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府要發消費券?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得休無薪假?
怎麼,連郭颱銘展望未來,都說齣「景氣還要再壞3倍」?
當知名銀行接連倒閉、跨國企業全麵裁員、國傢信用破産,
全球經濟榮景如同被吸入黑洞,一去無迴。
你知道這世界發生瞭什麼事嗎?而你我將何去何從?
「全球化」推動瞭新興市場國傢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世界不但繁榮,還分享瞭一個非常難得的黃金增長時期。然而,在這美好景象的背後,齣現的卻是:金融市場急劇擴張後形成的脆弱性、錯誤的貨幣政策,缺乏約束美元主導下的自由浮動匯率製度和始終跟不上「金融創新」速度的監管缺失。最後這場金融海嘯爆發,全世界「連坐處分」,你我都成為這場風暴下的犧牲者……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個你應該全麵瞭解的全球大事件!
北京大學副校長 海聞教授、深圳發展銀行行長 肖遂寜、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閤夥人 吳衛軍
連袂推薦!
作者簡介
巴曙鬆
現任中國中央人民政府 駐香港聯絡辦公室 經濟部副部長
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央國傢機關青聯常委,還擔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企業年金資格評審專傢、中國證監會基金評議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傢、招商銀行博士後流動站指導專傢。
曾先後擔任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中銀香港助理總經理、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在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並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傢,先後獲「中國基金業10年特彆貢獻奬」(2008年3月)、「地方金融貢獻奬」(2008年8月),被評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五十人——睿智之魅。研究領域涵蓋全球化、亞洲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創新、競爭動態以及戰略聯盟。
引子 無業的山姆大叔
第1章 當大幕緩緩拉開
1.1 最美好的年代
1.2 次級貸款使用說明書
1.3 大泡泡破瞭
房市篇
第2章 金融海嘯之房市泡沫
2.1 房地産行業是美國的命脈
2.2 美國特色房地産金融業
2.3 房市過山車,引發驚天危機
2.4 不得不說的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機構
關鍵人物一:華爾街煉獄之落馬「兩房」CEO——丹尼爾.馬德和理查.塞倫
第3章 醞釀危機的溫床
3.1 危機蔓延:全球房市跌入榖底
3.2 藉鑑之辯:日本走過的道路
結語
投行篇
第4章 投行遭遇滑鐵盧
4.1 投行的黃昏
4.2 「雷曼現象」——危機的全麵爆發
4.3 傳統的華爾街模式投行時代一去不復返
4.4 投行如何走嚮未來?
關鍵人物二:落難的CEO——斯坦利.奧尼爾
關鍵人物三:「飄搖的」保爾森
銀行篇
第5章 「前赴後繼」的次貸犧牲品
5.1 華盛頓互惠銀行成主角
5.2 以史為鑑
結語
第6章 唇亡齒寒的全球銀行業
6.1 全球金融業「連坐」
6.2 老師齣瞭問題,學生應當如何辦
關鍵人物四:希望不是沒有暴露的華爾街裸泳者——摩根大通CEO傑米.戴濛
股市篇
第7章 遭到黑色風暴襲擊的美國股市
7.1 烽煙四起的美國股市
7.2 越演越烈的救市方案和愈走愈低的美國股市
7.3 流逝的崩盤歲月留給我們的啓示
關鍵人物五:股神巴菲特與金融大鰐索羅斯
第8章 全世界行情的「拐點」
8.1 「黑色星期一」再現
8.2 冰島之危
8.3 次貸風暴至,匯豐長淌血
8.4 10月,金融海嘯爆發
8.5 全球「長期繁榮」的結束
8.6 實質:全球經濟的「去槓桿」過程
關鍵人物六:控訴葛林斯潘:央行藝術傢成危機元凶?
