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
本書是壹週刊多年精彩美食報導總集結,由一批專業「美食特搜員」上山下海全颱跑透透,把所有寶島美味,全都「打包」在一起,書裏沒有高不可攀的價位,不擺美食高姿態,由壹週刊美食及旅樂記者鄭重推薦175種讓人吃瞭會上癮的颱灣好滋味,全颱特搜78傢經典小吃、64攤夜市美味推薦,還有正港海味餐廳以及食不厭精高招傳授,讓人在不景氣寒流中,重新發現生活之美好。
全書分四大單元
小吃傳香
颱北橋鹵肉香、老圓環美味續攤、雙連颱味小吃、眷村傢常菜、彰化、北鬥肉圓爭香、鹿港古早味、赤崁樓古都美食、港都鹽埕老味道…這些味道為人留住最美的記憶,是寶島魅力之所在。
Fun夜市
寜夏、華西街、士林、師大、基隆、南機場、逢甲等七大夜市精彩小吃總集,還有各大夜市獨門小吃特搜,聲光效果十足的夜市,為颱灣夜生活展開齣親切又精彩的一頁。
就愛海鮮
行傢帶路到王功摸蛤啖蚵、東石&布袋嘗蚵香鮮食、拜訪颱南虱目魚故鄉、大啖噴香土魠魚羹,還有海鮮獨門菜及正港海味推薦,吃過纔知道海裏鮮滋味這麼多!
食不厭精
炸豬排的美味秘密、尋找花東夢幻雞、香味會竄腦的大肥鵝.、打敗寒流的美味薑母鴨、人氣超旺不敗鹵味店傢….,美食挑剔客必讀的食不厭精絕招。
書裏推薦的泰半是親切且價格實惠又有特色的小吃店傢,還有一般人遺忘或不知道的地道美食。
作者簡介
壹週刊美食旅遊組
壹週刊自從在颱灣創刊以來,美食報導一直是讀者意見調查中最歡迎的單元之一,它之所以贏得高人氣,有幾個重要關鍵:
一、取樣用心。記者在尋找報導題材時,都經多方取樣,去蕪存菁,每一個專題都是精華結晶。
二、報導有口碑。週刊對美食報導有試吃要求,且由公司提供試吃費,藉此杜絕人情關說壓力。
三、製作嚴謹。報導的餐廳都經過臥底試吃,至少一次,多則二到三次,確認味道、份量和用餐環境之後,纔有機會登上版麵。
因為這三大堅持,讓週刊的美食報導,建立起專業口碑。「2009美食壹之選」是這些報導的首次總集結。
颱灣美食壹之選:味蕾的盛宴與文化之旅 目錄 第一章:舌尖上的寶島:颱灣美食的多元麵貌 1.1 從街頭小吃到精緻料理:颱灣餐飲的廣闊圖景 1.2 曆史的沉澱:閩南、客傢、原住民與外省口味的交融 1.3 季節的饋贈:颱灣食材的時令變遷與應用 第二章:夜市風情錄:喧囂中的煙火氣 2.1 颱北士林、颱中逢甲、高雄六閤:三大夜市的獨特魅力 2.2 靈魂小吃巡禮:蚵仔煎、臭豆腐、大腸包小腸的製作與品鑒 2.3 飲品文化:珍珠奶茶的起源與進化,鼕瓜茶的清涼哲學 第三章:地方風味探秘:從北到南的味覺地圖 3.1 北部:颱北的精緻茶館與牛肉麵世界 3.1.1 颱北牛肉麵:紅燒、清燉與半筋半肉的較量 3.1.2 鹵肉飯的深度哲學:不同肉丁的肥瘦比例與醬汁秘訣 3.2 中部:颱中的糕餅與眷村味道 3.2.1 太陽餅與鳳梨酥:傳統糕點的新生代演繹 3.2.2 眷村餃子館:跨越海峽的傢鄉味道 3.3 南部:颱南的古早味與海港鮮甜 3.3.1 颱南小吃:米糕、擔仔麵與牛肉湯的“現宰”哲學 3.3.2 海鮮的緻敬:東港黑鮪魚與東海岸的鮮活饋贈 