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卡.布哲梵醫生 (Docteur Edgard Bourgevin)(作者的丈夫)
裏昂第一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先後獲得性學、生物學與熱帶醫學、生物學與運動醫學、災難急救醫學等專科文憑。八十年代初期在非洲加彭行醫兩年。前裏昂甄選中心醫學主任,二○○九年春季退休。興趣廣泛,除瞭專業外,酷愛科學、天文學、地質學、古典音樂與作麯、電腦技術、古曆史與古文明等。
本書協助你理解老年與失智癥的整體現況,再細就阿茲海默癥的醫學史與最新的調查數據,告訴你此病在人口老化社會的盛行率與先進國傢的照護體製、社會補助情形,以及照顧者與個人預防、早期診斷注意事項,且提供作者親身經曆與案例研究,以平常人(非高高在上的醫生)的角度,關懷而勇於承擔的口吻,直接說明你應知道的事實。
作者簡介
楊翠屏
政大外交係畢業,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會員,歐洲華文作傢協會會員。具有想認識世界的好奇心,喜愛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熱愛參觀作傢、音樂傢、曆史人物、偉人故居。酷愛涉獵文學、曆史、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傳記、宗教、玄學……等方麵的書。曾在《婦女雜誌》、《中央日報海外書簡》、《民生報》、《逍遙》雜誌發錶過文章,《中國時報開捲版》世界書房撰寫法國書評三年。旅居法國三十四年。
譯有《見證》(八位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巨擘評論)、《西濛波娃迴憶錄》、《第二性:正當的主張與邁嚮解放》(獲得《聯閤報讀書人》一九九二年非文學類最佳書奬)。著有《看婚姻如何影響女人》、《活得更快樂》(一九九八年颱北市政府新聞處推介優良讀物)、《名女作傢的背後》、《誰說法國隻有浪漫》。
推薦序 長壽的隱憂 劉秀枝
推薦序 親切分享經驗 湯麗玉
自序 老化令人哀傷?
老化
─ 1解開老化之謎 ─ 2老年人之脆弱性 ─ 3走下坡癥候群 ─ 4大腦的正常老化、病態老化
─ 5老年人的智能:先天與後天平分鞦色
疾病
─ 1壽命延長、老年失智癥風險相對提高 ─ 2緻病因素 ─ 3亞羅斯.阿茲海默醫生
─ 4病名:從沿引到正名 ─ 5奧古斯蒂.笛女士檔案
導因
─ 1輕度知能障礙可能導緻阿茲海默癥 ─ 2常被忽視的老年憂鬱癥
─ 3孤獨更易助長老年失智癥 ─ 4勿低估高血壓老年患者的知能障礙
預防
─ 1如何預防 ─ 2更年期的荷爾濛治療 ─ 3環境刺激對抗疾病 ─ 4運動即生命
─ 5食物密碼
拯救
─ 1知易行難:法國人的健康態度 ─ 2法國政府的大刀闊斧政策 ─ 3照顧傢屬的艱辛角色
─ 4大為流行的頭腦體操軟體有效嗎? ─ 5盡早診斷是上策
結論
推薦序
年過五十,常覺得記憶不如從前,是正常老化?無可避免?還是阿茲海默癥(老年失智癥)的前兆?相信不少人會有這種疑慮。當懷疑自己或傢人的記憶力是否齣瞭問題時,最好是看醫生,讓醫師判斷是否有失智癥或者隻需定期追蹤即可。然而,門診的時間有限,很多問題來不及問醫師,就是問瞭,醫師恐怕也無法詳細迴答,因此常需自己做功課。而照顧失智長者不僅辛苦,且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所以最好未雨綢繆,先對失智癥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有所瞭解。縱使沒有這些顧慮,一般人也很想知道如何預防失智癥。這些訊息的來源除瞭嚮颱灣失智癥協會等組織尋求諮詢、在網路報章雜誌上搜尋相關文章外,閱讀失智癥的專書更是一項重要的功課。
本書的內容平實豐富。其縱剖麵由阿茲海默癥的曆史談起,從一個世紀前的第一位阿茲海默癥病患,即五十一歲的奧古斯蒂.笛女士開始,介紹阿茲海默癥醫師的醫學生涯,阿茲海默癥的正名,直到近代名人的罹患失智癥,以及目前法國政府大刀闊斧的關於阿茲海默癥的政策。而橫的廣度方麵由老化開始、輕度知能障礙、憂鬱癥、照顧者的負擔,到阿茲海默癥的緻病因素、導因和預防,以及政府的因應之道。雖然本書的參考文獻主要是西方國傢的資料和經驗,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而法國於二○○五年時的平均壽命為男七十八歲、女八十三歲,其人口老化在颱灣之前,可供藉鏡之處甚多。
劉秀枝
「忘瞭我是誰」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輕輕觸碰瞭現代社會許多人內心深處的焦慮。我們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新事物,也在努力記住曾經的經曆,但有時候,我們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害怕自己會在某個時刻,像書名一樣,突然間遺失瞭曾經的自己。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齣瞭阿茲海默癥這個棘手的議題,這不僅僅是老年人的疾病,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對傢庭、對社會,都是巨大的衝擊。 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世紀危機」這個論述?它會不會像一部紀錄片一樣,用生動的故事、翔實的案例,將阿茲海默癥的病程、患者的掙紮、傢屬的辛勞,以及醫療體係麵臨的挑戰,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抑或是,它更傾嚮於從宏觀的社會經濟層麵,去分析這個疾病對勞動力、醫療支齣、社會福利等方麵造成的長遠影響?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我們可能忽略的細節,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這場「危機」的龐大和復雜。它是否會提供一些在颱灣本地可以參考的資源或倡議?或者,它會揭示一些我們對這種疾病的誤解,引導我們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
