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使讀者輕易掌握批判思考的訣竅!下麵是幾位書評者對本書所作的評論:
「我班上許多學生在學期結束時仍然保留本書,並不像其他課程的教科書賣迴給書店。他們感覺作者直接嚮他們說話,並說齣他心中的不安。」
「我找不到任何其他作者能夠如此清楚剖析邏輯論證,使學生看瞭能一目瞭然的……就我我知,本書絕無生吞活剝情事;相反地,它把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與哈伯瑪斯以來的辯證傳統具體呈現,並使本書成為每位大學生必備的工具書。」
「我從未看過其他任何書籍有這麼努力把批判思考的術語運用到大學生的日常詞匯中的……本書的另一項優點是在全書中運用興建中的房子作類比,來作為分析的圖錶式隱喻。」
「本書為大學生的道德推理提供瞭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這絕非言過其實。我深信修過我課的任何一位學生,在修習任何同事的課程上繳交報告的話,隻要能運用作者書中的五項或六項思考要素,就一定能在該科目上獲得高分。」
原著序
接觸這門學科的學生們都非常膽怯,沒什麼信心!究其原因,也許是對許多人而言,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聽起來讓人心生畏懼我有個新學生就稱呼它是「十足負麵的思考」。若沒有彆的話,那筆者倒是希望本書會讓你們不再有這樣的印象。批判思考乃是去比較有關某一主題之諸項論證,瞧瞧哪一個論證纔是最恰當的;而本書即是專門來告訴你們,要如何纔能正確地做到這點。這裏麵有一些基本概念及用來錶達這些觀念的用語,需要你去加以掌握,接下來則是一大堆可供你們去批判思考的主題。誠然,筆者也認為,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批判思考對於每一領域──從足球到物理學──之知識的增長貢獻良多。不過,縱使批判思考曾經産生齣諸多良好的論證、大為增進瞭吾人之知識量,但是批判思考的每一部分仍舊還不夠完美。至少,我是基於以下的主張纔會有如此的意見:倘若我們不曾去尋找齣更好的論證、更多的證據,則我們將永遠也不會找到它們。
批判思考傢所著重的是有關某一議題的論證;這樣的想法或許聽起來跟諸位的生活或興趣相距甚遠,但是我仍要主張:你們每天都有做好多次的批判思考。除非你走錯衣櫥,否則你會自己決定今天到底要穿些什麼。你之所以有某一選擇,認為它比其他留在衣架上的衣服還要好,乃是有理由的;譬如你先前有一些關於天氣狀況的假設。同樣地,你對於早餐(或不去打擾人)的選擇,亦含有著某種快速閃過的批判思考。關於哪個隊伍最可能會贏得延長賽、或哪一位政治候選人會較適任,你對於它們的討論大緻上都算是批判思考。
你們也許會這麼推論:「好啊!既然我已經在做批判思考的話,那麼我就不需要一門有關它的課程瞭。」可彆這麼快下結論啊!在你所熟知的領域裏,你是能輕易地從事批判思考。本書之要旨在於:給予你們一點協助,以明確指齣「你曾如此自然地做齣的事情究竟是怎麼一迴事」,並針對你們曾有過的各種型態想法及其形成方式加以描述,從而能讓你輕易地將同樣良好的思維應用到你所不熟悉的領域裏。
你們或許會想知道本書背後的兩項假設。一個是:你最好是把時間花在推理的十二項重活上麵,而不是著重在學習有關推理過程的諸麵嚮上。在絕大多數的情況裏,甚至是在需復雜推論的情況裏,都有使用到幾項思想特徵。在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裏還會有更多的概念,更甭說形式邏輯的那些嚴格性瞭。不管怎樣,學習去純熟運用這幾個主要的心靈工具,乃會對你大有幫助。
第二個假設是:運用那些可顯示齣批判思考之結構的常見* 本書新版時,添增瞭一章來討論研究論文,並且亦針對論及推論與證據之章節擴充瞭些篇幅。對此,筆者由衷感謝卡爾森(Steve Carlson)的協助;我們對於證據本質之交談,不但有助於澄清,而且也非常有趣。我還要感謝以下幾位校閱者的卓越建議:佛羅裏達州邁阿密的佛羅裏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英文係的逖爾(Diane M. Thiel),紐約州洛剋城中心的墨羅學院(Molloy College)哲學係的馬猶(Stephen T. Mayo),佛羅裏達州邁阿密的佛羅裏達國際大學英文係的海剋(Amy Hayek),以及愛達荷州雷剋斯堡的瑞剋斯學院(Ricks College)英文係的哈特威森(M. Kip Hartvigsen)。 我希望,在你們對批判思考之結構有所認識後,就不會再感到緊張,一輩子都陶醉其中、喜於閱讀他人所提齣來的好論證,並且在一堆領域廣泛的主題中産生齣你們自己的論證來。祝你們玩得愉快!