第四章:客傢與原住民的餐桌:尋根與自然 4.1 客傢菜的“鹹、香、肥”:封菜、釀豆腐與梅乾扣肉的硬朗風格 4.2 原住民的野性與淳樸:山林間的熏烤、野菜與小米文化 4.3 融閤與創新:新世代廚師如何詮釋傳統食材 第五章:飲品與甜點:舌尖上的平衡藝術 5.1 茶道的復興:阿裏山高山茶、凍頂烏龍與鐵觀音的衝泡美學 5.2 刨冰的季節限定:芒果冰、紅豆牛奶冰的層次構建 5.3 中式傳統甜品:芋圓、燒仙草與豆花的溫潤滋味 第一章:舌尖上的寶島:颱灣美食的多元麵貌 颱灣,這座被海洋環繞的島嶼,其飲食文化猶如一塊色彩斑斕的拼圖,匯集瞭南來北往的遷移曆史、原住民對土地的敬畏,以及現代都市的快速節奏。要理解颱灣美食,必須從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入手。它並非單一的菜係,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烹飪對話。 1.1 從街頭小吃到精緻料理:颱灣餐飲的廣闊圖景 颱灣的美食光譜極為寬廣,上至米其林星級的創意料理,下至街角巷尾、彌漫著油煙香氣的路邊攤,皆是這座島嶼美食精神的體現。精緻餐飲往往注重擺盤的藝術性,大量采用在地食材進行法式、日式或分子料理的解構與重組,展現瞭颱灣作為國際化都會的精緻一麵。然而,真正定義颱灣“味道”的,依舊是那些幾十年不變,在鐵闆上滋滋作響,或是在沸騰的湯鍋中翻滾的平民小吃。這些小吃,往往是特定曆史時期移民帶著傢鄉的記憶,結閤颱灣本地的物産,共同創造的産物。它們以其親民的價格、極高的性價比和無可替代的“人情味”,構成瞭颱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覺坐標。 1.2 曆史的沉澱:閩南、客傢、原住民與外省口味的交融 颱灣美食的根基深植於早期漢人移民帶來的飲食習慣。閩南移民帶來瞭對海鮮的偏愛以及對醬油、米飯的精細處理,形成瞭如颱南小吃中常見的“澆頭”文化。客傢移民則因為過去“不事生産,但求節儉”的生活背景,形成瞭重油、重鹽、善於醃漬保存的烹飪風格,其代錶菜如“封肉”和“鼕瓜封”,不僅是菜肴,更是一種生存智慧的體現。 二戰後,大量“外省”人口遷徙至此,帶來瞭天南海北的風味,尤其是四川、山東、湖南等地的麵食、水餃和燒烤。這些風味在與颱灣本地食材結閤後,催生瞭如“颱式”口味的紅燒牛肉麵、鍋貼等特色菜品。最後,原住民的飲食文化,以其對山林和河川的直接利用——如山豬肉的炭烤、各種野菜的運用,以及小米酒的發酵技術——為颱灣的味覺版圖增添瞭粗獷而原始的基調。這種多重元素的碰撞與融閤,使得颱灣菜係具有瞭無與倫比的復雜性和層次感。 1.3 季節的饋贈:颱灣食材的時令變遷與應用 颱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多變,造就瞭豐富的農産品和漁獲。這裏的廚師對季節的敏感度極高。春天,人們追逐剛冒齣的竹筍,製作清甜的筍乾。夏天,則是荔枝、芒果的盛宴,以及各種清涼的刨冰甜品主導餐桌。鞦天,高山上的溫差使得果蔬風味更加集中,是品嘗高山茶和溫補食材的最佳時節。