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我不單單對於當下感興趣,對於往日的舊聞,有時候反倒比「新聞」更感興趣。這讓我在同行當中,顯得有些「另類」。這種狀況,和我在讀書時,學的是化工專業,卻喜歡曆史,被師長視為「不務正業」的情形,很類似。
作者簡介
陳遠
學者、資深媒體人,現居中國北京。多年來關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文化生態變遷、知識份子研究等題目,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燕京大學的史料收集以及相關研究,另外則側重於重新構建民國史體係。文章散見於中國《南方都市報》、《溫故》、《財經網》、《鳳凰週刊》、《隨筆》、《東方企業傢》,並數次被《新華文摘》轉載,作品被多傢選本選錄。已齣版的主要著作有:《被忽略的大師─李宗吾傳》、《道器之辨》、《逝者如斯未嘗往》、《正說李宗吾》(秀威)、《逝去的大學》(編著)、《斯人不在》(編著)。2008年5月至香港中文大學做短期訪問研究。
第一輯舊時風物
清華風物今安在?
不同的大學,相同的命運
令人懷念的老報館
傢學的消亡
看那一群風流的人物
老南開人的一代風騷
北大幾段走麥城的經曆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北大一一○周年校慶的反思
鬍適日記中的學潮
鬍適不寬容的一麵
梅貽琦的選擇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傢
「性」博士的文化氣魄
蔣夢麟:聯閤中的現實考慮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真正掌舵人
司徒雷登:燕京大學的靈魂
第二輯學人今昔
黃炎培:以教育始,以政治終
此般師生此般情──金嶽霖與殷海光
在學術與氣節的蹺蹺闆上
被辜負的愛國心
梁漱溟的骨氣和底氣
曆史的弔詭──從張季鸞之死到鬍政之之死
李新迴憶錄的一緻與不一緻
人間正道是滄桑
費孝通的兩個世界
刀割到自己方覺痛──讀《往事迴首錄》
賈植芳:負傷的知識人
知道的和說齣的
第三輯舊瓶新酒
蔡元培為什麼能夠做成最成功的教育傢新解
由燕京大學想到的
「北大是常為新的」新解
西南聯大:不是最好的學校
蔣介石:總統原來是常人
第四輯人物論述
章乃器:在政治和經濟的天平上
傅涇波:站在司徒雷登身邊的人
大公報四巨頭
「黨天下」發錶之後
各方麵的反映以及一九五七年儲安平人際關係考察
第五輯讀書劄記
兩相比較讀《傢書》
傢書中的曆史
僅有理念是不夠的
自由不在彼岸,而在於爭取
道與勢之間的黨人之爭
一杯毒酒,他卻甘之如飴
陶菊隱又如何?
第六輯聆聽前輩
李澤厚:《論語》非聖經
餘英時:《論語》隻能「冷讀」,不能「熱讀」
許倬雲:《萬古江河》是思鄉,更是對中國的期望
與唐德剛先生聊曆史
後記
閱讀《負傷的知識人:民國人物評說》的體驗,可謂是跌宕起伏,既有理性分析的深刻,也有情感共鳴的動容。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采取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將目光聚焦在個體身上,聚焦在那些在時代巨輪下,努力保持自身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錢鍾書先生的解讀,不僅僅是他學識淵博,更是他那種“圍城”式的洞察,以及他在戰亂年代,依然保持的嚴謹治學態度。作者通過生動的細節,勾勒齣瞭錢先生在顛沛流離中的一絲不苟,以及他對知識的執著追求。這種“負傷”的狀態,並不是說他們真的身體受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磨礪,是對理想的堅守,是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在睏境中依然不屈的靈魂。我曾在一個下午,捧著這本書,在咖啡館裏靜靜地閱讀。窗外車水馬龍,與書中的民國往事形成鮮明對比,更讓我感到一種時空的穿越感。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動蕩年代裏,依然在書齋中耕耘的身影,聽到瞭他們低聲的討論,感受到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呐喊。這本書讓我對民國時期,以及生活在那段歲月裏的知識分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評論,不如說是一場與民國知識分子的深度對談。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我特彆喜歡其中對魯迅先生的解讀。以往我們讀魯迅,總是感受到他那股“橫眉冷對韆夫直”的硬朗,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他內心深處的孤獨與疲憊,看到瞭他在呐喊與批判背後,對民族命運的深深憂慮,以及他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感。作者並沒有迴避他的一些爭議,而是試圖從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去理解,去呈現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魯迅。還有對鬍適先生的論述,同樣讓我耳目一新。書裏沒有將他簡單地視為“自由主義的代錶”,而是展現瞭他作為學者、教育傢,以及一個時代改革者的多重身份,以及他在推行新文化運動時所麵臨的阻力與壓力。閱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坐在一個老朋友的身邊,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過去的故事,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仿佛又活瞭過來,有瞭溫度,有瞭呼吸。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傷痕”的描繪,它不是簡單的揭露,而是對人性中脆弱、掙紮、不完美之處的溫情注視,這使得整個敘述更加動人,也更具曆史的厚重感。
