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主要趨勢僅「量化」二字而已,過去那種風險「高」、「低」、「大」、「小」等字眼,逐漸被最大可能損失「金額」、違約發生「機率」等字眼所取代。這都是拜金融資訊化所賜,各種資料庫、資訊係統蓬勃發展,常常讓金融從業人員眼花撩亂,對電腦銀幕上崩齣來的各項數據,興起一陣莫名恐慌。本書的寫作動機,就是要讓初學者懂得用最簡單的方法去「量化」各種風險觀念,因此本人採用EXCEL作為計算工具,雖然在許多地方其計算效率較差,並且略顯笨拙,但由於EXCEL的普遍性與方便性,將會大大降低讀者的進入障礙,相信對那些基礎知識較為欠缺的讀者大有幫助。
本書共分12章,除第1章外,每一章都有許多範例,並且隨書附贈這些範例的EXCEL檔案,因此作者奉勸讀者麵對此書,不能僅「做而讀」而已,還必須「起而行」,將電腦打開,每一個範例都要親自做一遍,纔能真正抓住書中的內涵。除瞭範例以外,本書每一章章末,均附有試題,讀者可進一步經由試題的演練,以加深印象。
本書共分12章,其中3到5章介紹「市場風險」、6與10兩章介紹「利率風險」、7到9章介紹「信用風險」,第1、2、11三章介紹金融機構組織、定價及資本等相關規範外,第12章則介紹資産證券化的定價過程。基本上均以淺顯易懂為主,可作為研究所「金融風險管理」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教材,亦可選擇部分章節作為大學部高年級金融風險管理課程之用。
作者簡介
杜建衡
學曆
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
現職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係係主任
暨金融資訊研究所所長
專長
金融中介理論、金融風險管理、貨幣理論與政策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績效衡量與風險管理係統
第三章 市場風險與風險值
第四章 市場風險模型
第五章 市場風險模型的應用與測試
第六章 利率風險與資産負債管理
第七章 信用風險與違約機率
第八章 信用風險模型
第九章 資産組閤之信用風險
第十章 利率理論與應用
第十一章 信用風險與資本
第十二章 資産證券化
自序
作者在撰寫此書之時,正值二00八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世界前五大投資銀行紛紛不支倒地,許多國際級的控股銀行、保險公司均麵臨倒閉危機,請求政府紓睏之際。我們不禁要問,連這些風險管理非常先進的金融機構都齣瞭問題,是不是當代風險管理理論沒用?還是空有理論但沒有實施?亦或即使實施但並不徹底?到底問題齣在哪裏?有人將一切的罪過都推給政府,是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惹的禍,或將一切的罪過都推給一般民眾,是老百姓集體貪婪造成泡沫惹的禍;金融機構呢?金融機構是仲介者,按市場競爭法則經營,成者為王,敗者自負其被淘汰之責。這樣的說法公允嗎?我想任何人都不能苟同,否則政府何必花納稅人的錢去救齣問題的金融機構呢?其實市場競爭法則並非唯一真理,尤其在金融市場中常存在非常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問題,有可能會導緻金融市場機能失效,二00八年金融海嘯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要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就須做好風險管理,顯然的,人類到目前為止在風險管理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必須謙卑自省,從政府到金融機構到一般大眾,整個風險控管體係均有徹底檢討之必要。此時此刻齣版此書,本人不敢誇口此書乃經典之作,隻有一小小心願,就是能讓讀者透過此書,從認識風險,瞭解風險,進而懂得控製起碼的風險,餘願足矣。
本書乃作者集結授課講義而成,內容大多參酌當代各風險管理英文教科書及相關文獻,僅期盼能提供讀者一本完整而流暢、清晰而易懂的中文教科書。其實這樣的期盼做起來並不容易。近年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發展速度非常快,經常會有昨非而今是之感,各種理論所牽涉的基礎知識之廣度與深度,往往令人望而卻步,因此筆者在撰寫的過程中常會在取捨之間掙紮,寫的太多、太雜、太難,會讓讀者有如走進迷宮抓不住方嚮;若寫的太少、太淺、太偏,又會喪失完整性與必要性,如何不偏不倚找到最佳錶達方式常令我頭痛萬分,如今在本書齣版前夕,我仍戰戰兢兢,希望我的讀者們能迅速的抓住精隨,一窺金融風險之堂奧。
本書得以齣版,首先我要感謝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前院長鬍聯國教授,受他的不斷鼓勵與提攜,並為之作序,均讓我深感莫名。另外我要感激我的夥伴們,高應大金融係程言信老師與羅誌賢老師,在百忙之中,還要抽空細讀我那不成熟的初稿,想必痛苦萬分;還有我的助理許淳妙小姐,幫我處裏內外一切雜務,讓我在繁忙的公務外能心無旁鶩的完成此書。
由於本書是初版,錯誤在所難免,讀者們若有任何指正,請EMAIL至:heng@cc.kuas.edu.tw,本人將非常感激,並在下一版中改進。
杜建衡
於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係
2009/1/31
這本書的名字雖然叫做《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但讀完後,我感覺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寫給新手投資者的“風險防範指南”。書中詳細地拆解瞭各種常見的投資陷阱,從股票市場的莊傢操縱,到基金的“老鼠倉”操作,再到外匯保證金交易中那些讓人血本無歸的“黑天鵝”事件,都寫得繪聲繪色,仿佛親身經曆一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龐氏騙局”的章節,作者用瞭很多案例,比如那些打著高收益旗號的非法集資,一步步揭示瞭騙局是如何一步步瓦解受害者的財富和心理防綫的。書中還提到瞭很多心理學上的誤區,比如“羊群效應”,解釋瞭為什麼很多人會盲目跟風,最終成為“韭菜”。對於我這種還在學習階段的投資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對市場的黑暗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並且學會瞭如何識彆潛在的風險,避免被錶麵的高收益所迷惑。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一夜暴富”的書籍,而是腳踏實地地告訴你,投資並非坦途,風險無處不在,隻有保持警惕,纔能在金融的海洋中穩健前行。
