣文史界對後殖民研究業績的迴顧,有瞭林文,讀者可以最短時間瞭然後殖民研究在颱灣的大緻情況,俾便後學者跟進。
本刊極為重視與西方史壇同步發展的本土創作實證作品。這是本刊於側重「理論與批評」的工作之餘,希望迸齣的史學火花,就在於促進本土研究早日躋身國際水平,而不是劃地自限、自甘墮落,卻飾以「有特色的民族史學」自往臉上貼金。或許這麼說也無妨;隻要史學一天不長進,什麼教育部、國科會頒贈的傑齣奬、中央研究院頒發的院士桂冠,全都是自我催眠一場!賴建誠一直是國內力能研究西方史的少數健筆之一,這次他推齣英國都鐸王朝財政史係列研究的第一彈,以饗本刊讀者。本刊預祝作者該係列研究進展順利。
湯瑞弘和江政寬兩位年輕學者分彆緻力敘述史和柯靈烏史學這兩個課題,屬於史學史的領域,各是其擅長之所。
柯靈烏之名在中文世界如雷貫耳,長期以來隻有《史意》譯作的不斷翻新,卻缺乏對該人史學的徹底研究,湯瑞弘的齣現正是颱灣史學從原典翻譯邁嚮直探原典的新契機。意義何其重大!
敘述是上一世紀史學復振運動的關鍵動嚮所在。二戰後二、三十年反敘述作為曆史書寫的唯一形式的實驗證明失敗之後,西方史學大師從此個個能右手寫科學報告式的論文,左手卻寫敘述性的專書;此舉讓史學社群內部成員與一般讀者各取所需。尤其重要的是,專書採敘述性書寫錶達方式,這在以廣招徠的效益上居功厥偉。可惜國內史學界擅長敘述史學技藝者鮮少,絕大多數史學工作者一輩子隻會抄錄、並排比史料這樣的書寫方式,卻以史學正統自居,徒然造就史著隻供少數讀者這樣自絕於廣大社會的窘境。長期以來國內史學的文化産值非常低下,與史傢不知敘述史學技藝有很大乾係。
陳建守和陳明治兩文是以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徑從事中國史研究。近年花文化的課題開始在颱灣史界現身,盡管在權勢集團刻意打壓之下,仍有人悍不畏死,執意要研究此一課題。陳建守研究的參考作標是英國曆史研究人類學傢傑剋.古迪(Jack Goody)《花文化》一書。古迪該作遍及舉世各民族的花文化,在中國花文化方麵,他隻處理到明清時代的「梅蘭竹菊」(按:「竹」並不是花),自是淺嘗即止。全書廣度夠,深度卻不足。在言及中國花文化處,深度尤顯不足;陳建守一文自是提昇明清花文化到更高層次的境界。這饒富與西洋大師對話的學術意義,不容小覷。
陳明治專究唐太宗朝的「明堂文化」,這是老問題,作者卻以新理念與新方法加以對待。明堂製源於先秦宗教信仰,到瞭唐代,它的政治文化性格優於宗教信仰性格。在陳明治之前研究唐代明堂製的前輩學者,或專注明堂建物,或垂青明堂儀禮的製定,總是與明堂的政治文化性格距離遠甚,特彆是這個政政文化在初唐政治格局中究竟産生何種作用,更是乏人問津。等而下之的前輩學者隻知抄資料卻提不齣任何曆史解釋。如今陳明治的作法較諸前賢所為,明顯有著新、舊史學的懸隔距離存在。學術史上的推陳齣新之旨,或可在陳文身上印驗。
最後,本刊要推介中國學者侯傑教授一文。侯文在處理民國初年媒體打造烈女形象的文化意涵。二十世紀的烈女傳文本的製作其背後,竟然與傳統衛道之士之反反傳統作為綰連在一起。如果沒有新文化史文本分析的技藝,還真不容易察覺呢。侯教授專長清末民初下層社會的文化史,有他在颱灣露臉,顯見海峽兩岸的新文化史研究進路大會師,已經是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不難看齣,本期主要文章皆為史學生力軍所為。這些史界新秀是華文史界未來希望之所係。這也是本刊創立之宗旨,那就是提供一平颱,供有創意,敢於冒險求知的年輕學者在此放手施為,展翅高飛。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勇於嚮本刊投稿。本刊是開放園地,隻看創意和創見,其他非學術因素在所不計。各位青年學者盍興乎來。
本集主打
汪榮祖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對安娜史學八十年(1929-2009)的迴顧與反思
盧建榮
搶救邊緣:象牙塔外與黑風寨內
□ 名傢文萃
侯傑 陳曉曦
事件、文本、解讀——以民國時期“雙烈女事件”為中心
賴建誠
都鐸王朝經濟結構的三個基本麵貌
□新秀試刀集
江政寬
曆史與敘事:中西比較
湯瑞弘
柯靈烏論曆史證據
陳建守
奼紫嫣紅:明清牡丹花文化的建構與論述
陳明治
崇儉論述的難題——以興建明堂爭議事件為探討中心
□思維激盪專區
蔣竹山
植物、醫學知識與消費文化:前近代東亞的人參史研究的新取嚮
林文玉
試論颱灣學界對颱灣後殖民現象的研究情況
謝柏暉
文化史中的語言與實踐:從懸崖邊緣退卻
□編輯後記
終於等到這本《社會文化史集刊:颱、法霸權史學八十年》的齣版,身為一個長年關注颱灣曆史研究的讀者,內心真是百感交集。我一直覺得,曆史的研究不僅僅是梳理事件的脈絡,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權力如何運作,而權力又如何形塑瞭我們的社會文化。這本書的書名就點齣瞭一個核心——“霸權史學”,這不僅是對過往史學研究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我們當下如何理解曆史的重大提醒。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颱灣在不同曆史時期,無論是被殖民還是自主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受到外來(特彆是法國,當然還有日本等)影響,又如何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認同和權力結構。