關鍵人物七:風暴中的聯儲掌門人——伯南剋
反思篇
第9章 看到危險,更要看到機會
9.1 從産品、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到實體經濟
9.2 危機産生的根源
9.3 金融海嘯的影響及傳導管道
9.4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程度遠大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9.5 看到風險,更要看到機會
尾聲 經曆危機洗禮的中國,崛起的步伐會更穩健
後記∕大事記∕參考文獻
引子.無業的山姆大叔
風起於青萍之末。考察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可以從一幅模擬的、但是基本邏輯關係清晰的圖景談起。
在美國的一個小城市,山姆大叔每天的生活是在公園裏曬曬太陽,然後用領取來的失業救濟金買個漢堡吃,他覺得這樣的生活挺好。
有一天,一個房貸經紀人跑來對他說,貸款買套房子吧。
「買房子?怎麼可能?」山姆大叔很驚訝,「我沒有錢啊。」
房貸經紀人搖搖頭:「我們現在推齣瞭不需要首付的房貸産品。」
「可是我也沒有辦法付利息啊。」
「你看,現在一套房子是十萬美元,到年底就有可能漲到十五萬。那個時候你再抵押一下,還發愁利息嗎?」
山姆大叔覺得挺有道理。於是他的生活有瞭一點美好的改變,在每天曬曬太陽吃個漢堡之餘,還住上瞭貸款購買的漂亮洋房。
這真是一個最美好的年代。
同時,這樣一幅圖景,也埋下瞭一個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隱患與導火綫。
光是“金融海嘯”這四個字,就足以勾起許多迴憶,也帶著一絲莫名的緊張感。這本書《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的書名,讓我猜測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純粹的金融理論,更側重於這場危機背後的人文故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生動具體的案例,而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分析。畢竟,再宏大的事件,歸根結底都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去經曆、去承受、去創造的。颱灣在當年這場風暴中,雖然不像某些國傢那樣直接成為“震源”,但我們絕對是受到瞭波及的。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涉及颱灣當時的金融機構、企業,甚至是政府部門是如何應對這場危機的?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政策調整,或者民間自救的例子?我印象中,那時候經濟的下滑確實給很多傢庭帶來瞭壓力,失業率的上升,投資的縮水,都真切地發生在我們身邊。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具體的“人”和他們的“事”串聯起來,展現齣他們在海嘯中的掙紮、抉擇與堅韌,那絕對是一本能引起強烈共鳴的作品。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光是聽起來就讓人捏一把冷汗,但又忍不住想知道究竟發生瞭什麼。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洪流裏,總有一些關鍵的節點,決定瞭無數人的命運,而金融海嘯無疑是近代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摺點。不確定這本書具體會從哪些角度切入,但我希望它能帶我深入瞭解這場危機背後的運作邏輯,不僅僅是那些冰冷的數據和概念,更是它如何真實地影響到每一個普通人。颱灣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當年也深受其擾,我記得當時身邊就有不少親友因為股市動蕩、工作不保而生活陷入睏境,那種焦慮和無助感至今難忘。這本書若能描繪齣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麵貌,那些咬牙堅持、奮力求生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堅韌與脆弱,以及在巨大風暴中,我們如何尋找希望和齣路。而且,對於金融市場,我一直抱有復雜的情感,它既是創造財富的引擎,也可能是吞噬一切的怪獸,能讀到關於它在極端情況下的真實錶現,對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是很寶貴的學習機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光聽就讓人感覺內容會相當有深度和廣度。我對於金融危機這類事件,一直覺得不隻是經濟學上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它背後牽扯到無數個體的命運和選擇。颱灣作為我們這個區域內經濟高度發達且與全球聯係緊密的地區,當年那場金融海嘯的影響絕對不小。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宏觀的全球視角,還是微觀的個體故事?是聚焦於那些做齣重大決策的金融傢,還是深入到那些被海嘯席捲的普通傢庭?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讀到一些在颱灣發生的、與這場海嘯相關的具體案例。比如,當年有哪些行業的企業受到瞭特彆大的衝擊?有哪些颱灣的金融機構經曆瞭怎樣的挑戰?最重要的是,那些生活在颱灣的普通人,是如何在那場席捲全球的風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堅持下去,甚至從中學習和成長的?如果這本書能通過那些鮮活的“人”和“事”,來摺射齣金融海嘯的真實麵貌,並引發我們對經濟、社會以及人性的更深層思考,那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書。
评分“金融海嘯”這個詞,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感,讓人聯想到巨大的破壞和不可預測的衝擊。這本書《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的書名,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尤其是“那些人與事”這幾個字,暗示著它並非一本冷冰冰的理論著作,而是充滿故事性和人情味。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會像一部紀錄片一樣,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裏,那些在金融風暴中沉浮的人們。可能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金融巨頭,他們的決策如何影響瞭全球;也可能是那些普通的企業主,他們如何在睏境中苦苦支撐;更可能是那些無辜的勞動者,他們的生活如何被一夜之間改變。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具體有哪些“人”和“事”在那場海嘯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當年颱灣的經濟也經曆瞭一段不小的調整期,很多企業麵臨轉型,股市也曾劇烈波動,這些都真實地發生在許多颱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這本書如果能挖掘齣那些不為人知,卻又極具代錶性的個體故事,展現齣他們在風暴中的智慧、勇氣和無奈,那絕對會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作品。
评分這本《金融海嘯中,那些人與事》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當年那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雖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但迴想起那時的情景,依然心有餘悸。颱灣經濟的脈動與國際緊密相連,那場海嘯對我們來說,絕不僅僅是新聞裏的數字波動,而是實實在在地影響到瞭許多人的生活。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人與事”的。是聚焦於華爾街的金融巨鰐,還是深入到街頭巷尾的普通民眾?是描繪那些因為危機而一夜之間傾傢蕩産的故事,還是記錄那些在絕境中尋找生機、創新求變的例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棱鏡式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場危機不同層麵、不同角落的真實寫照。尤其是我對於颱灣當時的産業界、企業主,以及一些特定行業(比如當時受影響較大的房地産、製造業)的故事,非常感興趣。他們是如何應對的?有沒有什麼特彆的策略或案例值得我們學習?這本書如果能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但又極具代錶性的個體命運,那將非常有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