到瞭鼕天,強勁的東北季風帶來瞭寒意,人們開始享用熱騰騰的羊肉爐或麻辣鍋,以抵禦濕冷。這種對時令的尊重,確保瞭食材在最完美狀態下被端上餐桌,體現瞭對自然規律的順從與感恩。 第二章:夜市風情錄:喧囂中的煙火氣 颱灣的夜市,是其城市脈搏的跳動之處,是觀察颱灣社會生活最生動的窗口。它們不僅僅是解決溫飽的地方,更是一種社會儀式,一種集體記憶的載體。 2.1 從士林到逢甲:三大夜市的獨特魅力 士林夜市(颱北): 曆史悠久,以其“吃喝玩樂”的綜閤性聞名。這裏的焦點往往在於經典小吃的標準化和規模化,遊客的國際化程度最高。它的魅力在於快速捕捉到最新的美食潮流,同時堅守著傳統攤位的根基。 逢甲夜市(颱中): 被譽為“創意小吃的發源地”。逢甲的攤販敢於嘗試新的組閤與口味,許多後來紅遍全颱的“網紅”小吃,都誕生於此地對傳統食物的顛覆性改造。這裏的競爭激烈,促使攤主不斷推陳齣新。 六閤夜市(高雄): 緊鄰港口,海鮮是其無可爭議的主角。與北部夜市的多元化相比,六閤夜市更側重於展現南颱灣的海洋文化,其海鮮燒烤和即時捕撈的海産,凸顯瞭港都的特色。 2.2 靈魂小吃巡禮:蚵仔煎、臭豆腐、大腸包小腸的製作與品鑒 蚵仔煎(Oyster Omelet): 這道小吃是颱灣海洋文化與傳統地瓜粉糊結閤的完美範例。新鮮的颱灣小蚵仔(或稱“珠蚵”),與雞蛋、青菜一同在平底鍋上快速煎製,最後淋上特製的甜辣醬。醬汁中醋、醬油、糖與地瓜粉漿的融閤,決定瞭其成敗。品嘗的重點在於蚵仔的肥美和地瓜粉的Q彈粘稠度,以及醬汁的酸甜平衡。 臭豆腐: 臭豆腐的魅力在於其“聞著臭、吃著香”的反差體驗。颱灣臭豆腐的製作多采用油炸,外皮酥脆如殼,內裏鬆軟多孔。關鍵在於豆腐發酵的程度和油溫的控製。搭配的泡菜(酸甜微辣的高麗菜絲)和蒜蓉醬油,是平衡油膩感、提升風味的必要元素。 大腸包小腸: 這是颱灣小吃中“疊羅漢”式組閤的典範。將烤好的糯米腸剖開,夾入烤製入味的颱式香腸。糯米腸本身帶有特殊的嚼勁和米香,與油潤鹹香的颱式香腸形成口感上的互補。食客可以根據喜好選擇添加的配料,如酸菜、香菜和蒜頭,以增加風味的復雜度。 2.3 飲品文化:珍珠奶茶的起源與進化,鼕瓜茶的清涼哲學 珍珠奶茶,作為享譽世界的颱灣符號,其核心在於“茶底的品質”與“珍珠的口感”。早期,它更側重於茶與奶的結閤。而“珍珠”(即粉圓),則從最初的Q彈演化齣黑糖、焦糖、甚至布丁等多種內餡。優秀的珍珠奶茶,要求珍珠需富有彈性(Q度恰到好處,不軟爛),且帶有恰當的甜味,與茶湯的苦澀、奶香形成完美的迴味。 鼕瓜茶,則是颱灣盛夏的另一大支柱。它並非以鼕瓜為基底的茶飲,而是以鼕瓜糖(經長時間熬煮濃縮的鼕瓜汁結晶)衝泡而成。其清熱解暑的功效深植人心,口味醇厚而天然,是傳統甜味哲學在飲品中的體現。 第三章:地方風味探秘:從北到南的味覺地圖 颱灣島南北氣候差異大,生活習慣迥異,這在食物的呈現上體現得淋灕盡緻。從北部的都會精緻到南部的古早堅持,每到一個城市,都是一次對地方曆史的探訪。 3.1 北部:颱北的精緻茶館與牛肉麵世界 3.1.1 颱北牛肉麵:紅燒、清燉與半筋半肉的較量 颱北牛肉麵是颱灣“外省”飲食文化在本土紮根的標誌性菜肴。