* 這篇序言包含一些一般常用的措詞,本書將會告訴你如何去使用它們: 我要主張的是 我的理由是 你也許會這麼推論 〔一個主張〕幾無保證 基於這個假設
宓希瑪(C. A. Missimer) 西雅圖,華盛頓州
譯者序
「批判思考」這門課程引入國內,乃是最近幾年的事。不少人最初在接觸到「批判思考」時,很容易會對其懷有負麵的想法。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在日常語言中使用到「批判」一詞時,通常意指的是去批評、數落他人的不是,所以人們往往一開始就望文生義地來解讀此一術語,以為「批判思考」不過就是去挑齣彆人思考上的毛病。其實,誠如本書作者宓希瑪(Missimer)所一再強調的,批判思考乃是按照替代論證之證據來考量它們。換言之,當人在從事批判思考時,不能盡是在訴說彆人有多不好、自己有多好,而是要同時去思考自己的缺點及他人的優點。這纔是追求真理的精神。
宓希瑪的這本書是一本很好入手的書,其循序引導讀者輕鬆地去批判思考、做齣論證,並進一步將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他提醒我們,要學習去跟他人進行商談,而非辯論。因為我們是去追求真理,並非去為瞭錶麵上的輸贏而跟人爭的麵紅耳赤。故我們也都應瞭解到,「修正自己的立場」並不意味就輸人一籌,重點應當是如何透過論證來去更接近真理。
宓希瑪還提醒我們,「敘事」與「論證」都是人的自然傾嚮之一,不可混淆。因此,他也很盡責地沒把這本討論論證的書寫成小說。然而,每本書之形成,其背後總會有個故事,所以纔會有所謂的「序言」來讓作者去另行交代。同樣地,譯者也想趁此機會交代一下翻譯這本書時的背後甘苦故事。
翻譯是一項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然而,它對於研究語言哲學的我而言,亦是一塊用來驗證語言理論之試金石,故纔會不厭其煩地從事翻譯,寄望藉此窺探語言之奧秘。
譯者於一年多前經林正弘老師及陳瑞麟學長的引介,接下此書之翻譯工作。當時正逢譯者於颱北市立麗山高中任教理則學,鑑於該書內容生動活潑,故曾選取部分當作教材;惟礙於教學經驗不足,成效不彰。現在迴想起來,實在有愧於那些學生。譯者隨後又準備赴德留學,無奈時間倉促、瑣事繁雜,緻翻譯工作幾乎停滯;幸得有好友李誌成、柯勝文、黃柏誠挺力協助初譯工作,譯者對此由衷地感謝。在德期間,譯者一麵學德語、一麵繼續翻譯,頗感壓力。誰知這時又不幸中瞭電腦病毒,在一連串陰錯陽差的錯誤挽救措施後,儲存在硬碟的所有資料──包括曆來的譯稿、文章──全都泡湯瞭。眼見一切的辛勞均付諸流水,頗有萬念俱灰之慨。幸虧來德前曾將初譯稿寄交編輯劉惠玲小姐保存,當時的一念,竟成今日的救星,使譯者不緻於得全部從頭再翻譯一次。另外,還要感謝女友阮曉眉這段時間的體諒,並閱讀譯稿、提供意見。
最後,本書翻譯若有不妥之處,乃譯者個人之責,望請讀者不吝批評。
蔡偉鼎於慕尼黑 2002年7月26日
我一直是個比較感性的人,在錶達觀點時,常常被情緒左右,難以清晰地闡述自己的想法。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給我的思維注入瞭一股清流。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但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引導讀者認識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論證的清晰性”和“概念的精確性”的講解。很多時候,我們爭論不清,並非因為觀點不同,而是因為我們對關鍵概念的理解就存在偏差。這本書教我如何去界定詞語的含義,如何去區分相似但不同的概念。它讓我意識到,清晰的語言是有效溝通的前提。此外,書中關於“不同視角的采納”也讓我深受啓發。我過去傾嚮於固守自己的觀點,難以接受不同的意見。而這本書鼓勵我去嘗試理解對方的立場,即使我不同意,也能從中學習到新的東西。這種開放性的思維方式,讓我的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融洽。現在,我在麵對一些有爭議的話題時,不再輕易站隊,而是會先去瞭解各方觀點,再形成自己的判斷。
评分說實話,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的書名聽起來很有挑戰性。“批判思考”這個詞對我來說,總覺得有點高高在上,難以企及。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批判性思考的藝術展現在我麵前。它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一個個具體的例子,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瞭如何思考。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類比推理”的探討。作者通過對比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來論證某個觀點,這是一種非常直觀且易於理解的論證方式。同時,書中也強調瞭類比的局限性,提醒我們不要過度依賴類比。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簡單的推理方式,也需要審慎使用。我曾經以為批判性思考就是“杠精”的代名詞,總是在找彆人的毛病。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真正的批判性思考,是對自己和他人的思維都負責任的錶現。它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思維模式,旨在追求真理,而非製造對立。這本書讓我對“思考”本身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期待未來能夠不斷精進自己的論辯能力。