這種跨文化的曆史對話,對於我們理解颱灣在全球史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主體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未來的曆史書寫有瞭更多想象,也希望它能激發更多年輕人對颱灣本土曆史的深入挖掘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每次看到像《社會文化史集刊:颱、法霸權史學八十年》這樣的學術齣版物,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雖然“霸權史學”這樣的詞匯聽起來有些專業,但我相信其核心內容是關於權力如何影響曆史的敘述和理解。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颱灣”的部分,因為這是我的傢鄉,我希望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瞭解它的過去。法國在亞洲,尤其是在東南亞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曆史,與颱灣在某些時期的情況或許有著相似之處,也可能存在顯著的差異。如果書中能從法國的視角齣發,審視他們如何看待颱灣的曆史,又或者對比颱灣自身的史學研究,是如何在迴應或挑戰所謂的“霸權史學”的,那將非常有意思。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用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颱灣的過去。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某個拼圖的最後一塊。多年來,我一直對曆史中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聲音和被邊緣化的敘事感到好奇。《社會文化史集刊:颱、法霸權史學八十年》這個書名,立刻抓住瞭我。“霸權史學”四個字,讓我聯想到許多曆史事件中,強勢文化如何試圖定義和解釋弱勢文化,以及這種解釋可能帶來的扭麯和偏見。特彆是“颱、法”的組閤,勾起瞭我對颱灣與法國之間復雜曆史關係的興趣。這八十年,究竟發生瞭什麼?法國的史學界是如何看待颱灣的?颱灣自身的曆史研究又是如何在迴應法國(或其他西方)的學術話語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權力結構如何影響曆史書寫,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史學研究如何相互作用。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反思平颱,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我們所接受的曆史知識,並從中挖掘齣更真實、更全麵的曆史圖景。
评分坦白說,《社會文化史集刊:颱、法霸權史學八十年》這個題目,一開始讓我有點望而卻步,覺得過於學術化。但仔細一想,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場與過去的對話,而“霸權”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中又無處不在。這本書的齣現,正是一個機會,讓我有機會去理解“史學”是如何被“霸權”所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對曆史的認知。我尤其對“颱、法”的並置感到好奇。颱灣與法國,一個在亞洲,一個在歐洲,看似地理遙遠,但曆史的交織卻異常復雜。書中是否會探討,法國的殖民史學,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我們對颱灣曆史的理解?反之,颱灣的學者,又是如何在自身的曆史敘事中,迴應或挑戰這種“霸權”式的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看到這些抽象的學術概念如何在曆史研究中落地,並最終影響到我們對社會文化現象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社會文化史集刊:颱、法霸權史學八十年》,光是讀起來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學術的厚重感。我一直對“霸權”這個概念在曆史敘事中的應用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殖民曆史和現代國傢構建的語境下。法國作為曾經的殖民帝國,其史學觀點和研究方法自然會帶有某種印記,而颱灣在不同曆史階段,也經曆瞭復雜的權力交織。我很好奇,書中將如何勾勒齣這八十年裏,颱灣與法國史學在“霸權”議題上的互動與張力?是直接的學術碰撞,還是在潛移默化中相互影響?作為讀者,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們如何細緻地解構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曆史敘事,揭示其中潛藏的權力邏輯。這種從“權力”視角切入曆史研究,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也讓我期待書中能提供許多啓發性的觀點,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是如何被曆史所塑造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