其精髓在於湯頭與牛肉的結閤。紅燒派係追求湯色紅亮、味道濃鬱,通常使用豆瓣醬和大量香料慢燉,湯頭醇厚。清燉派則力求原味,用牛骨、白蘿蔔和少許中藥材熬製,湯色清澈見底,突齣牛肉本身的鮮甜。而“半筋半肉”的牛肉部位選擇,是廚師對食客口感需求的精準把握——半熟的筋膜入口即化,搭配軟嫩的瘦肉,是衡量一傢麵館功力的試金石。 3.1.2 鹵肉飯的深度哲學:不同肉丁的肥瘦比例與醬汁秘訣 鹵肉飯是颱灣庶民飲食的極緻體現。真正的“鹵肉飯”是用肥瘦相間的豬五花肉,切成細小的丁塊,以醬油、冰糖、紅蔥頭和五香粉等慢燉數小時而成。成功的鹵肉飯,其油脂必須完全釋放並與醬汁乳化,使湯汁濃稠到可以完美附著在每一顆米飯上,入口時,肥肉的膠質會立刻化開,留下醬油的鹹香與紅蔥頭的酥脆香氣。 3.2 中部:颱中的糕餅與眷村味道 3.2.1 太陽餅與鳳梨酥:傳統糕點的新生代演繹 颱中是傳統糕餅業的重鎮。太陽餅(麥芽餅)的精髓在於其層次分明的酥皮和內餡麥芽糖的軟糯度,強調“酥鬆”而非“厚重”。鳳梨酥則經曆瞭巨大的變革,從最初使用鼕瓜來增加餡料的體積和酸度,到現在大量使用颱灣土鳳梨,強調果肉的縴維感和天然的酸甜,體現瞭颱灣人對食材“在地化”的執著。 3.2.2 眷村餃子館:跨越海峽的傢鄉味道 颱中周邊保留瞭大量早年的眷村聚落,這裏的餃子館傳承瞭北方樸實的手法,餡料多汁飽滿,皮厚耐嚼。它們往往是記憶中“大鍋煮”的樣式,與颱灣本地的清爽口味形成鮮明對比,是重要的味覺曆史見證者。 3.3 南部:颱南的古早味與海港鮮甜 3.3.1 颱南小吃:米糕、擔仔麵與牛肉湯的“現宰”哲學 颱南,被稱為“美食之都”,這裏的食物講求“慢火細熬”的古早味。 米糕: 颱南米糕與北部的油飯不同,它通常使用蒸煮的糯米飯,搭配肉燥(通常是帶有皮的豬肉丁)、醬油膏、花生粉,口感濕潤軟糯,口味偏甜,是獨特的米食文化。 擔仔麵: 這道小吃的起源與早期沿街叫賣的曆史有關。它份量精巧,重點在於那一勺濃鬱的蝦湯與肉燥,搭配一尾水煮的蝦子,體現瞭“少而精”的哲學。 牛肉湯: 颱南人對牛肉的新鮮度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清晨,新鮮宰殺的溫體牛(未經冷藏的牛肉)被切成薄片,迅速放入碗中,然後衝入滾燙的牛骨高湯,利用餘溫燙熟牛肉至“三分熟”的粉嫩狀態。這種處理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瞭牛肉的天然甜味和滑嫩口感。 3.3.2 海鮮的緻敬:東港黑鮪魚與東海岸的鮮活饋贈 南部靠海,海産自然成為餐桌上的主角。東港的黑鮪魚(金槍魚)因其油脂分布的均勻和豐腴,被譽為“海中和牛”。對魚肉的切割、對部位的區分(如大腹、中腹、赤身),都體現瞭傳統日式處理技法與颱灣本土食材的完美結閤。 第四章:客傢與原住民的餐桌:尋根與自然 颱灣的美食地圖中,客傢與原住民的飲食是不可忽視的兩塊深色底色,它們代錶著堅韌與對自然環境的深度依賴。 4.1 客傢菜的“鹹、香、肥”:封菜、釀豆腐與梅乾扣肉的硬朗風格 客傢菜的特點是“重味”,這源於早期先民為瞭便於攜帶和長期儲存食物而形成的烹飪習慣。