评分這本書真是一場思維的盛宴!從拿到它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枯燥乏味的哲學教科書,而是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批判性思考的精髓展現在讀者麵前。作者並非隻是羅列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真實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討論“歸納推理”時,書中並非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用瞭一個關於“鴨子嘎嘎叫”的有趣故事,讓我瞬間理解瞭從個體觀察推斷普遍規律的邏輯。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對“謬誤”的講解,簡直是識彆日常對話和媒體信息中陷阱的“天眼”。那些看似閤理卻暗藏玄機的論證,在作者的剖析下無處遁形。讀這本書,就像是給自己的大腦裝上瞭一套高性能的“過濾係統”,讓我能更清晰地辨彆信息的真僞,更有效地參與到各種討論中。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預設”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的爭論並非在於觀點本身,而是源於不同的齣發點。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認知盲區,也更加理解他人的立場。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場自我提升的旅程。它讓我從一個被動接受信息的人,轉變為一個主動分析、質疑和構建的思考者。
评分如果你對那些“言之鑿鑿”卻站不住腳的論調感到厭煩,這本書絕對是你的救星。它不像一些心靈雞湯,隻是給你打氣,而是真正地給你賦能。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帶領你一步步解開隱藏在各種言論背後的真相。我一直對社會上層齣不窮的“陰謀論”感到睏惑,總覺得其中有些邏輯很不通,但又無法具體指齣問題所在。這本書的“認識邏輯謬誤”部分,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學會瞭識彆“滑坡謬誤”、“人身攻擊”、“訴諸情感”等等,這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詭辯術”。讀完之後,我再看新聞評論、網絡論壇,感覺像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很多之前覺得“不對勁”的地方,現在都能清晰地找到原因。而且,這本書並非隻是教你“挑刺”,它更強調的是如何構建自己的有效論證。關於“證據的有效性”和“假設的閤理性”的討論,讓我明白,要想說服彆人,首先要讓自己站得住腳。我開始更加謹慎地對待我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認真地對待我發齣的觀點。
评分這是一本真正能改變你思維方式的書。我之前總覺得自己在辯論時,雖然有理有據,但總是感覺抓不住重點,或者容易被對方牽著鼻子走。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我隻是在“錶達”而不是在“論證”。書中關於“論證結構”的講解,讓我清晰地看到瞭一個有效論證應該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支撐的。我最看重的一點是,這本書並沒有教你如何去“贏”辯論,而是教你如何去“做好”論辯——即如何建立一個令人信服的、邏輯嚴密的論證。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論證比作搭建一座堅固的橋梁,每一塊材料(論據)都需要精挑細選,並且安裝得當(邏輯推理),纔能承受住“質疑”的風雨。書中的“反駁的藝術”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總覺得反駁就是要攻擊對方的觀點,但書中卻強調瞭理解對方論證的核心,然後針對性地提齣質疑,甚至指齣其邏輯漏洞。這種“以理服人”的方式,讓我覺得既有力量又不失風度。我嘗試在和朋友討論問題時運用書中的方法,效果顯著,我們的交流變得更加深入和有建設性,不再是簡單的“你說我反駁”的模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