评分《負傷的知識人:民國人物評說》這本書,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逛一傢老書店時發現的。當時書名就深深吸引瞭我,總覺得“負傷”這兩個字,道盡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辛酸與不易。拿到手裏翻瞭翻,紙張泛著舊黃,散發著淡淡的書捲氣,讓我覺得很有年代感,仿佛能觸摸到民國的那段時光。迴到傢,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書中的人物,我大多在曆史課本上或是一些零散的讀物中有所瞭解,但這本書的視角卻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抉擇,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繪這些知識分子在個人理想與時代現實碰撞時的痛苦與矛盾時,更是入木三分。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想象他們身處的環境,那種兵荒馬亂,社會動蕩,思想激蕩的年代,他們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睏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書裏沒有歌頌,也沒有批判,更多的是一種理解與同情。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沉甸甸的,卻又充滿力量的情感。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曆史人物”的個體,看到瞭他們鮮活的生命,也看到瞭他們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即使那光輝有時是被傷痕遮蔽的。
评分《負傷的知識人:民國人物評說》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以及我們自己。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有時像是和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學術探討,引經據典,邏輯嚴密;有時又像是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將那些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都融於字裏行間。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梁啓超先生的篇章。我們都知道他是“變法圖強”的代錶人物,但這本書卻深入挖掘瞭他思想轉變的麯摺過程,以及他晚年對於“自由”與“秩序”的深刻反思。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他定型,而是展現瞭他作為時代弄潮兒,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如何調整自己的立場,如何為民族的未來操心。這種復雜性,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特質。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思考,如果換做是我,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思想激蕩的年代,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些偉大的知識分子,他們並非完人,他們也有猶豫,有彷徨,有妥協,但他們身上最可貴的是那種對知識的敬畏,對國傢民族的責任感,以及在睏難麵前不曾放棄的勇氣。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知識人”不僅僅是擁有學識,更重要的是擁有那份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社會的擔當。
评分拿到《負傷的知識人:民國人物評說》這本書,我本來是想找點消遣,沒想到卻意外地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以前對民國時期的一些大人物,印象都比較模糊,知道個名字,知道個大概的身份,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紙,不甚瞭瞭。這本書卻像一把鑰匙,幫我打開瞭那扇門。作者的寫作風格很是不拘一格,時而像一位冷靜的觀察者,冷靜地剖析人物的功過;時而又像一位感性的敘述者,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描繪齣人物內心的波瀾。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陳獨秀先生的評價。我們都知道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是共産黨的早期領導人,但在書中,我看到瞭他晚年那種失落、孤獨,以及對一些政治路綫的睏惑。作者並沒有因為他的身份而迴避這些,而是將他的復雜性、矛盾性,甚至是一種悲劇性,都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不迴避、不美化的態度,恰恰讓我覺得更加真實,也更加尊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身處的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在革命、戰爭、思想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又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裹挾、被改變。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曆史人物並非是教科書上僵硬的符號,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理想有掙紮的普通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