评分「忘瞭我是誰:阿茲海默癥的世紀危機」,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悲劇色彩,但又不失力量。它像一則現代寓言,提醒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記憶,是多麼脆弱,又是多麼重要。阿茲海默癥,這個曾經相對陌生的詞匯,如今卻越來越頻繁地齣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成為許多傢庭的夢魘。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個“世紀危機”的機會。 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什麼樣的情感基調來敘述這本書的?是帶著深切的同情與悲憫,還是用一種冷靜客觀的科學態度,去剖析疾病的成因和發展?又或者,它會融閤兩者,既有情感的溫度,又不失理性的深度?我特彆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預防或延緩阿茲海默癥的實用信息,畢竟,瞭解不如行動。當然,我也渴望知道,在麵對這種無法逆轉的疾病時,我們應該如何去關懷和支持患者,如何在失去共同記憶的同時,維係彼此的情感?這本書會不會觸及一些關於安寜照護、臨終關懷的議題,幫助我們理解生命最後階段的尊嚴與意義?
评分「忘瞭我是誰」,這個書名一齣現,就仿佛勾勒齣一位眼神迷離、笑容中帶著一絲茫然的老人形象。而「阿茲海默癥的世紀危機」,則將這份個人的悲傷,提升到瞭一個全人類共同麵對的嚴峻課題的高度。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科技飛速發展,物質日益豐裕的時代,在生命本質問題上,所麵臨的睏境和挑戰。 我猜測,這本書的深度將不止於對疾病的描述,更會觸及到“人”的本質。當我們賴以生存的“自我”——那些構成我們人格、經曆、情感的記憶,一點點被剝離時,我們還能抓住些什麼?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遺忘的彼岸,是否還存在著未被遺忘的愛?又或者,它會深入剖析,在社會結構、傢庭支持、醫療資源等層麵上,我們究竟能為這些正在“消失”的生命,提供哪些真正有效的幫助?我希望它能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思考,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以及我們作為彼此的依靠,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會不會也包含一些樂觀的麵嚮,例如,它會分享一些患者在疾病中展現齣的生命韌性,或是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
评分第一次接觸到「忘瞭我是誰」這個書名,心裏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悸動。雖然我還沒有親身經曆阿茲海默癥,但身邊總有長輩,他們的記憶就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一點點消逝,留給傢人的是擔憂與無助。這本書的副標題「阿茲海默癥的世紀危機」更是直指人心,讓我感到這不僅僅是個人或傢庭的睏境,而是整個社會都需要正視的重大挑戰。 我常常在想,當我們失去記憶,我們還剩下什麼?是我們曾經擁有的知識、技能,還是我們與親人之間的情感聯結?這本書名所暗示的,或許正是一場關於「自我」的剝離,一個曾經鮮活的生命,在疾病的侵蝕下,逐漸變得陌生。這種陌生感,不隻對患者本身,對旁觀者而言,也同樣令人心碎。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當我們無法再依賴記憶來確認自己是誰時,我們該如何尋找新的存在意義?又或者,它是否會深入剖析,在醫學科技尚未找到根治之法的情況下,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可以為這些被遺忘的靈魂做些什麼?我期待它能帶來深刻的思考,不隻是描繪疾病的殘酷,更能傳遞希望的光芒,引導我們用更溫情、更有力的陪伴,去麵對這場無聲的戰役。
评分「忘瞭我是誰」,短短的幾個字,卻承載瞭太多失去的重量。當我看到「阿茲海默癥的世紀危機」這個副標題時,我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輕鬆讀物,而是一部關於當下社會嚴峻挑戰的深刻探索。在颱灣,我們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顯著,阿茲海默癥患者的數量也在不斷攀升,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貼近颱灣讀者生活經驗的視角。例如,它會不會介紹一些颱灣在阿茲海默癥研究、照護、社區支持方麵的進展或睏境?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颱灣本土的真實案例,讓我們能感同身受,更能理解在我們的土地上,人們正麵臨著怎樣的挑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無論是給患者傢屬,還是給社會大眾,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這個“世紀危機”。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颱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如何理解和處理與阿茲海默癥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議題?我渴望它能為我們點亮一盞燈,指引我們走嚮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