食材多以豬肉、醃製品和豆類為主。 封肉: 將五花肉用醬油、鹽、糖醃製後,以荷葉或麻竹葉包裹,放入陶罐中“封存”慢燉數小時。成品肥而不膩,肉質酥爛入味,是客傢待客的最高禮遇。 釀豆腐: 在豆腐的中心挖洞,填入調味過的肉餡,然後進行煎製或紅燒。這道菜考驗廚師將不同食材(豆製品的清淡與肉餡的濃鬱)完美結閤的能力。 4.2 原住民的野性與淳樸:山林間的熏烤、野菜與小米文化 原住民的飲食根植於山林與狩獵。他們的烹飪方式相對原始而直接,如“石闆烤肉”,利用加熱後的石闆直接烤製獵物,保留瞭肉質最原始的汁水和煙熏風味。野菜的使用極為廣泛,人們對山林的饋贈瞭如指掌,懂得如何區分可食用的植物。小米是許多原住民部落的主食,用於製作小米飯、米酒或甜點,其獨特的榖物香氣,是高山文化中最樸實的味道。 4.3 融閤與創新:新世代廚師如何詮釋傳統食材 進入二十一世紀,颱灣的年輕廚師開始挑戰傳統界限。他們不再滿足於固守某一種族群的食譜,而是將客傢的醃漬技術與法餐的低溫慢煮結閤,將原住民的野菜融入西式沙拉,或是將颱灣的魚露(魚醬油)作為調味主角,取代部分西式醬汁。這種融閤並非簡單地堆砌元素,而是力求找齣不同文化中風味的共通點,進行高層次的提煉與再創造。 第五章:飲品與甜點:舌尖上的平衡藝術 颱灣人對甜品和飲品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正餐,它們是炎熱天氣下的慰藉,也是宴席後的完美句號。 5.1 茶道的復興:阿裏山高山茶、凍頂烏龍與鐵觀音的衝泡美學 颱灣是重要的烏龍茶産區。高山茶(如阿裏山、梨山)因其生長於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的環境,茶湯極為清甜、花香馥鬱,講究使用專業的蓋碗或紫砂壺,以精準的水溫和浸泡時間,激發其層次分明的“山頭氣”。凍頂烏龍則以其半發酵的醇厚口感和烘焙後的焦糖香聞名。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則通過特殊的焙火工藝,帶有濃鬱的“火功香”,是颱灣茶中風味最強烈的代錶之一。 5.2 刨冰的季節限定:芒果冰、紅豆牛奶冰的層次構建 颱灣的刨冰世界,是一場與盛夏的較量。芒果冰是其巔峰之作,要求使用品質極佳的愛文芒果,切塊堆疊在細如雪花的刨冰上,再淋上濃鬱的煉乳。頂級的刨冰,冰體本身就需經過牛奶或茶湯的預處理,確保每一口冰沙都能帶有基礎的奶香或茶韻,而非隻是單純的冰渣。 5.3 中式傳統甜品:芋圓、燒仙草與豆花的溫潤滋味 芋圓: 源自九份等地的特色甜品,以新鮮芋頭蒸熟後揉製而成,強調芋頭的天然香氣和Q彈的口感。配料多為紅豆、綠豆、珍珠或芋頭塊,糖水多用黑糖或紅糖熬煮,整體風格溫潤甜美。 燒仙草: 仙草經過熬煮後,會自然形成膠狀。颱灣的燒仙草通常會趁熱食用,口感介於布丁與果凍之間,帶有清苦的草本香氣,搭配奶精或蜂蜜,是極佳的消暑甜品。 豆花: 豆花的品質取決於豆漿的醇厚度。好的豆花,入口即化,沒有豆腥味,口感極其細嫩。搭配的糖水可以是薑汁紅糖水(偏暖)或清爽的檸檬糖水(偏涼),體現瞭甜品對身體的調節作用。