评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這本書,從內容上看,它更像是一部關於“金融監管”的“史書”。作者並沒有像很多金融類書籍那樣,直接教授具體的投資技巧,而是著重於迴顧和分析瞭曆史上幾次重大的金融危機,比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並從監管的角度去解讀這些危機的成因以及事後的應對措施。我通過這本書,瞭解到瞭各國金融監管機構是如何演變的,以及它們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書中詳細介紹瞭巴塞爾協議等重要的國際金融監管框架,解釋瞭這些框架是如何試圖通過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等指標來防範金融機構的過度冒險行為。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也探討瞭監管的局限性,以及金融創新如何不斷挑戰現有的監管體係。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整個金融體係的運作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認識到,金融風險的管理,不僅僅是機構自身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整個體係需要共同麵對的挑戰。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金融市場的波動,都與監管的缺位或失誤息息相關。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關於“金融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深度探討。雖然書名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但作者在其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討論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避免在風險管理中齣現道德滑坡。我從書中讀到瞭很多關於“道德風險”的討論,比如金融機構為瞭追求短期利益,是否會忽視長期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又比如,在金融産品設計中,是否會故意將復雜的風險隱藏起來,以誤導消費者?書中引用瞭很多案例,探討瞭金融從業者的職業操守問題,以及當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失控時,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它讓我開始思考,金融機構不僅僅是盈利的實體,更是社會經濟體係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的行為不僅關係到自身的生存,更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公平。這本書沒有提供具體的風險管理技術,但它從一個更宏觀、更道德的角度,引發瞭我對金融機構在現代社會中角色的深刻反思。
评分讀完《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我的感受是,這本書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宏大,但內容上卻非常接地氣,尤其是在風險的實際操作層麵。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如何在日常的金融活動中識彆和規避風險,比如在選擇銀行存款時,如何辨彆那些承諾不閤理高利率的“陷阱”;在購買保險時,如何看懂那些晦澀難懂的條款,避免被誤導;甚至在信用卡的使用上,也提供瞭不少關於如何避免過度消費和高額利息的建議。我特彆喜歡關於“個人信用風險”的章節,書中詳細闡述瞭個人信用評分的重要性,以及不良信用記錄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和還款行為。此外,對於一些金融産品的風險,比如P2P網貸、虛擬貨幣等,書中也給齣瞭非常中肯的分析,並沒有一味地批判,而是教讀者如何去評估這些産品的風險等級,以及在投資前需要做哪些功課。總的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個生活化的金融安全手冊,它提醒我們,風險管理並非隻存在於大型金融機構,也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评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雖然名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但它的重點似乎放在瞭“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披露”的層麵,這讓我在閱讀時産生瞭很大的共鳴。作者深入剖析瞭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是如何産生的,以及這種不對稱性是如何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來操縱市場、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書中列舉瞭許多生動的案例,比如上市公司財報造假、內幕交易等,揭示瞭信息披露不透明所帶來的巨大風險。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探討瞭“信息繭房”現象,以及社交媒體傳播的未經證實的信息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作者強調,作為一個投資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辨彆信息真僞的能力,並且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謂的“內幕消息”或“專傢意見”。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教我如何去“管理風險”,而是讓我明白,瞭解信息的本質,掌握獲取真實信息的方法,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風險管理手段。它促使我去思考,我所獲取的金融信息是否全麵、真實、客觀,這對我今後的投資決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